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看待中国的电视新闻

如何看待中国的电视新闻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如何看待中国的电视新闻(一)中国电视新闻从属于宣传事业中国电视新闻媒体跟其他媒体一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宣传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包括电视新闻在内的中国新闻的特殊性问题,尤其在主流媒体上体现得更加突出。

三、如何看待中国的电视新闻

(一)中国电视新闻从属于宣传事业

中国电视新闻媒体跟其他媒体一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宣传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行政建制上,它是一个独立的单位,有完整的健全的机构设置,内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但是,它又不是独立的新闻机关,不是纯粹的新闻媒体;在有的时候,有的事情上,它做不了自己的主,要受到上级有关规定的限制和有关部门的制约。在业务上特别是在报道思想上,它要自觉地甚至无条件地接受上级党委主管部门的领导乃至指令。自诞生之日起,虽然把传播新闻信息列入主要宗旨之内,但同时又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宣传主张、教育公众的使命;承担着发布党的方针政策,中央及省(市、自治区)政府政令、法令、公告的义务;承担着宣传国家的形势以及当前要完成重要工作的责任;承担着统一思想、统一步调、统一舆论和充当党和政府喉舌的作用。这是包括电视新闻在内的中国新闻的特殊性问题,尤其在主流媒体上体现得更加突出。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也非常敏感的问题,谁也无法回避也回避不了的原则问题。

但是,用长远的发展眼光看,党和政府对新闻宣传政策逐渐宽松,随着世界电视新闻一些报道题材、内容以及思想的影响,侧重于宣传化的新闻报道思想是不够全面的,应该还有信息的观点、受众的观点、交流的观点。因为当今的受众思想得到了解放,认识有了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渐增长,要求平等对话和交流的欲望有所攀升。2003年1月1日,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的出现并得到观众的认可,反映出开办电视新闻的另一种思路,那就是“三贴近”的观念(或曰民生新闻的观念)、传播知识的观念、增加趣味的观念。实践证明,电视新闻只有上下结合、相互交流,才为观众喜闻乐见,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否则,它可能面孔严肃,内容狭窄,形式呆板,观众单一,影响电视新闻社会功能的发挥和社会效益的实现。

(二)强调电视新闻的主导地位

20世纪末,在中国广播电视主管部门的强调下,在全国电视系统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和相互协调下,电视新闻的地位受到重视,主导地位逐渐形成,实现了四大突出,即:在所有的电视节目里,首先办好新闻节目,在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中,优先保障新闻的采访、制作和播出的投入,以此体现对新闻的重视和体现新闻立台思想。在所有的频道中,要突出综合·新闻频道和新闻频道。在所有的时间里,办好黄金时间(19:00—22:00)的节目,在这个黄金时段里,播出的主要是新闻节目,实际上,办好黄金时间的节目就是办好新闻节目。在各级各类节目中,要突出中央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主导地位,要求各级地方电视台不仅要完整地转播中央台的一套节目,而且要保障声画质量,这个要求,强调新闻的重要性,同样,旨在突出新闻的主导地位。时间过去了20年左右,在各级各类电视台,办好新闻的思想得到了渗透,对新闻重要性的认识业已形成,电视新闻的主导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三)第一媒体的地位已经确立

1982年9月,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中央主管部门作出决定:今后发布重大新闻,由过去20点发改为19点发;如果在当天发,由中央电视台先发;如果在第二天发,由《人民日报》发。1986年3月,六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主管部门又强调了这一决定。这应该说,是党和政府关心、支持、信任电视新闻的举措。这个决定从“龙头”上确立了电视新闻是主要媒体或曰第一媒体的地位,

赋予它极高的发布党和国家重大新闻的权利,极强地突出了电视新闻的权威性和重要性,极大地提高了电视台的地位和声望,确立了第一媒体的地位,令兄弟媒体和受众刮目相看。当然,也肩负起重大的政治责任和传播信息、发布政令的重要功能。自此,党和国家重要政策的出台,重大活动的举行,国内重要新闻的报道,涉及国家立场的国际新闻,都毫无例外地利用电视新闻予以发布报道。

(四)电视新闻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和其他媒体相比,也和电视其他节目相比,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速度是最快的,受众是最多的,影响是最大的,宣传报道的效果也是最为明显的。究其原因可归纳为:

一是中国电视事业的进步,是在世界电视发展大潮的推动下,顺水行舟,随波助澜,外力的助推促进了发展。新的技术和设备,及时地武装了中国电视,使其与国际先进水平在硬件上的水准、差距缩小,跻身世界电视的先进行列,乃至于在报道内容、新闻时效、信号质量上和同行可以进行竞争。没有世界电视风潮的推动和业界的有序竞争,中国电视事业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如此高速的发展,也不可能达到如此先进的地步。

二是国家为电视的发展创造了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给予了有力的政策支持。20世纪80年代初期,电视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1981年,在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提出:广播电视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最强大的现代化工具。1983年,中共中央在37号文件中提出了四级办电视的意见。90年代初期,有关有线电视发展的法规(1994年《有线电视管理条例》)、政令的颁发,加上改革开放30年来较为宽松的社会氛围,特别是2008年5月1日关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关于突发事件等宣传报道尺度的松动,大大加快了电视发展和报道进步的步伐。同时,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科技的发展,实际消费水平的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内对外交流的加强,迫使电视增强了信息的传播。国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达到“小康”这个程度后,自然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包括获取新闻信息)的渴望就必然提高。加上我国人口基数大的国情,在规模和数量上总是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这从另一方面显示了中国电视的发展速度。

三是电视本身具有的声、画、字、图兼储并用的得天独厚的优势,用于电视的各种技术手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卫星上天、有线进户、天上一颗星、地上一片网、入户一条线等技术设备运用,构成了自身发展的优越条件。这是其他任何媒体不可同日而语的,只能自叹弗如,“望尘莫及”。

四是电视新闻本身也在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新、快、短、活的内容和形式,赢得了观众的接受,呈现出内容新、时效快、信息量大、涵盖范围广的特点,稳定了长盛不衰的局面。

作者曾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条数做过间断统计,数据如下:

1990.11.7晚《新闻联播》37条,其中国内27条,国际10条。

1991.9.28晚《新闻联播》33条,其中国内22条,国际11条。

1991.9.28晚《新闻联播》33条,其中国内21条,国际12条。

2000.4.8晚《新闻联播》22条,其中国内16条,国际6条。

2000.4.9晚《新闻联播》23条,其中国内17条,国际6条。

从以上统计明显看出,CCTV的国内国际新闻,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简短。新世纪之交,电视新闻的长度有所增加,数量有所减少,再请看下面的统计:

2001.2.18《新闻联播》21条,其中国内14条(包括简讯5条),国际7条。

2001.2.19《新闻联播》18条,其中国内13条(科技奖励大会),国际5条。

2006.8.31《新闻联播》17条,另有国内简讯12条,国际简讯6条。

2006.9.6《新闻联播》11条,另有国内简讯5条,国际简讯5条。

2010.4.6《新闻联播》18条,其中国内14条,国际4条。

2010.4.7《新闻联播》19条,其中国内16条,另有5条简讯;国际3条,另有简讯5条。

据统计和计算,1985年国内新闻每条长64″25,国际新闻每条长49″82。2000年国内新闻每条长约70″,国际新闻每条长约50″;2001年之后,国内新闻有长有短、繁简得当,逐渐成为一种趋向。在《新闻联播》中,国际新闻的条数和内容大幅压缩;这与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开播有关,相当数量的国际新闻安排在这个频道播出。

(五)电视新闻对政治存在着依附关系

作为中国新闻的一种媒体,电视对政治有着极为密切的依附关系,自觉地充当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自觉地接受党和政府的领导,自觉地完成党和政府安排的工作,在传播信息的同时把政治宣传视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和工作,并且认为这种工作是高尚的、光荣的,非它莫属的。它作为党和政府“喉舌”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作为中国新闻体制的产物,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这确立了它的地位,赋予它一定的政治权威,并且给予其极大的扶持,包括报道思想的指导,机构的设置,编制的增补,干部的任免,财力的下拨,等等。这样,在发布重大新闻,颁布新的政策、政令、公告,举行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在一个时期内,中央着重抓的工作及具体部署,党政要员出访、国外政要来访以及个人和集体亮相等时政活动时,都把电视作为首选媒体或者说得力的工具而加以充分利用。与此同时,电视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报道,或者说它在政治的支撑下树立自己的权威地位,修饰自己的形象,彰显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电视新闻的这种地位比商业型、自治型、公私合营型等体制下的电视新闻要重要得多,显赫得多,也牢靠得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