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传播的直接功能

新闻传播的直接功能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传播的直接功能,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在现实社会中,新闻传媒还扮演着“望者”的角色,引导人们齐心协力地适应环境,共同克服环境中的不利因素。[1]新闻传播媒介对社会起着一种“望哨”的作用,成为人类活动的守望者。

第一节 新闻传播的直接功能

新闻传播媒介的直接功能使人们直接认识媒介的影响力,按照媒介的引导去思考和行动,提高人的行为的自觉性和目的性。直接功能来自媒介内容给人的思想和生活带来的变化,影响人们对环境的认知,以便更好地认识环境,适应或驾驭环境。新闻传播的直接功能,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提供信息,沟通情况

传送和接收信息是传播的基本功能,这是其他功能与作用的基础。新闻传播媒介的所有其他功能都是在信息功能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之所以需要新闻传媒业,最主要的就是为了从中获取各种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信息。新闻传媒业发挥沟通信息的作用,不但通过刊登大量的新闻,而且还通过评论和广告予以实现。人们获得的信息越是丰富和优质,就越能够判断正确、预见准确,活动的选择余地就越大。从小处来说,人们需要了解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最新行情;在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人们对精神消费也有了更高的期待,因此更多的关于娱乐、健身等方面的信息也出现在新闻传播当中。从大的方面来讲,个体与组织、社会与国家、政治团体与经济实体,都需要随时了解世界的变动情况。在现代这个信息社会中,生产技术的发展、科学知识的更新、社会生活的变化,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速度。人们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联系越来越密切,这都需要掌握各方面的信息,以便随时调整自己的言论和行动,适应情况变动的需要。

与传递信息相联系,沟通情况也是新闻传媒业独特的社会功能。新闻传播媒介通过提供大量的信息,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使党和政府的思想观点、方针政策及时为群众所了解。同时,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知晓群众的愿望、意见、批评和建议,新闻传媒真正成为信息沟通的“纽带”和“桥梁”。

在现实社会中,新闻传媒还扮演着“望者”的角色,引导人们齐心协力地适应环境,共同克服环境中的不利因素。这一作用由以下环节构成:一是提供环境信息,使人们正确认识环境;二是使社会各部分通过适应环境而建立相互联系,协调行动,促进社会整合;三是通过不断积累最新信息,形成人类的生存经验,建立社会行为规范。

总的来说,提供信息、沟通情况是新闻传媒业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社会功能。新闻传播每日传递着大量的信息,能使个人认知环境变动;能够为组织机构的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能使社会沟通情况,交流意见,实现政治民主化、决策科学化、社会运行良性化。当然,这些功能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物质和制度环境的保障。

二、监测环境,引导舆论

新闻传播媒介监测环境与引导舆论的功能是密不可分的。新闻传播媒介通过及时、快速地对外界环境的变动情况进行了解,报道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最新状况,在把握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实现舆论监督的功能。

(一)监测环境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新闻传播及时地把外界的变化告诉人们,给人们提供生存的经验和教训,提供一种行为方式,从而促使人类社会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媒介通过源源不断地传递方方面面的信息来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变动,延伸了人的视觉和听觉。“人们从新闻传媒上了解各种新信息,扩展视野,随时知道周围环境的变动,预防或应对可能遭遇的不幸事件,这就是媒介守望环境的功能。”[1]新闻传播媒介对社会起着一种“望哨”的作用,成为人类活动的守望者新闻报道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国家环境等各个方面,对这些方面的情况作出及时、全面的反映,对监视人类的生产环境有特殊的警示意义。

19世纪末,西方建立了发达的机械化工和石油企业,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环境新闻开始出现在美国的报刊上,提醒人们对这一现象进行关注,同时在报刊的推动下掀起了“自然资源保护运动”。到20世纪后半期,多数媒体重视环境报道,环境新闻更是大量涌现。在环境新闻的引导下,人类守卫家园的共同行动孕育出一种“绿色意识形态”,“世界地球日”运动及一系列环境立法,形成了一套有关环境的理论。在这个过程中当代传媒发挥了重要的守望功能。

(二)舆论监督

对于新闻传播来讲,舆论监督就是新闻媒体针对社会上某些组织或个人的违法、违纪、违背民意的不良现象及行为,通过报道进行曝光、揭露、批评、抨击时弊,抑恶扬善。舆论监督具有公开性、传播快速、影响广泛、揭露深刻、导向明显、处置及时等特性和优势,这使得它虽没有强制力,却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极具影响力。但是,舆论监督的威力并不是来自新闻本身,而是来自新闻背后所代表的民意。新闻传媒是实现舆论监督不可缺少的公共平台。

1.新闻传播媒介实施舆论监督的条件

“新闻是舆论形成的基础和依据”,[2]新闻传播机构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将最新发生的事件报道给社会,人们了解到事实的真相后,就会作出评判、发表意见。在民主政治制度的框架里,新闻传播媒介要进行舆论监督,其首要的条件是信息公开和言论自由。新闻舆论监督有赖于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提供足够的舆论信息,即可以形成舆论的事实和情况,使人们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有充分的了解;二是在拥有信息的情况下,对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及有关人进行理性的、坦率的评论。

公开是民主政治制度必备的程序,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也是新闻舆论监督能够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这一方面要求新闻媒体主动地去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推动政治权力运作的公开和透明;另一方面则要求政府权力通过新闻媒体,使公众对与自身利益有关的事物有充分的认知。公众只有充分了解事物的情况,才能够形成对事物的看法,进而交流关于事物的观点,形成舆论,实施舆论监督。

2.新闻传播媒介的舆论功能

新闻传媒的舆论功能表现为正确反映舆论,让社会公众通过媒介接触舆论信息。就我国新闻传媒业来说,表达社会舆论,就是反映人民的声音,将民众的愿望、意见、建议,甚至批评等通过新闻传播媒介传递给社会、政党和政府。政府在把握社会民情动向的基础上,调整相关政策,改善和加强领导作用。由此可见,新闻传播媒介在发挥舆论监督功能方面,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1)反映社会舆论。首先,舆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新闻媒介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许多报道,大多是社会上已经形成的舆论,如物价问题、住房问题、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等。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态度、看法和评论,往往都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其次,“新闻传播活动为舆论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和舞台,是社会成员之间在最大范围内自由讨论、广泛交换意见、表达民意的最有力工具”。[3]只有新闻传播关注的舆论才能使公众得到舆论的整体形态,舆论只有通过新闻传播媒介的报道,才能获得宣泄和疏导。新闻传播所反映的社会舆论能形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当新闻传媒业正确地反映舆论,社会舆论就会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的精神力量;相反,如果新闻传媒业不能及时反映社会舆论,将会极大地影响自身的公信力,以致受到公众的质疑。

(2)引导舆论。新闻传媒业对舆论的反映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一般而言,新闻传媒总是从自身的立场出发,洞察舆情,审时度势,积极引导舆论向有利于国家、社会和自身的方向发展。在反映什么样的舆论这一问题上,新闻传媒业带有自身的倾向性,这是不可避免的。传媒通过新闻报道,扩大其认为是正确的、有利的舆论影响,抑制其认为是错误的或是不利的舆论影响。

(3)实施舆论监督。现代新闻传媒业的形成和发展,一直伴随着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民主政治对权力运作的约束,要求公共权力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在民主政治的格局中,人民以其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权参与国家政治活动,并监督公共权力的运作,而人民行使这种权力依靠的就是现代新闻传媒与舆论监督。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介被称为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种权力,强调的是新闻传媒业作为社会监督机制的特质和功能。我国新闻传媒作为党和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沟通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连接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的纽带,担当着舆论监督的职责,对滥用权力、腐败堕落、违法犯罪、社会危机等一系列有违于正常秩序、有害于人民群众的行为进行披露曝光,以顺应民意、预警社会、维护公正。

三、整合社会、传播形象

借用整合营销传播中的一句话“one face,one sound”(传达同一个声音,树立鲜明的形象),新闻传媒通过信息传播促进社会整合,协调社会,促使社会呈现“和而不同”的面貌,并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传达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声音。

(一)进行社会整合

大众传播的公开、广泛和迅速,使之可以产生强有力的宣传作用。新闻传播通过宣传,实施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的功能,实现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从而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对内而言,通过宣传使国家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影响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的行动。同时还可以通过宣传传布政令、鼓舞信心、凝聚人心、促进稳定、树立国家形象;通过对普及政法、经济等知识的宣传,可以树立民主政治观念和改革开放的思想,提高公民的政治、法律、道德、文化、人格素养。企业和产品也可以通过宣传来树立自身形象、发展品牌。指导消费、帮助流通。

另外,宣传要符合传播规律,讲究艺术,避免因不当传播引起受众的逆反心理,产生相反的作用。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宣传的失误会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

一般而言,新闻传播强大的宣传作用是通过反映、影响、引导社会舆论来实施的。新闻传媒业的宣传通过社会舆论获取力量,又通过宣传来形成新的社会舆论,从而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社会整合的目的。

(二)传播国家形象

各个国家的新闻传媒都具有对外传播、公众外交的功能。对外宣传能够树立国家与民族的形象,影响国际事件与国际合作,争取各国民众对国家形象和外交政策的认同。

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把对外宣传叫做公众外交,指利用媒体面向其他国家的民众传播政府、组织和个人的观点与有利的事实,通过改变他国公众的态度,影响对方政府的外交决策和外交活动。公众外交包括两个渠道,一是各国民众和非政府组织进行的民间友好往来活动,二是由新闻传播媒介面向他国公众进行的宣传活动,政府控制的国际广播始终发挥着公众外交的职能。

进行对外宣传,争取世界的认同,实际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他发表的《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中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4]软实力是思想的同力化,集中表现为文化的影响力、意识形态的渗透力、制度的吸引力和外交事务的公信力。新闻传媒将制度、价值观、文化和意识形态演化为重要的资源,对国际社会发生重大作用。“软实力”也会对国家内部产生巨大的作用,因为新闻传媒的宣传可塑造人们对国家利益的共识,强化人们对国家的向心力,增加国民的凝聚力。

四、审美文化功能

新闻传播活动是构成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全面认识新闻的规律及特征,就离不开“文化”的视角。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在审美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所以,新闻传播简单地运用新闻的五要素来制作新闻,已很难对新闻事件做出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报道。这就需要新闻传媒尽量以美的形式去表现新闻对象,即追求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

(一)新闻的文化功能

新闻具有文化属性,新闻传媒对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闻所传播的不仅是信息,更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精神和价值。它通过新闻节目,以法律、道德、行为规范等社会文化的不同程度的引导,潜移默化地使人们确立一种健康的、向上的社会精神。新闻传媒业的文化价值,便是新闻工作者以广大受众代言人的身份,通过丰富的表现手段而进行的一种文化选择。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体系,是在一定价值观念支配下人的行为模式、行为成果以及象征符号。传播学者伊尼斯普说:一种媒介不是某一种文化借以发挥作用的中立机构,由于其特殊方式,它是价值的塑造者,是感官的按摩师,是意识形态的倡导者,是社会格局的严格组织者。一般而言,新闻传播媒介能够用主流价值观影响受众,凝聚民心。可以说,新闻传媒所承担的主要使命是一种文化作用,即培养观众对既成事实接受和确认的态度倾向。

新闻和媒介作为文化的形态,除了具有文化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的特点外,还具有精神层面上的社会价值及文化意义。而且作为新闻的精神内涵,又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实践功能。具体说来,新闻传播媒介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文化精神作用。

1.新闻的舆论价值取向

一切文化的核心都在于其价值体系。新闻传播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精神产品,主要通过舆论导向和文化引导两个途径,发挥其作为新闻文化的力量。即新闻传播媒介不仅传播国内外各类新闻信息,还具有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引导受众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的作用。因为“文化不仅是人化、社会化,也是人的意识化。而价值取向无疑是人的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文化的传播不能采取决然的硬性灌输,只能潜移默化地在价值取向上不断引导。也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在电视文化传播中体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和明确的目的性,有意识地按主导价值体系对社会成员的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5]

2.新闻塑造健全的人格

所谓健全的人格,是指认知结构(真)、伦理结构(善)、审美结构(美)三位一体的人格结构。新闻报道中的人和事,对与错,是与非,善与恶等,以信息的方式构成对受众层面的影响。“道德的抑制不涉及行动的外在结果,而只涉及它们的内在结果,不涉及动作所附属的偶然的后果,而只涉及动作自然产生的后果。‘对于谋杀真正道德上的制止不是体现在作为后果之一的绞刑或者罚入地狱,也不是体现在人们激发起来的嫌恶和憎恨中,而只是体现于这种行动所自然产生的后果——受害者所遭受的极度痛苦,他所有的幸福的完全毁灭,遗留给他亲属的强烈痛苦。’”[6]新闻传播在整个国民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健全人格的功效,这甚至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3.新闻增加媒介的文化含量

关于文化含量,有两重意义:一是指涵盖一切事物的范畴;二是指深层的精神文化内涵。新闻文化作为主要传达新闻信息的媒介,其涉及的领域也是丰富多彩的,不能仅仅界定在新闻的舆论导向上,还必须对其深层文化意义加以考察。

当前的新闻报道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大量的新闻有量无质,缺少深度报道。追踪性的连续报道欠缺,大量的新闻空白点没有进一步挖掘等,都使得某些新闻报道流于表面,其深度和力度都不够,而关键的因素就在于文化含量的缺席。这里所说的文化问题,主要是指精神文化层面的,如价值观念、审美趣味、道德情操、思维方式等,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二)新闻审美价值追求

新闻报道应尽量采用审美的思维方式,这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新闻主要是靠文字、画面和声音等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其传达的形象性、感染性对受众的心理印象激发程度如何,就与新闻表达技巧的艺术性、审美性密切相关。”[7]现代受众也试图在从各种传播媒体获得信息、知识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美感与视觉享受。这就要求新闻制作者在思维方式上采取开放式的态度,即需要视像思维、对立思维、多向思维、情感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

1.新闻报道的审美思维

审美思维是艺术创造和表现过程中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审美心理与行为操作的统一。它不仅能够直接满足审美需要而引起愉悦,还能提高自由地把握和创造形式的审美能力,进而引向现实人生,淡化或缓解现实功利人生中的困惑、矛盾,有助于社会有序、稳定的发展。

因此,新闻报道也就需要以审美思维的方式去捕捉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并以客观的形式加以如实报道。即使是新闻事件的现场报道,也包含着新闻工作者有意无意地对事件内容和表达形式的筛选、加工,这中间包含着记者、编辑们对现实生活审美感知、审美思维的过程。具体来讲,新闻主要有以下几种审美思维形式。

(1)视像思维。它是一种形象思维的活动,是运用表象进行智力操作的活动。它以具体可感乃至可视的形象来叙述事件,进而表现整体形象的某些意义。这里所说的视像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普通的形象思维。它是一种艺术活动的思维形式,即审美的视像思维。它不仅以其鲜明、生动的直接可感性与具体性为特征,而且是一种蕴含着创作者主观感情的意象思维过程。基于这样一种思维,新闻的制作应该具有事件的具象性、现场的真切性和传播的动态性。

(2)情感思维。新闻报道的视像思维并不止于展示客观事实,还在于通过感性形式、情感判断去认识和表现新闻事件的善恶内涵。所谓情感思维,是指贮存在记忆中的高级情感反作用于现实客观对象的思维形式或心理过程。当新闻工作者进行情感思维时,就是以记忆中的理性因素、道德因素和审美观念这些高级心理情感为尺度来衡量各种以直观形式感知的现象,进而做出取舍、组合的新闻报道。

(3)创造性思维。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凭借人的情感力量,通过创造性的想象,有意识地将视像(或记忆表象)重新加以提炼、加工的过程。它是从一般思维中升华出一种富有价值性的思维形式。新闻传播的创造性思维突出地表现为对事实信息的感知、捕捉、提炼和制作传播之中。同一事物的不同报道以及对不同事件的不同发现和报道,都是传播者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形态。

2.新闻的形式美

新闻报道运用一定的审美思维,就能使新闻工作者对所报道的事物产生不同一般的感受,将这种独特的感受化为具体的画面形象,则又涉及新闻的表达形式问题。形式和内容从来都是无法割裂的一种对应关系。没有内容,形式无以表现;没有形式,内容无以依托。我们强调“内容为王”,但是形式的更新对受众永远都具有难以抵抗的传播魅力。

所谓新闻的形式美,就是以新颖、吸引人的表现形式来传播真实而又新鲜的新闻事实。它能够“以多种形式、手段、多方面地反映和概括客观现实的美,使新闻的美表现为新闻报道的内容无所不包而又真实、形象、深刻,具有感染力、冲击力和征服力。这就是新闻的表现形式美”。[8]形式美可以通过新闻的画面美和声音美来具体体现。

3.新闻的内容美

所谓新闻的内容美,是指反映在任何新闻作品中的一切社会生活现象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一般来说,新闻的内容美,一方面表现为真实美和意境美,而真实又是其中的统帅和灵魂;另一个方面是新闻的哲理美。所谓哲理,是指蕴含在新闻作品中深沉、含蓄而不外露的哲学理念。新闻报道渗透了这种哲理性,其思想深度就能在无形之中得以加强,受众也会在接收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激发受众对时代、社会和人生的追索与探求。

五、提供娱乐,陶冶性情

传媒的娱乐功能,是指引起受众兴趣并使之产生快感。软新闻大多具有娱乐的特性,新闻传媒传播奇闻异事、风土人情、文娱节目等趣味性内容,给受众以高尚情趣的享受,从而培养、提高受众的欣赏兴趣和水平,满足受众正当的好奇心。新闻传媒对受众生活态度生活信念的疏导引领,必然对社会稳定产生良性作用。

娱乐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新闻传播媒介对媒介娱乐功能的认知经历了由淡漠到重视的变化过程。互联网出现以后,通俗文化如潮水般涌向世界各个角落,传播通俗文化的新闻传媒越来越多,富有娱乐性的软消息得到受众的关注。媒体娱乐性内容的传播,激起受众的质朴兴趣,使人获得精神和情感上的满足。积极健康的娱乐信息传播,也是引导受众品德修养与道德追求的大平台,媒体提供的戏剧性典型,让受众在娱乐中认识了人性的美德。在传播过程中,传媒的“社会责任感”,是通过与社会道德建设相一致的正向道德观价值观的彰显与渗透而实现的。娱乐报道以其特有的公共属性承载着社会责任和意识导向,传播高尚、幽默、智慧、知识和体力的健美,给受众提供欢娱,引导人们建设一个互尊互爱的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