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引进剧对内地电视剧创作的影响

引进剧对内地电视剧创作的影响

时间:2022-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引进剧在内地播放引起的反响值得我们深思。再次,引进剧还给内地影视艺术创作带来了一股娱乐之风。类似于《霍元甲》这类从我国香港引进的电视剧,在引起观众欣赏兴趣的娱乐元素的开发上,为内地影视艺术创作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参考。3.简述引进剧对内地电视剧创作产生的积极影响。

第三节 引进剧对内地电视剧创作的影响

论及复苏阶段引进剧对内地电视剧创作的影响,须从当时电视剧面临的生态环境说起。

文化大革命”之后,一批艺术家得以重见天日。然而,在经过劫难后一片荒漠的电视剧领地,一切都要从头开始。1977年,没有电视剧生产出来;1978年,仅有的十几部电视剧,根本无法满足观众对电视剧的需求。因此,当时中央电视台的文艺节目主要是剧场转播和租放电影拷贝。1979年8月10日,国务院以国发(1979)198号文批转《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体制的请示报告〉的通知》,对电影发行放映企业管理体制再作进一步改革,停止向电视告供给电影片源,使电视台陷入缺米下锅的窘境。尽管1979年10月24日文化部、中央广播事业局下达《关于供应电视台播放影片的规定》,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节目匮乏的矛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步伐,在一些老电视人的努力推动下,从境外引进节目成为解决节目短缺的一条重要举措。

中央电视台于1979年8月专门成立了译制组,从事境外影视剧的译制工作。像南斯拉夫的《巧入敌后》,菲律宾的《我们的过去》以及法国的《红与黑》,美国的《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巴西的《女奴》,日本的《姿三四郎》和《血疑》,香港地区的《霍元甲》等境外引进电视剧作品,都陆续与观众见面,在电视剧界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首先,电视剧的连续性所体现的审美优势开始为中国电视剧创作者和观众所认识。《加里森敢死队》《大西洋底来的人》的情节、人物、场景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系列性。这种连续性、系列性使观众很容易联想到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且听下回分解”。这种一集一集地连续下去、一步一步地深入下去的特性使电视剧艺术表现的时空观念得到空前的解放,彰显出电视剧独特的迷人魅力。20世纪80年代初期,王扶林、蔡骧、任远的电视剧理论文章都涉及到电视剧系列性和连续性的研究,大大开阔了电视剧艺术家的视野。

其次,是引进剧吹进电视界一股另类的新风。尤其是广东电视台引进的香港地区的《霍元甲》,让内地观众看得如痴如醉。张明敏的一曲《万里长城永不倒》,一夜之间家喻户晓。电视剧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其实应该从《霍元甲》在内地的播放开始。通过武打的情节阐述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可谓让观众眼界大开,同时也对国内电视剧创作中长期存在的“高大全”路数以及严肃有余、娱乐不足的倾向,进行了有力的匡正。

引进剧在内地播放引起的反响值得我们深思。当时最严重的播放事件是《加里森敢死队》在播出12集后停播。这部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视台联合译制的美国惊险电视系列剧,一共26集,中央电视台从1980年10月11日起,每周播放一集。由于这部电视剧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消极影响,加上中央领导同志和很多观众对此剧提出了严肃的批评意见,因此,在播出12集后停播。显然,国人是欢迎中外文化交流的,但是,这种文化交流的内涵是什么,国人的文化心态如何摆正,文艺和政治的关系如何正确对待,这些长期困扰艺术创作的问题显然需要深入的思考。这不仅需要社会更深入的改革,也需要一个更全面的文化反思才能完成。

再次,引进剧还给内地影视艺术创作带来了一股娱乐之风。“娱乐片”一度成为影视艺术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关注的核心是艺术的社会功能实现的问题。一部艺术作品如果缺乏引起观众兴趣的审美元素,那么就难以实现“寓教于乐”。类似于《霍元甲》这类从我国香港引进的电视剧,在引起观众欣赏兴趣的娱乐元素的开发上,为内地影视艺术创作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参考。

从1979年4月第一部电视剧译制片《我们的过去》开始,中央台和地方台陆续译制了一批境外电视剧,如《加里森敢死队》、《巧入敌后》、《居里夫人》、《大卫·科波菲尔》、《娜拉》、《大西洋底来的人》、《达尔文》、《老古玩店》、《安娜·卡列尼娜》、《红与黑》、《敌后金达莱》、《海蒂》、《血疑》、《女奴》等。这对于提高我国电视剧的质量和推动电视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复苏阶段电视剧艺术创作的一道独特风景。

思考题:

1.以《凡人小事》、《乔厂长上任记》等为例,简述短篇电视剧的反思和改革主题。

2.谈谈你对我国第一部长篇电视剧《敌营十八年》的成败得失的认识。

3.简述引进剧对内地电视剧创作产生的积极影响。

【注释】

(1)参见杉木编译:《英国电视剧简史》,文见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研究室编《电视剧研究资料选编》(1984年内刊),第62页。

(2)王扶林:《电视剧及其样式》,文见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研究室编《电视剧研究资料选编》(1984年内刊),第348页。

(3)参见高鑫《电视艺术概论》,第187页,学苑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4)陆贵山:《人的共同性和人的差别性与文学》,《江海学刊》1997年第3期。

(5)编剧:张洁、徐欢子;导演:蔡晓晴;摄像:白钢、陆矛;主要演员:张铁林、方舒。

(6)谢冕:《在新的生活中思考》,《北京文艺》1980年第2期。转引自田旭修《净化心灵的诗篇——〈有一个青年〉赏析》一文。该文收录于张学正、王传斌主编的《当代电视剧名片赏析》,第138页,海峡文艺出版社1987年1月版。

(7)田旭修:《净化心灵的诗篇——〈有一个青年〉赏析》,收录于张学正、王传斌主编的《当代电视剧名片赏析》,第139页,海峡文艺出版社1987年1月版。

(8)仲呈祥:《十评飞天奖》,第227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6月版。

(9)编剧:于永和、陈文静;导演:赖淑君;摄像:刘文山;主要演员:黄意璘、罗焱、宋春霖、许欢子。

(10)《九届“飞天奖”后的回顾与思考》,见《当代电视剧文论选》,第1页,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11)《电视剧的复苏和发展》,见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研究部编《电视剧艺术》1986年第4期,第59页。

(12)《电视纵横》,第288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年版。

(13)由上海电影演员剧团集体创作,宋崇、申怀琪执笔。导演:宋崇、于杰;摄像:郑宣、邱孝钮、陈健;主要演员:吴海燕、郭凯敏、赵静、陈燕华、顾玉琴、申怀琪、王定华。

(14)根据蒋子龙著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编剧:李宏林;导演:王岚、赖淑君;摄像:陈贵林、孙和平;主要演员:李默然、贾华、陈颖、王大明、陈洪生、姚俊谊、王瑛、赵凡、金亮、尹丽华、赵文成。

(15)编剧:黄允;导演:李莉;摄像:袁建华、王胜华、万树泉;主要演员:向梅、印海蓉、尤嘉、史淑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