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长生殿》全本工尺谱的印行本

关于《长生殿》全本工尺谱的印行本

时间:2022-08-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长生殿》演出本的工尺谱,大多是梨园抄本,辗转传抄。现今传承下来的除了各种宫谱选集保存的折子戏工尺谱以外,真正印行出来的清代《长生殿》全本工尺谱只有两种。当时印行的戏宫谱还有王锡纯、李秀云合作的折子戏选集《遏云阁曲谱》,但只选了《长生殿》十四折,亦非全本。且其宫调、字音,多加考订,毫无遗漏,谓之《长生殿》第一功臣可也。[2]由此可见,冯起凤以文人度曲,从清唱角度为《长生殿》订立了全谱。

一、引  言

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1688),洪昇写成了案头场上两擅其美的名剧《长生殿》。作者不仅发扬了汤显祖《牡丹亭》文采抒情的优良传统,而且在音律上又恪守沈璟依腔合律的完美主张。正如评点家吴人(号吴山)《长生殿·序》所言:“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吴梅《长生殿传奇斠律》说:“书成,钱塘吴吴山为之论文,长洲徐灵昭为之校律,益都赵秋谷又为之商订全谱,一时梨园演无虚日。”徐灵昭名麟,是苏州的昆曲音乐家,曾为《长生殿》作序说:“朱门绮席、酒社歌楼,非此曲不奏。”赵秋谷名执信,是洪昇的好友,因在佟皇后的丧期观赏内聚班演出《长生殿》遭到了“断送功名到白头”的祸殃。当然,《长生殿》传统的工尺唱谱主要是昆班艺人的集体创作,但在宫调曲牌和字句韵律方面,徐麟和赵执信曾协助洪昇商酌推敲,奠定了谱曲的良好基础,所以演唱起来的声乐效果特别动听,成了昆曲的典范之作。

关于《长生殿》演出本(行话称为“台本”)的工尺谱,大多是梨园抄本,辗转传抄。不过,由于有文人曲友参与,也曾有刊印的选曲,最早的见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苏州吕士雄编刊的《南词定律》,如该书卷七就选录了《长生殿·闻乐》【小石调·锦后拍】的唱段“缥缈中簇仙姿”,旁缀工尺谱。还有乾隆十一年(1746)宫廷乐师周祥钰等编刊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如卷四十三选录了《长生殿·闻铃》中的南曲【武陵花】“万里巡行”一支,卷七十五选录了《絮阁》黄钟宫南北合套曲,均载有工尺谱。这些早期的宫谱,在节拍上只有板式,不点小眼。

清代的工尺谱有两个系统,一是文人按字声腔格严加考订而专供清唱的“清宫谱”,只录曲文不载科白;二是民间艺人结合舞台实际并适应登场演唱而制作的“戏宫谱”,曲白科介俱全。现今传承下来的除了各种宫谱选集保存的折子戏工尺谱以外,真正印行出来的清代《长生殿》全本工尺谱只有两种。第一种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苏州清曲家冯起凤订定的清宫谱《吟香堂长生殿曲谱》,当时刊刻的清宫谱还有叶堂订定的《纳书楹曲谱》,但该书是众多剧目的选集,其中只选了《长生殿》三十一折,不是全本。第二种是晚清全福班艺人殷溎深传承的梨园戏宫谱《长生殿曲谱》,曲友张怡庵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转录缮底,1924年由上海朝记书庄石印出版。当时印行的戏宫谱还有王锡纯、李秀云合作的折子戏选集《遏云阁曲谱》,但只选了《长生殿》十四折,亦非全本。现将上述两个印行的全本,对照同时代的折子戏选本,揭示其基本面貌如下。

二、文人冯起凤订谱的吟香堂刻印本

吟香堂主人冯起凤,字云章,吴县(今苏州市)人。现存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本《吟香堂曲谱》四卷,前二卷是《牡丹亭曲谱》,后二卷是《长生殿曲谱》。前后两谱均由吴县同乡石韫玉作序。石氏字执如,别号花韵庵主人,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山东按察使,晚年回苏州主讲紫阳书院二十年。石氏著述甚多,兼工戏曲,作有杂剧《花间九奏》九种和传奇《红楼梦》十出。石氏在乾隆五十四年三月为《长生殿曲谱》所写的题序中说:

吟香堂冯起凤所订《长生殿曲谱》木刻本扉页书影

今吾吴冯丈以飘渺之音,度娟丽之语,凡声律欸致,宫调节拍,胥考订无遗者,诚善本也。昔昆山魏良辅镂心曲理,不下楼者十年,力扫凡响,变为新声,于是乎乃有昆腔名目。今读此本,迎头拍字,按板随腔,如雏凤之鸣,如流莺之啭,此真会心人与!异日者,廿四桥边,二分明月,听玉人吹箫之处,恍若身入广寒宫中,聆《霓裳羽衣》一曲也。[1]

梁廷枏在《藤花亭曲话》卷三中即据此评述:

近日古吴冯云章起凤为《吟香堂曲谱》,以飘渺之音,度娟丽之语;迎头拍字,按板随腔,久称善本。且其宫调、字音,多加考订,毫无遗漏,谓之《长生殿》第一功臣可也。[2]

由此可见,冯起凤以文人度曲,从清唱角度为《长生殿》订立了全谱。其刻印本的扉页标示:“冯起凤参定,长生殿曲谱,吟香堂藏板。”首页题署是:“古吴冯起凤云章氏定,男懋才秀林梓。”全谱分上下两卷,目录是:

【上卷】 定情  贿权  春睡  禊游  傍讶

     幸恩  献发  复召  疑谶  闻乐

     制谱  权哄  偷曲  进果  舞盘

     合围  夜怨  絮阁  侦报  窥浴

     密誓  陷关  惊变(附俗小宴) 埋玉

(附:通用《疑谶》)

【下卷】 献饭  冥追  骂贼  闻铃  情悔

     剿寇  哭像  神诉  刺逆  收京

     看袜  尸解  弹词  私祭  仙忆

     见月  驿备  改葬  怂合  雨梦

     觅魂  补恨  寄情  得信  重圆

(附:通用《闻铃》、通用《弹词》)洪昇的原剧是五十出,冯起凤吟香堂刻印本谱了四十九出(出目全同原剧),只第一出《传概》未谱。

作为清唱用的清宫谱,吟香堂刊本有曲无白,曲文一律标明所属的宫调曲牌,旁缀工尺唱谱,处理节拍板式时只点中眼不点小眼,便于唱家自由发挥。冯氏按曲字谱曲,对梨园传唱中的一些错误作了订正,因此与舞台流行的唱谱有所差异。为此,冯氏在吟香堂刊本中附载了《小宴》(《惊变》前半场)、《疑谶》、《闻铃》和《弹词》四折的通用俗谱,以便唱家参考。冯氏的订谱工作很细致,对于易于唱错的字音,特地加眉批说明,如《惊变》【北粉蝶儿】眉批:“列,郎夜反;色,叶筛,上声;绿,叶虑;脱叶妥;一,叶以。”为歌唱者提示了咬字吐音的要点。

到了乾隆五十七年(1792),同是清曲家的叶堂刻印了《纳书楹曲谱》。叶堂字广明,号怀庭,长洲(今苏州市)人。他在《纳书楹曲谱·自序》中表明:因不满于昆班艺人的随口演唱,平时即收集流传的曲谱,细加考订:

文之舛淆者订之,律之未谐者协之,而于四声离合,清浊阴阳之芒杪,呼吸关通,自谓颇有所得。[3]

他“究心于此事者垂五十年”,终于订定了《纳书楹曲谱》正集四卷,续集四卷,外集二卷,补遗四卷。选录了杂剧三十六折,南戏六十八折,明清传奇一百十四折,时剧二十三折,散曲十套,词曲和诸宫调各一套。他没有为《长生殿》订立全谱,只是在正集卷四中收录了二十四折:

定情 春睡 幸恩 献发 复召

疑谶 制谱 夜怨 絮阁 侦报

窥浴 密誓 惊变 骂贼 闻铃

情悔 哭像 尸解 弹词 见月

怂合 雨梦 得信 重圆

在续集卷一中又补选了七折:

闻乐 偷曲 合围 冥追 神诉

觅魂 补恨

共计选了三十一折,格式与《吟香堂曲谱》相同,不录科白,曲文旁缀的工尺谱也是玉柱体(附《惊变》谱书影示例),也只点板式和中眼,不点小眼。叶堂在《纳书楹曲谱·凡例》中说:

板眼中另有小眼,原为初学而设,在善歌者自能生巧,若细细注明,转觉束缚。今照旧谱,悉不加入。[4]

这意思就是让清唱者根据各自的天赋条件和对曲文的理解自由发挥,在节拍的旋律上可以灵活掌握。由于冯起凤《吟香堂曲谱》卷首没有《凡例》,所以不知其订谱的原则。而叶堂的音乐理论水平较冯氏高明些,他在《凡例》中把不点小眼的理由说清楚了。所订之谱比吟香堂本稍有增饰,在音符的处理上亦有差异,靠近俗谱。这里复印《长生殿·惊变》【粉蝶儿】的工尺谱,示例如下:

《纳书楹曲谱·惊变》工尺谱书影(谱式为玉柱谱)

《吟香堂曲谱·惊变》工尺谱书影(谱式为玉柱谱)

三、艺人殷溎深传承的《长生殿曲谱》

殷溎深(1825?—1916?),苏州人,家中排行第四,人称殷老四。他原是晚清道、咸、同、光年间姑苏四大昆班之一“大雅班”的旦角演员,中年以后改行,专工场面伴奏,以“戏多、笛精、鼓好”而誉满江南;清末民初,曾担任昆山东山曲社、迎绿曲社、紫云曲社的曲师。他通晓音律,有丰富的演唱经验,喜欢抄谱、订谱、藏谱、传谱,总题为《馀庆堂曲谱》[5]。当时据殷氏藏谱传抄的人不少,除了昆山国乐保存会抄印为《昆曲粹存》以外,以听涛主人和怡庵主人所抄之数最多。听涛主人,生平事迹无考,曾在光绪十九年(1893)开始动手,至宣统元年(1909)为止,共抄了974出,总题为《异同集》,其中有《长生殿》、《荆钗记》、《琵琶记》等全谱。1954年9月,听涛主人抄录的《异同集》流入北京文奎堂书店,为中国音乐研究所购藏[6]

艺人殷溎深传承、张馀荪(怡庵)抄录的《长生殿曲谱》石印本书影

怡庵主人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从殷溎深的传谱中抄存了《长生殿》的全本工尺谱,卷末有题记云:“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丙午仲春,怡庵主人校录。”此人姓张,名芬,字馀荪,号怡庵,苏州人,是一位热爱昆曲的曲友串客,专工丑角,能唱能演。早年曾在苏州和上海的办事机构中做文书工作,因擅长吹笛拍曲,后受聘为上海赓春曲社潘祥生家的笛师。传说殷溎深的藏谱卖给了潘祥生,潘氏便嘱张怡庵整理誊写,他便另外抄录了副本,先后录存了《长生殿》、《西厢记》、《荆钗记》、《琵琶记》、《牡丹亭》等全谱,又整理折子戏编成《六也曲谱》、《春雪阁曲谱》和《昆曲大全》等选集,陆续付印。《长生殿曲谱》在1924年由上海朝记书庄石印出版,装订成八册,目录首页留钤“怡庵主人珍藏”的篆字图章(见所附书影),版权页上署名为:“曲师殷溎深原稿,校正兼缮底者张馀荪藏本。”全谱分为四卷共五十二出:

【卷一】 开宗 定情 赐盒 贿权 春睡

     禊游 旁讶 幸恩 献发 复召

     疑谶 闻乐 制谱 权哄 偷曲

     进果

【卷二】 舞盘 合围 夜怨 絮阁 侦报

     窥浴 鹊桥 密誓 陷关 惊变

     埋玉 献饭

【卷三】 冥追 骂贼 闻铃 情悔 剿寇

     哭像 神诉 刺逆 收京 看袜

     尸解 弹词

【卷四】 私祭 仙忆 见月 驿备 改葬

     怂合 雨梦 觅魂 补恨 寄情

     得信 重圆

其中《开宗》就是原著第一出《传概》,而《赐盒》是从《定情》后半场分出来的,《鹊桥》是从《密誓》的前半场分出来的,所以从原著五十出变成了五十二出。至于听涛主人在《异同集》中转抄的《长生殿》全谱又将《哭像》的前半场分列为《迎像》,所以有五十三出。但《异同集》是抄本,没有印行,曹安和编《现存元明清南北曲全折(出)乐谱目录》(1989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曾据中国音乐研究所藏本予以著录,称为《异同曲集》。

殷溎深传承的《长生殿曲谱》是昆班艺人的戏宫谱,曲文、科白一应俱全,工尺谱的节拍都点上了小眼,甚至还标有“吹打”说明。这种款式与《吟香堂》、《纳书楹》不同,是适宜于梨园演唱的传统格局。与殷溎深同时代出现的折子戏选集《遏云阁曲谱》,就同样点了小眼。遏云阁主人王锡纯是淮阴人,因酷爱昆曲而办了个家庭昆班。他在同治九年(1870)自任主编,嘱家班中的苏州曲师李秀云根据梨园传本选辑了《遏云阁曲谱》,王锡纯在序文中说:“家有二三伶人,命其于《纳书楹》、《缀白裘》中细加校正,变清宫为戏宫,删繁白为简白,旁注工尺,外加板眼,务合投时,以公同调。”谱中曲白俱全,点定板式中眼,外加小眼,明确地打出了“戏宫谱”的旗号。此谱属于折子戏选集,选录了《琵琶记》、《长生殿》、《牡丹亭》等十八种剧目中的折子戏87折,于光绪十九年(1893)由上海著易堂书局铅印出版,1920年重印至十二版。书中选录《长生殿》14折:

定情 赐盒 酒楼 絮阁 窥浴

鹊桥 密誓 惊变 埋玉 闻铃

哭像 弹词 见月 雨梦

其中《酒楼》折目,是《疑谶》的通俗化称呼(俗称)。我们从工尺唱谱方面来看,以《定情》【古轮台】“下金堂,笼灯就月细端相”一曲为例,出示其曲白书影(附后),便可以探知:殷溎深传本和《遏云阁》本是属于同一个系统的。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可知康、乾以来昆曲的订谱工作虽已开始定腔定谱,但并没有铁板一块地钉死。从《吟香堂》、《纳书楹》到《遏云阁》、殷传本,在曲调的旋律上还是有变化发展的,在唱腔唱法上是可以灵活掌握的,既有共性,也可以有个性,所以在历史上形成了叶(堂)派、金(德辉)派、俞(粟庐)派等艺术流派

将文人所订清宫谱吟香堂本与艺人抄存的戏宫谱殷传本两相比较,可以看出殷溎深、张怡庵传抄的《长生殿曲谱》反映了昆班演唱本(台本)的实际情况,清末民初传唱的都是这个谱系。民国年间出版的各种曲谱,如《增辑六也曲谱》(1924年)、《昆曲大全》(1925年)等,其中所选《长生殿》的折子戏曲白,都是与此一脉相承的。这里应该指出,清工与戏工绝不是对立的,而是交流互补的,发展到现代已经合流,如《集成曲谱》、《与众曲谱》、《粟庐曲谱》和台湾的《承允曲谱》等,已是清宫谱与戏宫谱的结合体,兼有两者之长了。

值得注意的是,艺人传承的台本对原著冗长的套曲往往进行删节,目的是为了适应登台演出,这里举三例说明:

第一例《定情》,原著南曲【念奴娇序】共有四支,【古轮台】共有二支,清宫谱《吟香堂》、《纳书楹》均照单全收。而艺人传承的戏宫谱《长生殿曲谱》和《遏云阁》本于【念奴娇序】只唱二支:第一支生、旦同唱“寰区万里”和旦唱【前腔】“蒙奖,沉吟半晌”,把后面二支【前腔】省略掉了,这是为照应演员在舞台上不致过于疲累而予以精简的务实之举。对于【古轮台】,艺人的处理更为巧妙,原著二支是:

殷传本《长生殿曲谱·定情》(谱式为蓑衣谱)书影

【中吕过曲】【古轮台】(生)下金堂,笼灯就月细端相,庭花不及娇模样。轻偎低傍,这鬓影衣光,掩映出丰姿千状。此夕欢娱,风清月朗,笑他梦雨暗高唐。(旦)追游宴赏,幸从今得侍君王。瑶阶小立,春生天语,香萦仙仗,玉露冷沾裳。还凝望,重重金殿宿鸳鸯。

【前腔】(合)辉煌,簇拥银烛影千行。回看处珠箔斜开,银河微亮。复道回廊,到处有香尘飘扬。夜色如何?月高仙掌。今宵占断好风光。红遮翠障,锦云中一对鸾凰。《琼花》《玉树》,《春江夜月》,声声齐唱,月影过宫墙。搴罗幌,好扶残醉入兰房。

《遏云阁曲谱·定情》(谱式为一字谱)书影

艺人演唱时只唱第一支的前半曲,唱到“笑他梦雨暗高唐”为止,把后半曲节略掉。接第二支【前腔】时,却节去前半曲,从后半曲“红遮翠障”唱起,至“好扶残醉入兰房”为止(见殷传本和《遏云阁》本)。这是有舞台经验的艺人为避免场上拖沓,将繁杂的情节和冗长的唱词进行精简,加以剪裁,把两支曲子合并成一支,前半曲的工尺谱是一板三眼,后半曲的工尺谱是一板一眼,在表演和歌唱两方面都收到了紧凑流利的艺术效能。

第二例《哭像》,原著由唐明皇独唱正宫【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么篇】,中吕【上小楼】、【么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四边静】,般涉调【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煞尾】,共计三套19支北曲,演员登台边演边唱,十分吃重,难免精力不够,所以戏宫谱经舞台实践检验后进行节略。《长生殿曲谱》在【满庭芳】曲旁注明“通行此曲不唱”;对于【耍孩儿】、【五煞】两曲又注明:“通行不唱,就接【四煞】。”《遏云阁曲谱》径直删去【满庭芳】、【五煞】、【一煞】三曲。

第三例《弹词》,原著是李龟年独唱南吕【一枝花】、【梁州第七】、【转调货郎儿】、【二转】、【三转】、【四转】、【五转】、【六转】、【七转】、【八转】、【九转】、【煞尾】,共十二支北曲,戏宫谱为节省时间和精力而进行节略。《长生殿曲谱》减去【梁州第七】“想当日奏清歌趋承金殿”一支,《遏云阁曲谱》又减去【八转】“自銮舆西巡蜀道”一支。

众所周知,清唱与演唱的情况毕竟不同,清唱家不限场合,可以专力于唱功。而演员粉墨登场后,必须载歌载舞,身段动作十分繁重,既要演又要唱,为避免顾此失彼,力不从心,戏宫谱便采取上述的节略措施,适当减轻演员在台上的负担。虽于套数不合,体式未备,但只要精简后能保持文义的连贯,不破坏场上整体艺术的结构,是可以获得称许的。但这种精简必须顾及文理、曲脉,不能随心所欲地切断,不能胡乱割裂。

通过对《长生殿曲谱》演唱本的探讨,我们认识到:昆班的台本可说是艺人二度创作的成果,是经过艺人长期舞台实践产生的,是千锤百炼、斟酌琢磨之后定局的。我们在继承传统艺术时,应该给予充分的评价。

(原载台湾戏曲学院《戏曲学报》创刊号,2007年第1期)

【注释】

[1]〔清〕石韫玉:《长生殿曲谱·题序》,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苏州吟香堂原刻本《长生殿曲谱》,卷首。

[2]〔清〕梁廷枏: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第八册,第270页。

[3]〔清〕叶堂:《纳书楹曲谱·自序》,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苏州纳书楹原刻本,卷首。

[4]〔清〕叶堂:《纳书楹曲谱·凡例》。

[5]见陆萼庭:《殷溎深及其〈馀庆堂曲谱〉》,收入《中国昆曲论坛2003》(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80—185页。

[6]见郭友声:《再论殷溎深传订曲谱与〈异同集〉》,收入《中国昆曲论坛2004》(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5—19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