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影无画面附加技巧的剪辑“跳切”

电影无画面附加技巧的剪辑“跳切”

时间:2022-08-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与其相适应的是无画面附加技巧的剪辑方法,亦称“无画面技巧剪辑”,“跳切”,“零度剪辑”。为了进一步阐述跳切——无画面附加技巧剪辑方法的实质、内涵、特点和功用,特列举两例予以说明之。

第二节 无画面附加技巧的剪辑——“跳切”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现代思潮的汹涌澎湃,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人们对影视艺术的需求走向和欣赏习惯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现代观众,尤其是作为观众主体的现代青年人,愈来愈喜爱欣赏情节惊险、冲突尖锐、节奏明快、情绪浓烈的影视片。以往那种用传统手法结构的影视片在某种程度上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这类需求,于是,以现代创作手法制作的现代影视片应运而生,并且成为当今影视创作的潮流。

所谓传统的创作方法,是指那种采用戏剧性的表现方式,情节主线贯穿始终,人物塑造倾向于类型化,强调主题思想鲜明深刻的创作模式。与其相适应的是有画面附加技巧的剪辑方法。而所谓现代的创作方法,则是要打破戏剧结构的框架,不强调中心思想,不强调主要情节线,整部影视片以事件为主,用情感贯穿,情节简化,时空跳跃,造型纪实,主题多义。与其相适应的是无画面附加技巧的剪辑方法,亦称“无画面技巧剪辑”,“跳切”,“零度剪辑”。无画面附加技巧剪辑是伴随着影视的现代创作方法产生的,同时它又是现代创作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是传统电影向现代电影发展的结果,也是影视艺术和影视技术进步的一个标志。

1956年,法国新浪潮导演戈达尔拍摄了影片《疲惫》(又译为《筋疲力尽》),引起了电影界内外的广泛关注。该片问世之后,西方评论界把此片所使用的新手法称为“电影式”的或具有“电影特性”的手法,而将在此之前的电影创作的传统手法称为“戏剧式”手法。这种新手法的问世,改变了传统的电影结构形式和剪辑方法,开创了电影无画面附加技巧的剪辑,逐渐形成了电影无画面附加技巧的结构。这种新方法也逐步发展为现代电影的现代创作方法,并且迅速地风靡西方影视界,成为势不可挡的现代影视创作潮流。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电影界即以暴力影片的创作继承了法国影片《疲惫》的结构形式和剪辑方法,当时,无画面附加技巧的剪辑和结构,在美国的凶杀、打斗、惊险和侦探等类影片中经常可见。我国是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才开始采用无画面附加技巧的剪辑方法来结构影片,到八九十年代无画面附加技巧才得以较为广泛地运用。用这种无画面附加技巧剪辑方法结构的所谓现代影视片很多,比如我国影片《黑三角》、《野山》、《和你在一起》,日本影片《生死恋》,法国影片《Z》,美国影片《迅雷先锋》等;我国电视剧《希波拉克底誓言》、《亲情》、《烟雨红尘》、《最后选择》、《姐妹》、《罪证》,美国电视剧《神探亨特》等,使观众在视听感觉上神情激动,耳目一新。

所谓无画面附加技巧,就是全片不采用任何画面附加技巧来结构整部影视片,而是利用镜头画面直接切出、切入的方法衔接镜头,连接场景,转换时空,使整部影视片以无画面附加技巧的剪辑方法来进行结构处理。这种方法,一般称为现代手法,日本人称为省略法,通常称之为“跳切”。“切”,是“切换”的简称,是影视艺术最基本的一种镜头转换方式。它是指不用任何光学技巧如显、隐、划、化之类来作为过渡,直接由一个镜头转换成另一镜头或由一场戏转换成另一场戏。而“跳切”是“切”的一种,它可以不顾及一般切换时所要遵循的时空和动作的连续性,而是以动作的跳跃式组接来凸显、强调某些内容,从而省略时空过程。当然,跳切也不是随意性的乱“跳”乱“切”,它必须遵从生活的逻辑性和适应观众欣赏心理的连贯性。跳切必然带来动作的大跳跃和时空的大跳跃。这两个大跳跃,正是无画面附加技巧结构和剪辑的基本特点。而动作、时空的大跳跃是产生于内容的联系性上,它必须符合影视片内部情节进展、人物关系变化的逻辑。因此,内部情节、事件、人物关系等合理的联系性是无画面附加技巧剪辑的核心。强调内在的联系性,是运用跳切的基本原则。正是由于跳切与影视片中的动作、时空、造型、声音等有着多方面的有机联系,所以它直接关系着场景的调动,镜头的编排,动作的简化,时空的省略。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起到突出人物形象,营造环境气氛,加强戏剧效果的作用,从而使影视片的镜头衔接流畅,场景转换自然,段落构成合理,节奏变化明快。跳切,作为一种结构形式和剪辑手段,较为符合现代人欣赏影视艺术的节奏感觉和思维方式,因此日益为创作现代影视片的影视工作者所普遍使用。现在,不但惊险片、武术片(功夫片)、动作片(打斗片)、体育片、喜剧片、闹剧片等影视片种大量使用这一现代手法,就是一般的正规的故事片、电视剧、电视片也普遍采用跳切的方法来进行结构和剪辑。为了进一步阐述跳切——无画面附加技巧剪辑方法的实质、内涵、特点和功用,特列举两例予以说明之。

【例1】法国影片《Z》的无画面附加技巧剪辑。

法国影片《Z》是“政治电影”的代表作,导演科斯蒂·特斯达·加夫拉斯, 1969年出品。影片以对当年希腊军政府谋杀“左派”议员案的法律调查为主线,极其真实、生动、深刻地表现和揭示了希腊的政治斗争及其社会背景。两个多小时之内,影片有条不紊、情理通顺地表现了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丰富内容。之所以取得如此优良、明显的艺术效果,是由于该片的导演、摄影和剪辑师合理巧妙地利用了电影的时空关系,依据故事情节进展的内在逻辑谋篇布局,将警官、议员、法官、记者这四条线索交织在一起,运用跳切——无画面附加技巧剪辑方法进行处理,从而使整部影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节奏明快,情调炽烈。全片的镜头处理和场面调度,都是根据语言动作(即对白)内在的联系性、形体动作外在的连续性以及镜头运动的有机性这三个方面,切出切入(即跳切)来组接镜头,转换场景,从而以简洁而又严密的电影时空关系表现出丰富复杂的剧情内容。比如:

(1)医院内将军、记者、母亲、妹妹探视病人的几场戏的镜头衔接转换,就是语言动作联系性、形体动作连续性和镜头运动有机性的综合体现。

(2)法官询问室内法官传唤几位将军的几场戏的镜头处理,是典型的以语言动作与形体动作相结合的有机性衔接转换。

(3)记者采访调查,进门出门、上车下车、进出电梯等镜头的衔接,都是以形体动作的连贯性组接的。

(4)议员下飞机接走路,再接乘车,车之后跟踪的汽车等镜头的衔接,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之间时空关系的合理变化,关系性镜头运用得很到位。

(5)法官打电话找将军一场戏:在法官拿着电话等待将军接电话时切出,接到下一个镜头,法官回头转身,(摄影机摇至)将军出现到来。在这里,镜头转换充分利用了场面调度简洁便捷的电影时空关系,极为有机地转换了场景,使镜头衔接准确流畅。

(6)影片中多次使用了“闪回”。“闪回”亦为跳切之一种。其“闪回”镜头的长度和分寸感掌握得恰到好处,足见功力。

影片《Z》的拍摄和上映,当年曾引起巨大的反响和轰动,并且由此开创了“政治电影”(政治影片)这一片种和流派。《Z》片对现代手法成功运用的艺术经验,值得影视创作人员认真地学习和借鉴。

【例2】日本影片《生死恋》中一过场戏的无画面附加技巧剪辑。

这场戏共有两个镜头。上一镜头:黄昏时,女主人公从远处树林跑来,镜头从大远景摇到全景,推中景,女主人公经过树下出画,镜头再推至树叶成中近景,绿叶将晚霞挡住。下一镜头(夜景):从树叶的特写拉摇出小屋子全景,再推至窗上,窗子里有一盏亮着的灯,镜头直接切到屋内灯光下的女主人公。这两个镜头的衔接,从黄昏到晚上,镜头的转换没有运用任何画面附加技巧,直接切出、切入。虽然时间、空间变化了,但光影、色彩转换自然,情节进展和镜头运动顺畅合理。这是因为,导演分镜头时就已有周密的构思和具体的设计,即利用画面造型因素的匹配——树叶的相似处,在镜头运动中转换时空。这种处理方法,画面既无跳跃感,镜头运动又极为流畅。

从上述例证中可以看出,无画面附加技巧剪辑,在表现形式上的基本特点,是运用现代手法结构影视片。也就是说,运用跳切来转换时空。其实,无论是有画面附加技巧的剪辑,还是无画面附加技巧的剪辑,其功能、作用和目的都是转换时空;不过,有画面附加技巧剪辑转换时空运用的方法是“技巧”,无画面附加技巧剪辑转换时空运用的方法是“跳切”。运用跳切转换时空(亦可称为“转场”),并不是简单的镜头直接切换,它必须考虑和保持语言内在含义的联系性、形体动作的连续性和镜头运动的有机性,利用语言、动作和画面造型因素以及音乐、音响来达到转场的目的。这种方法也是蒙太奇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能使影视片结构严谨,节奏明快,叙事简洁。兹将几种跳切的转场方法简述如次,举例说明,以明究竟。

利用转语场言。电视剧《马江之战》中,管带程英、叶琛二人去见总督大人何璟,要求释放被抓的统带徐寿山。但何璟不见,二位管带只好回去见徐寿山的未婚妻梅青说明原因。最后叶琛说:“这件事只有求穆将军了。”镜头立即切到穆将军来到总督何璟的堂前进门。这种利用语言而不是运用技巧来转换场景,与京剧里的叫板相似,等于“正说曹操,曹操就到”,观众很容易接受。

利用转动作场。电视剧《马江之战》中,在福州的法军司令孤拔得知我方不同意法军兵舰进入马江而大动肝火,命令部下立即电令法国驻上海领事白澡太利用谈判牵制我方。部下回答“是”转身离去。镜头切到两江总督曾国荃在上海法国领事馆内烦躁地来回踱步。这两个镜头的衔接就是利用两个镜头内人物的转身动作,以孤拔部下的转身与曾国荃的转身相接,将福州与上海两地“连接”起来。像这样的时空大跳跃,剪辑时,必须要找准两个镜头内主体动作的契机处(剪接点)进行转换,才能达到外部结构严谨流畅的目的。

利用转景物场镜。头电视剧《马江之战》中,上一场戏是十三乡民众在水兵们殉难的江边祭奠英灵(夜景),下一场戏是十三乡民众在大榕树下集会声讨法国侵略者(日景)。这两场戏如果硬接,一是观众的情绪一时转不过来;二是时空跳跃太大;三是光影、色彩不匹配。鉴于此,剪辑师根据戏的内容及画面的造型因素,选择了两个景物镜头,即横摇的群山(中远景)和早霞(全推中景),作为两场戏的转换镜头。这两个景物镜头在画面的光影、色彩上与上下镜头有机匹配,以动接动转换了时空,画面衔接流畅。从内容上看,景物镜头又渲染了气氛,群山是悲壮情绪的延伸,早霞象征着中国人民不会被侵略者的凶焰吓倒,新的抗争又将奋起。需要指出的是,景物镜头在影视片中作为转场的运用确实甚多,但在运用时,一定要选择与影视片的内容相吻合、与画面造型因素相匹配的镜头,切不可随意找个景物镜头就作转场之用。那样做,利用景物镜头不但无助于时空的有机转换,而且会对剧情的进展产生破坏作用,是剪辑中的“硬伤”。

利用转特写场。前苏联影片《攻克柏林》中有一个利用特写镜头的转场:斯大林在看地图(中景),切斯大林特写看地图,当斯大林一抬头往前看沉思时,接柏林的希特勒特写一惊后退,镜头拉出,希特勒在看地球仪。这种特写镜头的转场,产生了不同情绪的交流和呼应,使外部结构的冲击力与内容的联想融会起来,很有机趣,很有特色。

利用转情场绪。电视剧《马江之战》中,徐寿山接到钦差大人的手谕,要他立刻停止堵港塞河,徐寿山思绪万端,愤慨不已,决定书写折子据理力争。在拜读手谕和书写折子这两个场景之间,是以徐寿山的情绪状态为转换的根据和契机。

利用转音场乐。电视剧《净魂》中,上一个镜头: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的四平火车站站台上,邓华将军送方荣翔一行去前线演出;下一个镜头:1953年的朝鲜战场,方荣翔一行正准备为祖国慰问团演出。在这里,运用了《志愿军战歌》来转场。这样处理极为恰当,因为这首歌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又是那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品。运用音乐转场能将时空无限拉开拉大,观众会自然而然地随着音乐的旋律进入到各个时期的不同年代。

利用转音响场。电视剧《特殊连队》中,李小侠告别奶奶随部队出发。李小侠一个近景转身出画,奶奶眼含热泪望着小侠远去的背影,同时传来军号声音,切入部队行军的全景。这类运用音响转场的例子很多,像汽笛声转场、枪炮声转场、雷电声转场、叫喊声转场,等等。如果运用得当,皆能各尽其妙。

以上的这些转场,都是无画面附加技巧剪辑的各种方法。要完美妥帖地实现转场,导演和剪辑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艺术技能,准确地运用蒙太奇语言,才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成效,否则将是一笔谁也看不明白的糊涂账。这些转场的处理方法,在以现代手法结构的影视片中自然是普遍运用;同时,在用传统手法拍摄的影视片中也经常使用。在这里,不存在使用的特区或禁区,而在于使用得当,使用得恰到好处。

在上述例证中已经提到“闪回”,作为跳切的较为特别的一种方式,在此也略加表述。闪回也是无画面附加技巧剪辑的一种表现形式。闪回属意识流范畴,是人们思维瞬间的闪现。它的表现手法是不用附加技巧,镜头直接切换,在某一场景中突然插入另一场景镜头或片段,产生一种瞬间显现又瞬间消失的感觉。这种插入镜头很短,有的是几个画格,或1秒几帧、十几帧。它能生动地表现人物主观的瞬间的感受、追忆和想象,但它又不同于回忆镜头。回忆属生活流,是人们对过去生活的回顾。表现回忆的镜头一般较长,或者是一场戏,或者是一个段落,它的处理手法多以有画面附加技巧来剪辑。闪回在现代手法结构的影视片中普遍运用,同时在用传统手法创作的影视片中也有所使用。

电视剧《苏东坡》较多地运用了闪回这一剪辑手法。它能在一瞬间使观众看到此刻人物内心在想什么。比如有一场戏中,苏轼与张则章出外郊游,在一山前二人站定向前看去,一座独木桥横在两山之间,桥下激流奔泻。这时两人各有不同的心态,苏轼对此美妙的风景表现出兴奋的情绪,而此时的张则章则想的是如果苏轼从这桥上摔下去该多好。剪辑运用闪回的手法,在张则章近景沉思的脸上以快速切换的闪回方式,显现出此刻张则章脑海里出现的苏轼上桥、摇晃、摔下的三个镜头,观众顿时明白了张则章为什么沉思的原因。这就是闪回的表现形式,它是人物主观的瞬间意识流。

又如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王熙凤死后被一张破席子卷出,两个衙役拖着这具尸体在冰天雪地中前行,场面悲惨,观众会为王熙凤的不幸而从内心发出感叹。在这里,为了更有效地烘托气氛,渲染情绪,导演、剪辑师特地重笔涂抹。在拖王熙凤尸体的各种景别画面上多次闪回出昔日光彩照人的凤辣子,那纵横捭阖、不可一世、光鲜亮丽的王熙凤,与地上拖着的无气无息、悲凉凄惨、衣衫褴褛的王熙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观众的心理上留下了兴败荣辱的深刻印象。这种处理是运用闪回的方法来组接的,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闪回处理,不是某一人物在一瞬间脑海里对某人、某事或自己的某种想法的主观视像,而是根据导演的意图,运用剪辑手法客观地、形象地向观众展示王熙凤的一生,再配上歌曲音乐的烘托,使声画合一,从而产生出强烈的屏幕效果。

在影视片中,闪回的运用,一是要强调其必要性、合理性;二是要找准契机即插入时机;三是要选择造型鲜明准确的镜头,切不可贸然从事。一般来说,闪回要慎用,且不可滥用。有的影视创作人员,为了表明自己掌握了现代手法,显露自己技能高明,乱用甚至滥用闪回,结果是破绽百出,贻笑大方,使影视片在艺术上受到损伤,这是应该吸取的教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无画面附加技巧剪辑,确实在影视创作中有利于动作的简洁明快,情绪的烘托渲染,时空的快速转换,可以产生强烈的节奏感和对比鲜明、冲击力强劲的艺术效果。随着影视艺术的飞跃发展,现在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影视片采取这种无画面附加技巧剪辑方法。事实证明,由于采用了这种现代手法,在当今的影视创作中,只要运用得当,影视片的艺术层次确有提升,结构奇特严谨,节奏鲜明流畅,影视语言简洁通顺。无画面附加技巧剪辑丰富了影视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传统手法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表现手段,使影视艺术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可以说,无画面附加技巧的剪辑方法和结构形式——“跳切”,开创了影视艺术创作史上又一个新篇章。

这一新篇章,是多少影视艺术家特别是导演、摄影、摄像、剪辑经过反复试验、艰苦探索才书写出来的,并不如同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无画面附加技巧剪辑没有技巧性,可以随意下剪,随意组合,毫无艺术性、技术性可言。那样说,不是绝对的无知,就是天大的误解。实际上,无画面附加技巧剪辑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性。这一技巧性,产生于分镜头与拍摄以及剪辑过程中,是由导演、摄影、摄像、剪辑三个专业部门的创作人员发挥其高度精妙的艺术构思和技能,通过精心设计和共同协作而实现的。导演、摄影、摄像在分镜头时对时空结构的处理,以至季节的转换、早晚昼夜的变化等等都要有统一的构思和具体的设计。对情节的进展,人物关系的变换,更应周密地作出安排。拍摄时,导演、摄影、摄像还有演员,要尽其可能完美体现出这些构思、设计和安排,努力实现创作意图。后期制作时,当剪辑师发现了不足之处,又要想尽一切办法予以修饰弥补,并且创造性地进行加工润色。通过这一番煞费苦心的通力协作,才使镜头的衔接、场景的转换、段落的构成合乎艺术的规律和生活的逻辑,实现了动作大跳跃和时空的大跳跃,取得新奇鲜活的艺术效果。所以说,无画面附加技巧剪辑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性、技巧性的影视结构形式和剪辑方法。

无画面附加技巧剪辑还有一大优点,就是制作起来省时间,省经费,同时又可以保证艺术和技术质量。着眼于此,国外的制片商们竞相投资大量生产这类无画面附加技巧结构和剪辑的影视片。于是,这类影视片越来越普及,越来越被观众所接受。这样讲,并不是说有了无画面附加技巧剪辑,有画面附加技巧剪辑就一无是处,不值一提了。那完全是误解。事实上,传统的有画面附加技巧剪辑自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两类剪辑方法,不能说有谁无谁,谁主谁次,更不能说有了无画面附加技巧剪辑,有画面附加技巧剪辑就无用了。有画面附加技巧剪辑和无画面附加技巧剪辑,都是影视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重要手段,都是构成影视语言和影视结构的基本方法,也是影视区别于戏剧、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重要标志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