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方道德观的比较

中西方道德观的比较

时间:2022-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章 道 德 观Morality Outlook大哲学家康德说:“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永恒的,一个是我们头顶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便是我们心中深深的道德准则。”这里重点说明的是中西方的道德观。道德是善良的约定,是社会的共识,是全体人民共同的意愿,也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体现。考虑个人利益时应不违背道德原则,不得伤害社会和他人利益。这种道德的极致与人性扭曲特别体现在孝与贞上。

第七章 道 德 观Morality Outlook

大哲学家康德说:“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永恒的,一个是我们头顶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便是我们心中深深的道德准则。”在中国,人们对道德的思考可以上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从商朝出土的甲骨文中看,已经有了“德”字;在西方,人们对伦理道德的思考现于古代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出现的ethǒs一词。中西方几千年道德史,谱写着永恒不朽的篇章。一般来说,道德可以区分为多种,如社会公德、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等等。这里重点说明的是中西方的道德观。

第一节 中西方的道德观

1. 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

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多年文明社会,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思想品质、高尚的社会风气和良好的文化传统,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观念。道德是善良的约定,是社会的共识,是全体人民共同的意愿,也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以古代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道德思想的精华。在二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儒、墨、道、法各家伦理思想及佛学中的心性之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传统。

(1)整体至上,“克己奉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中国传统伦理结构中,为国利民,“兴天下人民之大利”(《墨子·经上》)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现,是最大的“义”。坚持这个原则,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一切服从这一准则,乃是“仁人志士”的体现。这些观点、主张,都坚持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至上的原则出发,在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群体的关系上,“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考虑个人利益时应不违背道德原则,不得伤害社会和他人利益。所谓“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论语·雍也》)。

(2)仁爱兼利的人际和谐原则。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特别重视和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心,提倡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爱护和帮助,力图构建和谐亲善的温和气氛。孔子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他将“仁”同“爱人”相联系,把“爱人”作为“仁”的根本要求。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仁”,“博施济众者,可谓仁矣”(《论语·述而》)。主张人与人相和,从自己的欲望、情感、意志和利益的切身感受上,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考虑,增强理解,彼此相互体贴、照顾,给对方以便利,特别是对有困难者以帮助和救济。墨子从人与人的朴素尊重的功利原则,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伦理原则。这种人际相爱不仅表现在心理上的同情与关心,更表现在实际生活中的互利互惠,使人得到实际利益。

(3)“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宽阔胸襟。

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的流变,化育而成中国人的人格精神,表现为相互联系而又相对而生的两方面:一曰“自强不息”,二曰“厚德载物”。在《易经·易大传》中,最早提出“刚健”学说,“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象传》)。“刚健”表现为人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刚强不屈的性格,奋发图强的斗争精神。“刚健自强”的思想,被历代思想家所崇尚,成为人们激励斗志、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而“厚德载物”则是中华传统伦理所孕育的人文情怀,也是实现刚健自强的现实途径。《易经·象传》中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主张君子应像大地那样以博大的胸怀、孕育、承载与容纳万物,从而使自己成为博大精深的圣人。这一优秀的品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以喜悦的情怀容纳别人,善待别人,善待人生,凡事多从好处看,在生活中发现美,发现对人类,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与人相处,多发现共同点,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其二就是以谦逊的态度,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而克服自己的缺陷与不足,这种廉和态度促使人不断充实自己,从而使自己日益壮大起来。

(4)修身自律,躬行实践的道德修养原则。

注重加强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是中华传统道德中独具特色的伦理文化,在这个方面可资借鉴继承的精神遗产也最为丰富。

在中国古代各思想流派中都有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而儒家一派在这方面的思想资料最为系统。儒家学派为人们勾画着“三纲八目”的修养系统,“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明确了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的根本目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规划了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的八个阶段。而且道德修养是社会上所有人们共同的立身之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儒家学派既概括了道德修养的完整体系,肯定道德修养的极端重要性;同时还为指导人们的道德修养,提出了许多具体可行的道德修养方法,诸如“立志”、“学习”、“克己”、“内省”、“实践”、“慎独”等。认为“立志”是做人的开端,是成才的根基。而“立志”的核心是“志道”,即志向要远大,崇高;“学习”是道德修养的基本手段,在古代儒家经典里,“学习”主要是对道德理论,道德规范的学习与了解;“克己”是说为达到一个崇高的道德境界,必须克制自己的私欲与主观偏见,使自己的心理情感与行为方式符合道德的要求;“内省”就是不断地反思自己,察觉自己的错误与过失,及时发现及时改正;“慎独”是一种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也是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礼记·中庸》中指出:“君子戒慎乎其所不堵,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一个高尚的人,即使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也应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言行,小心谨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因为在无人所知,无人关注的地方,更能体现出一个人品德的高低,故而必须自觉主动地保持自己的道德信念。“慎独”的方法和境界,是一个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反映,是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因此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各得其所,各尽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其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径。但是中国人传统道德观是建立在等级观念之上的,不同的等级其道德标准也不同。这种道德的极致与人性扭曲特别体现在孝与贞上。古代人对孝的观念集中体现在二十四孝中。还有就是贞节问题,古圣人也是认为“饿死事小,贞节事大”。女人一旦失去贞节,则必要自杀谢罪方能保全自己的“道德”,否则便会受世人唾骂。这是一种泛道德的极端表现。

当今中国传统道德观其精华和糟粕并存,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忠恕之道的道德原则,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仍闪烁着礼仪之邦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迄今为止仍然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准则。我们经常听到和看到舍身救人、拾金不昧、为受灾地区人民捐款、捐物、在工作岗位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动人事迹,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思想的闪耀,但有时也会听到或看到一些见死不救、蓄意伤人、见钱眼开、诈骗、制造假货坑人的不道德行为。这些现象在社会发展中只是一些人社会道德困境的一部分,面对这些道德困境,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批判非道德的现象层面,而应该要从道德困境背后的经济、文化及制度等方面去加以研究与分析,并找出其根本原因,重构道德规范。

在道德的范畴里,诚信也是一个基本的道德要求。诚信作为道德范畴还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例如: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商人童叟无欺合法经商,企业家严于律己不造假,学生认真学习考试不作弊,国家公务员为民办事不贪污受贿,公民遵纪守法遵守公共道德等都是诚信的表现。

对生命的尊重,也是每个人任何时期都应遵守的一个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要尊重他人的生命,而且要尊重自己的生命,这是作为人应有的道德。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生命都不尊重,那么让他去尊重他人的生命是几乎不可能的。

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进步,是一个民族富强与文明的必备条件。现如今我国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开放,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新文化不断涌现,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但是人们的精神道德体系的建立和民众个人道德素养的养成迫在眉睫。我们要传承优良的传统道德观念、民族特色和立场原则,要让传统的道德观赋予新的生命,在发展中得到提高并发扬广大,这是全社会良性发展的基本任务。

2. 西方人的道德观

西方的道德观大抵是建立在基督教伦理道德基础上的。他们也有“仁、义、礼、智、信、忠、孝”等的主张,但与中国的这些观念不同,他们是从人性角度出发,用知识与理性来实践道德的。在道德观上,西方人特别注重与知识、思想和情感的结合。他们认为三者是一体的。这里的知识并非指文化程度和读多少书,而是指有真知灼见,有判断是非的能力,有修养素质等。

(1)以个人为本位

在西方,尽管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其社会价值观念复杂多样,但是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为本位,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个人权益的实现,并且认为它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与生俱来的,是天赋的。趋利避害是个体的本能,急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在追求自身的权利和利益的过程中不须负任何道德责任,可以不择手段。故此,功利主义始终在西方社会中占据主流地位,起主导作用。毫无疑问,这种功利主义对于催生后世资本主义萌芽起着催化剂作用,但也使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变得非常残酷和血腥。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西方社会这种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个体追求物质利益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西方社会经济与科学的发展,但对义的鄙视和贬低又容易导致西方社会片面追逐物质利益而损人利己、唯利是图,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变质,成了赤裸裸的金钱物质利益关系。在西方历史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盛行不衰,构成了西方主流价值取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成了社会亘古不变的信条。在最大限度地谋求自身的利益观念的驱动下,科学与技术在西方尤为受到重视,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在西方非常发达。在现实生活中,西方人表现出求新奇、好创新、重功利的人格精神。科学观念和技术意识深入人心,成为构成人格的重要因素。这也导致西方社会重理性而轻感性,善于逻辑思维而疏于直观感受。

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一切为个人、为自我,以个人为中心,把个人凌驾于集体之上。个人主义是私有制的产物,它对冲破封建专制制度有重要作用,也是一些人个人奋斗的内在动力。个人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个人主义如果任其发展,大家都无视他人利益、社会利益,无视一切纪律和道德规范,必然会使社会陷于混乱而不可收拾。为了维护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规,限制个人主义的恶性膨胀,这就是合理的个人主义,合理的个人主义其核心仍然是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了极端,充分暴露了其社会负作用;个人主义者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做出各种坏事;个人主义成了丑恶现象之源。所以我们在肯定个人主义的历史作用,尊重个人正当利益的同时,必须坚决否定个人主义。

(2)以私有制为基础

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是以对资本主义制度优越的信念为理论前提的,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自由世界,人人都享有民主、自由、平等、人权。资本主义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表面上看,人人都有民主、自由、人权,而实际上,只是富有者、资本家的民主、自由、人权。资本主义社会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是共同富裕,还是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困,这是价值目标上的区别。资本主义社会是私有制社会,生产资料被少数资本家占有,资本家就是靠剥削工人发财致富的。公平交易、自由交易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准则。表面上看,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人人都可以发财致富,实际上只有少数人发财致富,多数人收入有限或只能维持低生活水平。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两极分化不可避免,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无家可归的劳动者露宿街头或住贫民窟。所以资本主义社会根本不可能共同富裕,也不可能消灭贫困,必然产生两极分化。要共同富裕,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节 中西方道德观的比较

西方人的道德观是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取向,而中国人的道德观则以家国为本位的道德取向,这使得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不同的特点。

1. 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

西方重契约的观念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这种伦理思想基本上来自《圣经》的影响,从《圣经》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圣经中《旧约》可以说是(基督降临前)神与人订的契约,而《新约》中可以看出则是(基督降临后)神与人订的契约。在《圣经》中贯穿着的契约精神。如《马太福音》第六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不饶恕你们的过犯。”从中可以看出平等契约的思想。

与西方伦理相反,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注重的是人伦宗法道德思想。《尚书》中就有舜的一段话,“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这里所说的五教就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以后,孔孟在总结前代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以“忠”“孝”为核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的宗法伦理思想体系。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后,儒家的这种宗法道德思想进一步概括为处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的“三纲五常”。自此以后,儒家的这种伦理纲常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成为支配统治着人们的思想。

2. 西方重功利,中国重道义。

西方的基督教虽然也鼓吹禁欲主义,要求人们轻视现世生活,追求美好的来世的天堂。这就是说,信仰基督教并不是不要物质利益,而是为了将来更大的物质享受。事实上,基督教的人和神的关系完全是建立在平等交换的基础上的。由于基督教把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宗教化,这就使西方人形成了“人惟求新,器惟求新”的社会心理。中国儒家思想则把追求伦理作为最高价值原则。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成功便成仁”、“存天理,灭人欲”等都是儒家这种重义轻利的价值观的表现。这种儒家思想的义利观是建立在道德理性与感情欲望对立的基础之上的,它强调用道德的理性去克制感情欲望,使义和利、整体和个人的关系得到调节和控制。几千年来,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同时得到道家的体道寡欲和佛家的去欲的思想的互相激励与补充,使得这种思想成为中国人的普遍心理。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对于弘扬人的理性精神,保持自身不沦于“物”的地位,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其局限性在于压制人的正常的物欲,忽视道德与物质的统一性,对人的全面发展是起着束缚作用的。

3. 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伦理偏重中庸。

在西方伦理传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以竞争求生存的道德观。西方的一些观点,包括奥古斯丁所说的“人生就是转向上帝的过程”,基督教提倡的“凡是为了上帝、出自对上帝的爱的行为都是道德的”,都是宣扬利己主义的道德本质,都是强调人要奋斗和进取。与此相反,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中,一直把中庸之道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什么是中庸呢?程颐曾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也”。中国人强调凡是执其两端,过犹不及,便是这说法。中庸之道也便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特征。

4. 西方强调性恶论,中国则强调性善论。

从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和道德修养方法来说,西方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的,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苏格拉底曾认为,人要成为有道德的人,必须听取神的训示,使人与神相通才能达到至善至德的最高境界。基督教的观点认为人来到这个世上是为了赎罪的,只有基督、上帝才能拯救人类于苦难,变成至善至德的人。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则有所不同。中国的儒家思想从性善论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便是这个道理。所谓修养,就是以个体道德为起点,强调个人的正心、诚意,强调“自天子及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的个人“内省”。孔子曾提出君子应“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强调在内心上下功夫来完善人格。《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也是遵循这种修养方法。因此,中国传统的道德是“内省”型的伦理体系。

5. 西方注重理智的思辨与论证,中国儒家则注重道德情感的体验和领悟。

从道德的思维模式上来说,康德曾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根据人类伦理生活的需要,用实践的观点提出必须以上帝存在为前提才能保证善与幸福的最终统一。西方的逻辑学非常发达,从古希腊起,西方的哲学家们都把抽象的逻辑思维方法作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的手段。而中国儒家则注重道德情感的体验、领悟。老子的《道德经》里曾说过“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如果“道”是可以说的明白的话,就不是“道”了。孔子提出的“能近取譬”,“推己及人”的思想方法,也完全是以人类的道德经验、道德感情和实践体验为前提的,带有强烈的直观理性的特点。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欲望、理想与追求,因而只要一个人能够以自己的欲望、理想和追求去推己及人,将心比心,那么他必然会知道别人的欲望、理想与追求。因此,一个人只要他在处理社会的人际关系时能够把别人当做自己来对待,这便是道德。中国的这种道德思维方式,反映了中国民族传统思维的特有方式,而且是西方所不具备的。

道德,在任何一个文化中都存在,都是一个民族凝聚的中心。西方社会基本上是以基督教的道德观在起作用,而在中国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道德体系在起作用。虽然体系不一样,但有些基本的道德观是一样的,比如说诚实,几乎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标准。然而,时下诚实却越来越缺乏,欺骗却大行其道。这是极其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到了必须加以修正的时候了。

例如,有一个美国人很穷,带着三个孩子,经常骗别人的钱。中国人谈到这件事,都几乎是一致的回答:咳!太穷了!语气中有不屑,也有那么一些理解。而美国人说到这事,提到这个美国人的动机可能是因为穷,他们却都一致地斩钉截铁地回应道:It’s one thing to be poor, another to be dishonest!(贫穷是一回事,不诚实是另一回事!)这句话在西方似乎就像一句人人皆知的“谚语”,是他们从小就听习惯了也说习惯了的话。而在我们中国人中流行的却是一句刚好与之相反的千古名言“人穷志短”!

有些人似乎认为贫穷是万恶之源。只要是因为穷,做了什么坏事都是可以原谅的。因为“穷”,我们可以去偷去抢;因为“穷”,我们可以去欺骗,可以去出卖自己的人格。总之,一个“穷”字可以成为做任何坏事的借口。之所以产生这个结论,是一种物质主义的人生观在起作用。物质主义者认为人的精神意志是被人的物质需要所左右,道德修养的高低,与财富的高低成正比。一个物质主义者,有多余的财富的时候,他们可能也会给予(也可能不给予),没有多余的财富的时候,就绝对不会给予(当然也无可厚非),而在自己不够的时候,就会不择手段的去获取。物质主义不只是在中国才有,在西方社会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力,尤其是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物质文明极度发达以后尤甚。但总的说来,西方人的道德观,即使是现在,还是更多地被以基督教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所左右:人的灵魂是和肉体分开的,灵魂的需要高出与肉体的需要。

为什么中国和西方会有这么不同的道德观念?按理说,西方社会在进入工业革命以后,物质文明领先于所有其他国家或民族,他们应该比中国人更懂得物质享受。但现在却出现一个令人疑惑不解的事实,中国人正陶醉在从西方人那里“拿来”的物质文明之中,道德的需要,成了中国人思考的最后一个问题。

在西方文化历史中基督教的鼎盛时期是:从罗马帝国末期到文艺复兴初期(5~15世纪)。这个时期也正是西方在物质文明上大大落后于中国,而精神的追求却不同寻常地“泛滥”的时期。那时由于罗马帝国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于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成了基督教徒。教徒们过的是非常清贫的生活,在极其简陋的物质条件下,生活的中心全部在于对“神”的追求,对“灵魂”的追求。那个时候也是人对自己的物质需要与极端排斥的时期。因为对物质需要的过分追求,人们似乎就觉得自己更像动物,离“神”越远。人只有在对自己肉体需要和欲望的排斥中,才能显示人的精神性。于是很多教徒甚至放弃唾手可得的优厚物质条件,最大限度地降低自己的物质需要。这样的例子,现在在很多西欧和美国人当中仍然可以见到。

正是因为西方人经历了这样一个对精神属性的无条件的追求时期,才使他们产生了一个把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截然分开的道德观,才使他们懂得,人的精神追求,很多时候不需要物质基础,或者至少不需要奢侈的物质基础。人是“灵”与“肉”的综合体,两者不是不可以分开的。

道德行为方面,中西方的差别更加突出。例1,中国人见面寒暄时,常问“你上哪里去?”“吃饭了没有?”美国人会感到“我到哪里去,吃饭了没有,关你什么事?”。例2,中国人视“老”字的称谓为尊称,而美国人则讳言老。例3,看到别人似乎需要帮助时,中国人会情不自禁地走上去帮忙,而西方人则先问对方“你需要帮忙吗?”,否则对方会误以为你看不起他。例4,中国的婚姻一般都讲百年好合,一定终身,把婚姻视为道德的一部分;而西方人认为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例5,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因为人们之间的各种误会和观念,导致彼此不那么信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便也滋生。就像现在大街上老人跌倒了没人敢扶,是因为扶人者害怕自己遭讹诈,做了好事不讨好。好人难做或许成了每个人在面对突发危难事件时的一种纠结和犹豫的自我保护符,在面对他人遭遇生死的关头,也不敢再轻易出手相助,选择了冷漠,选择了漠视。

对于现代道德标准的看法,除了遵守现有的法律之外,一个有道德的人,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他人,这种尊重包括对他人的人格尊严、思想情感以及合法权益等的尊重;

(2)讲究诚信,即坚守一种社会契约(包括政治法律与心灵的契约);

(3)恪尽职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尽心尽责,这些应该是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和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能守住道德底线,即使没有太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太高远的精神追求也还是个有道德的人。

实际上讲道德并不需要任何外在条件,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己本分事,就是最大的道德。做了父亲,孝敬父母,爱护妻子,教育子女,这就是讲道德;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尽职尽责,这就是讲道德;在生活中,与人言而有信,为人尽心尽忠,这就是道德。可见,道德是人人可为之事,只需要尽己本分而已,这是道德底线,也是为人的基本要求。欲望满足只是动物性本能,道德修养才是人类所独具的。

Case 1

2012年5月29日中午,杭州长运集团司机吴斌驾驶从无锡开往杭州大客车,在途经沪宜高速公路时,突然有一铁块从空中飞来击碎车辆前挡风玻璃再砸向吴斌的腹部和手臂,导致吴斌肝脏破裂及肋骨多处骨折,肺、肠挫伤。在危急关头,吴斌强忍剧痛将车辆缓缓停下,拉上手刹、开启双闪灯,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停车措施,并告知车上旅客注意安全,然后打开车门,安全疏散车上的24位旅客。最后还挣扎着站起来对乘客说:“别乱跑,注意安全。”吴斌因伤势过重瘫坐在座位上。24名乘客无一受伤,年仅48岁的吴斌却在6月1日因伤势过重而去世。发生在29日中午高速路上的这一幕感动了数百万网民,吴斌被赞为“最美司机”。若不是吴斌的敬业,很可能发生车毁人亡的惨剧。

分析:只有当敬业成了习惯,深入骨髓,才有可能在生命的最后瞬间爆发出超出想象的能量。记者了解到,吴斌数十年如一日地守职尽责,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吴斌把手中的方向盘视作生命线,把乘客的安危放在首位。他认真钻研驾驶技术和车辆维护技术,以良好的心态、过硬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无数的赞誉。他驾驶客车已经安全行驶100多万公里,却从无一起交通事故和乘客投诉。他把车厢视作自己的家园,把乘客当成亲人,微笑迎客、优质服务,给乘客带来了温馨。2007年,杭州长运开展了“杭锡平安文明线”创建活动,吴斌就是这条班线上12名优秀驾驶员中的一员。

Case 2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点30分,广东佛山黄岐的广佛五金城里,2岁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时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到并两度碾压,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开来的另一辆车直接从已被碾压过的女童身上再次开了过去。7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18个路人,都对此冷眼漠视,只有最后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10月21日零时32分,小悦悦带着世人的冷漠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此事件经由传统与网络媒体的传播后,已经广为人知,也受到了海内外华人社会的重视。而在中国国内,此事也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道德反思热潮。

无独有偶几天后,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一名14岁男生在轻轨站晕倒,昏迷长达10分钟却无路人出手相助,男孩的母亲愤怒地谴责这些自私的上班族。

分析:首先,能否单凭此事件就认为整体社会道德水平已经严重滑坡?相信并非如此,中国社会也不乏乐于助人、勇于助人的好人好事,但是相对于此事因是负面新闻,在大众传播上有其吸引眼球的轰动效应,因此较不为人知而已。不过,像那18名路人那样的冷漠态度,也应该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当人们不免从“小悦悦事件”联系到自身经历过的类似事件,遂认为社会道德已经出现了危机。也就是说,此事虽然未必有普遍意义,却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其次,也该反思产生“道德空仓”的种种原因。从市场经济来看,一些人不是勤劳致富,而是缺德致富,如造假售假,起到负面效应;从道德实践来看,一些行善的人反而被人诬告,救人惹来一身官司,处于“被套”的状态;从监控技术来看,“满城尽是摄像头”还没有变为现实,一些地方摄像头的缺席,使得行善行为较难取证;从制度层面来看,由于“见义勇为”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造成绝大多数人对“见义勇为”不敢“看多”,而敢于“看多”并勇于付诸行动的只是“散兵游勇”。凡此种种,说明当前的道德上升趋势遭到严重破坏,行善积德成了风险行为,所以社会上的一些人在德行上不敢操作,选择“空仓观望”。一人一世界才是生命应有之敬畏,保障自己成员的生命安全是一个社会最起码的要求和责任。这需要的不仅仅是社会组成成员的互助友爱,更需要的是社会从法律上、制度上保障成员的生存权利,从而能够在社会任何成员生存权利受到威胁时为他们提供庇护。孩子作为没有足够自我保护能力又很容易受到侵害的弱势群体,尤其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保护。这对孩子的保护不仅仅是在道德良知方面的共识,还应该在法律制度上予以确认。比如说,肇事司机碾倒小悦悦是否要比撞到一个成年人承担更多的法律责任?小悦悦的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义务是否要承担责任?来往路人见死不救是否要担责?这些在现行法律体系内并无具体规定。当然法律是必需的,却并不是万能的,一个有爱的社会才能是和谐的社会,没有爱的法律只会造成强制和抵触。虽然小悦悦的死要我们反思法制漏洞,亡羊补牢。但除法律外,我们更需要补救的,恰恰是我们那“冷漠的灵魂”。

从目前对于小悦悦事件的反思力度来看,整个舆论已经完成了一次道德启蒙。我们不断告诉自己,一旦遭遇类似事件,我们每一个个体都责无旁贷,理应担负起我们的道德责任。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反思也当更进一步,从观念层面落到实际层面,例如参照美国的经验,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尤其是社区教育中,启动一些技术性的知识培训,搭建一些培育公民应对危机能力的平台。希望小悦悦事件为我们找到道德暴跌的“底部”,让麻木的人们不再对道德盲目“看空”,以实际行动挽救道德“崩盘”之危。政府也要积极“护盘”,要通过网络、媒体、社区、学校等展开道德教育攻势,加大道德构建的投入,对社会各因素造成的道德缺失从教育上进行“补仓”,为人们提供道德实践相关的法律、经济和技术支撑,引导他们自觉参与道德实践,从而使道德“熊市”反转为道德“牛市”,为经济发展提供道德拉力。

Case 3

2012年3月23日下午16时30分左右,黑龙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医务人员正在紧张地忙碌着,这时,一名男子突然闯入医生办公室,抡起手中的刀,疯狂砍向正在埋头工作的医务人员和实习学生,大家躲避不及,一名实习学生颈部鲜血喷涌。这起患者在医院内刀捅医生的恶性伤害事件,造成医生王浩死亡、三人重伤。犯罪嫌疑人李某某行凶后,又向自己身体捅了三刀,并逃至哈医大一院门诊部的急诊室包扎伤口,当场被接到报警而来的警察抓获。

公安机关提供的通稿显示:“经初步审理,犯罪嫌疑人李某某供认,他因患强直性脊柱炎于2011年4月到哈医大一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2012年3月23日9时许,李某某乘火车再次来到该院治疗。医生经了解得知李某某患有肺结核,于是建议他先到哈尔滨胸科医院(专治肺结核病)检查治疗。李某某做完检查后再次回到哈医大一院,将检查结果交给医生。因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会对肺部造成影响,所以医生建议他应先治好肺结核后再行治疗。李某某认为医生不给他看病,随即心生不满。

李某某,内蒙古人,生于1994年5月,现年未满18周岁,3岁父母离异,父亲正在服刑,母亲也不在其身边,常年与他一起生活的祖父现患有癌症。据院方介绍,死者名叫王浩,男,今年28岁,内蒙古人,哈尔滨医科大学09级硕士研究生,出事前刚刚收到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录取通知书。男医师王宇眼部受伤严重,目前正在治疗,略有好转,另两名医护人员伤势相对较轻。

分析: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但由于医疗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导致医疗服务模式与医疗需求之间严重不协调,医疗纠纷急剧增加。不少医患纠纷演变成恶性事件,导致医生被打伤、致残甚至被杀害。近几年医患纠纷的发生有增无减,医患纠纷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干扰了医院正常秩序,损害了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使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人格尊严受到侮辱,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一些单位和医生为规避风险而采用的“防御性医疗”行为将影响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也影响公立医院改革的正常进行。

为什么会造成我国现阶段医患关系如此紧张呢?其原因分析如下:

1. 我国的医改虽已取得重要进展,医疗保险体系已初步建立,但当前医疗保障水平仍较低,病人看病自费比例较高,遇大病、复杂疾病时往往难以承受巨大的医疗开支,有的甚至卖房交医疗费。这种情况下如果病人死亡了,人财两空,对家属的打击是巨大的,极易产生医疗纠纷,家属对死亡不理解或想从医院获得一定赔偿,是造成医患纠纷最重要的原因。

2. 医患之间认知差距。当代临床医学取得很大进展,但仍有很大局限性,医生不是神仙,不能包治百病。而公众对医疗技术期望值过高,认为死了人就是医疗事故。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够,未能让家属充分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及疾病发展的不可预测性。当病人发生了未预料到的死亡时,更是不能理解,从而发生纠纷。

3. 还有就是“医闹”兴风作浪,使纠纷愈演愈烈。发生纠纷后医院为息事宁人,常赔钱了事,闹得越厉害,赔得越多。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并因此催生了一个新的行业——“医闹”。“医闹”打着病人家属、亲戚、朋友、同事的幌子专门组织、策划并怂恿家属采用各种恶劣手段闹事,以达到从医院获得经济赔偿的目的,“医闹”则抽取提成或拿到“报酬”。这些人以聚众闹事的手段,使本来紧张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

4. 执法人员执法不力。严重医患纠纷发生时,医院方都会打110报警,但执法人员到现场后往往只是劝解,并不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直至发展成恶性事件、医务人员被严重打伤才采取行动。执法人员常认为,病人及家属是“弱势群体”、“闹事终有原因”,要人性执法,以致事态扩大。如果执法人员早些采取措施,完全可避免发展成恶性事件。

5. 医院及医务人员方面的责任。一些医患纠纷的发生的确与医疗缺欠甚至差错、事故有关。一些医务人员缺乏人文修养,缺乏与家属沟通的技巧,未能使家属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及疾病发生难以预料的突然变化的可能性;或者服务态度不好,家属不满意;还有个别医生索要红包等也是引发纠纷的原因之一。

妥善处理医患纠纷,保护医务人员和病人双方的合法权益,为医院和医生营造适宜的执业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建议:

对医疗纠纷可通过司法诉讼解决,也可借鉴国外经验,成立法律设定的医疗调解和医疗仲裁等机构,通过非诉讼途径(替代性医疗事故解决机制)解决。

完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强制性医疗责任保险制度,以商业保险模式,规定医疗执业责任保险由医疗机构固定保费和医生个人风险储金两部分组成,将保险赔偿责任与医师挂钩。对医疗损害的赔偿由保险公司受理,不再与医院及医务人员发生直接关系,由独立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仲裁机构决定赔偿。

公安部门对“医闹”和以暴力干扰医院正常秩序的行为予以界定,制定相关法规或条例,对“医闹”行为予以坚决取缔和打击,以维护医院正常秩序、维护病人和医务人员合法权益,保护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加强对医院安全的警戒,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快医改的进程,进一步加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及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城乡救助制度,从而减少大病及贫困人口就医时自费的比例。

加强医患双方沟通与理解,改善医患关系。医生尤其年轻医生应普遍学习人文、伦理知识及沟通技巧,用仁爱之心对待一切病人,技术上做到精益求精;并学习《执业医师法》及《侵权责任法》相关条例,做到懂法、守法,用法律保护自己。

Case 4

加拿大最大的一家电器零售商正在招兵买马,一个中国人径自找上门去。不过,大公司有大公司的规矩,要进入这家公司必须先通过一个职业道德测试。这个人拿起笔来,很快就完成了。谁知第二天,便被告知:没过测试。怎么可能呢? 不问则已,一问才感叹加拿大人和中国人,文化竟然天差地别。

在这次测试中,第一道题是这样的:你在以往若干年的工作中,有没有未经许可拿过公司的东西回家? A:从没有;B:价值不超过5元;C:价值不超过20元;D:价值不超过100元。这个人想在单位工作怎么可能从没拿过公司的东西回家呢? 所以选项A肯定是陷阱,选了才表示这人不老实,因此他毫不犹豫选了B;第二题:你的一名同事拿了公司的一元钱而没有申报,你认为老板以下做法是否合适? A:批评;B:阻止其提升或给予其降职;C:开除;D:报警,起诉该员工。按中国人的想法,选择A和B还属可理解,选择C就已经过分了,D是不考虑的。但他认为加拿大人可能更看重这样的事情,于是昧着良心选了C;第三题:你在商店买了东西回家,一看营业员少收了你一元钱,你会开车回去还给他吗?(开车的费用超过一元)。他当时认为这也是个陷阱,真有人会干这样的事情吗?那不是中国人说的被钱撑糊涂了吗?于是选不会,当时还被自己的真诚很是感动了一番。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第一题绝对不能选拿过;第二题应该是起诉(在加拿大,即使是拿公司的文件回家去加班,也必须事先经过主管的同意,否则性质就很严重,属于偷窃,公司就完全应该起诉,更何况是一元钱的现金了);第三题应该是还回去。

分析:公德、私德的区分源于近代以来西方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立。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以及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划分又是以对公私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理解为前提的。

在西方语言如英语中,与汉语言中的“公”、“私”较为接近的要算“public”和“private”。在跨文化比较研究中,英语“public”和“private”其含意与汉语言的“公”、“私”还是相差甚远的。

在西方,公私及与公私相关联的概念一般属于政治哲学范畴,如公权、私权;公共利益、私人利益和公共领域、私人领域等。西方政治哲学中的“公权”“私权”范畴体现了西方公私观念的核心内涵,对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等的理解依赖于对它的理解。自罗马法以来,“公权”即国家权力,亦即公共权力,“私权”即个人权利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这里的“公权”、“私权”,都是“法权”,即都是由法律规定并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在近代以来的西方社会政治观念中,“公”的内涵是每一个公民的政治权利的合理体现,因而“公”不再是某一特殊利益集团的政治工具,而是社会公众利益和意志的代表者,与之相应,“私”是基于权利而形成的利益规定,与体现着每一个社会成员基本利益的秩序、规则和道德是相呼应的。公民社会理论正是从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立,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上探讨如何对国家权力加以限制,谨防国家侵吞和剥夺人民权利,保证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因此,在西方国家公私分明,公家的东西无论价钱是绝对不能拿回家的,否则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时诚信也是每个公民应有的品德。

传统的中国社会,一般说来村社生活既是私人交往生活又是公共生活,村社生活的范围多大,公共生活的范围便多大。传统的道德也只注重五种人伦关系的和谐,而缺乏对个体与社会生活领域的公共事务与公益事业的处理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范畴提出并制定相应的规则。因此,地方士绅虽也不乏热心于铺路,修桥、建学校的“义举”,但这些“义举”行动却只有作为个人特殊品格之延伸的意义,对一般人来讲并不具有普遍有效的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则的意义,所以在近代学者马君武的眼里西方人成了讲公德的典范,而中国人则不知公德为何物。

练 习 题

— Exercises —

一、选择题

1.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将使一个人终身受益。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道德品质的有:________。

a. 爱国守法  

b. 孝敬父母  

c. 诚实守信  

d. 损坏公物

2. 要拥有好心情,就要:________。

a. 让喜、怒、哀、惧四种情绪轮流出现

b. 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c.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产生情绪  

d. 保证自己的情绪不受外界的影响

3. 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之所以会有苦也有甜,是由:________。

a. 个人努力程度不够造成的  

b. 家庭因素造成的

c. 社会因素造成的  

d. 生活中的诸多复杂因素造成的

4. 在生活中,面对同样的挫折情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反应。这主要是因为:________。

a. 挫折大小的不同  

b. 对挫折的认识不同

c. 意志力的不同  

d. 身体素质的不同

5.“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启示我们:锻炼意志要 ________。

a. 要经常打扫干净自己的屋子  

b. 要从小事做起

c. 要从做大事开始  

d. 要有远大的目标

6.“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这句话是指:________。

a. 要理解父母的期望  

b. 要理解父母的关爱

c. 要理解父母承受的压力  

d. 要理解父母的生活

7. 尊重朋友,首先要懂得:________。

a. 彼此之间平等相待  

b. 适度把握交友原则

c. 彼此保持适当距离  

d. 维护对方的自尊心

8. 在交朋友时,我们要做到:________。

a. 主动把自己的友爱献出来  

b. 一味地等待别人送来温暖

c. 发现朋友的缺点到处宣扬  

d. 十分讨好朋友,送给朋友礼物

9. 以下能够体现换位思考的是:________。

a. 他的确太辛苦啦,让他多睡一会儿

b. 我已经给你耐心讲解了,你还不明白,真是太笨了

c. 我等他那么久了,他还不来,真不守信用

d. 我只批评他几句,他就开始哭,真是没用

10.“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这两句话告诉我们:________。

a. 人多力量大  

b. 团结就是力量

c. 要让个性在集体中张扬  

d. 要坚持正当竞争

11. 下列最能体现“集体荣誉感”的是:________。

a. 只管自己成绩,其他与我无关

b. 只要把班级搞好,学习好不好无所谓

c. 我的一言一行代表班级形象,我要做到“班级以我为荣”

d. 我一个人不会影响班级

12. 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的最主要特征。下列选项中最能够体现出这一观点的是:________。

a. 我国农村将全面推进税费改革

b. 银行抢劫案主犯被执行死刑

c. 环保部门倡导不随意丢弃废旧电池

d. 国家倡导公民讲普通话

13. 下列观点中,不能体现法律对全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语句是:________。

a. 不论谁违法犯罪,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b.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徇私枉法,法外施恩

14.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不仅享有广泛的权利,还要积极履行法定义务。下列属于公民法定义务的是:________。

a. 在网络上聊天时必须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

b. 王经理年薪达到20万,他自觉去税务局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

c. 公共汽车上人多拥挤,初中生小明主动将座位让给老人

d. 丹丹拿出自己的压岁钱,买来书本和文具寄给灾区的小朋友

15. 宽容和维护友谊不应该是:________。

a. 对朋友的不同意见持宽容态度  

b. 能容纳朋友的长处和短处

c. 对朋友的不同意见绝不说“否”

d. 因朋友成功而心生妒忌

二、实践题

中国青少年研究所对日本、美国和中国学生进行“最受尊敬的人是谁?”的问卷调查。日本学生心目中首选是父亲,其次是母亲;美国学生的选择排序稍有变化,首选是父亲,母亲是第三;中国学生的父母被无情地挤出了前三位,排在了第十名以后。这一结果让中国学生的父母感到十分意外。为此,某校一个班决定开一个“实现亲子和谐”的主题班会。请你为参与这次班会做好以下准备:

1. 请你写出父母让你最敬佩或者最欣赏的具体表现。(至少写出三点)

2. 你认为中国父母被无情挤出前三位,排在第十名以后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3. 有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请你用所学知识谈谈这首诗蕴含了哪些道理?(至少写出三点)

三、讨论题

1. 你认为当今社会道德风气每况愈下是什么原因?

2. 中西方的道德观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3. 作为中国人,你认为该怎样从我做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