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当代启示

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当代启示

时间:2022-09-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长征胜利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在当今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再次分析长征原因和解读长征精神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对我们党和国家在未来的发展走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巩晶骐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0064)

作者简介:巩晶骐(1990-),男,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摘 要:红军长征和长征精神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本文通过对红军长征始末的脉络分析,总结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阐述长征精神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和启示。

关键词:红军长征;长征精神;启示

Abstract:Red army long march and the long march spirit has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rich,in this article,through an-alyz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the red army long march,summarizes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he long march spirit,long march spirit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the important value of enlightenment.

Key words:The red army long march;The long march spirit;Revelation

1 红军长征的基本脉络

中国红军长征取得胜利已有78年之久,但时至今日,每当谈论起长征那段历史,那艰苦奋战、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历史画面,就会让人热血沸腾,心生敬佩。长征胜利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在当今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再次分析长征原因和解读长征精神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对我们党和国家在未来的发展走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处在一个内忧外患时期,国家千疮百孔,百姓民不聊生。日本帝国主义集结兵力不断侵犯我国,而当时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领导者、大独裁者蒋介石却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视而不见,反而在大肆集结兵力,对中国共产党和其领导的军队进行围剿,企图消灭共产党的红色政权。

1.1 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自中原大战胜利后,从1930年冬到1933年夏,蒋介石四次集结兵力对中央苏区所在地发动大规模军事“围剿”。而中央苏区军民在党的正确战略方针下,先后歼敌8.7万余人,缴获的弹药物资不计其数。

1930年12月,蒋介石集结7个师约10万兵力,任命张辉瓒为“剿共”总指挥,从江西吉安、福建建宁一带由北向南,采取“分兵合击”的战术对中央苏区进行大规模“围剿”。中央红军的红一方面军第一、三两个军团,共4万人在毛泽东“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作战思想下,成功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反“围剿”的胜利是中国红军成立以来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极大的打击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重挫了蒋介石企图一次“围剿”取得胜利的狂妄野心。

在第一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于1931年2月,派军政部长何应钦调集18个师加3个旅约20万兵力,“以厚集兵力,严密包围及取缓进为要旨”,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作战方针,积极部署对红一方面军的第二次“围剿”。红一方面军则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再次取得了反“围剿”胜利。

经历了前两次“围剿”重挫后,不甘失败的蒋介石亲自任“剿共”总司令,调重兵30万采取长驱直入,先击破红军主力,再捣毁根据地,然后再深入进行“清剿”的作战方针进行攻击。而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以逸待劳,敌退我追”的战术取得了胜利,再次重伤蒋介石。

蒋介石第四次“围剿”时,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影响下,毛泽东失去了在红军的领导权,但中国红军在周恩来、朱德指挥下,继续坚持了毛泽东的防御抗战战略,成功的对抗了蒋介石50万兵力的猛攻,取得了第四次“围剿”的胜利,此时也是中央苏区发展的鼎盛时期。

1.2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在经历了前四次“围剿”的大溃败后,蒋介石“痛定思痛”,妄想卷土重来,于是便集中一切力量为第五次“围剿”做准备:

(1)军事上:蒋介石首先在庐山设立军事训练团,征召全国各地新兵大肆进行训练,成立新的围剿军队。还聘请以法西斯头目——赛克特为首的法西斯军事顾问团对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思想等一系列训练,并购买大批军事武器。

(2)经济上:通过中央银行大量发行纸币、国债,通过“四大家族”的影响力控制全国经济命脉,大肆敛财,征收各种苛捐杂税,掠夺人民财产,并向美日借取巨额钱款,以备军需。

(3)思想上:在全国推行“崇孔子,尊儒术”,鼓动封建腐朽的旧思想,在学校实行法西斯式的思想教育,企图进行“愚民”统治。

反观中央苏区的共产党,由于1930年5月至11月爆发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耗时最久的军阀混账——中原大战,蒋介石所领导的国民党中央政府受到了严重挑战,疲于应战的蒋介石不得不暂时放松了对革命根据地的攻击。但这却使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存在的“左”的思想得到了发展,由李立三领导的党中央政治局在1930年6月通过了《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左”倾冒险主义取得了领导地位,并制定了“组织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及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激进冒险计划,此时的革命根据地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但领导者仍不以为然。虽然在1930年9月上海召开的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但却没有在党内消除“左”的错误思想,以王明为首的“左”的领导集团依照《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战斗》继续在党内传播“左“倾错误思想。1931年1月召开的共产党六届四中全会中,会议确立了以王明为首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党内的绝对领导地位,使得党内的“左”倾思想发展到了极致,严重危害了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共产党,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埋下了极大的伏笔。

1933年9月,蓄谋已久的蒋介石调集100万王牌军队,200架飞机,开始对中央苏区发起了前所未有的第五次大“围剿”。这次“围剿”蒋介石采取了步步为营、碉堡推进的“碉堡政策”,从四面向中央苏区所在的革命根据地进攻。此时的党中央早已剥夺了毛泽东的领导权,以李德、博古为首的军事指挥者严重违背了客观现实规律,抛弃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成功战略经验,冒然采取阵地战与国民党军队对抗,结果自然是损失惨重。

1.3 被迫长征及遵义会议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危害使得中央红军损失惨重导致失败,中共中央为了保留革命火种,决定北上长征,继续革命。中央红军主力第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八万六千余人分别从福建长泞、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开始突围。

在长征刚开始时,“左”倾逃跑主义的错误思想依然贯穿在红军中,使得红军受到重要损失。随着不断的陷入绝境,红军战士觉悟到在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后,这种错误的路线已经导致中国共产党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在成功强渡乌江拿下遵义后,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开了党史上著名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党内的统治,解决了党内最严重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遵义会议成功的挽救了党,拯救了革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在政治上走向成熟,为红军继续长征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爬雪山过草地,克服饥寒伤病,战胜党内背叛分裂,跨越十几省,终于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的胜利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更是人类史上的伟大壮举,而长征胜利的伟大精神更是永垂不朽。

2.1 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精神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对革命信念的无比忠诚和坚定不移正是长征取得胜利的精神基础。在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中,在面对党内错误思想的蔓延中,在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红军战士心中靠着对党的革命事业、对人民坚定不移的忠诚信念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如果没有先进的共产主义思想武装,长征不可能取得胜利,我们党也不可能立足。长征的胜利,是马克思共产主义、爱国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实践的伟大胜利。

2.2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红军战士正是凭借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才完成了这不可能完成的长征壮举。在面对凶残的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中,红军战士敢于拼命、敢于牺牲,四渡赤水、西入云南、北渡金沙江、浴血嘉陵江、飞夺泸定桥这些经典的战役胜利,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宝贵的生命换来的。长征中恶劣的自然环境给红军带来了无数困难,面对常年积雪的山脉、漫无边际的草地,衣着单薄、缺少补给的红军战士们硬是坚持的杠了过来,当然也有很多伟大的战士牺牲在途中。

2.3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

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理论以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为最高要求。正确的理论指导可以使革命取得成功,错误的理论指导往往会让革命误入歧途。在红军长征过程中,如果不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独立自主的创新胆识,那么革命不可能取得成功。在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为党和军队的实际领导人后,他在军事上从客观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对应的战术策略,使红军在长征的战斗中取得了很多出其不意的胜利。

2.4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团结精神

红军战士在长征过程中表现的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团结精神,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成功解决王明“左”倾错误、粉粹张国焘叛党的行为,充分体现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的红军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忠于我党、忠于革命的品质。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互相帮助、互相团结、共渡难关,不断取得胜利,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的胜利会师,正是这种伟大团结精神的象征。

2.5 联系群众、革命为民的崇高精神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只有紧密联系人民群众,才能创造新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中央红军是人民的军队,长征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无私的帮助和支持,人民群众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强有力的后盾。无数革命先烈在长征中抛头颅、洒热血都是为了国家走向独立富强,都是为了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3 长征精神的当代启示

3.1 树立忠党为民的正确信念

长征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正是那时的共产党人有着正确的信念,一心为党为人民而奋斗。中国红军在过去战争中那艰苦的岁月里,正是凭借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革命信念,才战胜了敌人,创造了历史。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糖衣炮弹”不断侵蚀着一些共产党人的思想,忘记了党和人民赋予的重要使命,只顾享乐使其最终走向腐败。在十八大后,新一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已经清楚地看到了腐败是存在党内的严重问题,不断的有“苍蝇、老虎”被打了出来,但在反腐工作取得新突破被老百姓拍案叫好的同时,我们也要深刻反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蛀虫”存在我们党中?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否还存在?我们在追求经济快速进步的同时,也要继承长征中那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扬光大那忠党为民的正确信念。只有我们忠于党、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国家才会越来越繁荣昌盛,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步伐才会越来越快。

3.2 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长征胜利,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情况正确结合的体现。在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后,毛泽东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去指导共产党,我们党也开始独立自主解决各种革命问题,从而在理论上和政治上走向成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的问题是前所未有的,如果只依靠旧理论、旧经验去解决,那么问题不仅不会被解决还会出现更多,只有我们把探索的勇气与实事求是的原则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在机遇和挑战并存中的21世纪,更要客观理性的分析,从实际出发。

3.3 相信人民,依靠群众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在历史的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中华民族是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中国革命中取得胜利,正是因为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在成为全球经济体的道路上,如果不是我们的人民不断艰苦奋斗,努力拼搏,不可能有今天的伟大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相信群众,紧密的团结全国各族同胞,发挥出人民的无限潜能,这样才能屹立在世界。

4 结 语

中国红军长征的胜利已经成为伟大的历史,但长征的精神却要永远传承下去。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已经由过去的封建落后、被动挨打走向了繁荣富强、独立自主,国家的经济实力、人民的生活水平早已得到显著提高。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面对历史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只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党的“生命”才会延续下去,国家才会稳步向前进,人民才会生活幸福安康。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陈志霞.关于红军长征中几次重大战役战斗的研究述评[J].军事历史研究,2005(3).

[3] 胡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