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传播的深度功能

新闻传播的深度功能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新闻传播的深度功能新闻传播的深度功能,主要包括培育人的社会化、推动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推进社会的政治变革等。本节将从三个方面对新闻传播的深度功能进行探讨。

第二节 新闻传播的深度功能

新闻传播的深度功能,主要包括培育人的社会化、推动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推进社会的政治变革等。这些功能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意识动力。本节将从三个方面对新闻传播的深度功能进行探讨。

一、培育人的社会化

在对新闻传媒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当下人的社会知觉大部分来自传媒,大众传播的影响加速了人类的早熟。由于人的社会化在媒体的影响下加速,人的智力迅捷地累积起来,每隔几年就把人类意识推向一个新阶段。传媒和人的互动加速了人的社会化,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体的活力,成为社会演变源源不断的动力。“所谓社会化就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通过社会交互作用,学习社会文化,参与适应社会生活,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具体来讲,社会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个人在社会中通过学习活动,掌握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二是个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环境,再现社会经验。因此,人的社会化是个人学习社会与参与社会的统一。”[9]人们无论是学习或是参与社会生活,都无法避开大众传媒对人的意识和行为的作用、影响。

(一)媒介为人的社会化提供支撑

人类从蒙昧无知走向文明,其间依靠不断地从外界汲取信息、交流信息,最终过上了有意识的群居生活,形成社会。传媒在其中最大的推动作用是让人了解世界,也更深刻地了解自己。也就是说,传媒指引人们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1.媒介促使人们明确生活目标与手段

人的社会化从幼年开始。在大众传媒发达的社会,社会化的进程不仅大大提前,而且加快了速度。新闻传媒给人类提供了包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方式乃至整个生活方式,比如婚姻家庭形式、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形式、社会的管理方式、社会的统治方式等。各类新闻报道告诉人们,这一切都是在人们的相互作用下,在社会互动中逐渐产生的。传媒把个人的生存目标和手段传授给别人,是个人的社会化;其结果是使许多人掌握社会生活的规则和技能,形成整个社会生活的社会化。个人受到社会影响的过程,就是其社会属性形成的过程。

在传媒的影响下,人们懂得主动进行自身社会化的尝试,从而逐渐认识个人如何与社会建立紧密的联系,取得被社会认可的地位。同时传媒不断向人们传递某种理念,使人们认识到必须遵守一致的规则,才能共同生活,这是群居生活的必要。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新闻传媒及其传播内容对世界具有反映能力,以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指导受众的行为,从而使受众采取有理性的行动。传媒促使公众产生情感反应,辨别是非善恶,形成态度和价值观,为人们认识生存目标和生活提供了可能,也为人类认识自身提供了可能。总之,传媒促进人的社会化的同时,也培养了人自立于社会的能力。

2.培养人的个性化和价值观

社会化的过程,是使人们形成一些进行社会交往的共性的过程,但其中也有个性的获得。人们在社会化的本质相同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结果是不同的,表现为个人兴趣、性格、气质等的差别,以及个人的思想、意识、觉悟、品德的差别。处于共同生活环境的个人不但有类似的生活手段及共同的行为方式,也有其个性、个人的特殊素质。

新闻传媒培养人的社会化,更多地表现为培养人的个性,以鲜明生动的各类人物命运感化、塑造受众。个人的特殊素质,在自身生理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形成和发展,也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人们对具体生活环境的判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媒构建的拟态环境。

人的活动实现了自然界的价值,也形成了社会价值,但这类价值在各个人那里是不一样的。正因为价值不一样,每个人的价值观也是大不相同的。人类共同创造的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如果是在传媒中获得,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人的社会价值观也是在传媒中获得的。传媒提供了种种社会价值的范例,让人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将有可能成就哪种类型的人生。

3.提供人的发展方向

大众传媒可以指出人类的发展方向,描述人的自身的发展。例如哪些人物新闻、犯罪新闻、社会挫折类新闻展示了人的复杂经历和应有的生存方式。典型人物报道是我国一个独特的新闻类别,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经历着一定的变迁。大众传媒通过对“雷锋”、“铁人王进喜”、“焦裕禄”和“任长霞”等各行各业优秀人物的报道,为受众提供了学习的典范,对个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新闻传媒一般是从人的社会关系的角度来展现人的发展。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就人本身而言,他同自然、社会和人自己本身的关系也存在一个由“狭窄”、“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媒介文化的中介作用[10]

社会从本质上讲是文化的,离开了物质和社会意识层次的文化,社会就不存在,剩下的只有一个动物群。由此可以说,人的社会化是指人借助文化构成社会主体,传媒文化是人实现社会化的中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涉及个人如何组成社会,又涉及个人如何在社会中获得承认,人类由于有了文化,再经过传媒的沟通,个人、文化、社会之间保持着永久的相互作用。

1.媒介文化对个人的哺育

现代,个人从孩提开始借助媒介文化接触社会。媒介文化是指媒介的传播内容及运作方式所构成的特殊意识形式及其载体活动。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意识关系都属于文化,通过这些文化使人与人组合成拥有特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社会。媒介文化可以解释为文化的“媒介化”和媒介化的“文化”。媒体传播内容可视为由不同文化构成的拟态环境,对人的社会化发挥催发作用。媒介文化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包容性和多样性,新闻报道通过大量介绍人的社会角色和文化交往,使人们能够实现较为全面地接触和认识社会。

个人所处的环境狭小,对整个文化动态不可能直接观察,因而对社会也就说不上了解。通过媒介文化中介的作用,实现个人对于社会的全面接触,人才能认识社会的现实面貌。社会首先通过文化造就了人,并通过媒介文化使人选择优秀的生活方式,保证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另一方面,个人和社会通过媒介作用于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成了个人和社会共同作用的对象,文化本身成为人活动的目的。但这必须由媒介反映人的创造力和社会活动,使文化发生变化,在这个变化中人也被改造。

2.媒介文化对个人观念的改造

媒介文化作用于人,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理念的改造。个人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在文化的影响下主观世界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的观念演变是个人成长的灵魂,贯穿着外部文化的不断渗入,其中大众传媒是主要的信息来源渠道。意识文化在媒介传播中依赖于语言,或者依赖于图像和音符而存在。个人借助媒介获得历史和现存文化的熏陶,通过个人的体验,转变为自己头脑中的意识,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行为。

媒介文化对人的观念的作用有两种不同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文化事象的作用,即通过文化事实引起人的自觉活动而被人所掌握。新闻中的事象是一种显示性文化,如要被人所掌握,需要通过模仿来完成。这也就是说,媒介所传递的文化行为被人所模仿,由此掌握了各种活动的本领,即接受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范式。人类的生存方式作为行为文化,多半通过事象文化的作用传授给他人。媒介披露的鲜明事象给人印象清晰,随之使人产生某种观念。第二种形式是媒介文化的显意识作用。媒介以明确的思想观点表明文化模式,最为突出的是政治文化和科学文化。人在社会中生活,各种文化观念无不作用于人的意识,唤起人的清醒认识,转换为鲜明的观点,形成人的思想倾向、方法和思维习惯。媒介文化作用于人,最终是要形成观念,包括知识观念、意向观念和决策观念。个人心理对媒介文化也具有异向作用,使文化在公众意识中转换形态,产生崭新的文化成果,再通过媒介语言传播于社会之中。

3.媒介的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导向

媒介组织作为社会舆论的掌控者,理应大力宣传社会规范,用文化理念引导社会行为的方向和规则,发挥强化社会凝聚力的功能。许多社会行为仅仅靠本能去自发调节,不能形成社会成员的一致行动。新闻传媒不断进行文化引导,就能形成大众的共同认可和行动。比如清明节祭扫烈士墓、瞻仰历史圣地、参加国家性庆典活动等。

媒介文化影响许多人的活动,改变一个民族、一个团体或有某种一致信仰的群体的行为。“民族身份是长期认同建构过程所产生的结果。”无论在个人,还是在族群层面,这种认同从来都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在不断的再生产过程中,在与外部社会因素的协调和冲撞中,予以确认和加强。如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将社会场景因素纳入族群认同建构,改变了传统的线性的、强调文化同化和适应的个人族群认同建构模式,为多维文化认同的建构提供了实现的可能。“互联网,以其游走于‘整合’和‘断裂’之间的巨大张力,对包括族群认同、地域认同和国家认同在内的多维文化认同体系的整合可以产生更广泛的推动作用。”[11]互联网的传播,打破了民族社区的封闭性,自然的社会化链条被击断,因此,民族身份的建立更多地需要建立在对于他者与自身的关照之上。同时,吸收更多的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构建多样化的价值观体系,这样也就促成了民族地区多维认同体系的形成,这就是媒介的文化导向与建设作用在发挥力量。

二、推动经济形态的发展

“经济形态是指一国的经济是自然经济还是计划经济或商品经济、市场经济。”[12]经济新闻报道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理解。“从狭义角度来说,经济报道是指对财税、金融、市场贸易、政权、行情等各方面经济生活的报道;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包括人们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应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基建、消费等更广泛领域的内容。”[13]经济报道和经济评论,揭示了社会的经济运动,让人观察到经济的发展方向。媒体可以告诉受众经济发展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媒体的经济报道加强了人类的经济联系,这种直接功能的日积月累,使媒体能够揭示经济形态有规则的变化,从而表现传媒影响经济制度变革的深度功能。

(一)展示经济的发展动力

18世纪初的欧美报刊,关于珍妮纺纱机、风力动力机、蒸汽机及各类手工工厂的报道比比皆是,走出手工磨坊的工业繁荣成为报刊上的壮丽景观。这些新闻表明:自从装上“科学技术”这个强大的发动机,人类历史的车轮开始加速,新兴生产力对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其中,新闻传播媒介的经济报道指引人类深刻认识社会结构,对提高生产力、改造社会发挥了巨大的功能。

1.揭示需求与经济的关系

大众传媒的经济新闻报道,实际上就是社会需求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一种表述方式。经济新闻或通过单一的生产行为和产品市场化,透视需求与生产的关系和现状;或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结构的解读,反映社会与经济关系的变动及其构建。英国经济学家洛克在1819年10月号《爱丁堡评论》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批评了日内瓦的经济学家西斯蒙第。他说,任何时候所创造的不同产品在不断地进行交换,从而形成一个彼此之间相互的需求。在任何一个时刻,某种产品可能过多或过少,在一种或几种工业中造成严重的危机,但所有的产品在同一时间内绝不会太多,也就是说产品生产过剩或者不足,只会同时在个别产业中发生,而不会同时发生在很多产业中,它割断了需求和生产之间的联系。西斯蒙第的回答是:“如果经济学家不用这种抽象方式进行推理而详细考察事实,如果不注意产品而稍稍关心人类,他们就不会这样轻易地支持生产者的错误。如果供应不足以满足增长中的需求,增加供应就不会损害任何人,而只会对大家有利。但当需要的增长较慢的时候,限制过多的供应就不是那么容易做到了。”[14]这个例子说明,大众传媒的经济报道和评论解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质,即人类历史就是从物质生产和物质需求不平衡到不断平衡的历史,揭开了人类的需要、经济的满足、生产力和经济关系互动的发展过程。

2.反映经济形态的构成

从新闻报道的事实中我们可以发现,生产力从来不是单独起作用的动力,生产力始终是在一定经济形态下发展的。经济形态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和对上层建筑的作用力上。许多政治经济报道揭示了上述经济规律,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形态的变化规则。

生产力在其自身发展中并非一路顺利,有时突飞猛进,有时缓慢迟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和经济形态对生产力的加速或阻碍作用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经济形态,二者可能形成统一、和谐的经济制度,也可能是分裂、冲突的经济制度,关键在于分配制度是否合理。

如果说经济形态在与生产力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因果链中,处于第二性的地位,那么,在与政治体制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因果中,则处于决定性的、第一性的地位。经济形态直接决定着政治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及其发展,是政治和思想的上层建筑的基础。经济报道所反映的经济形态的运动规则,能使人们把握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这样经济活动就减少了盲目性。政府在管理经济中,可以更多地从研究媒体的经济报道入手,把握复杂多变的经济现象,找准政府的位置。

(二)预测经济形态的发展

大众媒体通过掌握一定的资料,可以预测经济的发展。事实表明,许多经济报道都揭示出未来的经济走势。一般来说,每篇经济报道都是对单一经济现象的披露和说明;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媒体的无数篇经济报道能够显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前景,从而揭示经济发展的方向。

从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的40多年,西方报刊与电子媒体报道了大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新资讯,这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了西方社会经济形态的走向。这种经济预测功能,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报刊上也开始出现。

1.报道新的经济形态

最近20年,美、英、法、德等国报刊上的经济报道不断证明经济学界的一种新发现,即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出现。研究大量西方媒体上的经济报道,可以发现,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多元资本占有的现象。这些经济报道表明,媒体不仅是重要的经济成分,而且是经济形态发展的预言家。它所描绘的当代经济形态的主要轮廓是:

(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通过大量经济报道来展示,许多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达到了空前的雄厚。

(2)报道显示,西方国家政权经济化的趋势,都在不同程度上遭遇挫折。

(3)媒体推崇社会公共福利事业的发展,不断彰显“高福利”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

(4)社会的阶级结构更加多元化,出现了“中产阶级”、“精英阶层”和贫民。

(5)媒体报道跨国企业和全球市场,描述经济贸易全球化的发展前景。

2.阐释社会经济变革[15]

经济新闻在报道中可以揭露经济形态的内部矛盾,显示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政治形态的必要性,从而为经济变革指出正确的方向。经济发展的动态性,决定了媒介报道经济变革也处在永不完结的过程中。在经济转型时期,新闻报道尤其担负着探索政治和经济变革的重大任务。

媒体经济报道的内容是双向的,它既要否定陈旧的、过时的、带有权力经济色彩的旧体制,又要迎接世界性市场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挑战,在企业和消费者、权力层和人民大众之间发现新的经济思想。经济报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以最新的视野阐释经济现象。

第一,科学地报道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第二,经济报道引导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第三,通过报道政治领域的变革对经济变革发生作用。

3.后工业社会的经济报道

在工业社会里,机器占主导地位,进入21世纪,人类陆续进入后工业社会,即进入以智能化产品为主导的社会。在这个时期,新闻传媒本身就是新型经济的重要部分,是社会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新闻通过大量事实说明后工业社会是一个“公共社会”,社会的单位是社区而不是个人或某个阶级主宰的,人们相互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由于网络和运输技术的发展,许多国家变成了一个“全国性社会”,大量社会问题具有全国性规模,必须由全国性社会来解决。此时,媒体就充当了公共社会的纽带,能够扩充和保护公共领域。

在后工业社会,经济报道的主要内容是:(1)从传统产品经济变为服务性经济;(2)专业技术人员成为社会的主导阶层;(3)经济、社会发展依赖于科学理论,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4)对技术的评价由单纯肯定变成伴有怀疑、否定的态度,批评唯技术论带来的副作用;(5)决策过程科学化,决策的基础转向“智能技术”。[16]

三、推动社会政治变革

近代以来,新闻传媒成为强有力的政治报道和政治宣传工具,不断地推动着政治制度的变革。当代传媒的政治功能,更多地表现为推进政治民主化的作用。报刊抨击集权现象,使现代政治观念深入人心,不断为实现民主政治开路。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背景下,党和政府通过政治新闻传达党或国家的大政方针,告诉人们政治动向,激发人民的政治觉悟,促使民众踊跃参与政治生活,从而发挥着改变不合理的政治现状、建立优良政治制度的深度功能。

(一)政治宣传促进政治变革

政治变革,首先要做好舆论宣传的准备。主要是运用新闻传播媒介宣传先进的政治思想,让广大民众知晓和辨别某种政治主张的优劣,鼓舞人们积极参政议政。

最早提出“党报”、“机关报”观念的是梁启超,他在《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中指出:“有一人之报,有一党之报,有一国之报,有世界之报。以一人或一公司之利为目的者,一人之报也;以一党之利益为目的者,一党之报也;以国家之利益为目的者,一国之报也;以全世界人类之利益为目的者,世界之报也。”[17]正是基于不同的观念,报刊作为政治变革的思想先导所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20世纪初,孙中山等人领导民主革命,各地革命团体纷纷创办报刊,报道反清革命的发展。同时这些报刊系统地发表了“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最终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建立了共和制的新型国家。在军阀割据的黑暗时期,陈独秀、李大钊在报刊上提出在中国建立劳工阶级的国家,呐喊革除专制与思想独裁,使人民大众彻底获得民主自由。

新闻传播媒介宣传先进的政治思想,把人民的普遍要求系统化、理性化,引导人民正确认识自己的权利。人民群众的政见通过新闻传播媒介达到集中、升华,可以在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推进民主建设。媒介宣传政治思想,是一个和公众思想互动的过程,人民群众根据自己的体验和判断,利用新闻传播媒介对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对现行的政治制度构成舆论反馈。管理者根据广大群众的要求调整根本政策,最终实现国家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二)引导民众改革弊政

新闻媒体发表报道或评论,引导人们讨论面临的弊政,从而促进制度创新和政治实验,不断完善现有的政治制度或措施。

社会的弊政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的正常运行,新闻媒介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揭露它,并号召人们起来推动相关举措的实施。发现社会中的弊端,需要媒体和记者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感。新闻媒体获取信息方面的优势,使其可以更快、更全面地获取信息。媒体在发现社会的弊端方面同样有巨大的优势。

通过揭露弊政的新闻报道及其评论,受众可以了解不良的政治现状,激发出正义感和责任意识。这类新闻通过介绍令人震撼的大量事实,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显示出人民的意志;同时批判错误的政治主张,以扭转人们麻木与错误的观点,鼓励公众投身革除弊政的行动。

社会发展的现实表明,几乎所有的政治制度都有弊端。在清除弊端的过程中,大众传媒报道民众的呼声,显示民众的心声,为清除政治弊端施加了一定的社会压力。值得注意的是,新闻传媒在发挥这一作用时,应当传播合理的政见,构筑社会舆论的健康平台。

(三)新闻政治功能的作用力

新闻媒体是提供大众信息和反映社会舆论的工具,在重大的报道上带有媒体机构的倾向性,具有反映舆论、引导舆论和制造舆论的功能,这种议程设置的功能就是新闻政治功能的作用力。大量新闻信息的发布给人们建构了一个拟态环境,形成了社会态度和思潮,产生了团体意识和普遍一致的意见。

新闻传媒通过传递大量的信息,把舆论清晰地传递给公众。它能够迅速地把一种观点变成许多人的观点。公众的意见由潜在转向显露,由零散转向系统,只有新闻传播媒介的连续整合才能实现,这就是新闻传播媒介组织舆论的过程。新闻传媒的魅力在于能在大范围内趋合人的意向,使公众从报道中看到相同的舆论目标,形成稳固的统一的政治追求。

大众媒体代表舆论和引导舆论是紧密相连的,引导舆论是把所代表的意见引向更深刻、更正确的方向,从而使讨论更具有社会意义。西方传播学界把引导舆论称作议程设置,突出了媒介的政治引导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