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树王》中的道家美学刍议

《树王》中的道家美学刍议

时间:2022-09-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纵观前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棋王》的研究之上,极少涉及《树王》。在对《树王》的研究方面,主要涉及生态文学批评、悲剧性、原始主义等方面,更是鲜有针对《树王》的道家美学思想的专门研究,多是在研究《棋王》之中的“天人合一”观时提及《树王》并一笔带过。《树王》使用了能够体现道家美学思想的诸多典故、人物及意象,这为《树王》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

徐 辉

(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4)

作者简介:徐 辉(1990-),女,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美学专业。

摘 要:阿城的中篇小说《树王》使用了较多的道家典故,比如“庖丁解牛”“鼓盆而歌”等,小说主人公肖疙瘩“护树”的经历使其到达“树人合一”的境界,他的儿子肖六爪拥有六根手指却毫不在意的形象也让人从中嗅出道家气息,而对于小说中唯一的非人主角“树王”,阿城则用充满神秘感的笔墨来描绘它,以“静”制动,使它成为“道”的承载者与显现者。《树王》通过运用道家典故,塑造特定人物,设置恰当意象,将小说的主题提升到“道”与“自然”的高度。

关键词:树王;小说;道家意象;道与自然

Abstract:A cheng’s novella"Shu Wang”used more Taoist allusions,such as"skilled and magical craftsmanship","drum ba-sin and song"and so on.The novel hero Xiao Geda’s the experiences of protecting trees that make it to state of"the unity of god and person" .His son who has six fingers,but he did not care about it.It also let people to sniff out Taoist flavor."Shu-Wang" --non-human characters,A cheng with pen and ink to depict it,full of mystery making it become the carrier and manifestation of"Tao".Shu Wang use Taoist allusions,shaping the specific characters,set the right image,to upgrade the theme of the novel to the height of the"Tao"and"Nature".

Key words:Shu Wang;Novels;Taoist allusions;"Tao"and"Nature"

0 前 言

阿城被认为是中国“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棋王》《树王》及《孩子王》是其著名的代表作品。其中,《棋王》《树王》等都蕴含了浓厚的道家美学思想。纵观前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棋王》的研究之上,极少涉及《树王》。在对《树王》的研究方面,主要涉及生态文学批评、悲剧性、原始主义等方面,更是鲜有针对《树王》的道家美学思想的专门研究,多是在研究《棋王》之中的“天人合一”观时提及《树王》并一笔带过。《树王》使用了能够体现道家美学思想的诸多典故、人物及意象,这为《树王》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

1 道家美学——运用典故

《树王》的主要内容是在文革期间,一群热血的知青下乡响应国家号召,准备砍树烧山,进行所谓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工程。擅长砍树的“树王”肖疙瘩千方百计阻止他们砍掉山上最大的那棵树,但是依然无济于事,最终大树被砍倒,烧山大火冲天而起,肖疙瘩也因此生病而死。

1.1 庖丁解牛

《树王》在开始部分,从正面和侧面多次描写了肖疙瘩砍树伐木的高超技艺,在营火晚会上,大家正在为劈柴发愁,“肖疙瘩过来,一脚踏住树干,一手落在斧柄上,斧就乖乖地斜松下来。肖疙瘩将斧拿在手里,并不抡高,像切豆腐一样,不一会儿,树干就分成几条。”小说中写到有知青直接指出这是庖丁解牛。在接下来的叙述中,他磨刀的过程更是让人惊奇,“肖疙瘩将青石与方石摆在一起,又叫六爪打一些水来,从四把刀中拿出一把,先在方石上磨十几下,看一下,又在青石上缓缓地用力磨。几下之后,将手指放在刃上试试。”他磨的刀十分锋利而且可以长时间地使用,让“我”佩服不已。

上述对肖疙瘩砍树及磨刀的描述与《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的典故十分相像,“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跻,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熟悉牛的身体构造,所以解牛的过程充满韵律感,更加得心应手。肖疙瘩虽然不是专业厨师,但是他也负责知青们的伙食,故可以把他名正言顺地当做“庖丁”,然而笔者更觉得肖疙瘩在磨刀砍树的技艺上更加像庖丁,肖疙瘩充分了解树木和刀,故可以轻松劈木为柴,霍霍磨刀。他与庖丁异曲同工,都已经掌握客观事物及其内在规律,顺其自然,从而得心应手。但不同的是,肖疙瘩对他“解”的对象有着深切的感情,这在下文也会详细叙述我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1.2 鼓盆而歌

在《树王》的最后部分,肖疙瘩因病去世,他的妻子和儿子竟然没有表现出悲痛的样子,“这女人便在床边静静地立着。六爪并不哭,紧随母亲立着,并且摸一摸父亲的手。我一时竟疑惑起来,搞不清这母子俩是不是明白肖疙瘩已经死去,何无忧伤?何无悲泣?”这不难让人联想到庄子“鼓盆而歌”的典故,“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庄子·至乐》)”庄子在妻子死后不伤心难过,反以鼓盆而歌表示对其妻子死去的态度。庄子认为,生死是自然的演变过程,不需要悲伤。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认为生死的过程不过像四时的运行一样,对待生死应持乐观态度。阿城描写肖疙瘩死亡之后的场景,他的妻儿淡定从容的表现令人惊异,但是细细品来,阿城似乎也在表达着庄子的某些主张。

无论是“庖丁解牛”还是“鼓盆而歌”都可以看出阿城寄托在肖疙瘩及其妻儿身上的道家思想。笔者大胆猜测:阿城运用“庖丁解牛”的典故是为了表现肖疙瘩热爱树木,热爱自然,热爱自然造就的一切;“鼓盆而歌”的典故则是为了凸显肖疙瘩妻儿也同样尊重自然规律,他们一家人谋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

2 道家美学——塑造人物

2.1 肖疙瘩

《树王》中的主要人物是肖疙瘩。他是一个个头矮小,嘴唇难看的人。他手掌粗糙,力大无穷,平时沉默寡言,对大树极尽保护,最后也因其而死。

首先,阿城对其手掌的描绘令人印象深刻,“这手极硬,若在黑暗中触到,认为是手的可能性极小。而且这手的指头短而粗。肖疙瘩将手背翻过来,指甲极小,背上的肉也如一层石壳。”肖疙瘩的粗糙的手的触感,不禁让人联想起树皮。

第二,肖疙瘩被大家称之为“树王”,他的砍树技艺高超,上文已经提及他之所以会拥有这样的绝技,不仅仅是因为他先前从军习得的武艺,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爱这些树,他了解这些树,他的生活与这些树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在小说中,肖疙瘩舍命阻止李立砍“树王”,而且舍命护树,表示要砍就砍他这个“树王”,大树死后,他的精神寄托幻灭,最后死去,表明他与这棵树的关系极其密切,甚至渐渐融为一体,达到“树人合一”的境界。

“树人合一”,不禁让人想起“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最早是由庄子提出的,庄子的“天人合一”倾向于人与自然的统一。“树王”由大自然创造而生,肖疙瘩更是活在大自然之中,在他死后,也归于自然,在他的安息之地长出能够治病的白花,更是增添了自然万物循环,生生不息的色彩。这些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道家“天人合一”的意味。

2.2 肖六爪

《树王》中对于肖六爪的描述并不太多,他是肖疙瘩的儿子,长有六指,“肖六爪迟疑了一下,又很无所谓的样子把手伸出来,手背朝上,大家一看,果然在小指旁边还长出一只指头。肖六爪很骄傲的样子,说:‘我这个指头好得很,不是残废,打起草排来比别人快’。”从这段描写来看,六爪并不认为他的第六个手指头是多余的,是不应该存在的,反而承认第六个指头是有用的,小说甚至多次描写到肖六爪用第六个小指头在“抠鼻子”,令人忍俊不禁。

从肖六爪的形象塑造也可以看出道家美学思想,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自然”之为大,“道”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肖六爪的六指既然是天生的,是顺应自然而生的,就有合理存在的理由,而且它存在的价值也在小说中处处彰显。

无论是肖疙瘩还是肖六爪,他们外表皆是普通甚至丑陋的,但是他们一个誓与自然同生死,承认、顺应并且保护自然存在;一个完全不在乎世人眼光,肯定既定自然存在的价值,彰显了“道”与“自然”的光彩,这也是小说中最为可贵的一点。

3 道家美学——设置意象

“树王”不仅仅是指肖疙瘩这个人,而且还指一棵树,这棵树实际上显示了“道”的意味。大树生长在大山之上,山是大自然造化的产物,人力难以对其进行改造,但可以影响山的家庭成员如树木花草、鸟兽鱼虫等的生存。巨大的“树王”从一开始就是以一种永远屹立不倒的姿态展现在大家面前,高高在上,并且充满神秘气息,“这树成了精了。哪个砍哪个要糟。”它还有一个忠实的守护者——肖疙瘩,它的一切都让人难以捉摸,可以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同样不可捉摸的“道”。

在小说中,描写“树王”的语句多提到“静”这个词,“树王静静地立在山顶,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逗着百十个孩子,叶子哗哗地响。”“树王”的“静”不仅是树的外表,更是作者内心的“静”。老子曾说:“至虚极,守静笃”(《十六章》);庄子认为,“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天道》)。老庄的“虚静”指的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树王”以“静”制动,俯瞰万物生灵的活动状态,以包容万物的姿态,原谅世人对其所做出的一切伤害,仍然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为无知的人类造就新的森林。

老子在谈到世人对“道”的反应时,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四十一章》)”小说中,肖疙瘩无疑成为了护卫“道”的“上士”,因为他在“树王”被砍时,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树王”,他极力说服众人,“可它长成这么大,不容易。它要是个娃儿,养它的人不能砍它。”“可这棵树要留下来,一个世界都砍光了,也要留下一棵,有个证明。”“证明老天爷干过的事。”肖疙瘩的话朴实,平淡,也并没有说什么高深的大道理,但是隐隐透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大自然的意象代表便是“树王”,“道”的意象代表也就成了“树王”。

阿城对于“树王”意象的设置是非常成功的,它有着明显的象征意义,它是作者心中“道”的承载者与显现者,天地万物都在“道”的统摄之下,也随之呈现出各自独有的自然规律,万事顺应自然,则会得“道”,若违背自然规律,就会离“道”越来越远。这大概也是《树王》致力于表现的终极真理。

4 结语

《树王》中较多地使用关乎道家美学的典故及意象,并且以肖疙瘩等人物为依托,隐隐透出道家美学意味,小说中“道”与“自然”也可以被咀嚼出新的味道。在对阿城《树王》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细看出道家精神的烙印,但又不是明明白白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含蓄的作品给读者留下更多的解读空间。

参考文献

[1] 阿城.棋王[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2]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 刘洪强,范正群.寻找《树王》之根———谈《庄子》对《树王》的影响[J].淄博师专学报,2010,(2).

[5] 刘小平.“道”的隐遁与显现——重读《爸爸爸》和《树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