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报纸新闻中直接引语的形式与功能

报纸新闻中直接引语的形式与功能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报纸新闻中直接引语的形式与功能18.报纸新闻中直接引语的形式与功能[1]一、引言关于言语和思想转述的研究在西方已有很长的历史了,从现代话语/语篇分析的角度看,这种研究有两个局限性。本文拟以汉英报纸新闻语篇为例简单谈谈直接引语的一些形式与功能。

18.报纸新闻中直接引语的形式与功能

18.报纸新闻中直接引语的形式与功能[1]

一、引言

关于言语和思想转述的研究在西方已有很长的历史了,从现代话语/语篇分析的角度看,这种研究有两个局限性。首先,它往往只关注对孤立句子之间的句法关系的描写;其次,它往往只局限于对文学作品中的言语和思想转述进行分析研究,对象几乎总是处在叙事语境中。现代的话语研究者早已注意到了这些局限性,并试图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另辟蹊径。例如,Coulmas(1985)、Leech(1988)和Baynham(1996)等都建议对言语转述的研究应跳出传统的方法和框框转向对不同体裁中转述言语的形式与功能做出更广泛的语篇语用解释。本文拟以汉英报纸新闻语篇为例简单谈谈直接引语的一些形式与功能。

二、直接引语

直接引语(direct speech,DS)和间接引语(indirect speech,IS)是最主要的两种转述方式。前者指报道者忠实地引述别人的原话;后者指转述原话的命题内容,而不拘泥于其措辞。与间接引语相比,直接引语更具表达力,因为它能够比较准确地保留原话的风格。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使用转述言语的最基本的目的是让读者直接或间接地听到各种人物的声音,这也是新闻报道者的目的。在语篇中不管选择哪种形式的转述言语都会有利于造成语篇的巴赫金式的“复调”(polyvocality)。另外,无论是小说家还是记者,他们都会根据各自的交际目的来以各种方式介入被转述者和读者之间,以达到通过被转述的话语来向读者施加影响,取得自己所希望的效果。因此,探讨不同形式的转述言语的语用功能,首先应考察转述者对被转述话语的介入程度以及通过这种介入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Leech和Short(1981)区分了转述言语的5种形式,除了DS和IS之外还有自由直接引语(free direct speech,FDS)、自由间接引语(free indirect speech,FIS)和言语行为的叙述性报道(the narrative report of speech acts,NRSA)。他们把这五种转述形式按转述者的介入程度排列如下(箭头表示程度的增加):

img13

图示表明,转述者介入的程度在FDS和DS中最低,就是说,它们是最自由客观和忠实于原话的转述形式。

DS在新闻报道中主要有三种功能(见Thompson,1996)。首先,DS能产生戏剧化效果,具有一定的强调作用,能使被转述的话语更加引人注意;所以,DS或FDS有时会出现在新闻标题中以便更加令人瞩目。不过Short(1988)发现,与严肃正规的大报(quality paper)相比,“通俗”(popular)报纸可能会更多地在标题中使用DS,原因可能是前者不想给人以“小题大做、耸人听闻”的感觉。其次,在新闻报道中引语往往出自当事人、知情者或权威人士之口,使用DS可以向读者表示报道者转述的是原话,因而能有效增强说服力。Anderson(1986)把这种功能叫做“提供证据”(evidentiality),即提供“支持某人事实陈述的证据”。例如:

(1)Palestinian leaders and some liberal Israeli commentators last night said that the testimony should not have come as a surprise,in the wake of mounting evidence that the Israeli army has repeatedly failed to act against violent Jewish settlers who attack Palestinians,while opening fire on unarmed Palestinian stone-throwers.

“This only proves what we have always said—that there are double values on human life—settlers,literarily,can get away with murder and are not accountable.People,as so often,do not believe us until it is too late,”said Hanan Ashrawi,former spokeswoman for the Palestinian peace delegation.

(the Independent,March 11,1994)

(1)中第二段的内容显然是对第一段的支持,使之更加具体,有据可查。最后,DS能使报道者与转述言语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做的用意有很多,包括表示不赞成转述言语的思想观点(如例(2)),表示自己没有比原话更好的表达方式(如例(3)),或者表示不赞成原话的措辞(见Thompson,1996:512)等等:

(2)基本不读书的人群中有50.6%表示是因为“没时间读

书”。(《光明日报》2004年12月5日第1版)

(3)正是凭着这份爱,她从教60年,从未让一个学生在进步的路上掉队。上个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赞誉霍懋征为“国宝”,同行们则尊称她为“基础教育界的泰斗”。已经功成名就,已经是85岁的人了,却还是那么平易,那么朝气蓬勃。听了她的报告,教师们赞叹说“不愧为一代名师。”(《光明日报》2004年12月5日第2版)

不过,我们应该把(2)和(3)中的直接引语形式与“术语引用”

(scare quotes或technical term quotes)相区分,前者通常出现在其他形式的引语(如间接引语)中,即把其他形式的引语中的某些词语加上引号,而后者则不一定出现在其他引语中(Thompson,1996:513)。术语引用在学术论文和著作中比较常见,在新闻报道中也俯拾即是,它不仅包括真正意义上的术语(如例(4)),也应包括题目、称号(如例(6)中的“科技大王”)、标语口号、特殊提法(如例(5)中的“课程挂牌”)以及各种活动的名称或主题(如例(6)中的“一帮一”)等等:

(4)来自北京、石家庄和保定市的十几位专家与近百名群众围绕一个个话题你问我答,气氛热烈。“冷棚青椒种植技术”、“防治真菌性病害”、“地温”、“湿度”、“通风”、“催肥”等词语成为今天上午的“高频词”。(《光明日报》2004年10月10日第2版)

(5)这是黑龙江大学在2004级6 017名学生中试行“课程挂牌”,把选择教师的权利交给了学生。(《光明日报》2004年12月5日第1版)

(6)由于思路开放,工作细致,“一帮一”活动效果非常明显。“科技大王”们针对生产和产业布局中的问题和关键难题,进行了咨询、培训和指导,提出了产业发展的规划建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光明日报》2005年1月30日第2版)

Fairclough(1995a:50)认为,DS通常用在下列情况:a)当引语重要、有戏剧性、简要有力、机智诙谐时;b)当引语来自权威者时;c)当转述者希望把自己与引语相联系或者拉开距离时;d)当报道有充足的空间来进行转述时。下面是选自《光明日报》一篇报道中的几个对话片断,从中我们能够比较充分地体会到Fairclough所提到的DS的这些功能:

(7)村民黄存林家屋檐下挂满黄澄澄的玉米,毛茸茸的小鸡在窝里唧唧地叫着。温家宝握着黄存林的手,和他交谈起来。“除了种粮,还做点什么?”

5“开办‘农家乐’,吸引西安、汉中、成都的客人过来休闲,最多时村里能来四五千人呢。客人走时还会买一些我们的茶叶、腊肉、药材等土特产,收入又会增加一块。”“好。开发农村生态旅游有三个好处,一是富了农民,二是发展了旅游,三是给农村带来一些新的信息。但开发10时要注意保护好生态环境。”2001年温家宝曾来巴中考察,4年后再来到这里,看到群众生活有了新的变化十分高兴,他干脆在院子里坐下,给村民们出起主意来:“办‘农家乐’能给农民增收,但也要注意管理,让客人来了住得好,留得住,肯花钱,还想来。”

15总理幽默的话语引得农民们笑起来。“总理的办法好。”黄存林说。……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的教育、卫生情况,温家宝又来到焦家河村四组。在一个院坝里,温家宝与村民曹廷友等聊起来。

20“小孩上学‘两免一补’得到了吗?”“免了90多元钱,住校补10元。”“国家再困难,也一定要办好让农民孩子上得起学这件事。”温家宝刚说完,坐在旁边的一位村民插了一句:“现在国家对农民的政策越来越好,日子过得踏实了。”

25“踏实这两个字好,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农民的日子过得踏实。”……24日上午,温家宝又驱车沿着险峻的盘山路来到位于高山之上的毛浴乡浴江村。浴江村地处滑坡地带,道路百步九折,生产条件很差,是30扶贫重点村。温家宝在村里一坐下就问:“村里‘两免一补’的情况怎么样?”“免了,有的免24元,有的免了80多元,心里轻快多了。”“这个地区要脱贫致富,改变面貌,就得靠教育。我告诉你们,这个政策不会变,国家要把这个政策执行到底。”村35民们一听鼓起掌来。温家宝接着问道:“乡亲们都拿到粮食直补款了吧?”“拿到了。”一位村民把温家宝领到一堵墙前,上面贴着一张“浴江村五组粮食直补公示”,详细记录着每位村民的种田面积和直补金额。

40“我家种了4亩地,国家补了63元。大家种粮的劲头更足了。”这位村民说。温家宝满意地点了点头:“国家实行这项政策就是为了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划算。”“大家还有什么困难没有?”(《光明日报》2005年4月27日第2版)

这是一篇关于温家宝总理在四川巴中农村考察的报道,题目叫“让农民的日子过得更踏实”,是直接引用总理的话语(见第25行)。全文中温家宝的话全部加上了引号,作为在穷困地区访贫问苦的国家总理,其话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总理与乡亲们的对话贴近生活、生动活泼、诚恳朴实,使用直接引语,不仅增强了报道的对话性和戏剧性,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亲切感,也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性,使读者感到报道者就在现场,亲耳聆听总理和人民的对话。(7)是一篇特写(feature),篇幅比较长,有充足的空间来真实反映总理与人民的对话。不难想象,一篇通常简短的硬消息(hard news)就很难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报道。

各种转述形式的功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常每一种转述形式都具有一种或几种典型的语篇功能,但是在特定语篇中一种形式的具体功能最终需要根据语境中说话人能够选择的交际手段的范围来决定。例如,Fairclough提出的四种用法中的(b)说的是DS常用来转述来自权威者的话语,但是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举证事实经常不是这样。一方面,在英文和中文报纸中,政治领袖、社会精英等权威人物以及社会权力机构等的话语其实更经常的是以间接的形式被转述的,尤其当我们翻开中文报纸时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另一方面,“小人物”的话语在报纸中以直接的形式被转述的例子并不少见。例如,《中国日报》(China Daily)2003年10月8日和12月1日的第二版上各有一篇报道,题目分别为“Cleaning staff shortage affects cities”和“Stray mutt’s story a doggone shame”。前者中DS的来源有两个,一是“Suo Changshu”,一位下岗再就业的清洁工人,二是“Li Dajing,deputy director of the Beijing Household Service Association”,在275个字的DS中127个出自“清洁工人”之口;而后者中的全部DS都来自“an elderly woman surnamed Chen”。可见,是否使用DS主要取决于报道者的需要,消息来源的身份和地位并没有决定作用。另外,四种用法中的(c)本身就表明DS在功能上的矛盾性,即其使用有时可帮助转述者把自己与引语相联系,有时又可以帮助他与其拉开距离;对这两种功能的判断最终要依赖语境上下文。下面的例子来自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一篇报道,题目是“没穿龙袍的太子”。

(8)俗语讽刺不堪大任者谓:“穿龙袍不似太子”,国民党主席连战昨天在北大演讲的表现却颠覆了这句俗语……连战在台湾的演讲大多冗长、沉闷,被讥为“催眠大师”,对于他昨天所展现的幽默,没看稿而讲出重点,在中国谈民主、自由且分寸拿捏得当,让连战自己和台湾人都有面子,评论者都不吝赞美之辞,形容那是“连战近十年来最精彩的一场演讲”。其实连战表现的不仅是演说的技巧,而是领袖所应具备的气质、学识和风度……(《联合早报》2005年4月30日)

从上下文看,我们几乎可以肯定作者会同意“连战近十年来最精彩的一场演讲”这样的赞美之辞,但却会与“穿龙袍不似太子”和“催眠大师”这样的评价保持距离。

三、自由直接引语

自由直接引语(free direct speech,FDS)是直接引语的一个变种,是指把直接引语的引号或其引导句或者两者一同删去之后剩下的形式。例如:

(9)(a)He said I’ll come back here to see you again tomorrow.

  (b)“I’ll come back here to see you again tomorrow.”

   (c)I’ll come back here to see you again tomorrow.

(Leech &Short,1981:322)

在(9)中,(a)删去了DS的引号,(b)删去了DS的引导句,(c)把两者都删去了,但除此之外DS的原有语言形式均未发生任何变化,因此它们都是FDS。这样的删略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转述者的介入,在语篇中产生一种更加真实自然的对话效果。

从我们的语料看,FDS更经常地出现在特写或深度报道中。根据Leech和Short(1981)对FDS的定义,在例(7)中出现了大量的FDS,例如第4至10行、20至23行、第25至26行等。FDS在新闻特写中的这种用法十分接近于小说中的对话,请比较:

(10)“大娘,您干么老是那么关心我——好像我是淘气的小娃娃?……这是咱们哪位东家叫您这么做的呀?”陈大娘那张布满皱纹并且还有几颗白麻子的脸涨红了。她(看着道静,)呆了一会儿才讪讪地说:“先生,您别多心,没有人叫我……我看您一个大姑娘孤身一人来到这里,怪可怜的……”陈大娘说的不像假话,道静的心立刻软下来。她(看着大娘笑笑,就)转了话题:

“大娘,您家里都有什么人呀?您就是这村子的人吗?”“先生,您问我的家吗?”大娘摇摇头,长叹了一口气:“没有家啦,老宋家就算我的家啦。”

“那,您家里的人呢?”道静忍不住追问下去。

大娘用衣襟擦擦眼睛说:“老头子上井陉煤窑去背煤,砸死在煤窑里;有个小子也早死啦;还有个闺女,婆家把她带到外省去也好几年没有音信。”

“噢,大娘,您是个苦人啊!”道静的同情代替了憎恶,(她看着大娘,大娘也看着她,)两个人都心照不宣地互相望着。(杨沫:《青春之歌》)

下面也是来自特写中的两个例子:

(11)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戴雩文,母亲患癌症、父亲被车子撞成骨折,家里十分困难。在一次聊天中,乔登江听说这一情况,马上买了一大包药品送给小戴,还将自家用了多年的保姆介绍到她家,照顾她的父母。小戴流泪了,乔老师自己还是个身患重症的老人啊,可他心里总想着别人。(《光明日报》2004年12月5日第2版)

(12)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10万多人的大军立即面临缺粮的窘境。毛主席下达了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光明日报》2004年10月10日第2版)

例(11)和(12)中的引语(斜体部分)虽然没有按照例(7)中那样的格式排列,但从语气、用词(例如(11)中的“乔老师”和(12)中的“命令”)和使用的人称代词看,报道者显然是把它们分别作为“小戴”

和“毛主席”的原话来引用的,只是省略了引号,变成了FDS。由于FDS删去了引导句和/或引号,它在语篇中代表的声音往往比DS显得更加自由独立,从而产生一种类似于巴赫金所谓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那种对话性,即就像是“关于某个就在面前的人物,他听得见作者的话并能做出回答。作者不是就一个人物说话而是与他说话”(1984:63)。再看下面这个例子:

(13)杨金良说,那天他去县上开会,在路上碰见一位老奶奶领着孙子对他说,风太大,我无法把孩子送到学校了。站在一旁的学生则哭着说我要上学,我要上学。当时他很难受。回到学校后又听说,许多学生是背着石头来上学的,他连夜给上级领导写信,讲了这里的困难,希望能给学校解决一辆车,在大风天气里接送学生上学。“我们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学生能平平安安到校,平平安安回家。”(《光明日报》2004年12月5日第2版)

例(13)的报道者对不同转述形式的交替使用可以说独具匠心。我们从这段话里可以听到三个声音:“校长”、“奶奶”和“学生”;由于整段话是“校长”在向记者讲述他的一次经历,因此“校长”的声音是主要的,而“奶奶”和“学生”的声音则出现在“校长”的讲述中,受“校长”声音的支配。报道者在这段话的开始选择了间接形式来转述“校长”的话,显然如果这种形式一直持续下去,读者听到的基本上是“校长”的声音,因而只能从校长的角度来看待这次事件。但是记者没有这样做,当“奶奶”和“学生”的话语出现时,他选择了FDS,其效果是把“奶奶”和“学生”的声音在相当程度上独立于校长的声音,从而产生了三个似乎相互自由独立的声音,增强了整个段落的对话性。此外,转述形式的转变也导致了另一种效果,即避免了重复,使得“校长”的叙述更加生动感人。请比较:

(14)校长杨金良说,那天他去县上开会,在路上碰见一位老奶奶领着孙子对他说,风太大,她无法把孩子送到学校了。站在一旁的学生则哭着说他要上学,他要上学。当时他很难受。回到学校后又听说,许多学生是背着石头来上学的,他连夜给上级领导写信,讲了这里的困难,希望能给学校解决一辆车,在大风天气里接送学生上学。“我们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学生能平平安安到校,平平安安回家。”

我们把(13)中的FDS变成了(14)中的间接引语,结果不仅降低了语篇的对话性,也增加了重复,甚至重复又导致了歧义,例如“当时他很难受”中的“他”,虽然大多数读者在上下文中或许能够将其与“校长杨金良”相联系,但这种联系毕竟不像原来那样一目了然。

DS和FDS经常出现在特写中不足为奇,因为特写无需像消息报道(news reporting)那样面面俱到地交代各个新闻事实,而往往只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通过多种表现手法进行生动的刻画,使之具有强烈的视觉和感染效果,产生立体感,从而更集中,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及其主题。就是说,特写的目的不仅仅是为读者提供事实,更重要的是力求激起读者的兴趣,因此文笔要比消息报道来得更细腻讲究,表现手段则更灵活多样。另外,从形式上看,特写也不像消息有特定的规律或格式(如“倒金字塔体”结构),其结构有很大的灵活性与任意性,有的以一个导语开头,点出部分事实要点,有的以一个生动的情节、场面或者趣闻轶事入笔,但不透露过多的内容,把最重要最精彩的情节延后交代。另一种最常见的入笔方式便是以FDS开始,先声夺人。例如:

(15)“大山大山好样的,诚实要数他第一,谁的声音掉山里,他都找来还给你。”琅琅童声中,皮筋儿在孩子们脚下欢快地翻飞舞动……这是今天记者在景山后街看到的一个场面。(《光明日报》2005年2月2日第1版)

在消息报道中直接引语的引导句一般出现在引语的前面,但是我们也经常看到消息来源出现在后面的例子,英语新闻语篇尤其如此。例如:

(16)Mr Howard’s aides confirmed Mr Rove’s brusque message but were quick to point out that Mr Howard had sent a robust reply.“He told us to tell Rove one word—Tough,”said a senior aide.

(The Sunday Telegraph,Aug.29 2004)

(17)Iran’s declaration that it was indulging only in peaceful nuclear activities did not tally with evidence uncovered by IAEA inspectors.“The Iranians have not been able to inspire confidence that they are telling the truth,”the spokesman said.

(The Sunday Telegraph,Sept.12 2004)

Leech和Short(1981)认为这种形式是FDS的一种,其语篇效果是“在FDS中把言语放在引导句之前使之看上去要比相反的顺序更自由”(pp.333—334)。因此,就转述者的干预程度而言,这应该是介于DS和FDS之间的一种形式。从上面的这些例子看,这种转述形式具有提供证据的功能。转述者往往首先以IS的方式转述一种思想或观点,然后以直接引语来佐证或者支持间接引语表达的思想观点,使之更加具体明确,有据可查。把消息来源放到DS之后的优点在于DS就好像是自然而然地从间接引语发展出来,显得紧凑连贯。

后置消息来源的FDS的第二个语篇功能是概括后续话语的内容,有点儿像英语语篇中段落的主题句,例如(18)中的“This is a classic ploy by the Iranians to conceal their true intentions”:

(18)“This is a classic ploy by the Iranians to conceal their true intentions,”said a senior official.“They want to spin out the negotiations in Vienna to cover up the rapid progress they are making on their nuclear weapons programme.They are buying time to string out the diplomatic process.”(The Sunday Telegraph Sept.12 2004)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考察的中文报纸新闻语篇中比较常见,而且还经常出现在导语(lead)或第一段中。请看下面这些例子:

(19)“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叶文虎说,“政府以及职能部门,包括全体公务员,应加深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历史地位、作用的理解和认识。这是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首先应该做的工作。”(《光明日报》2005年3月8日第2版)

(20)“上谁的课,我说了算!读了十几年的书,让我们自己选择老师,这还是头一次!”今天,在黑龙江大学选课现场,2004级学生鲁婷婷兴奋地对记者说,说完她选定了三门任课教师。这是黑龙江大学在2004级6017名学生中试行“课程挂牌”,把选择教师的权利交给了学生。(《光明日报》2004年12月5日第1版)

(21)“正确的国家版图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象征”,“要像对待国旗、国徽、国歌那样,提高全民的国家版图意识,维护国家版图的尊严。”这是国家测绘局、中宣部、外交部、教育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今天联合在京召开全国加强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和地图市场监管电视电话会议上发出的呼吁。(《光明日报》2005年4月27日第2版)

(19)中的“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方面起着主导作用。”的语篇功能与(18)中的第一句话一样;(20)中的“上谁的课,我说了算!读了十几年的书,让我们自己选择老师,这还是头一次!”和(21)中的“正确的国家版图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象征”,“要像对待国旗、国徽、国歌那样,提高全民的国家版图意识,维护国家版图的尊严。”分别是所在语篇导语的一部分,有开门见山,凸现主题的作用,紧接其后报道者对主题又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

后置消息来源的FDS的第三个语篇功能可表述为“既交代消息来源又保持对话的形式和节奏”。这种作用在特写等报道中尤其常见。例如(7)中的“总理的办法好。”(第16行),“国家再困难,也一定要办好让农民孩子上得起学这件事。”(第23行),“拿到了。”(第38行),“我家种了4亩地,国家补了63元。大家种粮的劲头更足了。”(第41行)等便是如此。如果不采用这种转述形式,而是先交代消息来源就势必影响整个叙述的节奏感,降低语篇的对话性。下面再看一个例子:

(22)第一位网友的问题直截了当:“对省政府某些方面的行政不作为,老百姓敢怒不敢言,卫省长如何解决?”卫留成不躲不闪:“政府工作作风的转变是一个难题。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现在已经有了明显改变。去年省5政府投入1500万元抗旱,我上午批示完,下午款就拨下去了。我们要以高效工作显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我是海口的一名下岗职工,有病看不起,孩子上不起学,怎么叫和谐社会?”问题越来越尖锐。

10卫留成沉思了一下说:“我们既要立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长远目标,也要从当前社会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不断解决老百姓的困难。为让所有孩子都上得起学,省政府已经投入了1.56亿元,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所有学杂费,又投入4000万元用于免除穷困学生的书本15费、住宿费的补贴。我们制定了农村教育十年发展规划,再困难也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我们计划在3年内,把镇一级卫生院全部改造完,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卫省长能否微服私访一下?”气氛开始变得活跃起来,20卫省长脸上露出了笑容。“我还真去过很多大排档,和群众喝杯酒,了解了很多真实的情况。我相信,只要肯为老百姓办实事,人民群众对我们是信任的。”“3年后,海南投资环境的根本改变将是什么样?”问题25一个接着一个。时针悄然指向了晚上11点。(《光明日报》2005年3月8日第2版)

在(22)中,通篇只出现一个转述动词(第10行中的“说”),引语绝大部分都是由其他非言语(non-verbal)词引导的,但对话依然非常生动。在第8—9、19—20和24—25行中,每一处FDS之后都紧跟着报道者的一句评论,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对话的紧凑与连贯。这样的排列与前面例(7)中的“DS+消息来源”有异曲同工之妙。不难想象,如果(22)中的这些评价语句被安排在FDS之前,无论其节奏性还是其上下文的连贯性都要受到不利的影响。另外,在转述“卫留成省长”的话语时,引导句几乎全部出现在DS之前,而在转述“网友”的问题时,除了第一个问题,其他全部放在引导语或者报道者的评论之前。这种转述方式肯定会有助于给读者造成“问题直截了当”(第1行)、“问题越来越尖锐”(第9行)以及“问题一个接着一个”(第24—25行)这样的紧迫感。

四、结语

各种转述形式的用法和功能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会随报道的目的和内容变化,实际情况正如Baynham(1996:68)指出的“有意义的并不是直接引语在话语中的出现,而是直接引语与包括间接引语在内的其他指称言语行为的方式的交替出现。我们需要根据在特定话语语境中说话人能够选择的交际手段的范围来了解转述言语的功能。”Short(1988:80)也指出,某一转述形式的效果也取决于上下文中其他转述形式的选择。本文的许多例子都表明,DS和FDS的交替使用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语篇效果。另外,我们也应注意到,由于传统上对DS和IS的分类强调前者不仅忠实于原话的内容也忠实于其形式,因而人们通常认为DS这种形式客观真实,新闻记者也常常利用DS的这一修辞功能来增强读者对所报道的内容的信任感。但是,报道者可以通过很多途径介入DS;他除了可以决定“转述哪一部分,以何种顺序,在什么样的话语框架中”(Short,1988:77),甚至还可以直接对内容进行一定的发挥或变通。例如(7)中这篇报道的题目“让农民的日子过得更踏实”带有引号,意思是直接引自温家宝总理的话,但正文中出现的却是“让农民的日子过得踏实”(第25行),虽然只是一字之差(有“更”和无“更”),但意思却大不一样。传统上转述引语研究多关注的是小说等文学作品,但这类作品并不能提供典型的转述言语,因为它们通常是杜撰的,其中的引语并不与先前的语境相联系,即没有所谓的原话来被转述,人们没有可能把转述的言语与原话比较,因而也就无所谓是否忠实于原话。新闻报道则不同,它的第一原则是依据事实,客观公正,而读者往往也可以找到原话或者通过与其他对同一事件的报道进行比较来判断报道者是否真的忠实于原话。根据我们对新闻语篇的考察,在新闻报道中DS是否和在多大程度上忠实于原话往往取决于报道内容的性质,例如他们在报道法律问题或重大政治事件时就会比在报道某体育赛事时转述的话更加忠实于原文。

References

[1]Anderson,L.B.Evidentials,paths of change and mental maps:typologically regular asymmetries[A].In Wallace Chafe and Johanna Nicholls.Eds.,Eividentiality:The Linguistic Coding o f Epistemology.

Norwood,NJ:Ablex,1986.

[2]Bakhtin,M.Problems of Dostoevsky’s Poetics.ed.C.Emerson.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4.

[3]Baynham,M.Direct speech:What’s it doing in non-narrative discourse.Journal of Pragmatics 25:61 81,1996.

[4]Bell,A.1991.The Language of News Media.Oxford:OUP.

[5]Clark,H.&Gerrig,R.J.Quotations as Demonstrations.Language 66(4):764 805,1990.

[6]Cohen,S.&Young,J.(eds.)The Manu f acture of News:Social Problems,Deviance and the Mass Media.London:Constable,1973.

[7]Coulmas,F.Direct and indirect speech:General problems and problems of Japanese.Journal of Pragmatics 9:41 63,1985.

[8]Fairclough,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London/New York:Longman,1995a.

[9]Fairclough,N.Media Discourse.London/New York:Edward Arnold,1995b.

[10]Fishman,M.Manu f acturing the News.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0.

[11]Myers,G.Functions of Reported Speech in Group Discussions.Applied Linguistics 20:376 401,1999.

[12]Short,M.Speech Presentation,the Novel and the Press.In W.van Peer(ed.),1988.

[13]Tannen,D.Talking Voices.Cambridge:CUP,1989.

[14]Thompson,G.&Ye,Y.Y.Evaluation in the Reporting Verbs Used in Academic Papers[J].Applied Linguistics 12:365 382,1991.

[15]Thompson,G.Voices in the Text:Discourse 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Reports.Applied Linguistics 17:501 530,1996.

[16]van Dijk,T.A.News as Discourse.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8.

[17]Volosinov,V.N.Marx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Translated by L.Matejka &I.R.Titunik.New York:Seminar Press,1973.

【注释】

[1]原载于《英语研究》,2006年第4期;《高校英语报刊教学论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