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言文学专业学术研究的角度

语言文学专业学术研究的角度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语言文学专业学术研究的角度一、角度的含义角度亦称视角、视点,是研究者主体意识介入研究客体的途径。(三)变换角度,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角度是透视事物的着眼点,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首先角度要新,要小。选择比较小的角度来写论文,实际上也是在寻求一种“突破”。例如,研究阿Q这个形象,相对于鲁迅创作的小说,这个角度显然是比较小的。

第二节 语言文学专业学术研究的角度

一、角度的含义

角度亦称视角、视点,是研究者主体意识介入研究客体的途径。任何文章都有自己的角度,由于角度的不同,同一研究对象可能呈现不同的风貌。角度所涉及的事项都是客观的事项,是研究对象所呈现的现象。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角度的多样性。例如研究《红楼梦》可以从宝黛双峰对峙、双水分流的角度找到一种和谐之美,也可以把它作为封建大厦行将颓塌的象征,看做人身自由与历史必然巨大冲突意识的悲剧意识的体现。总而言之,角度乃是一种认识的样式和审美的样式,是对现象界的一种规范,在这样一种规范下,客体所呈现的面貌,己升入研究者的视野。角度也体现了研究工作中发现的逻辑机制,对研究角度的选择是一种理论预设的过程,它不是随机性的,而是一种事先的预设与寻找。寻找角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排除盲点的“理性重建”过程,是一种认识真理的过程。因此,理性的功能机制也便是发现的逻辑机制,它的通道和贯穿线,便是角度。首先它是发现的证据,证据也便是角度的引线,没有任何证据,就否定了角度的可能性。其次角度把材料安排成秩序,使人看出其联系,这时的角度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它透过表层突入深层。再次角度可以使人察觉演绎的每一部分层次,以此获得结论。当然,客体的外观是全景式的,但它的内部蕴含着多种多样的联系。我们只能取其一端,只能从一点或几点深入下去,从一个或几个角度去探索。总之,角度选择受到三方面的制约。首先,它受到事物的内在本质,事物的内部联系,事实的客观形态的制约;其次,它受到研究者理论水平、理论视野的制约,一个高水平的研究者才可能发现新颖独特的研究角度,而平庸的研究者只能拣取陈旧的角度;第三,它受到读者与时代召唤结构的制约。

二、选择角度的基本原则

(一)角度要新

所谓新,也就是选取对象最佳的呈现方式,选取最有理论价值的认识途径,选择最有时代特色的认知角度。格式塔心理学认为,选择物体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投影,然后再运用这些投影去再现这个物体的完整的视觉概念,是一种最佳的转换方式。要想在一个平面上把一物体的主要结构特征再现出来,可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追求一种新的角度,是对研究对象全盘检索的结果,没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就不可能获得自由的选择。角度虽然是一种立意,是主体意识的,但它是与客观结构相对应的产物,是找到解开客体结构的一种契机。角度又是一种认识过程的展开。人类的认识,是作为过程而展开的。当客观还不赋予这样的历史条件时,就不可能有这样的认识,例如当固守着小农意识,采取一种封闭的心态作为指导方针时,就不可能产生走向世界行列的现代意识,也就不可能用现代意识的角度来审视文学作品。新的角度需要新的理论支撑,需要建立新的参照系。单一的理论只能产生单一角度,有了新的参照系,例如将文学作为世界文化一体化的一个视角,作为人们潜意识的心理的曲折再现,便产生了多向多维的角度。要选择新的角度,要把握主客体相荡相激的机遇。要神会于方法的模式而又不执滞于方法的模式,要在执著于客体本体上敢于自我肯定(即有胆),也要敢于自我超越(即有识)。

(二)角度要小,开掘要深

有些作者一写论文就喜宏观扫描,高屋建瓴,全局把握,当然是好的,但往往容易流于空泛,要么是问题罗列,东拉西扯,要么泛泛而谈,言之无物。所以,写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论文尤其对于初学者写学术论文,不妨把角度开得小一点,在对事物作宏观观照的背景下,就一个小问题入手,作深入地开掘,反而能写出有新意有价值的论文。与其泛泛而谈,不如深入一点,这既是论文写作的经验,也是论文写作的规律。

(三)变换角度,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角度是透视事物的着眼点,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首先角度要新,要小。在强调角度的新与小的同时,应看到任何一个角度,都只是把认识投向了事物的某个方面,都只是反映了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点。这也就是说,任何单一的角度,对事物某一方面的认识可能是深入的,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则可能是单向度的,如果一味地强调角度的新与小,不对事物作整体的、多角度多方面的透视,认识就可能带有片面性。所以,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还要强调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角度的新与小,主要是对选题而言的。选题要找准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学术价值,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研究的前景与价值。例如选择鲁迅的作品、沈从文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就比选择古龙的武侠小说要好得多,学术发展的前景要大得多。在选准研究对象的同时,则需要选择研究的突破口。例如选择鲁迅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关于鲁迅及鲁迅创作研究的著作汗牛充栋,写论文不能重复别人的观点,这就要寻找某个突破口。寻找突破口当然不仅仅是一个角度的问题,但角度新颖无疑可获得某些突破。如专家们谈到鲁迅的小说《祝福》,大多认为小说通过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和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劳动妇女的迫害。这样的概括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未见得与整个作品完全吻合。作品所集中表现的,是以封建礼教为核心的封建文化对人的精神的可怕吞噬。倘若你意识到这些,打算写一篇“《祝福》的文化解读”之类的论文,那么,由于思考问题的角度比较新颖,也就容易写出一些新意。角度的新颖,是相对他人的研究而言的,他人没有用过或少用的角度,就是新颖的角度。新的角度的确定需要理论的支撑,需要对对象的比较深刻的理解,也需要和他人的研究作比较。选择比较小的角度来写论文,实际上也是在寻求一种“突破”。写一篇七八千字的论文,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简单地罗列一些现象,比较表层地概括几条特点,无法做到深刻,不若选择一点,深入挖掘。但是,角度的大与小、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随着研究的展开,角度是可以互换的。例如,研究阿Q这个形象,相对于鲁迅创作的小说,这个角度显然是比较小的。但是,倘若把这个形象放到整个人类文化史中加以考察,这个视角又豁大无比,从最初的选题到随后的研究展开,研究的角度显然是互换了的。如林兴宅第一个运用系统论研究阿Q,这证明他选择了独特的角度,但他对阿Q性格的考察,则是多层次、多方位的,他先后考察了阿Q性格系统的自然质、功能质、系统质,其每个层次上的考察又是多向度的,他对阿Q性格系统质的考察,就涉及哲学的、政治的、社会学的、伦理学的、历史的、心理的角度,他正是通过多角度的透视,来把握阿Q性格系统的本质,从这可以体会研究中角度运用的奥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