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体制改革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还缺乏农民工培训系统教材和统一的考级标准,培训内容与农民工需求仍有差距。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教育体制改革_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研究

5.3.2 教育体制改革

5.3.2.1 农民工教育培训改革

第一,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当前,我们对社会转型期产生的农民工的认识还处在相对肤浅的阶段,在制度层面还不完善,对农民工的培训刚刚开始,有一部分是权宜之计。要切实制定更具有长久性稳定性的一套全面协调的政策法规制度及有效的农民工培训激励政策,鼓励农民工主动地参加培训,用人单位主动地组织农民工参加培训,各级教育机构开展农民工培训,需要在制度上深入研究,诸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完善就业准入制度,逐步形成先培训后就业的就业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第二,建立农民工的利益保护机制,消除其后顾之忧,为农民工培训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可以采取国外模式,开征企业培训税,在实现培训的同时,让企业对人力资源的使用投入必要的成本。

第三,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必须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如建立专门的农民工教育管理培训机构,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加强现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初步建立以村为基础、乡镇为主阵地、县为补充的培训体系,把农民工培训纳入公共服务范畴,作为公共财政的必要支出,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扩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专项资金的规模,提高补贴标准。通过市场化运作,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18]

第四,针对农民工人力资源的现状,做好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动态地调整培训内容,形成有效高质量的“订单式”培训。根据国家专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细分市场,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目前,还缺乏农民工培训系统教材和统一的考级标准,培训内容与农民工需求仍有差距。除对家政服务、餐饮、旅店、保安、制造等方面进行培训外,对农村政策法规和市场经济等方面知识及农业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的知识也要培训。同时,要注意区分层次,对农民工中文化水平较低的没有专业技能和稳定收入的农民工,主要以实用技术培训为主;对于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民工,要实行岗位培训,使其掌握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在城区和各县市区设立若干个农民工培训中心,分地区对农民工进行系统培训,也可采取逐级培训的方法,努力扩大培训的覆盖面。

5.3.2.2 农民工子女教育改革

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它的提供应是由政府和市场来共同完成的。那么,作为政府一方,它具有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正规义务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却因为不同的户籍身份而不能平等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这需要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及时转变管理理念。

第一,要加大对教育财政性的投入力度。一方面,办教育是政府的法定责任,政府应该预见到学校出现的财政困难,充当好“守夜人”的角色。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捐赠等方式,用于解决和扶持农民工子女就学。

第二,要重新整合教育资源。由于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生育政策在城市里的长期实施,目前一些城市低龄学生的数量出现萎缩,相对而言,教育设施和师资都出现了过剩、闲置的情况,这就出现了城市学生生源不足与流动儿童无处上学并存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教育行政部门要重新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改变入学制度,让流动儿童在其父母的工作地就近入学,享受到与当地的城市孩子一样的平等待遇。[19]

5.3.2.3 农村教育体制改革

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建设体系完整、定位准确、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机会公平、协调发展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重点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巩固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改善住宿条件。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使农村小学基本具备电视教学系统,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和偏远贫困山区教师培养力度,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农村师资队伍。合理规划调整中小学布局,使之适应城乡发展的变化和人口转移变化的需求。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努力扩大高中阶段办学规模,继续支持优质高中建设,扩大教育供给。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以井冈山大学重建为契机,整合市内高等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教育手段和功能,促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与衔接,形成终身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格局。加强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促进学校教育手段向现代化迈进。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积极推进以聘任制为基础的教师任用制度,实现动态优化。要形成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除保证资金和人力发展初、中等教育外,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加速发展势在必行,这种适合经济发展的新的教育模式,要符合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它是以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有效合理地配置教学资源,并且按照市场经济需求规律来调整教学结构,使之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引进和培养适合本地急需的各种类型的人才,使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坚实的人才基础之上。

第二,这种教育模式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以其经济效益为贫困户带来相应的经济收入。也即是说要讲求教育对经济发展的短期效益。这需要加强技术培训,使农民能得到“眼前利益”,加大投资教育的积极性。这一点是贫困地区教育模式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长期坚持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三,这种教育模式应当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即是本地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就传授什么样的技术,切忌盲性和搞一刀切。这既是提高农民积极性,也是使农民能实实在在取得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举措。

第四,这种教育模式能够具有持续发展的再生能力,也即是它具有内部的造血功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这种教育模式的终极目标,即教育与经济的发展形成最终的良性循环系统。这必须发挥教育的四大功能。首先是发展教育的经济功能(发展教育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是发展教育的政治功能(发展教育稳定社会政治制度,从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现代社会的繁荣稳定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再次是发展教育的文化功能(发展教育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以形成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相一致的文化意识形态);最后是发展教育的优化人口功能(发展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的数量)。只有充分发挥教育的以上四大功能,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形成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要建立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做到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并且在两者相互促进中摆脱贫困。这必须要通过教育对贫困人口的素质进行彻底的改造来完成。当前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的战略,实质上是对中西部人的思维大开发、观念大开发。常言道,知识贫困是一切贫困之源。要解决知识贫困,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而且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要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积极筹办培养中级科技人才的高级职业中学。而且职业中学的专业设置要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商定,可以先一两个专业,以后逐渐扩大。为了加速培养职业学校所需的师资,可以委托省内有关高校代为培养。其毕业生分配到有关乡镇、村公所等最基层工作,直接充实其科技力量,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

其二,加快“普通中学职业化”的进程。当然,这并不是说把所有的中学都办成职业中学,而是要加大在普通中学开设职教课的力度。一般而言,学生读完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只有部分学生能升入高中,另有少量的升入职高和中专、中技等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均得回家务农,这些青年学生将是社会各条战线的骨干。但他们所学的知识很少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极大的智力浪费。因此,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该在每个乡镇的中学乃至小学高年级开设农技与职技课程,使之成为农业技术和相关技能的推广站。这样,各乡镇中学不仅是乡镇的教育中心,而且也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站和职业技能的培训站。农业生产和社会生产中的新技术,通过初级中学向全乡推广。这不仅使学生在毕业以后回家参加农业生产时掌握了新技术,而且在学校期间也可以把所学到的知识向家长推广,以其增产增收,使农民直接得到经济上的实惠,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学校在农民中取得信任和支持,农民愿意把子女送到学校学习,这不仅对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有好处,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其三,有计划地对回乡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教育、农技学习。回乡务农的初高中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最可贵的力量。但他们在当地大都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当地群众针对这些毕业生的情况编了一句顺口溜:“在外干活不如老子,在家做饭不如嫂子。”究其原因,是他们只是学了点书本知识,缺乏专业技能,在家务农也只能像其父辈那样下苦力,当然不能发挥其知识优势。如果适当地对他们进行劳动技能的专业培训,那么将对农业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对乡镇企业的发展都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根据某些成功地区的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每个乡可成立一个农技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由当地政府拨出一点经费,统一对回乡务农的学生和青年农民进行定期的培训,学习的内容与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使他们经过学习以后都能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和一定的农业技能,成为农村生产中的生力军。这也必将促进经济的更快发展,经济发展后将促进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但应该注意,职业教育应把教育的超前性、导向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既要注意根据当地经济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又要注意传输先进的科技知识与劳动技能。

其四,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力量,开办“补充教育”。即是为已进入劳动年龄和劳动大军中的文盲、半文盲及辍学者进行必要的文化传授和职业技能培训,这一类型的教育主要针对的是成年贫困人口的素质培训。因此教学时间可以灵活安排,主要应安排在农闲时间,学习的方式也可以灵活地进行,既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在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

通过发展职业教育,使之成为在贫困地区农民学习谋生技能和实施教育扶贫的重要方式。当然,我们在实际的调查中也发现,教育对减轻贫困的作用,农民们自身认识并不清楚,即使是免费教育,他们也不愿意享受。有些地区也曾实行过免费提供学习用品、减免学费等措施,但收效甚微。因为农民认为子女在家是一把好的劳动力,可以上山打柴、放牛以及外出打工,到学校是耽搁时间,浪费了人力,不划算。因此,学校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吸引学生到校读书。首先,可以采取诱导措施,如对学期全勤的学生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这些开支可以列入扶贫资金的分配结构中。通过“眼前利益”的吸引,相信家长愿意把子女送到学校。其次,对参加过培训班的人可以提供一些有利的条件,比如优先提供扶贫资金等。最后,要对职中毕业回乡的学生创业提供有利的环境,使农民看到他们学有所用。通过这些积极的引导措施,相信职业技术教育能真正地为当地人民脱贫致富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形成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