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发展

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发展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视新闻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应发挥其独特传播优势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还要能充分调动起观众的思维能力,调动观众的参与意识,引导观众去思考,用想象、思考延伸、填补可视可听的新闻事实之外的潜在信息,有时记者只要下点“定向暗示”的诱导功夫就行了。如拍摄群众扑火的火灾场面,假如最后拍摄到一个健壮小伙子的背影,汗衫已经被火烧焦,粘贴在背上,他那么疲劳却又显露出充实感地从现场离去,这样就可能向观众作出定向暗示

三、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发展

(一)从人的角度正确引导舆论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可以说,这个战略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追求社会发展活力、激发文明动力、开掘社会创造力、社会协调力的过程。这个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期间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电视新闻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应发挥其独特传播优势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故事化电视新闻是采用故事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思想路线等,反映群众的呼声和意愿,要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切实把握舆论导向,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应充分借助电视新闻的故事化元素发挥其舆论引导作用。人既是电视新闻故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欣赏故事、接受故事思想的主体,因此,在故事化电视新闻中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正确引导舆论,寓舆论引导于故事中。

1.报道人物化

报道人物化就是以人载事,以人说事。电视新闻报道要以人为主,用一个个人物的一个个故事,把要宣传的抽象理念还原成事实本身,借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宣传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理论、思想和做法。平凡生活中普通人的故事最能打动人、感染人、鼓舞人、说服人,尤其是主题报道,因其题目大,范围也大,如果见事不见人,概念性多,人情味少,必然不能吸引受众。诸如此类的电视新闻,用故事化形式报道,在报道中要注重报道人物化,见人见事,真实可信,用一个个故事层层剖析,逐步展示主题,在引导舆论方面能够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2.人物细节化

所谓人物细节化,就是通过细节表现人物性格、事件发展或社会情境等,起到一种强化和渲染的作用。如果说,情节是电视新闻故事的筋骨,那么细节就是人体的血肉,有了血肉,才能出现有生命力的“大活人”。细节在电视新闻的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个性,细节最能说明问题,它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电视新闻的故事叙述中,要想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丰满,就要突出细节,用特写镜头或长镜头展示细节。这就要求电视记者深入采访,抓住一个个生动感人、典型性的故事,抓拍一个个珍珠般生动传神的细节,对人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丰富人物性格,给观众留下深刻的记忆。如某地方台电视新闻《60年,退休金翻了100倍》,通过张奶奶的讲解,退休金从解放初期不足10元到现在1000多元,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电视镜头突出了张奶奶的面部表情,从她洋溢着幸福的脸上及充满激情的话语中,体现了60年来中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幸福。

3.体现人情味

电视新闻的故事不仅要有趣味性,更要体现出人情味,要关注事件中人的活动、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以及报道播出后受众的心理、思想、感情、行为等方面的变化,乃至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把舆论宣传寓于故事中的人物言行中,就要从人的角度关注故事中的人,人的生活、人的思想、人的感情都是变化发展的,不仅要关注人的过去、现在,要关注人的未来发展,尊重人及其人格,注重人文关怀。人具有两面性,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人有成绩,也有不足,人有欢乐,也有痛苦……故事中的人物性格要丰满,就要通过事件的变化和人物的言行,充分展示其性格和思想感情。因为只有真实、有人情味的故事才能感动人,才能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某地方电视台报道了一篇题为《为爱不放弃》的新闻,其中讲述一个离了婚的丈夫发现前妻得了骨癌,毅然决然地回到妻子身边,照顾她、陪伴她、为她借钱治病的事,新闻中有许多刻画丈夫的细节,故事性强,这篇新闻反映了这个丈夫勇于承担责任、重情重义、有爱心,播发后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观众纷纷伸出援手。

(二)选材真实,主题明确,叙事清晰

平时我们所讲的故事是属文学作品范畴,允许虚构故事情节,允许艺术加工。而新闻故事化则是采取故事化的手法报道新闻,属新闻范畴,新闻故事必须完全真实。因此,在运用故事化手法报道电视新闻时必须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任何故事都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对于其中的人、事必须完全真实,记者只是运用讲故事的手法来表现真实事件。毕竟,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另外,不是所有的新闻题材都适宜做故事。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硬新闻,情节性小,报道要求及时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相比之下,那些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软新闻,可以给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类电视新闻在真实的基础上尽可能更加生活化、平民化、故事化。这类电视新闻的真实性既要求画面形象真实,还要求画面组接真实、声画结合真实。形象画面是电视新闻的基础语言,那些用采访摄影手法在生活中抢拍到的有真情实感的有价值的新闻画面,最能引起受众的美感和共鸣。因此电视新闻的画面必须是在事件发生的现场抓拍的形象,失去了第一现场,任何形式的拍摄手法如扮演、重拍、补拍等都会使事件失去真实。力求新闻画面的真实,应在新闻现场用追随摄影,用挑、等、抢的采访摄影等纪实手法去捕捉、抓取鲜活的形象,合理组接,声画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以真实的记录代替抽象说教,以生活流代替意识流,是故事化新闻的精髓所在。例如,拍摄一场洪水肆虐的抢救场面,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奋不顾身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被救出的老太太见此情景,破涕为笑,向抢救的人道谢。如果抓住这一瞬间的表情,来个特写镜头,加以“定格”处理,而不作任何说明,这样的画面比记者拿着话筒请老太太发表感想,或者由解说员在画外剖析她的心情有力得多,“此时无声胜有声”。

电视新闻所展现的人和事往往发生在人们的周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日常感受贴近,与时代脉搏共振,其中蕴涵着一种思想、一种内核。创作者要过滤平淡的表层,挖掘其蕴含的内核,提炼出明确的主题,或以小视角反映大问题,或以小题材凸显大主题,或以小人物张扬大精神。电视新闻的主题要表达明确,就要求每个传播符号都能负载扎扎实实的信息内容,声画结合、声画互补地围绕同一主题传递信息。同时还要能充分调动起观众的思维能力,调动观众的参与意识,引导观众去思考,用想象、思考延伸、填补可视可听的新闻事实之外的潜在信息,有时记者只要下点“定向暗示”的诱导功夫就行了。如拍摄群众扑火的火灾场面,假如最后拍摄到一个健壮小伙子的背影,汗衫已经被火烧焦,粘贴在背上,他那么疲劳却又显露出充实感地从现场离去,这样就可能向观众作出定向暗示,使其产生诗意的联想。

在一些电视新闻中,一些记者往往一味地描绘细节和过程而忽略其内在的本质、深度,这样的故事不仅浅薄而且缺乏人情味。所以新闻工作者应牢记:故事是手段,是为了让你的报道更精彩而采取的一种方法,先有新闻和思想,再有故事,不要为了故事而故事。

故事化电视新闻是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既反映事件发生变化的过程,同时也要突出其中的某些细节和情节,那么,在报道过程中要求叙事清晰,无论其情节如何曲折,事件如何复杂,叙事要有一定的逻辑性,通过电视语言符号清晰地传播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结果,给观众以满足感。为了增强纪实性,电视新闻可以充分运用镜头的现场感特点,捕捉事件中人物语言、表情、动作等细节,细节的表现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揭示事物本质。如《山西:“关”出来的一笔阳光账》中记者抓住了引起村民思想震动的一个细节,东柏子村村民王守先说:“我们原来吃地表水,放两米的绳子就能把水舀上来,现在因为小煤矿,把水的资源破坏了。现在绳子二十几米都挖不到水了。如果小煤矿一直挖下去,煤也挖完了,水也没有了,将来我们村子也没有人住的地方了。”在这段同期声中,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普通人实实在在的想法和做法。以“绳子”丈量过去一直被忽略的地表水的变化这一细节,说明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的逐步认识过程。这一普通的“小事”就是细节的运用,这一细节的运用使报道很有说服力。这种局部或点上的具体展示,使故事更加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气息,使报道深入受众的脑海,印证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性,起到了提升、强化主题的作用。

(三)注重包装

电视新闻包装的实质是力求节目中出现的视听元素能够充分地展示新闻事件的情节和细节,能够凸现新闻主题,展现其个性特色。随着电视新闻包装这一概念的逐步升温和完善,为电视新闻故事化的运用提供了一些突破常规、力求个性化的发展空间。

1.制作上把握节奏

长期以来,电视新闻强调的是声画语言的组合关系,节奏很少被关注。其实,节奏存在于任何物体的运动之中,节奏变化是所有艺术作品的力量所在。电视新闻的节奏是从情绪上感染受众的手段,可以使受众激动,也可使受众心绪平静。电视新闻由一系列图像、声音、文字等传播符号的运动变化组合而成,自然也会产生节奏,和其他元素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共同发挥作用。虽然受众观看电视新闻时只是简单地评判“好看”与“不好看”,但这个看似简单的传播过程却是一个复杂的充满主观性和艺术需求的心理活动过程,要让受众看新闻节目时不觉得厌烦,看完了还觉得“意犹未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有节奏地对受众进行刺激,使受众的注意力得到保持。故事化电视新闻在剪接过程中应围绕表现主题、展示情节来把握节奏。

故事化电视新闻的节奏把握,首先要考虑现代人心理的需要,其次考虑电视故事传播特性的需要。在形式上,可以将主要由节目故事的内在矛盾冲突或人物的内心情绪起伏而产生的内部节奏,与利用电视表现手段多样性创造的外部节奏结合起来,在合理设置悬念和冲突、精巧布局情节和细节的基础上,表现出新闻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和情绪变化,从而引起受众的心理律动、情感反应,达到传播效果。

关于现代人的心理节奏,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阿瑟·奈特在《新浪潮》一文中认为:“现在这一代应该称之为‘用眼睛思维的一代’。这一代人的观察里不再是由阅读书籍所养成的那种线性思维方式,而是在同一瞬间,吸收整个画面的内容,因此,剪辑的速度不得不加快了”。[9]这种“求快”的心理需求是现代人心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电视从业人员需要更多地研究现代观众的心理特点,了解大众的心理需求,在故事化电视新闻的传播中,达到让受众始终放不下,不得不继续收看下去的效果。

在故事化电视新闻的节奏把握中要紧中有松,松中有紧,掌握有度,收放自如,不能过久地饱和或过久地缓和,以免受众疲惫不堪或萎靡不振。只有巧妙处理内部节奏,精心控制外部节奏,努力创造新的节奏表现形式,使节目的节奏与观众的心理节奏相吻合,才能让受众在观看电视新闻时感受到波澜起伏、时紧时弛,异彩纷呈,在愉悦的视听气氛中,理解并接受新闻内容。

2.文字、摄像、编辑的个性化追求

电视是一种声画并茂的大众传媒工具,在讲新闻故事的过程中,形象化、直观性是其主要优势,而这一优势需要在拍摄和剪辑中完成。在拍摄过程中适当运用长镜头和特写镜头,可以更加细微地观察客观事物的微妙变化,起到强调细节的作用。同时,这样的镜头也可以及时表现人物的表情和心理变化,有了人的心理和情感的渗入,节目的故事化自然彰显了。在编辑制作中突出这些镜头的形象感、直观性,再配上合适的文字加以说明,这种突出个性的文字、摄像、编辑的方式能使电视新闻故事化表达得以充分体现。衡阳电视台拍摄的新闻专题《忠诚铸就和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整篇报道反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南岳武警官兵是守护一方家园、保百姓安康的忠诚卫士,突现了他们是“南岳山上一棵松,百姓心中一尊佛”的主题。在语言上,采用了第三人称的旁白解说形式,通过画外语言的解说把他们的工作、生活及特殊任务的完成串连起来组成生动的故事,结合形象的画面展现其细节,反映了南岳武警官兵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真实地颂扬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武警战士的责任感之重和任务完成的不易。在拍摄中,大都用客观镜头来体现,采用摇、横移、正移、拉推等移动镜头,使受众自然而然地跟着观察者的视角画面,或赞美或激动。在编辑制作中,根据叙述者的视觉心理特点,对南岳山上的松树、小路、寺庙等给予重点显现,并使其富有跳跃性。这种通过文字、摄像、编辑有意识地突出,强调了讲故事的表现形式,得到了受众的一致好评。

3.音乐在“故事”中的应用

音乐本身有助于加强对新闻事件的描绘和表达,强调气氛,而且还富有民族性、地方性和概括性,有时还具有煽情和深化主题的作用。《忠诚铸就和谐》的片头和报道中就很好地运用了音乐,片头运用雄壮的音乐,加上武警战士冲锋陷阵的形象画面,画面与音乐浑然一体,富有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报道中,尤其是在特殊任务的执行中,运用了和任务性质相配合的音乐,有时雄壮,有时低沉,有时紧凑,有时舒缓,这样的音乐配上任务执行中的生动画面,受众的心随之而起伏,受众的情绪随之而喜怒。因此,在一些软新闻里,如果适当配上一段效果音乐更能增加新闻的传播效果。比如当新闻的主要内容是一件工艺品、一处风景、一个人物、一段往事时,就可以在适当的地方配上适当的音乐加以烘托,能够增加画面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4.播报方式的贴近性

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是播音员正襟危坐地播报新闻,这样的播报方式使受众与播音员有一定的距离感。故事化新闻强调贴近性,在播报方式上需要把“播”新闻变成交谈式的“说”新闻,这种播报方式语言轻松自然,具有口语化、人际化的特点,能够拉近传播者与受众的距离,能够使受众产生亲切感和交流感。实践证明,“说”新闻这种播报新闻的形式越来越受到受众的认可和喜爱。当然“说”新闻要在保证新闻政治性、导向性、真实性的前提下,以更具轻松感、更富人情味、口语化特点的样式来播报新闻。

总之,故事化电视新闻要在舆论导向正确、新闻真实、主题深刻的基础上,叙事清晰,制作精美,达到“神”与“形”的高度融合,收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希光.找故事的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田冰.刍议电视新闻的故事化[J].新闻爱好者,2008年10月(上半月)

3.李春生.电视新闻“故事化”现象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23)

4.刘建玲.对电视新闻类节目故事化现象的思考[J].电影评介,2007,(24)

5.娄庶明.探析电视新闻故事化倾向J].青年记者,2009,(2)

6.金厚勋.营造和谐舆论环境五元素[J].新闻记者,2006,(5)

7.孟继恩.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得与失[J].新闻爱好者,2007年11月(下半月)

8.纪巍.电视新闻故事化问题研究[J].理论界,2007,(6)

9.周薇.从受众角度看“故事化新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月,第29卷

10.李世成.电视新闻故事化刍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5)

11.姚常德.刍议故事化新闻[J].山东视听,2005,(9)

12.张良君.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的故事[J].新闻知识,2008,(5)

【注释】

[1]赵蔺.电视新闻故事化浅析[J].当代传播,2005,(4)

[2]林辉.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3)

[3]用好方法讲好故事——管窥美国CBS《60分钟》节目的成功之道[J].世界商业评论,2006,(3)

[4]李希光.找故事的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0.

[5]用好方法讲好故事——管窥美国CBS《60分钟》节目的成功之道[J].世界商业评论,2006,(3)

[6]李希光.畸变的媒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

[7][美]罗伯特·赫利尔德.电视广播和新媒体写作[M].浓谢静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42

[8][美]罗伯特·赫利尔德.电视广播和新媒体写作[M].浓谢静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02

[9]叶子.现代电视新闻学[M].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2005:3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