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正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全球。在上网人员中,高校是主体。2001年11月22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向社会正式推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全国亿万青少年从此有了自己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将创造一个越来越逼真的现实环境、越来越完整的虚拟空间。然而,网络的发展改变了这种现象。

(一)网络的产生

网络(Internet)起源于1969年,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能在爆发核战争时保障军队内部的通信联络,由其下属的高级研究计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建立了一个由4台计算机互联而成的试验性的分组交换网络ARPAnet。其目的是使美国军方分布广泛、各自独立的计算机之间能够数据共享、信息互通,并在各种复杂条件下,保证数据通信的稳定和可靠。1976年,ARPAnet上的节点计算机已发展到57个,联网用户2000多人。1979年,ARPA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委员会ICCB(Internet Control and Configuration Board),网际控制与配置委员会),以协调和指导网际互联协议和体系结构设计。新的网络协议定名为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这时Internet一词才正式出现。1982年,美国国防部通过命令方式要求所有接入ARPAnet的网络必须采用IP协议(即Internet协议)互联。ARPAnet网络和TCP/IP技术的成功,使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认识到网络将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1986年,NSF出资在全美建立了一个称为NSFnet的高速信息网络,并取代了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NSFnet同样采用TCP/IP协议,并且向全社会开放,使Internet进入了以资源共享为中心的实用服务阶段[1]。从此,Internet开始迅速发展,很快走向了整个世界。虽然网络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Internet以其灵活的入网方式、丰富的信息资源、低廉的费用、种类繁多的信息服务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特别是随着万维网WWW和浏览器的出现和应用,使网络上有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平台:人们在网络上所看到的内容不仅只是文字,而且有了图片、声音和动画,甚至有了电影。网络演变成了一个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片等多媒体交相辉映的新世界。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上冲浪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时尚,浏览互动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传播方式,互联共享成为信息资源增值的有效手段。网络正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全球。

我国从1994年4月获准接入互联网,截止2007年6月,上网计算机约为6710万台,上网用户约为1.62亿人,仅次于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网站数为l 311 600个,国际出口带宽数为312 346M,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网络体系。在上网人员中,高校是主体。在大学校园,网络直接服务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以及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上网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7月初,由清华大学等六所高校建设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试验网开通,连接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西安等五所城市,并通过NCFC的国际出口与Internet互联,成为运行TCMP协议的计算机互联网络。这是由国家开始投资建设的全国第一个国家范围的计算机网络。1994年8月,由国家计委投资,国家教委主持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D正式立项。该项目的目标是利用先进实用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实现校园间的计算机联网和信息资源共享,并与国际学术计算机网络互联,建立功能齐全的网络管理系统。1998年5月,中国第一所网校在湖南大学诞生,1998年10月,教育部在石家庄召开全国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应用现场会,原国家教委制定了《中国教育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年发展纲要(草案)》。1999年8月,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中,六个省、市的二百余所高校使用“全国高校招生系统”在CERNET上进行第一次网络招生获得成功。2001年11月22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向社会正式推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全国亿万青少年从此有了自己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在我国,高等院校是全社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场所,大学生是与互联网接触最紧密的一类特殊群体。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在高等教育中广泛应用,互联网在大学校园中得到迅速普及,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和学习时尚[2]

(二)网络的基本特征

1.虚拟性

网络的存在状态是非现实的,它以知识、信息、声音、图像、文字等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将创造一个越来越逼真的现实环境、越来越完整的虚拟空间。每个网络用户都是这个虚拟世界中的一员,通过无形的网络进行相互联系和沟通。在这种交往中,人的性别、年龄、相貌、身份、职业等通常备受关注的特征被掩盖,剩下的只是符号的交往。这便形成了网络世界中“虚拟”的人际关系。虚拟商店、虚拟医院、虚拟学校、虚拟社区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网络上还可以交友、购物、学习、玩游戏、旅游观光等,从事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或虚拟出来的各种活动。虚拟的网络环境为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交互性

传统媒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信息传播的单向性。信息是由信息的发布者单方面制作并提供的,不能够根据受众的兴趣和要求来提供,受众只能被动的接收。同时,发布者也不能立即从受众那里得到宝贵的反馈信息。而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不同,它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改变为双向传播,这种交互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得个体真正体会到自由沟通的平等地位。人们不仅可以在浏览页面时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信息来读,主动获取信息,而且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创造者或反馈人,自由参与网上的交流活动。信息发布者也可以直接从受众的每一次选择中得到信息反馈,增强了信息发布者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有利于提高效率,真正实现信息互通。

3.开放性

长期以来,人们的信息交流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居住的地域、自身的经济状况和身体条件的种种束缚。然而,网络的发展改变了这种现象。今天的网络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系统,它不独属于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和任何组织,几乎没有国家和民族界限,任何一个网点引起的涟漪都有可能迅速波及全球各地,辐射到各个角落,其影响力、渗透力是绝不可小觑的。网络不受时间、空间、国度、意识形态限制的开放性,使人们可以自由交往,整个世界不过是一个地球村落。所有网民都可以自由进入其中,“各取所需”,通过网络迅速了解到全球范围的最新消息。从某种意义上,超地域、无障碍交流使得网络既是信息的宝库,又是信息的垃圾场,各种各样的信息几乎毫无阻拦地进入个人电脑。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在这里发生冲撞与整合。

4.即时性

网络通过比特(BIT)的传输,使得相隔几千里远的两地间信息传播成了瞬间之事,打破了地域的界限。个人在其主机键盘上敲击字符,瞬间就能通过网络传递到世界各地,为他人所接收。因此,通过网络传播信息要比传统方式快得多。用户只需轻点鼠标即可在网上任意链接自己感兴趣的网站,数秒之内便浏览到所需网页,及时了解国内外新闻、世界科技动态等内容。信息传播的快捷、高速,即使万里之外的朋友也可以随时“当面”讨论问题、交流思想、交换信息。这样能极大地刺激人们的创新意识,强化和优化人的智力和心力,大大提高人类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5.丰富性

网络有别于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它不受版面和播出时段的限制,其信息容量巨大,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体育,卫生等诸多方面,应有尽有。人们坐在网前便可“周游世界”,“进入”图书馆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阅读报刊。同时,网络交互式的传播方式和传播主体的平等性,使网络空间高度开放,实现了人类梦寐以求的资源共享,使不同形态的文化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交流,不同的声音都可以在网络世界中表达,代表不同思想观念的文化形态都能够在网络中生存。随着网上信息共享程度的增加,网上信息的内容将更加丰富。

(三)网络的基本功能

目前,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的、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国际信息互联网络统,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1.网上浏览(WWW)

WWW是World Wide Web万维网的缩写。简单地说,WWW是一个以Internet为基础的计算机网络,它允许用户在一台计算机上通过Internet存取另一台计算机上的信息。从技术的角度上说,万维信息网是Internet上那些持WWW协议和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Hyper Text Transport Protocol)的客户机与服务器的集合,透过它可以存取世界各地的超媒体文件,内容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资料库以及各式各样的软件。全世界目前大约有数万个Web站点,每个Web站点都可以通过超级链(Hyper Link)与其它Web站点连接。所以,用户可以在一台计算机上通过Internet浏览世界各地的Web站点发布的信息。

2.电子邮件(E-mail)

电子邮件是Intemet最主要的功能之一,也是使用率最高的一种功能。它以数字的方式,而不是纸张或实物方式来发送信件。Internet电子邮件系统是一个采用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邮件服务器发送邮件并采用POP(Post Office Protocol)服务器接收邮件的系统。它的任务是将待发送的邮件转移到一个POP服务器上,该服务器将信息存储并转发给接收者。目前,电子邮件已经成为人们在网络上所展开的一种次数最多、频率最高的行动方式,成为网络上的一种最基本的行动工具和最重要的行动资源。一项研究报告宣称,全球每天平均电子邮件数量在2005年已达到3500亿件。

3.网络论坛(BBS)

BBS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缩写,即电子公告板。指在计算机网络上设立一个或多个电子论坛,一般以匿名的方式向公众提供远程访问,使得公众以电子信息的方式发表自己观点的设施。BBS以其内容的广泛性和用户的平等性、匿名性吸引了大量用户参与,成为较有影响的综合性的社会信息交流场所。用户使用计算机,通过公用电话系统拨号进入BBS系统中,就可以得到BBS系统提供的各种服务。

4.远程登录(Telnet)

Telnet是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Protocol的英文缩写,中文的意思是:远程通信网络协议。远程登录是指在网络通信协议Telnet的支持下,将用户的计算机注册到网络上一台远程主机,共享其提供的对外开放的全部资源。远程登录是相对于本地系统而言,本地用户通过Telnet连接登录到的那个系统称为远程系统、远程计算机或远程主机。目前,许多国内外机构都将它们的数据库对外开放,提供Telnet的免费联机服务。

5.网络新闻组(Usenet News)

新闻组是国际互联网提供的一项重要服务。所谓新闻组,是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上千个新闻服务器组成。它能够随时更换消息,任何一条发送到新闻组服务器的消息,在几分钟后就能够传遍全球,所以,往往最新的资料及动态新闻都是出自新闻组。新闻组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从国际政治经济到日常家庭琐事,只要是想讨论的问题,都能找到相应讨论区。用户参加了新闻组后,不仅可以阅读新闻,还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发言。

6.网络寻呼(QICQ)

网络寻呼是基于Internet的网络即时通信软件(俗称网络寻呼机)。用户可以使用QICQ和其他QICQ用户进行交流,信息收发及时方便,功能全面,具有即时信息收发、网络寻呼、聊天室、传输文件、手机短信息服务等功能。QICQ是目前注册用户最多的国内网站。2001年6月底,注册用户已突破1000万。新注册用户还在以每日约8万人的速度递增。

7.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买卖双方在不同地点未谋面地进行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的商务业务活动的网络系统。电子商务系统涉及商务活动各方,包括买方、卖方、银行、政府、认证机构、配送中心等,在网上将信息流、商品流、资金流和部分物流完整地再现。除上述基本功能外,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的一些新的功能不断出现。如网上教育、网上娱乐、网上医疗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