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地球科学文化的思路分析

发展地球科学文化的思路分析

时间:2022-09-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地球科学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科学文化的重要分支,它是一种境界,成为人类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向往和追求;它是一种渗透,潜移默化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信念和生产方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核,是建设发展地球科学文化的行动纲领和指南针。

地球科学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科学文化的重要分支,它是一种境界,成为人类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向往和追求;它是一种渗透,潜移默化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信念和生产方式。发展地球科学文化,不仅是科学文化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科学发展地球科学文化

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核,是建设发展地球科学文化的行动纲领和指南针。地球科学文化建设发展必须始终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光荣使命,自觉与关心国家命运结合起来,与中国梦、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使地球科学文化更加符合国家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未来的世界竞争无疑将是文化或文化生产力的竞争,地球科学文化中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发展地球科学文化将有助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有助于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地球科学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积淀的反映社会公众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的社会群体意识,反映了社会群众所特有的生活状态和独特的文化心态及风貌。地球科学文化精髓是一种博大的精神财富,是理想社会的支撑。它是地球科学和地质学家们心理意识的集中体现,是地球科学领域作为一个整体所发出的声音,是地球科学领域共同保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尺度,是维系地质学家们和一代代青年人才献身地球科学事业的心理依据。它追求自由、崇尚科学、倡导民主和富于批判,致力于社会服务,既是地球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积淀,也是未来人类社会的追求。它对于凝聚力量、振奋人心、积聚正能量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深远现实意义。它永远激励人们致力于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研究地球的历史、演化、结构和物质组成,并为合理开发利用地球资源和保护地球环境而努力工作。地球科学文化精神是地球科学凝聚力、向心力的源泉,是地球科学文化和生态文明的浓缩,反映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程度,反映地质学者的精神风貌,对社会大众行为具有导向、激励、塑造、规范的作用。成为地球科学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地球科学发展所需要的吸引力和推动力,以更大的优势吸引要素的聚集,推动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以地球科学文化为抓手,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

今天,当人类面临地质环境和生态危机的时候,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要科学认识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还应对自然进行保护,地球科学文化应承担这种义务和责任。从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和人类文明的新境界反思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我们要通过地球科学文化建设,唤起人们全面认识人和自然,要建立起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全新的地球科学文化新理念。人类要在维护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倡导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维护生态平衡。积极能动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尊重和保护环境。地球科学文化要求人们要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和资源节约观念,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政府组织、个人群体对在矿产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必要性、紧迫性、可行性的认识。在矿产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从地域、矿种、行业多维度来探索和推进“以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把在矿产资源领域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作为资源节约系列宣传活动的重要内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和资源节约观念,强化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引导广大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把矿产资源的多目标开发、综合利用、节约等活动逐步变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三、坚持以法治创新为保障,培育地球科学文化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体系。这要求地球科学文化及其服务领域同样要立法先行,发挥法制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提高地球科学领域法治力度和质量是关键。创新事业催生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成就创新事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培育创新文化,产生创新思路、创新举措、创新突破和创新局面的驱动力和重要保障。众所周知,在发达国家,足以影响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有70%诞生于世界一流大学,诺贝尔成果中的70%是在世界一流大学产生的。目前我国大学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核心力量,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以上的项目,50%左右的重点项目,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也在30%以上,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已占全国论文总量的60%以上,已成为国家造就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摇篮、培育发展新产业增长极的源泉、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在大学建设创新文化,大学因拥有高水平科技专家和丰富的青年人才资源,人员与知识更新流动快、学术研究氛围活跃、学科门类齐全等独特优势,使得一般科研院所和企业无法取代,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分门别类出台激励措施,培养创新意识、鼓励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营造创新氛围、积极保护创新成果、激励从事科技创新研究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创造的积极性,让原始创新具有良好的生存空间和肥沃的生长土壤。矿产资源作为人类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主要来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加快工业现代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国外地球科学发展及其在应用领域的经验,必须加快建立健全我国法律法规体系,以保障地球科学及其文化在法制化、规范化的框架下健康发展。目前我国虽然已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对依法管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单一的某个环节的政策,不能涵盖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每一个特点不一样的环节,因此应该建立健全完整的、系统的、涉及每个过程的政策法规体系。

四、坚持以基础研究为载体,带动创造促进原始创新

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源泉,没有基础和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科技创新就没有根基。这也使得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调整已制定的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推进科技改革,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基础研究领域是原始创新成果的多产地带。据统计,诞生在世界一流大学的重大科研成果和诺贝尔成果都得益于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基础研究,没有基础研究的长期储备和雄厚积累,原始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积极鼓励师生进行自由探索式、好奇心驱动、多学科交叉的原始创新项目研究,特别是支持那些有独立思考、独创精神的“小人物”从事非共识性项目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重视积蓄后备人才,发挥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作用,坚持促进基础研究与教育有机结合,依托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对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提高实践能力,激发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储备。我国今后地质学基础研究的创新能力事关我国地质学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五、坚持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抓手,加强和改进地球科学人才培养

创新能力是人产生新思想、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包含人的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弹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心理自控能力、复合能力等多种能力。原始性创新是复杂的、长期的、艰苦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从野外工作到室内分析测试、实验研究,再到建模、数据处理和成果解译,其成果的产生既有可预期性,又具有不可预期性,这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健全的心理素质、科学的思维方法及合理的知识结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提升科学研究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根据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学科专业,加强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建设。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等为依托带动人才培养。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特点和需要,整合与推动人才资源的有效结合,设立创新学分,实行学务指导制度,全面开展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等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效促进与提高原始创新的层次与质量。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出发,组建由地质科学家、经济学家、管理专家等参与的交叉科学研究队伍,加强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对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全面指导。同时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效率高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专业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特别是基础研究创新人才队伍,为综合利用矿产资源提供良好的人才资源支撑和保障。

六、坚持以政产学研用合作为纽带,建立创新实践育人大平台

加强实践基地平台建设,是培育创新文化,提升创新能力,实现原始创新的重要途径。围绕科技创新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建立了以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大科学工程项目、重点野外观测站和实习实验基地、国家基础科学基础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以资源整合与集成为主线,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服务于人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目标,积极营造创新学术氛围。设立创新研究开放基金,鼓励师生进行“自选项目、自主设计、自己动手、自由探索”的创新实验,鼓励跨学科自由组合、形成团队。构建“践行悟道”育人模式,坚持把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成才的教育模式和激励机制。克服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承轻创新、重守业轻创业的现象,逐渐消除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目标的简单传授和被动接受型文化,建立健全以探索自然规律和发明创造为目标,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探索、创造原始创新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