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产阶级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无产阶级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无产阶级报刊的产生与发展农奴制废除后,俄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新兴的无产阶级的出现。而随着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作为阶级的舆论机关,无产阶级报刊也随之出现。与此同时,国内也出现了一些马克思主义小组。“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是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萌芽。

二、无产阶级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农奴制废除后,俄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新兴的无产阶级的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在对一系列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后认为:在俄国的人口中,属于无产阶级各阶层的总人数不下2 200万,其中农业雇佣工人,工厂、矿山及铁路工人,建筑工人,木材工人以及在家中工作的工人,约为1 000万人[13]。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它们逐渐形成为一支独立政治力量。而随着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作为阶级的舆论机关,无产阶级报刊也随之出现。

(一)工人运动的兴起和早期工人报刊

沙皇专制制度的暴戾统治下,俄国无产阶级深受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压迫,处境十分艰难。据记载,在19世纪60—80年代,工人一天工作12~14小时,很多情况下甚至超过14小时。在西伯利亚金矿,在制糖厂的种植园里,工作日“从黎明持续到黄昏”。而工人的实际工资比名义工资要少得多。沙皇行政机关的代表永远站在资本家一边,压制工人为改善生存条件而进行的抗争。于是从70年代起,群众性罢工斗争蓬勃兴起。1870年5月,彼得堡涅瓦纱厂爆发了俄国工人的第一次罢工。从1870年至1880年,俄国共发生350次工人斗争。

在工人斗争的洪流中,1875年敖德萨成立了第一个工人组织“南俄工人协会”。1878年,彼得堡成立了“俄国北方工人协会”。协会的纲领庄严宣布,要“推翻国内现存的政治、经济制度”,并提出了言论、出版、集会自由等政治要求。协会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多次领导工人罢工,并于1880年出版了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工人秘密刊物《工人曙光报》。该报号召工人与农民联合起来,为最终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而斗争。由于沙皇政府的迫害,报纸只出了一期便停刊。

1883年,侨居日内瓦的普列汉诺夫(1856—1918年)在国外创立了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劳动解放社把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著作译成俄文,在国外印刷后秘密运到俄国来,为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进行思想准备。与此同时,国内也出现了一些马克思主义小组。国内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是1885年彼得堡的名为“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该组织创办了俄国最早的社会民主主义报纸《工人报》,但该报出版了两期便因领导人被捕而停刊。此后,从1885年到1895年的10年间,俄国一直没有工人报刊出版。

当时俄国革命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把零散的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成一个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以便领导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项历史任务就落在了无产阶级领袖列宁身上。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870年4月10日(公历22日)生于辛比尔斯克(现名乌里扬诺夫斯克)。19世纪80年代后期,还在中学读书时,列宁就开始了革命生涯。1887年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不久即因投身学生运动而被捕流放。1888年秋,列宁返回喀山,参加了当地的马克思主义小组。1893年,列宁在萨马拉组建了马克思主义小组,同年8月,他来到俄国革命运动的中心彼得堡,经常深入群众,了解工人状况,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1895年11月,他将彼得堡的约20个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在一起,成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把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提出了从政治上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

“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是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萌芽。它一成立,就十分重视宣传鼓动工作,先后出版了79种油印的传单和宣传品。随着其他大城市中以“斗争协会”为名的社会民主主义小组和团体的相继出现,随着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的扩大,这种宣传品已经不能适应运动发展的需要。1895年12月,列宁曾打算出版协会的机关报《工人事业报》,创刊号的全部稿件已校订完毕,但因12月8日晚列宁及协会的其他领导人被警察逮捕入狱(后被流放),《工人事业报》未能问世。1896年底,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秘密出版了《彼得堡工人小报》,该报只出两期,就被沙皇政府查禁了。第一期是油印的,印数300~400份;第二期于1897年9月在日内瓦出版。这一期的报纸采用小册子的形式,封面上印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彼得堡工人小报》以反映民众的疾苦、呼声为主要内容,号召民众组织起来,进行反对专制制度的政治斗争。当时较为重要的地方性工人报刊还有基辅社会民主主义小组于1897年1月秘密出版的《前进报》(油印),先后出版了4期。

1897年3月,由基辅“斗争协会”发起的斗争协会代表会议在基辅召开。会议除讨论了筹备召开党代表大会的问题外,还决定出版一份全俄革命报纸。同年8月,第一份全俄社会民主主义报纸《工人报》在基辅秘密出版。报纸在创刊号中明确指出:要使工人认识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历史使命,为在俄国建立统一的社会民主工党而斗争。在第2期的社论中,报纸进一步阐明了建立统一的社会民主工党的必要性,指出如果将俄国各地分散的工人小组联合成一个有共同名称、统一且组织严密的政党,并由这个政党来领导工人运动,其力量就会大10倍。

1898年3月,各城市斗争协会和其他组织的代表在明斯克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宣告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并指定已出版两期的《工人报》作为党的机关报。但是,这次大会没有制定党纲、党章,大会选出的中央委员会成员不久即被逮捕,《工人报》第3期稿件也被警察搜去,报纸未能继续出版。所以明斯克大会实际上并没有完成建党任务。

然而,即使是在社会民主党人遇到巨大困难时期,俄国工人运动的进程也没有停止。据记载,1895—1899年间,俄国罢工工人达40~45万之多,几乎比前5年增加了1倍。在工人斗争的影响下,学生运动蓬勃兴起,上万名学生参加了学潮;农民反对地主的斗争也日益尖锐化了。革命运动蔓延到整个俄国。

(二)列宁与全俄政治报《火星报》

列宁被捕入狱以至流放西伯利亚(1897—1899年)期间,一直密切关注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进程,孜孜不倦地寻求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途径。他认为,出版一份具有全国影响的政治报纸,把各地分散的社会民主党人的思想统一起来,是目前最紧迫的任务。从流放地回来后,他就立即着手办报。鉴于当时国内环境十分险恶,列宁决定将报纸办在国外,然后再把它们秘密运回国内。

1900年秋,列宁到国外和劳动解放社的普列汉诺夫等人商讨了办报的有关事宜。普列汉诺夫等起初对创办全俄政治报纸的意义认识不足,后来又在如何办报的问题上与列宁发生了意见分歧。经过耐心说服,普列汉诺夫终于同列宁达成共同创办党报的协议。1900年12月24日,第一份全俄政治报——《火星报》在德国莱比锡创办,报头上印着当年被流放的十二月党人的诗句:“行看星星之火,燃成熊熊之焰”。

《火星报》创刊不久就迁往慕尼黑出版。1902年4月起改在伦敦出版。最初参加编辑部的有:列宁、普列汉诺夫、马尔托夫、阿克雪里罗得、波特列索夫和查苏利奇。自1901年春天起,克鲁普斯卡娅任编辑部秘书。1903年5月,劳动解放社成员不顾列宁的反对,将《火星报》迁往日内瓦。由于多次迁移,《火星报》编辑部实际上分成了两部分,慕尼黑和伦敦部分由列宁领导,日内瓦部分由普列汉诺夫领导。但从《火星报》创办的全过程看,列宁起着主导和领导作用。

1.《火星报》的宣传内容

《火星报》的宣传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同“经济派”论战和宣传党的纲领

批判机会主义流派“经济派”是当时的首要任务。自从1895年恩格斯逝世以后,德国工人运动中出现了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机会主义思潮,并且流传到其他一些国家。这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否定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原则,试图使社会民主党由主张社会革命的政党变为社会改良的政党。俄国工人运动中的“经济派”正是伯恩施坦主义在俄国的变种,他们利用所办的《工人思想报》和《工人事业杂志》反对马克思主义,宣传机会主义主张。1899年,一些“经济派”人士还发表宣言,公开反对无产阶级革命,鼓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于是,反击和批判“经济派”,就成为统一思想、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前提条件。

“经济派”崇尚工人运动的自发性,否认革命理论对工人运动的指导意义。针对这一论调,《火星报》多次予以反驳。例如该报第12期发表列宁《同经济主义的拥护者商榷》一文。文章指出,经济派的主要错误在于,他们搞不清运动的“物质的”因素和思想的因素的相互关系问题,“他们不懂得,‘思想家’所以配称为思想家,就是因为他走在自发运动的前面,为它指出道路,善于比其他人更早地解决运动的‘物质因素’自发地遇到的一切理论的、政治的、策略的和组织的问题”[14]。《火星报》还指出,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是革命的思想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参加工人运动实践,在研究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斗争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不会自发地产生。向工人群众传播革命的理论,对俄国极为重要。因为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刚刚开始,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武装与指导。如果像“经济派”那样赞赏自发的工人运动,否认革命理论的指导意义,工人运动就会受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支配,偏离社会主义轨道。

“经济派”崇尚经济斗争,认为反对沙皇制度的政治斗争不是工人运动的任务而是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事情。《工人事业报》就曾鼓吹:“增加一个戈比要比任何社会主义和任何政治更加切实而可贵”;“罢工储金会对于运动比一百个别的组织更重要”。针对这些论点,《火星报》教育工人“不但要组织互助会、罢工储金会和工人小组,而且要组织政党,组织起来同专制政府和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坚决的斗争”。《火星报》还指出:引诱工人阶级离开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把工人阶级的任务局限在反对资本家的经济斗争上,就是使工人永远处于奴隶的地位。工人的斗争如果不是为了从根本上消灭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制度,其结果最多是使工人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条件稍加改善而已。

“经济派”在思想上崇尚自发性,在行动上崇尚经济斗争,在组织上就必然认可松散的结合形式和手工业方式,不主张建立集中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他们认为建立集中统一的组织是同民主原则相抵触的。列宁通过《火星报》清楚地阐明了民主集中制,指出这是唯一正确的建党原则。列宁认为,在沙皇专制制度下,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只有首先推翻沙皇专制制度,才能有条件实现真正的广泛的民主。

制定并宣传党的纲领,为召开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作准备,是《火星报》肩负的又一重任。围绕制定党纲的问题,列宁曾与普列汉诺夫发生过意见分歧。党纲草案是由普列汉诺夫起草的。列宁对他起草的第一、第二个党纲草案都不满意,认为草案在许多问题上含糊其词,有着明显的改良主义的倾向。列宁对党纲草案进行了原则性的修改,加进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条文,明确规定党的最高纲领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消灭农奴制残余,没收地主土地给农民。

1902年6月,《火星报》第21期将修改后的党纲草案刊登出来,同时发表编辑部的文章,指出党纲应当是全党思想的集中体现,希望每个委员会、党小组和个人都要参加讨论,发表意见。党纲草案公布后,《火星报》又连续发表论文和文章,进一步阐明党的纲领和策略。在《火星报》的宣传、引导下,列宁的建党思想深入人心。许多地方组织发表声明,表示同经济派断绝关系,拥护党的纲领。

2.《火星报》的组织工作

《火星报》在进行政治、思想宣传的同时,还为建党进行了大量的组织准备工作。

列宁在《火星报》第4期发表的《从何着手?》一文中指出:“报纸的作用并不只限于传播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和争取政治上的同盟者。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他把《火星报》比作建筑工地上的“脚手架”,希望它在“建筑”社会民主工党这座“大厦”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列宁亲自建立起来的代办员网实现的。代办员是各地革命运动的参加者,地方组织中的骨干。他们散布在俄国各地,能有效地进行宣传鼓动和组织工作。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第一,为报纸征集稿件(包括自己写稿),向地方组织传递党的文件,向《火星报》反映国内基层组织的情况。编辑部每月都能收到几百封从俄国辗转带来的工人来信,使报纸能够与国内广大劳动群众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并及时对俄国革命运动的重大事件进行报道和评述。第二,运送和分发报纸。《火星报》在国外出版,每次都要通过代办员秘密运回国内。为了避开警察的追踪和搜索,他们不得不经常改换运输路线。一期报纸往往要经过许多国家,运行几千公里,经过许多代办员的手,才能到达读者手中。第三,在国内建立地下印刷所,翻印报纸或印刷传单。第四,为报纸募集出版和活动经费。《火星报》出版的最初15个月中就募集了1.6万卢布,绝大部分是这些代办员的功劳。

依靠这些代办员的努力,《火星报》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为建党奠定了组织基础。而这些代办员又在实际的工作中锻炼成长,成为各地的建党骨干,有的还成为职业革命家。巴布什金就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他于1893年参加革命运动,协助列宁组织彼得堡工人斗争协会和创办《火星报》。他不但自己为《火星报》写稿,宣传列宁的建党思想,还把莫斯科附近几个大工业区工人写的几百篇通讯转交给《火星报》,并且和其他同志一起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把莫斯科的大部分社会民主党人团结在《火星报》周围。巴布什金屡遭沙皇政府逮捕、监禁和流放,1906年在西伯利亚为起义工人运送武器时,被沙皇的讨伐队枪杀。列宁曾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称他是“人民的英雄”,“一个杰出的党的工作者”[15]

正是由于编辑部集体和广大代办员的共同努力,第一份全俄政治报——《火星报》完成了统一全党思想、联合各地分散的组织、筹备召开党代会的艰巨任务。1903年7月17日至8月10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先后在布鲁塞尔和伦敦举行),正式宣告了党的成立。

由于《火星报》为建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表彰其历史功绩,并宣布它为党中央机关报。

(三)布尔什维克党的报刊

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虽然把党建立了起来,但是,“二大”期间围绕“建立什么样的党”的问题,列宁同马尔托夫等人发生了意见分歧。列宁希望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纪律严明的革命政党,马尔托夫希望建立的则是一个松散的、不定型的、谁都可以参加的俱乐部。由于得到反对派首领托洛茨基的支持,马尔托夫的提案竟被通过,并以党章条文的形式确定下来。因此,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从建立之初就分成了相互对立的两大政治派别。在选举中央委员会时,列宁的拥护者获多数票,被称为布尔什维克(俄文多数派的译音);马尔托夫派获少数票,被称为孟什维克(俄文少数派的译音)。

“二大”曾作出决定,由列宁、普列汉诺夫和马尔托夫共同领导《火星报》编辑部的工作。马尔托夫无视大会的决定,拒绝参加编辑部工作。《火星报》第46~51期就由列宁和普列汉诺夫负责编辑出版。后来,普列汉诺夫转到孟什维克方面去,竟要求曾被大会否决了的孟什维克原任编辑重新加入编辑部。列宁反对这种做法,并于1903年11月11日发表声明,退出编辑部。从52期起,《火星报》的领导权被孟什维克掌握,报纸因此而成为反对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工具。此后,党内称52期以后的《火星报》为“新《火星报》”,52期以前的《火星报》为“旧《火星报》”。新《火星报》于1905年停刊。

孟什维克控制《火星报》以后,在报纸上大力宣传机会主义观点。为了反击孟什维克的进攻,捍卫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列宁决定创办自己的布尔什维克报刊。经过紧张的筹备,布尔什维克的第一份机关报——《前进报》于1905年1月4日在日内瓦问世。该报继承旧《火星报》的传统,发表了列宁的40多篇论文和短评,同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05年1月9日,彼得堡发生震惊世界的“流血星期日”惨案,全国工人奋起罢工,引起俄国第一次革命的爆发。为了制定统一的行动纲领和斗争策略,把革命引向胜利,布尔什维克建议召开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该建议遭到孟什维克的拒绝后,布尔什维克于4月25日至5月10日在伦敦单独召开代表大会(“三大”实际上是布尔什维克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路线,废除了党内存在两个中央领导机构的制度,选举了以列宁为首的新的中央委员会,并决定创办布尔什维克党新的中央机关报——《无产者报》(因创办《无产者报》,《前进报》于1905年5月18日出至第18号终刊)。

《无产者报》于1905年5月27日在日内瓦创刊,列宁任主编,同年11月停刊,共出26期。“三大”结束后,孟什维克党人向布尔什维克发起了新一轮的进攻,他们利用报纸、传单、小册子等大肆鼓噪,说这次代表大会不合法,大会决议对社会民主工党党员不具约束力。在他们的影响下,党的一些地方组织的成员对“三大”的合法性也产生了怀疑。《无产者报》对“三大”的合法性及其全党性质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同时揭露了孟什维克企图分裂党的阴谋,号召党员和工农群众紧密地团结起来,共同贯彻“三大”决议,为准备武装起义而斗争。列宁非常重视该报的工作,并亲自为报纸撰写了69篇论文和短评。这些文章大量引述并评析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斗争及其策略的理论,其中包括: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必须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建立工农联盟,牢牢掌握革命的领导权;通过武装起义,建立临时革命政府;不停顿地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列宁正是这样实践的。

在布尔什维克的影响和推动下,1905年下半年爆发了有200多万人参加的全俄政治总罢工,全国各大城市和工业中心还普遍建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在民众的压力下,沙皇尼古拉二世不得不于10月底发表立法宣言,宣布公民可以享有言论、集会、结社等自由和人身不受侵犯的权利,答应召开由全体公民选举的国家杜马(即议会),试图以此缓解矛盾,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布尔什维克一方面及时揭露沙皇的立宪骗局,同时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开展公开、半公开的活动,创办公开出版的报纸。

布尔什维克党的第一份合法日报是《新生活报》,1905年11月2日在彼得堡出版。同年11月20日列宁从国外返回俄国,亲自领导编辑部的工作。《新生活报》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准备武装起义,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它的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旗帜鲜明的战斗风格,引起了资产阶级政治家的恐惧和仇视,一些资产阶级报人也打出“代表人民利益”的旗号,主张报纸应当“无党性”。针对这种言论,列宁在《新生活报》第12期上发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鲜明地提出了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原则,指出:社会民主主义出版物应当成为党的出版物;党的文字宣传工作应当是党的事业的组成部分,党所创办的报纸杂志以及其他出版物应当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观点;党报的撰稿人,尤其是党员作者,应当和党保持一致,绝不容许背离党的观点。列宁写道:“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写作事业应当成为社会民主党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党的工作的一部分。”列宁在《新生活报》第16期、第22期、第27期上又发表文章,对党性原则进行了深入阐述。

《新生活报》的革命宣传,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报纸每日出4~6版,发行8万多份,成为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最大的讲坛。报纸共出27期,其中有15期遭到沙皇政府的没收和焚毁,1905年12月15日因刊登工人代表苏维埃的财政宣言而被查封。

除《新生活报》之外,布尔什维克在彼得堡先后出版的其他报刊还有:《浪潮报》(1906年5月—6月,共出25期);《前进报》(1906年6月8日—27日,共出17期);《回声报》(1906年7月5日—20日,共出14期);《视觉报》(1907年2月7日—17日);《新光线报》(1907年3月5日—12日,共出7期)。这些报纸常常是一份被查封,立即改名再出。列宁直接领导了这些报纸的编辑和出版工作。此外布尔什维克还在各大工业中心出版报纸,在一些地方还出版了士兵报纸和农民报纸。

1905年12月,布尔什维克领导下的莫斯科工人代表苏维埃在莫斯科举行政治总罢工,罢工很快发展为武装起义。起义工人同沙皇军队进行了9天的激战,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起义失败后,革命转入低潮,开始了斯托雷平反动统治时期(1906年,斯托雷平被任命为沙皇政府的总理大臣)。斯托雷平疯狂实行白色恐怖,宪兵、特务残酷迫害革命者;绞架、监狱、流放所遍布全国。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只能暂时停止公开的活动,将报纸出版转入地下。

这一时期,布尔什维克秘密出版了3份报纸:《无产者报》(1906年9月在芬兰创办,后迁至日内瓦及巴黎,1910年1月停刊,出了50期);《社会民主党人报》(1908年2月在俄国创办,后迁至巴黎、日内瓦,1917年1月终刊,共出58期);《工人报》(1910年11月在巴黎出版,1912年8月停刊,共出9期)。列宁亲自领导这些报纸的工作,并为它们撰写了大量文章。这些报纸在革命的低潮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工人报》,实际上起到布尔什维克司令部的作用,并完成了筹备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全国代表会议的任务。正是这次于1912年1月在布拉格召开的代表会议,决定将一切坚持分裂活动的机会主义派别清除出党,从此以后布尔什维克正式成为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并将《工人报》定为它的正式机关报。

1910年下半年,俄国工人运动开始由低潮转入高潮。斯托雷平政府不得不改变统治手法,甚至作出一些让步,放宽对报刊出版的管制。在新的形势下,社会民主工党在国内又创办了《思想》、《启蒙》、《明星报》等合法报刊。《思想》是一份哲学和社会经济月刊,1910年12月在莫斯科公开出版,1911年4月出至第5期被查封。《启蒙》于1911年12月在彼得堡创刊,用以替代《思想》月刊,1914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被查封。《明星报》是一份公开出版的供先进工人阅读的报纸,1910年12月29日在彼得堡创办。初为周刊,后改为周二刊、周三刊,中间曾被迫停刊4个多月。它用大量篇幅刊登工人的来信、工会的稿件和讨论工人运动问题的文章,在工人和广大劳动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发行量达到五六万份。1912年5月5日,《真理报》出版的同时,《明星报》停刊。

(四)群众性政治日报——《真理报》

1912年4月4日,西伯利亚连纳金矿工人举行罢工,遭到沙皇军队的镇压,死250人,伤270人,史称“连纳惨案”。“连纳惨案”引发了全国性的大罢工,俄国出现了一个新的革命高潮。在新的形势下,原来的《明星报》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了,必须创办新的供广大工人群众阅读的政治性日报。于是,在列宁的亲自筹划下,1912年5月5日,布尔什维克在彼得堡创办了大型的群众性政治日报《真理报》。

还是在布拉格党代会期间,列宁就开始酝酿创办这份日报。会议结束后,他指示《明星报》出版人波利塔耶夫、中央委员奥尔忠尼启则负责筹办。斯大林从流放地回来后也参加了《真理报》创刊号的筹备工作。不过,他在《真理报》创刊当日即被捕。1912年9月,斯大林获释回到彼得堡,重新参与《真理报》工作,并被任命为主编。但在两个月后,他根据列宁的指示到波兰和奥地利等地从事民族理论研究,主编由斯维尔德洛夫担任。当时列宁虽然侨居国外,但是有关报纸的一切问题,如报纸宣传目标、策略的制定,编辑人员的变动,各种副刊、专栏的设定与改进,他都要亲自过问并认真审定。此外他还为报纸撰稿,几乎每天一篇。从报纸创刊到被查封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列宁发表各种文章、通讯、书信等近300篇。它们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分析俄国和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介绍工人、农民运动的状况,评论俄国政党的活动和国际政治领域中最重要的事件等等。与此同时,《真理报》大量刊登工人通讯,介绍工人生活、工作情况以及各个企业罢工的消息。两年间总共有近5 000篇工人通讯刊出。报纸真正成了全俄性的政治讲坛、广大工人群众的耳目喉舌。

1913年11月,布尔什维克通过《真理报》在彼得堡发动了有10万工人参加的大罢工。在组织工人斗争时,《真理报》告诉工人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斗争方式,怎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有些话不能讲得过分明白,以免遭致敌人的镇压,于是编辑部往往采取灵活的策略,用暗示的方法与工人沟通。例如,当《真理报》提到“1905年的全部的不折不扣的要求”时,工人们便懂得这是指1905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布尔什维克提出的推翻沙皇制度,成立民主共和国,没收地主土地,实行8小时工作制的要求。他们就会按照这个要求去做。

《真理报》在经济上全靠工人们的捐款维持。工人们除了为它募款、捐款外,还为它提供稿件,组织订阅,扩大发行。《真理报》通常每日印刷4万份,个别日子出10~13万份。一份报纸往往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读,而是几十个人共同阅读。它的读者范围之广、影响面之大,是当时俄国的其他报纸无法比拟的。

正因为如此,《真理报》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恐惧和仇视,他们通过罚款、没收和查封报纸、逮捕审讯编辑人员等手段对它进行迫害。两年多时间里它就被查封过8次。每次被查封后,它都改用其他名称继续出版。它使用过的名称有:《工人真理报》、《北方真理报》、《劳动真理报》、《拥护真理报》、《无产阶级真理报》、《真理之路报》、《工人日报》和《劳动的真理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沙皇政府采取非常手段镇压革命,《真理报》报社被捣毁,全体工作人员被捕,报纸于1914年7月8日停刊。

《真理报》虽然只存在了两年多的时间,它却为布尔什维克党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造就了新的一代工人革命者——真理报派,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做了充分的准备。正如斯大林所说:“1912年的《真理报》为布尔什维克1917年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6]

(五)无产阶级报刊为十月革命胜利而斗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罢工斗争愈演愈烈:1914年8月至12月罢工人数为34 000人,1915年为54万,1916年增加到100万以上。沙皇政府原想利用世界大战平息革命浪潮,但事情正好走向反面。战争不但使数百万人丧生,而且使人民生活更加困苦。于是,反对沙皇制度的革命运动重新高涨起来。1917年二三月间,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彼得格勒罢工斗争在革命士兵的支持下迅速扩展为武装起义。2月27日(俄历),起义群众逮捕了沙皇政府的大臣和将军,结束了统治俄国达3个世纪之久的罗曼诺夫王朝,取得了二月革命的胜利。

在新的形势下,布尔什维克党结束了地下状态,公开出面领导俄国革命,并决定恢复出版《真理报》,作为党中央和彼得格勒市委的机关报。1917年3月18日(俄历3月5日),《真理报》在莫洛托夫、叶列麦耶夫和加里宁3人组成的编委会的领导下正式复刊。这时,莫斯科和其他城市或地区党组织也纷纷出版报刊(1917年7月初,布尔什维克拥有30多种报纸、11种杂志),它们和《真理报》一起,共同进行宣传、鼓动和组织工作,团结劳动人民为争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斗争。复刊后的《真理报》又成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眼中钉,它几次被封,5次易名出版。尽管如此,它不减斗争锋芒。当时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的任务,就是领导俄国人民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把革命推进到社会主义阶段。作为党的机关报,《真理报》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揭露临时政府的本质,宣传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

按照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为党报制定的《策略任务》,《真理报》对临时政府的本质进行了揭露。报纸指出:临时政府是地主和资本家的政府,它正在反对革命,继续推行帝国主义政策。二月革命虽然取得了初步胜利,但是离革命的全面胜利还差得很远。因为政权仍然掌握在临时政府手中,人民仍然得不到和平、土地和面包。要想取得革命的全面胜利,就必须前进一步,把政权交归苏维埃。《真理报》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成立近卫军,准备向资产阶级发起最后的进攻。《真理报》第14、15期上还刊登了列宁从国外寄来的《第一封信,第一次革命的第一阶段》一文,进一步揭露了临时政府的反革命性质,并为无产阶级指明了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前景。

《真理报》还发表大量的论文和文章,谴责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的投降主义立场及其与临时政府合作的主张,指出这种主张是非常有害的,因为即使对临时政府实行“监督”,也决不会改变临时政府的基本政策,不会给工人带来任何好处。通过宣传,越来越多的人看清了妥协派的面目,表示要同他们决裂。一些工人和士兵在《真理报》上发表声明,宣布退出孟什维克党。

其次,宣传列宁《四月提纲》,以此来统一全党思想。

1917年4月3日(俄历)列宁回到俄国,第二天在布尔什维克领导工作会议上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后来又在另一次会议上重述了这个报告的大纲,这就是有名的《四月提纲》。这个提纲回答了革命中一系列重要的问题,制定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在临时政府问题上,列宁考虑到当时的客观现实,提出了“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的口号。《真理报》于4月7日以显著位置登载了《四月提纲》,其他布尔什维克报纸也都作了转载。资产阶级和妥协派报纸对这一提纲十分恼怒,大肆攻击。布尔什维克党内也有许多党员和领导干部对《四月提纲》是否现实表示怀疑。针对这种情况,《真理报》作了大量的宣传和解释工作。它一面广泛发表各地工人反击和指责资产阶级和妥协派的报道,一面连续刊登列宁进一步阐述《四月提纲》的文章。报纸还大力报道各地学习《四月提纲》的体会和支持《四月提纲》的行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统一了全党的思想,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三,宣传四月代表会议精神,促进苏维埃改组。

1917年4月24日(俄历)布尔什维克党召开了第七次代表会议(四月代表会议)。会议讨论了关于战争与革命的各项基本问题。列宁在会议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四月提纲》的原则,并且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作为党的近期任务。《真理报》广泛报道了四月会议的精神,发表详细的工作报告,把列宁提出的“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作为报纸的宣传中心。

为了把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从苏维埃政权中驱逐出去,使苏维埃真正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固的阵地,《真理报》于5月倡导并发起“改选苏维埃代表”的群众活动。报纸刊登了党中央关于《改选苏维埃代表的章程》,彼得格勒等地按照这个章程改选了苏维埃代表以后,报纸立即作了报道,从而加速了苏维埃改组的进程。为了加强工人阶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真理报》还反复宣传工会的重要性,促进了全俄各地工会的建立和工人群众的布尔什维克化。为了争取农民,《真理报》连续发表文章号召农民用革命手段夺取土地,说明只有布尔什维克才是帮助农民推翻地主阶级的革命政党,从而使党在农村中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真理报》还加强了对军队的政治工作,号召士兵成立士兵委员会,把军队的领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布尔什维克发动各级党组织向前线寄送《真理报》,使成千上万的士兵在报纸的影响下站到布尔什维克一边。

第四,直接宣传和推动十月武装起义。

1917年7月,顽固推行帝国主义战争政策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前线战败,引起民众极大愤慨。彼得格勒50万工人和士兵举行示威游行,被反动军队打死打伤400余人。“七月事变”后,俄国政治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已无法继续。值此之际,布尔什维克秘密召开了第六次党代表大会,全力准备发动武装起义。

当时,《真理报》已改名为《工人之路报》。因为它是公开发行的报纸,必须接受临时政府的检查,所以不能公开号召武装起义。在这种情况下,它首先从理论上宣传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起义的思想,论述武装起义是阶级斗争尖锐化的必然结果;继而着重宣传“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讲清必须把地主、资本家代表逐出苏维埃,由苏维埃执掌政权的道理;同时大量报道各地革命委员会和赤卫队的活动,以防御外敌为名,推动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就这样,报纸巧妙地完成了宣传党关于武装起义的战略方针的任务。

10月10日(俄历),布尔什维克党中央通过了关于武装起义的决定。但是,党内反对派却在孟什维克的报纸上发表反对武装起义的声明,从而泄露了党的机密,于是党中央决定提前行动。10月24日(俄历)清晨,临时政府下令查封《工人之路报》,并把装甲车开到报社门前,企图捣毁它。上午10时,布尔什维克派赤卫队和革命士兵驱走装甲车,加强了守卫。11时,《工人之路报》在革命武装保护下出版,发表社论公开号召推翻临时政府。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工人之路报》在第一版用大字通栏标题写道:“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和平!面包!土地!”就在这一天,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一声炮响,随着临时政府最后一个堡垒冬宫的被攻克,十月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工人之路报》迅速报道了攻克冬宫的消息,刊登了列宁写的《告工人、士兵、农民书》,宣告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到来。

10月27日,《工人之路报》恢复原名(《真理报》)继续出版,《真理报》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