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培育地球科学文化的对策分析

培育地球科学文化的对策分析

时间:2022-09-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地球科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文化的重要分支。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科学依法推进地球科学文化发展与繁荣势在必行。深入开展优秀地球科学文化资源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创新地球科学知识与其他科学素质、人文素质综合教育的交叉融合。广泛开展地球科学知识论坛讲座,宣传地球科学文化知识。以“世界地球日”为契机,开展好地球科学文化活动。

地球科学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文化的重要分支。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科学依法推进地球科学文化发展与繁荣势在必行

一、创新地球科学文化战略管理

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精髓,就是把整个地球科学作为一个系统看待。地球科学是一门重要的、成熟的、有很大发展空间的学科。地球科学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到居民生活,大到宇宙探测,无处不体现和闪耀着地球科学的巨大魅力。独特的地球科学文化理念、文化机制和文化传承,使其在推进地球科学发展的征途上,实施地球科学文化发展战略上,让地球科学文化在每一位社会公众中入耳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心形合一。建设全参与、全覆盖、全进程的地球科学文化建设新局面;建立以地球科学为主体、广大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共同践行地球科学文化的大格局;坚持把地球科学文化建设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建设。运用工程项目管理理念,推进地球科学文化建设任务工程化、工程项目化、项目课题化、课题品牌化,虚功实做,产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性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通过总结、借鉴、研究、培育地球科学文化,构建地球科学文化体系,使科学的地质理性思维与先进文化的感性思维相结合,使地质科学家的抽象逻辑思维与人文社会学家、哲学社会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形象思维相结合,大大增强地质学基础研究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提高我国地球科学研究水平。

二、推进地球科学文化主题教育

地球科学文化主题活动必须体现内涵、特色、传统、创新和影响力几个特点。内涵是指地球科学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实质;特色是指地球科学自身的科学性,体现与其他学科的根本区别;传统是指活动要有历史传承,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创新是结合地球科学发展前沿性,运用更加鲜活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彰显地球科学文化;影响力是指活动不仅仅影响地球科学领域内部,更加重要的是要辐射到其他领域,让更多的人受益,在国内外均深入人心。深入开展优秀地球科学文化资源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创新地球科学知识与其他科学素质、人文素质综合教育的交叉融合。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但人类的活动却对地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生物赖以生存的森林、湖泊、湿地等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因过度开采而面临枯竭;能源燃烧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由此引发的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保护地球资源环境,寻求可持续发展模式已刻不容缓。倡导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向可持续模式转变,呼吁社会公众消除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性,致力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一个“无碳”的未来;承诺个人消费习惯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符合;建立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广泛开展地球科学知识论坛讲座,宣传地球科学文化知识。组织一批地球科学专家学者在大学、中学等各级组织开设地球科学基础知识方面的课程,在社会团体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地学知识讲座。让地球科学专家学者将地球科学深邃的知识和地质工作者个人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系列读物,转化为一场场精彩报告,使人们深深地认识到,地球及其生态系统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现在和未来要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需求之间实现平衡,必须与自然界和地球和谐共处。使优秀地学文化扎根社会公众头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切实增强地球科学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有效推进地球科学文化建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开展地球科学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是践行文化育人的有效形式。按照高雅性、国际性、原创性、示范性的建设思路,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鼓励社会各级组织和群众团体围绕地球科学文化建设总目标,大力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容高雅的精品学术和文化活动,形成欣欣向荣的地球科学文化建设新格局。

以“世界地球日”为契机,开展好地球科学文化活动。每年的4月22日作为“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活动。该活动最初由盖洛德·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在1970年的美国发起。2009年第63届联合国大会决议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通过适当方式庆祝“世界地球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从国家、社会、个人的角度,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以提高人类对保护地球及其生态环境的意识,都重视人类和地球的福祉,把爱护地球和保护日渐稀少的自然资源作为共同的责任。有效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不断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

四、综合开发利用地球科学遗迹

地球科学遗迹是在地球形成、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过程中,受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自然产物。它不仅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球科学自然遗产。具有国际、国内和区域性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地球科学文化的载体,它不仅充分体现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地球科学文化的理念,更加能够形成保护地球科学遗迹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科学有效地开发地球科学自然遗产,大力推进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努力打造布局科学合理、体现地球科学文化特色的国家自然景观和世界级地学文化标志,以体现中国特色、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一是动员全社会力量,科学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地质遗迹资源。通过建立世界或国家地质公园,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带动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使地质遗迹资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加居民就业,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二是普及地学知识、宣传唯物主义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既有对自然景观的人文解释,又有地球科学知识的解释,增加地质公园的趣味性。三是实践证明地质公园是地球科学家成长的摇篮和进行地球科学探索的基地,是地球科学研究和地球科学知识普及的重要场所,是开展高等地质教育教学的自然课堂,是对社会大众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最好课堂。四是地质遗迹有独特的观赏和游览价值,可以使宝贵的地质遗迹资源不需要改变原有面貌和性质而得到永续利用。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更好更快的发展地方经济。建立国家地质公园是对地质遗迹资源利用的最好方式,可以根据地质遗迹的特点营造地球科学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五、建设融合地学元素的城市人文景观

一是加强地球科学自然博物馆的建设。地质博物馆的知识传播和教育方式以直观性和实物性为主要特点,以丰富精彩的实物标本最直观地展示地球科学,有着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它以最小的空间浓缩大自然的精华,以最大的容量传播地球科学知识内容。通过实物、文字、图片等多种表现形式,与书本知识形成有效互补,更加直观、形象地让社会大众以最少的时间获取地学基本知识,使个人历尽生命历程所不能见到的自然实物都可能得到观赏,并且必将被地球科学所展示实物的和谐自然之美、丰富的内涵所感染。因此,要全面审视地质博物馆的历史使命和任务,充分发挥地质博物馆的育人功能和作用,服务于社会大众发展的新需求,在扩大地球科学文化覆盖面上下功夫、在增强地球科学文化吸引力上下功夫、在增强地球科学文化融合上下功夫、在加强地球科学研究和自身发展上下功夫。

二是在城市建设中融入自然地质元素。加大公共区域的主题地球科学人文景观建设,推进地球科学知识的应用,展现地球科学领域创新性成果的文化特区,建设具有鲜明地球科学文化特色、浓厚地球科学文化氛围的文化长廊和人文景观带。除大自然给予自然地质现象景观这一原汁原味的地球科学文化成果外,还需要我们在城市建设中赋予地球科学文化传播的新载体,让整个城市建设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与育人功能三者有机融合,直观形象地诠释地球科学文化精神实质。城市建设要以地球科学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特色亮点,将丰富多彩的“地质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使楼、堂、馆、所、花、草、树、木、山、水、路、桥等实现审美功能、育人功能和使用功能的和谐统一。努力做到地球科学文化在城市景观中、在市民意识中、在实际行动中,使城市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座景观都有动人故事,每一个角落都有育人功能,为建设宜居城市、文明城市奠定更加坚实的文化基础,使城市建设成为科学文化直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让广大市民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从而对社会大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励社会大众“登羌塘之高,望太古之远,细万物之理,盼天地之美”。在实现物质文明富裕的进程中,达到精神文明的同步富有。

六、规范地球科学文化制度建设

现在地球系统科学已成为人类社会所普遍需要的科学,参照地球系统科学知识制定矿产资源法、海洋法、水法、环境保护法等,就表现了地球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正如道格拉斯·C·诺斯所说,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规则的总和是文化,人们的规则意识也是文化。制度可以影响人的选择、规范人的行为。制度是利益表达的形式,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以宏观制度为着力点,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社会的公正性;以微观制度为基础,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保证地球科学文化落地生根,最直接影响到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同。培育地球科学制度文化是保证地球科学自身发展并服务经济社会、人类进步的基本保证。因此,积极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地球科学特点的地球科学文化发展制度,必须始终坚持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理念,强调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地球科学领域行为。

首先,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在发展政策上,建立绿色经济模式;在发展布局上,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在发展规划上,建立生态经济模式,积极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生活理念,并加以制度上的有效管理与约束。

其次,开发地球科学文化形象识别系统及使用手册。实施地球科学品牌形象塑造工程,提升广大社会群众的生态文明归属感和地球科学文化认同感,提升地球科学事业发展的社会形象和国内外知名度。编制地球科学文化视觉形象标识及使用规定,统一形象标识,规范使用地球科学知识体系的中英文标准字体及宣传材料等,逐步建立健全具有世界眼光、中国特色、地球科学特点的形象标识系统。

七、加强地球科学文化理论研究

建立健全具有我国特色和区域地质特点的地球科学文化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是地球科学文化理论研究工作的重点和目标。我国具有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独特自然条件、人文条件和地域优势,应该以地球科学及其文化为指导,积极开展过去与现在、全球与区域、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环境证据与数值模拟相结合以及强化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的研究,发挥我国的区域优势,为地球科学及其文化理论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地质发展至今百余年,既有厚重的历史积淀,也有新的重要发现和重大进展,总结提炼出地球科学文化应成为地质科学家的使命。如何看待人类在研究与利用地球资源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更好地在文化上反映人地关系,需要加强地球科学文化理论研究。一是加强地球科学理论、技术、方法和地球科学价值研究。总结概括中国的地质规律、中国的地质特点、中国地质学家所做的重要工作、长期以来地质科学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贡献,是地球科学文化的重要内容。二是加强地球科学史研究。注重地质科学史研究,是地球科学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开地球科学史课,培养从事地球科学史的人才,为培育地球科学的人文精神做出贡献;开展地球科学与公众的对话,提倡与扶持开展地方性的研究。三是加强地球科学人物研究。四是加强地球科学思想研究。地球科学是与人类社会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一门历史悠久、最重要的基础科学和自然学科。开展地球科学的发展战略研究,促使地球科学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些不同层次的地球科学战略研究报告指导我国地球科学研究的发展,这也是国际地学界促进地球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五是加强地球科学事件或重大问题研究。地球科学研究正朝着系统化、组织化、规模化、技术化、平台化方向发展,地球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研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重点发展方向,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所列出的研究问题可归为三大类主题:①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的起源,地球的早期历史和生命起源;②地球内部的运行与地表的现状,包括地球的物质特性及其对地球过程的基础作用,地表环境的可居住性包括气候与气候变化,地球与生命相互作用;③地质灾害与地球资源,地震、火山,以及与地球内、地球上的水和其他流体相关的现代环境问题。六是加强地球科学景观文化属性研究。围绕地球科学文化在导向正确价值、陶冶高尚情操、建构健康心理、增强集体凝聚力、促进地球科学事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开展地球科学课题研究、地球科学文化研讨等活动,探索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地球科学文化建设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推出一批彰显地球科学文化精神,高质量、高水平、创新性制度成果、实践成果、理论成果的制度。

地球科学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科学文化的重要分支,它是一种境界,成为人类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向往和追求;它是一种渗透,潜移默化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信念和生产方式。发展地球科学文化,不仅是科学文化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愿地球科学文化在祖国大地盛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