首页 理论教育 论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

论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

时间:2023-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王淼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社会化、全球化。电视新闻评论的个性化,也是其发展趋势。它是观众了解社会问题,体察百姓疾苦的窗口,成为中央电视台履行新闻舆论监督职责的有力形式。电视新闻评论的个性化还在于发挥主持人、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展示自己的个人特色和个人魅力。

论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

王淼

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社会化、全球化。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各种生产活动、经济活动及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许多事件都交织在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之中。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不只是希望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而且迫切地想知道发生的事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影响。因此,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有了质的变化,不但要求迅速、准确,而且希望信息全面,希望在了解新闻事件的同时,能听到社会各方对新闻事件的认识和评价,以便帮助他们去思考,影响自己的决策,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人们由信息的被动接受到主动寻求和研究信息,从而要求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与对事件的评价并行。那种强调客观报道事实,避免记者主观意见介入的观点已不大合时宜;那种标榜客观、公正而将事件与意见严格区分,报道就是报道、评论就是评论的做法,也已不合乎人们对信息的完整、全面的需求,社会的发展促使新闻观念及新闻语言样式发生着变化。

新的世界观是报道与评论相融合的社会思想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新闻观念也在发展变化,尤其是对新闻报道中主客观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现代人已从实践中认识到,要求新闻事件传播的纯粹客观,只不过是一种空谈,客观性是相对的,应从科学的世界观角度来认识新闻报道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现代观众要求新闻报道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即通过主观努力,求得事实的尽可能客观公正的报道,同时将主观的见解作为另一种客观存在体现在报道中,为观众提供一个完整的认识,使观众在事实和见解的同步接收中,开拓自己判断的思路,增强判断的依据,提高信息的价值,同时获得一种交流和愉悦。

现在的电视新闻已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了报道与评论的并行和辩证统一的进程。无论是《新闻联播》还是《新闻30分》、《晚间新闻》,都有节目主持人在新闻前后增加的简短的提要和评说,利用新闻的编排,为事件提供背景资料,即时访问当事人、知情人和专家,同时报道各方面的看法,发表多样化的评论,努力将评论融于报道中。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电视媒体的领头羊,在各类新闻节目中,都能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将报道与评论并行,一方面报道大量的现场原始信息,另一方面现场采访记者和演播室的节目主持人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掩饰自己的观点,对事件做多方面介绍和评论,在消息前后,加入背景介绍和点评,达到即时评论的目的。

报道和评论在不同方式和不同层面上的交融,形成一种现今电视新闻报道的精神。客观报道与主观见解相互补充,客观报道不排斥主观的见解,主观的见解也不妨碍客观的展示,将思想本身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融入报道之中。

电视新闻评论的个性化,也是其发展趋势。

电视传媒的发展,正由过去那种单向的、将观众作为一个综合体的宽向灌输式传播,走向以特定的观众为传播对象的窄向传播,进而走向个人对个人的双向互动传播。个性化不仅在新闻评论中,在新闻报道中也必将凸显出来。

电视新闻评论的个性化,体现在新闻评论栏目的个性化及主持人、记者的个性化等方面。评论栏目要办得有特色、有个性。在今天媒体发达、栏目众多的竞争形式下,新闻评论栏目要想占领阵地,必须要办出自己的特色。要有明确的定位,针对特定的对象、特定的题材范围、特定的方向和目的,对栏目进行整体策划,把栏目当成信息交流工程来设计,形成观众对栏目的期待。比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就是以社会热点、焦点,形成社会舆论,达到以舆论监督为目的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它是观众了解社会问题,体察百姓疾苦的窗口,成为中央电视台履行新闻舆论监督职责的有力形式。

《焦点访谈》整体节目有相对稳定的要素,比如展示事实,用事实说话,记录动态的调查过程,出示证据,揭示真相,采访当事人、知情人,形成舆论氛围,主持人和记者发表鲜明的见解和评论,等等。这些要素的组合形成节目特有的结构形式,使栏目富有个性。每期节目,基本上保持大体相同的特色和风格,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和发展。事实上,不断的改版并不是吸引观众的有效途径,真正能吸引观众的是栏目的个性和特色。像美国的新闻杂志栏目《60分钟》,从60年代到现在长盛不衰,就在于它坚持栏目的特色,不断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与观众建立一种心理的默契,使栏目富有人际交流的特征。

电视新闻评论的个性化还在于发挥主持人、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展示自己的个人特色和个人魅力。个人在媒体中是交流和传播信息的重要中介,在世界电视媒体的发展中,这一点已有共识。

新闻评论的个性化适应了媒体与观众关系的变化,有助于平等的交流。记者、主持人个性的投入会取得观众的亲切感、信任感,会带动观众与媒体的双向交流,使观众愿意接受,并愿意主动提供反馈。像中央电视台的白岩松、敬一丹、崔永元等,在个性化的评论方面已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并得到了很多观众的认可。但从整个电视新闻领域来说,个性化进展还较慢,还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电视新闻评论的个性化与自由化不是一回事。个性化只要和社会的需求及媒体的发展和谐一致,是不会失控的。作为评论者个人离不开社会的价值体系,社会对个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要努力以科学的、富有前瞻性的眼光去体察社会,真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它自然是社会的一种真诚存在,是一种价值观的表达。另外,个性化的评论始终接受着广大观众的检验和评判。这是一种公正的、客观的检验,它会促使和制约主持人去真实地对待新闻事件,真诚地发表见解,并努力去丰富自己的学识和独到的判断力。个性化与大众传媒的特性处于一个体系之中,它们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个性化的评论为观众提供多个视角、多种见解,为观众提供一个参照系,有助于观众对新闻事件的主动参与和平等交流。它也有助于增强媒体的生命活力,体现媒介未来的潜在特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