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项目论证与评估

项目论证与评估

时间:2022-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项目的论证与评价是对拟实施项目的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实施可能性和风险性等方面进行全面、科学的技术经济分析,是项目管理的首要环节和重要方面,对项目能否取得社会、经济效益起着关键作用。一谈到项目论证与评价,人们想到的便是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和评价,但是,项目的论证与评价工作远远不止这些。项目论证应围绕市场需求、工艺技术,财务经济三个方面展开调查和分析。

一、项目论证与评估概述

(一) 项目论证与评估的有关概念

现代管理科学中的评价技术是指主体(管理者)对客体(管理对象),以确认的某些标准为其度量尺度,采用相应的科学方法来衡量这种管理对象,将所得到的结果与原先预定的目标相比较,从而获得最佳结果的过程。

项目的论证与评价是对拟实施项目的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实施可能性和风险性等方面进行全面、科学的技术经济分析,是项目管理的首要环节和重要方面,对项目能否取得社会、经济效益起着关键作用。

一谈到项目论证与评价,人们想到的便是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和评价,但是,项目的论证与评价工作远远不止这些。我们知道项目从开始到完成都会经历相似的生命周期,即识别需求、提出解决方案、执行项目和结束项目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会有应该评价的一系列问题,同时每一阶段项目管理和实施的好坏本身也应作为项目评价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项目的种类和复杂程度不断上升,项目管理工作越来越注重对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评价,广义的项目评价理论便应运而生。

项目评价从传统定义上讲是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项目进行技术评价、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不确定性评价、风险评价等,从而确定项目的投资经济效果和未来发展前景。

所谓广义的项目评价,即项目在其生命周期全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进行项目管理,针对项目生命周期每阶段的特点,应用科学的评价理论和方法,采用适当的评价尺度所进行的,“根据确定的目的来测定对象系统属性,并将这种属性变为客观定量的计值或者主观效用的行为”。

按广义的项目评价理论,项目评价根据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不同特点可分为三部分内容:项目前评价、项目中评价、项目后评价。由于这三个阶段的项目管理内容和侧重点不同,其项目评价内容也不同。

项目前评价也就是前面所述传统定义的项目评价,通常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初始立项阶段(概念及论证阶段)进行,通过预测、论证和评价,为项目决策者提供项目决策参考,又称项目可行性论证。项目中评价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进行,通过对项目状态、进展的衡量、监测和对已完成的工作的评价,为项目业主及其他利害相关者对项目的监督和控制提供信息,也为顺利实现项目既定目标提供项目管理所需信息。项目后评价通常在项目竣工以后的项目运作阶段进行,通过对项目投资实际经济效果的再评价,总结项目及项目管理的经验教训,为提高项目的实际投资效益服务,也为以后相关项目的决策提供借鉴和反馈信息。

项目前评价在项目的立项阶段进行,评价所依据的全部都是预测数据,带有强烈的估计色彩,因此又称项目评估。

项目论证是指对拟实施项目技术上的先进性、适用性,经济上的合理性、盈利性,以及实施上的可能性、风险性,进行全面、科学的综合分析,为项目决策提供客观依据的一种技术经济研究活动。

项目论证应围绕市场需求、工艺技术,财务经济三个方面展开调查和分析。其中,市场是前提,工艺技术是手段,财务经济是核心。通过详细论证,要回答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 项目产品或劳务市场的需求如何?为什么要实施这个项目?

(2) 项目实施需要多少人力、物力资源?供应条件如何?

(3) 项目需要多少资金?筹资渠道如何?

(4) 项目采用的技术是否先进适用,项目的生命力如何?

(5) 项目规模有多大?地址选择的指向性如何?

任何项目都可能有多种方案来实施,不同的方案将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时,未来的环境也具有不确定性,同一方案在不同的状态下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了从多种可供实施的方案中选优,就需要对各种可供实施的方案进行分析、评估,预测其可能产生的各种后果,这就是项目论证,又称项目前评价。

(二) 项目论证的作用及基本原则

项目论证通过对实施方案的工艺技术、产品、原料、未来的市场需求与供应情况以及项目的投资与收益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各种方案的优劣以及在实施技术上是否可行、在经济上是否合算等信息供决策参考。项目论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它是确定项目是否实施的依据;

(2) 它是筹措资金、向银行贷款的依据;

(3) 它是计划编制、设计、采购、施工以及机构设置、资源配置的依据;

(4) 它是防范风险、提高项目效率的重要保证。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为了达到相同的目的或为了满足相同的需要,可以采用的方案愈来愈多。怎样在多种可靠方案中做出正确的抉择?首先,必须明确方案的评价标准,如国家有关的规划、政策、法规及各种技术资料: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部门与地区规划,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任务、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技术经济政策,以及国家和地方法规等;经过批准的项目建议书等;经过国家批准的资源报告、国土开发整治规划、区域规划和工业基础规划;对于交通运输项目建设要有有关的江河流域规划与路网规划等;国家进出口贸易政策和关税政策;当地的拟建厂址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基础资料;有关国家、地区和行业的工程技术、经济方面的法令、法规、标准定额资料等;由国家颁布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及经济评价的有关规定;各种市场信息的市场调研报告等。其次,为了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保证项目前评价与决策的科学性,就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政策、技术、经济相结合

评价方案的技术经济效果,要全面考虑其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和政策上的正确性。例如采用先进技术是技术上的一项重要标准,但在一定条件下并非任何先进技术都能发挥最佳的经济效果,因为它要受到对技术的消化能力和投资能力的制约。所以在对技术方案进行评价时,要统一评价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与经济性,不能片面追求最新技术。

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是确定项目决策目标的依据,没有明确的目标,拟订方案就没有依据,决策也就成了盲目的东西。目前造成的重复建设、重复引进以及其他一切失误,都可归结为目标不正确。所以,项目决策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相结合,它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头等重要的工作,是决策能否做到正确的前提。

2.重视数据资料

数据资料是项目前评价的支柱。项目前评价中常依赖假设,但假设的条件多,尤其对基本问题的假设越多,风险就越大,也就失去了项目前评价的本来含意和价值。因此必须从组织机构上加强统计数据和情报资料方面的工作。

我国项目前评价所需要的数据因缺乏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的统计、分析和研究,再加上管理混乱,导致有的数据资料缺乏真实性,有的内部参考的经济资料又难以得到,至于国际行情更是茫然不清。因此,项目前评价要高度重视数据资料,广泛收集各级各类数据资料并在项目前评估应用中加以分析,考虑其来源、日期、目的,是什么条件下的数据,以及应用于不同条件下的换算方法,等等。

3.要加强科学的预测工作

管理者的主要责任是决策。对经济和技术的未来发展情况做出准确预测,可为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从而避免发生决策失误,少犯错误。所以,对任何决策来说,预测都是一个关键问题,尤其是需要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的项目前评价的决策更是如此。所谓预测,就是对围绕决策问题的各种内、外部情况所进行的预计,是对尚未发生或目前还不明确的事物所进行的事先估计和推测,是对事物未来将要发生的结果所进行的探讨和研究。由于系统管理日显重要,预测就成了项目前评价与决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一项重要工具。实际上,对未来的预测,也是我们分析、制定项目目标的重要依据。

4.微观经济效果与宏观经济效果相结合的原则

微观经济效果是从一个项目出发来考察方案的经济效果,宏观经济效果是从整个国民经济出发来考察方案的经济效果。微观经济效果是宏观经济效果的基础,而宏观经济效果是衡量微观经济效果的最终标准,通常两者是相一致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发生矛盾。微观经济效果与宏观经济效果相结合的实质,就是要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在项目利益服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的基础上,选择宏观经济效果最佳的项目方案。

5.近期经济效果与远期经济效果相结合

近期经济效果与远期经济效果相结合,实质上就是要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通常只有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评价项目方案时,不仅要看近期的经济效果,更要考察长远的经济效果。也就是说要从经济发展上进行动态的考察,要克服在只作静态考察时容易产生的片面性,以避免由于贪图眼前小利而带来无穷后患。

6.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以定性分析为主的传统的决策方法,是一种在占有一定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决策人员的经验、直觉、学识、洞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来进行的决策方法,是一种主观性、经验型决策方法。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在经济决策中引入了更多的定量分析方法,通过定量计算分析,对问题的有关因素进行更精细的研究,以发现研究对象的实质和规律,使决策更具有科学化的色彩。特别是对决策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问题,可以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与分析,有助于决策者做出选择。但是经济问题十分复杂,变化很多,有的指标根本无法用数量表示,采用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并不排斥定性分析,甚至可以说,定性分析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三) 项目论证的基本内容

项目论证的内容包括项目运行环境评价、项目技术评价、项目财务评价、项目国民经济评价、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社会影响评价、项目不确定性和风险评价、项目综合评价等,在此,我们仅介绍比较重要的几项论证内容。

1.项目财务评价

项目财务评价是项目经济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从项目的微观角度,在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下,从财务角度分析、计算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以及外汇平衡等财务指标,据以判断项目或不同方案在财务上的可行性的技术经济活动。

2.项目国民经济评价

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又称项目的社会经济评价,它通常运用影子价格、影子汇率、社会贴现率、影子工资等工具或通用参数,计算和分析项目为国民经济带来的净效益,以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对可能影响环境的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开发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或其他一切可能影响环境的活动,在事前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预测和评定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为防止和减少这种影响,制定最佳行动方案。

另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不仅要考虑项目对环境的近期影响,还要考虑项目对环境的长期影响,甚至要考虑研究项目结束几年、几十年后对环境的影响,所以还要考虑环境变化带来的成本与效益的时间价值。

4.项目社会影响评价

通常,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价实际包括社会经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影响。传统的工业化、现代化发展道路所产生的一些负面结果,使人们开始关注投资项目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条件在项目实施中的作用,在“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开始尝试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分析项目对实现国家或地方各项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和产生的影响,以及项目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评价开始独立出来。从美国的社会影响评价、英国的社会分析和世界银行的社会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共同之处,即集中分析项目与当地的社会、人文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预测项目实施对人民生活、社区结构、人口、收入分配、福利、健康、安全、教育、文化、娱乐、风俗习惯及社区凝聚力等方面有可能产生的影响及社会问题

投资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与投资项目相关的利益群体的评价。项目的社会评价,首先要检验项目设计是否考虑了社会文化及人口统计特征——项目地区的人口规模及社会结构,人口密度及社会分层模式(包括少数民族、部落和阶层的构成),评价他们能否在项目的实施、维护、运营和监督过程中继续或扩大他们的参与活动。

二是对项目地区人口生产活动的社会组织的评价,如评价项目地区流行的居民模式和家庭体系特点、劳动力的可获得性和所有制的形式;小型生产者是否能合理利用市场、能否获得地区经济的有关信息;土地所有制度和使用权;项目地区可获得的自然资源和其他生产性资源的使用方式。项目的社会评价要充分评估这些因素在项目实施后的变化,并保证项目地区的社会组织能适应所引入的技术条件的变化。

三是对项目的文化可接受性及其预期受益者需求的一致性评价。投资项目必须考虑项目地区的价值观、风俗习惯、信仰和感知需要。项目必须是文化上可以接受的,必须被当地的社会活动者以及他们的机构和组织所理解,并能予以运行和维护。例如,对一个在牧业用地和农业用地结合地带的牧人与耕作者的合作项目来说,如果忽视这两个群体之间原有的历史关系,则这个项目可能很难实施。

二、项目论证的程序和方法

很显然,项目生命周期每一评价问题都会有一系列相应的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的集合构成了较为完整的项目评价理论与方法体系。然而从目前我国的情况看,人们对项目的评价问题多集中在项目前评估上,对项目中评价和项目后评价则看得不是很重。另外,虽然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援助机构对其贷款项目的项目评价已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方法体系,但这套体系在国内的使用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不符合中国国情。

(一) 项目论证的程序

项目论证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包括提出问题、制定目标、拟订方案、分析评价,最后从多种可行的方案中选出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案,供投资者决策。项目论证的步骤如下。

(1)明确项目范围和业主目标。主要是要明确问题,包括弄清项目论证的范围以及雇主的目标。

(2) 收集并分析相关资料。包括实地调查以及技术研究和经济研究。

(3)拟订多种可行的能够相互替代的实施方案。因为项目论证主要核心点是从多种可供实施的方案中选优,故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和掌握的全部资料进行全面和仔细的考虑,拟订相应的实施方案就是项目论证的一步关键工作。

(4)多方案分析,比较。分析各个可行方案在技术上、经济上的优缺点,进行方案的综合评价与选优,最后根据评价结果选择一个最优方案。

(5)最优方案的详细、全面论证。通过市场分析、工艺流程分析、项目地址及服务设施分析、项目组织与经营管理分析、项目经济财务分析,进一步详细、全面地论证最优方案。

(6) 编制项目论证报告、环境影响报告和采购方式审批报告。

(7) 编制资金筹措计划和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以上步骤只是进行项目论证的一般程序,而不是唯一程序。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条件、方法的不同,也可采用其他适宜的程序。

(二) 项目论证的方法

项目前评价中一个重要的评估内容是项目财务评估。资金时间价值是项目财务评估的重要原理之一。

假如我们于2007年1月20日将1000元存入银行,到了2008年1月20日,我们可以得到1080元。这种由于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资金的增值就是资金的时间价值,也称为货币的时间价值,它由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价值、通货膨胀三部分构成,以利息作为表达方式。

在项目论证时,对比不同的备选方案,会发现其现金流量存在两种性质上的差异:一是现金流量大小的差异,即投入及产出数量上的差异;二是现金流量时间分布上的差异,即投入及产出发生在不同的时点。如果只是简单地对比两个方案的现金流量,或将前期费用和后期收益直接作静态对比,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的。为了保证项目寿命期内不同时点发生的费用和收益具有可比性,必须运用资金时间价值理论,将不同时点的现金流量折算成相同时点的有可比价值的现值或终值,才能科学地判断方案的优劣。

1.项目论证的静态评价方法

项目论证的静态评价方法是指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投资项目评价方法。

静态评价方法的指标体系有静态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资本金利润率等。

1) 静态投资回收期

静态投资回收期(Pt):是指以项目各年的净收益收回项目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所需要的时间。

静态投资回收期(Pt)的表达式为:∑nt=1(CI-CO)t=0

式中:Pt——以年表示的静态投资回收期;

CI——现金流入;

CO——现金流出;

(CI-CO)——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

t——年份。

在实际计算时,静态投资回收期Pt可以根据项目现金流量表(全部投资)计算,现金流量表中累计净现金流量由负值变为零时的时点即为静态投资回收期。其计算公式为:

累计净现金流量开始出现正值的年份-1+(上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的绝对值/当年净现金流量)

判别标准:

当Pt≤Pc时,认为项目在财务上是可以接受的;当Pt>Pc时,认为项目在财务上不可取。

2) 投资利润率

投资利润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润总额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对生产期内各年的利润总额变化幅度较大的项目,应计算生产期年利润总额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它是考察项目单位投资盈利能力的静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投资利润率=(年利润总额/项目总投资)×100%

年利润总额=年产品销售收入(含增值税)-年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年总成本费用

3) 投资利税率

投资利税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税总额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投资利税率=(年利税总额/项目总投资)×100%

年利税总额=年利润总额+年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4) 资本金利润率

资本金利润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税总额与项目资本金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资本金利润率=(年利税总额/资本金)×100%

资本金是指项目的全部注册资金。

2.项目论证的动态评价方法

动态评价方法是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的评价方法,是比静态评价更科学、更全面的评价方法。

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动态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

1) 动态投资回收期

动态投资回收期(p′t)指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按现值法计算的投资回收期。它可用下式求得:∑p′tt=0(CI-CO)t1/(1+ic)t=0

式中:p′t——动态投资回收期;

CI——现金流入;

CO——现金流出;

t——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

ic——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贴现率。

动态投资回收期p′t=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开始出现正值的年份-1+(上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的绝对值/当年净现金流量现值)

案例

假设某企业的总投资为4900万元,投产后每年的产值为990万元,企业年经营成本为450万元。试求其投资回收期?

如果不考虑时间因素,投资回收期T可由总投资额和年利润值算出,即:

T=4900/(990-450)≈9年

但企业的投资是由银行贷款的,因此除偿还成本外,每年还要支付利息,年利率为10%。

考虑这一因素,则应按动态投资回收期计算,即:

Td=23年

不考虑时间因素的投资回收期是9年,可以认为经济效益可取,而考虑了贷款利息之后,投资回收期为23年,从经济效益看就不可取了。

2) 净现值

净现值是指投资项目按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贴现率(未制定基准收益率时)将各年的净现金流量折现到投资起点的现值之代数和。净现值是考察项目盈利能力的相对量指标,也是对项目进行动态评价的较重要的指标之一。其表达式如下:NPV=∑nt=0(CI-CO)t1/(1+ic)t

式中:NPV——净现值;

CI——现金流入;

CO——现金流出;

t——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

ic——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贴现率;

n——计算期。

净现值的经济意义如下:NPV>0,表示项目实施后,除保证可实现预先设定的收益率外,尚可获得更高的收益;NPV<0,表示项目实施后,不能达到预先设定的收益率水平,但不能确定项目已亏损;NPV=0,表示项目实施后的投资收益率正好达到预先设定的收益率标准,而不是投资项目盈亏平衡。

因此,净现值指标的评价标准如下:NPV≥0,表示项目的盈利能力达到或超过了所要求的盈利水平,是合理的,可以考虑接受项目;NPV<0,表示项目的盈利性不能满足要求,项目不经济。

3) 内部收益率

内部收益率(IRR)是指使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贴现率,它是考察项目效益的相对量指标,也是重要的动态评价指标之一,其表达式如下:

IRR=i1+[(NPV1/NPV1+NPV2)(i2i1)]

IRR对项目进行评价的判别标准为:

若IRR≥ic,则认为项目在经济效果上是可以接受的;

若IRR<ic,则认为项目在经济效果上应予以拒绝。

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贴现率,在这样的利率下,项目寿命终了时,以每年的净收益恰好把全部投资收回来。它取决于项目内部,可以理解为项目到计算期末正好将未回收的资金全部收回来的贴现率是项目对贷款利率的最大承受能力。

(三) 项目评估的不确定性分析

对项目风险问题,即项目投资的安全性问题,在项目评估中也应给予充分关注。分析方法如下。

1.盈亏平衡分析

盈亏平衡点是项目盈利与亏损的分界点。通过分析产品产量、成本与盈利能力的关系,找出盈利与亏损在产量、产品价格、生产能力利用率等方面的界限,从而确定在经营条件下发生变化时的承受能力。一般来说,影响盈亏产量的因素有固定成本、产品价格和单位产品变动成本。通常称产品价格与单位产品变动成本之差为单位产品边际贡献。固定成本越高,则盈亏平衡产量越高;相对于预期的产品销售量,单位产品边际贡献越高,盈亏平衡产量就越低,项目发生亏损的可能性就越小。另外,从企业经营角度来讲,外部经营环境可能发生变化引起销售量和利润波动而发生业务风险是常见的风险因素。而固定成本在总成本构成中所占的比例越大,企业所面临的业务风险就越大,即固定资产有放大企业业务风险的作用。因此,正确判断项目风险情况和合理选择项目的成本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2.敏感性分析

所谓敏感性分析,就是通过一个或多个不确定因素的变化导致决策指标的变化幅度,进而判断各个因素的变化对实现预期目标的影响程度。不确定因素包括制约和影响投资效益的各种因素,如投资额变化,原材料和产品价格变化,产品质量及销售量变化,项目建设期、项目投产时的产出水平及达到设计能力所需时间变化,经营成本的变化,贷款利率变化等。如果某因素可能出现的变动幅度大于最大允许变动幅度,则表明该因素是方案的敏感因素。也可以假定要分析的各个因素均从其基本数值开始变动,比较在同一变动幅度下各因素变动对经济效果评价指标的影响大小,据此判断方案经济效果对各因素的敏感程度。有时不仅进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还要进行多个因素同时变动对经济效果的影响,以判断方案的风险情况和克服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的局限性。

3.概率分析

敏感性分析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各个不确定因素发生变动的概率相同。实际上,任何方案的各不确定因素在未来发生某一幅度变动的概率一般不会相同。有时往往被认为不太敏感的因素将来发生不利变动的概率却很大,实际上带来的风险比那些敏感性强的因素还大。对于这种问题,敏感性分析无法解决,必须借助概率分析。

概率分析就是通过研究各个不确定因素发生不同幅度变动的概率分布及其对方案经济效果的影响,以对评价结果做出某种概率描述,从而判断项目的风险情况。前提是必须占有足够多的信息资料并对这些信息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否则无法进行。对项目各种风险因素进行概率分析是多年来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的弱点。投资风险分析工作做得不深也是多年来造成投资决策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项目评估

项目评估指在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由第三方(国家、银行或有关机构)根据国家颁布的政策、法规、方法、参数和条例等,从项目(或企业)、国民经济、社会角度出发,对拟建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生产条件,产品市场需求、工程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进行评价、分析和论证,进而判断其是否可行的评估过程。项目评估是项目投资前期进行决策管理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审查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客观性,为银行的贷款决策或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由于一个独立的项目评估机构(或投资咨询机构)是从第三者的角度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的,这就决定了其评估结论的客观、公正性。又由于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评估理论和评估方法,因而决定了其结论的科学性。

(一) 项目评估的特征

(1) 一个独立的项目评估机构(或投资咨询机构)对委托部门负责或对委托评估的项目负责。委托部门可以是政府机构、投资贷款银行,也可以是独立的法人(企业)。由于代表和维护利益的角度不同,独立的项目评估机构(投资咨询机构)更能摆脱部门、地区的行政干预和局限性。

(2)可行性研究报告只提供多方案比较依据,而项目评估报告通常是对多方案择优。因而,项目取舍的依据(决策依据)是项目评估报告。

(3)项目评估从大局出发,因而更能保证宏观与微观、全局和局部利益的统一,这样也就更能避免投资失误。

(4)项目评估是投资决策科学化、程序化和公正性的有力保证。项目评估有其既定程序、评价方法和决策原则,还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评估理论。

(二) 项目评估的原则

(1)必须符合党和国家制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及经济建设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经济政策。

(2)项目评估必须建立在满足技术功能要求和可行的基础上,要求项目所采用的工艺技术是经过试验鉴定或实际验证,证明其是合适和稳妥可靠的,并有靠得住的市场、原材料、能源和人力资源供应等必要条件。

(3)项目评估应遵循可比原则,效益和费用的计算口径要一致。在计算期内使用同一价格和参数。

(4)项目评估应以动态分析为主,采用国家规定的动态指标。必要时也可采用一些静态指标进行辅助分析。评价指标可采用价值指标、实物指标和时间指标,也可补充比较指标。

(5)项目经济评估工作的质量不仅取决于方法本身的科学性,同时还取决于市场需求预测、工程技术方案选择、固定资产投资估算、产品成本估算、项目实施进度计划等基础数据的可靠性。评估时要对上述工作的准确程度进行认真审核。

(6) 项目评估的内容、深度及计算指标应能满足审批项目建议书和设计任务书的要求。

(7)项目评估主要是经济评估,但不能完全不考虑其他因素,应结合工程技术、环境、政治和社会等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价,选定最佳方案。

(8)项目评估必须确保科学性、公正性和可靠性,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允许实用主义或无原则的迁就。

(三) 项目评估的内容

在社会生产实践中,资源、市场、技术和经济之间从来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的关系既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又是互相矛盾、互相制约的,因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如何处理这些关系,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也是项目评价、投资决策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项目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建设必要性、现实性、可行性和市场预测的评估

评价一个工业建设项目,首先要了解拟建项目的背景并考虑市场(原材料和产品)需求,这是衡量建设必要性、现实性的一个前提。评估的目的就是根据市场和现有生产能力的状况来判断建设项目的目标市场潜量,有无建设的必要,建设该项目有何意义(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生产的产品能否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有无竞争力。

2.建设条件的评估

建设条件是项目建成后的物质保证。建设条件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原材料、能源、动力等各种投入的需求平衡,以及生产中“三废”等各种废弃物的处理。

3.技术方案的评估

在充分认识技术与经济关系的基础上,项目最重要的问题是技术选择,即在特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选择什么样的技术去实现特定的目标。技术方案的评估关键是多方案选优:一是找出最优方案;二是在不存在最优方案时,择其各方案之长,根据实际需要产生一个较优方案。技术方案评估的原则是要根据国家对某一行业(或产品)的技术政策来确定该项目选用工艺技术和技术装备的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并进行评价。

4.机构设置和管理机制的评估

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人们认识到项目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机制也是影响项目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项目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机制必须逐步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和项目的实际。

5.社会经济效果的评估

一般情况下,项目的经济效果评估主要实施财务评价,有关国计民生的、投资额巨大的项目还要进行国民经济评价。财务评价是从企业角度出发,以企业盈利最大化为目标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对项目财务收支一般要进行动态分析,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机会成本、边际效益和投入产出效果。

6.社会效益评估

社会效益包括劳动就业效果、收入分配效果、环境保护效果、节能效果、创收效果、技术进步和获取技术诀窍效果等。评估时应逐一分析比较。特别要评估项目能否起改善地区经济结构、劳动就业结构、行业经济结构、城市规划、生产力布局及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效果。

7.综合评估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分析比较和评估后,再从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宏观效果出发,结合建设项目微观经济的优缺点进行综合评估,提出意见或修改方案。

(四) 项目评估的程序

项目评估工作一般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1)成立评估小组,进行分工,制订评估工作计划。评估工作计划一般应包括:评估目的、评估内容、评估方法和评估进度。

(2)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数据资料,并对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相关资料进行审查和分析。尽管大部分数据在可行性报告中已经提供,但评估单位必须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核准已有数据的可靠性,并收集、补充必要的数据资料,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3)分析与评估。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按照项目评估内容和要求,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估。

(4) 编写评估报告。

(五) 项目评估的方法

项目的类型不同,采用的评估方法也不同。

1.项目评估法和全局评估法

项目评估法(局部评估法)以具体的技术改造项目为评估对象,费用、效益的计量范围仅限于项目本身,适用于关系简单,费用、效益容易分离的技术改造项目。例如,投入一笔资金将高能耗设备更换为低能耗设备,只要比较投资和节能导致的费用节约额便能计算出节能的经济效果。

企业评估法(全局评估法)从企业全局出发,通过比较一个企业改造和不改造两个不同方案经济效益变化来评估项目的经济效益。该法既考虑了项目自身的效益,又考虑了给企业其他部分带来的相关效益。适用于生产系统复杂,效益、费用不好分离的技术改造项目。例如,在炼油厂拟上一个节能项目,该项目能节约燃料油,节约的燃料油又被焦化或被重油催化装置进一步深度加工转化为高附加值的轻质油和低分子烯烃,节能改造的效益既体现在燃料油的节约上,又体现在高价值油品的增产上,费用和效益不能很清楚地分离,这时应该采用企业评估法。

2.总量评估法和增量评估法

总量评估法的费用、效益测算采用总量数据和指标,确定原有固定资产重估值是估算总投资的难点。该法简单,易被人们接受,侧重经济效果的整体评估,但无法准确回答新增投入资金的经济效果。例如,针对一个小炼油厂,需要做出是进一步进行技术改造还是关、停、并、转的决策。该项目需要从整体上把握经济效益的变化和能够达到的经济效益指标,此时应采用总量法。

增量法采用增量数据和指标并满足可比性原则。这种方法实际上是把“改造”和“不改造”两个方案转化为一个方案进行比较,利用方案之间的差额数据来评价追加投资的经济效果。它虽不涉及原有固定资产重估问题,却充分考虑了原有固定资产对项目的影响。

增量法又分为前后法和有无法。两者的区别为:前后法使用项目改造后各年的费用和效益减去某一年的费用和效益的增量数据来评估项目改造的经济效益。有无法强调“有项目”和“无项目”两个方案在完全可比的条件下进行全面对比,对两个方案的未来费用、效益均要进行预测并计算改造带来的增量效益。实质上,前后法是有无法的一个特例,即假定该项目如果不改造,在未来若干年内经营状况保持不变。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总是在变化的,不是上升,就是下降。因此,一般技术改造项目(包括扩能)评价都应采用有无法。

3.费用效益分析法

费用效益分析法主要是比较为项目所支出的社会费用(即国家和社会为项目所付出的代价)和项目对社会所提供的效益,评估项目建成后将对社会做出的贡献程度。最重要的原则是项目的总收入必须超过总费用,即效益与费用之比必须大于1。

4.成本效用分析法

效用包括效能、质量、使用价值、收益等,这些标准常常无法用数量衡评,且不具可比性,因此,评价效用的标准很难用绝对值表示,通常采用移动率、利用率、保养率和可靠程度等相对值来表示。成本效用分析法主要是分析效用的单位成本,即为获得一定的效用而必须耗费的成本,以及节约的成本,即分析净效益。若有功能或效益相同的多项方案,自然应选用单位成本最低者。

成本效用分析有三种情况:

(1) 当成本相同时,应选择效用高的方案;

(2) 当效用相同时,应选择成本低的方案;

(3) 当效用提高而成本也加大时,应选择增效的单位追加成本低的方案。

5.多目标系统分析法

如果项目具有多种用途,很难将其按用途分解单独分析,这种情况下应采用多目标系统分析法,即从整体角度分析项目的效用与成本、效益与费用,计算出净收益和成本效用比。

(六) 项目评估报告

项目评估小组在完成了项目评估之后,以项目评估报告的形式形成书面材料,从而完成项目评估。项目评估的最终成果是项目评估报告,项目评估报告的内容包括:

(1) 项目概况(项目基本情况、综合评估结论);

(2) 详细评估意见;

(3) 总结和建议(存在或遗留的重大问题、潜在的风险、建议)。

案例 体育赛事的评估

赛事评价是指对赛事进行仔细观察、测量和监视,以便正确评估结果的过程。

赛事评价可提供赛事的基本轮廓和重要的统计结果,为赛事参与者提供反馈,为赛事分析和提高服务,在赛事管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赛事的评价结果可以为新闻媒体服务,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宣传赛事所取得的成效,推广赛事,为未来可能出现的重复赛事在计划和寻求赞助上打下良好的基础。

赛事评价是管理循环过程中的一环。根据赛事管理活动过程,评价可以分为赛事前评价(可行性研究)、赛事实施期间评价、赛事后评价。可行性研究明确赛事可能的成本和赛事的效果,以供赛事拥有者做出决策。监视赛事是为了确保赛事按既定的轨道前进,使赛事管理者能够及时做出反应和对赛事计划进行调整。赛后评价测量与赛事目标相关联的结果。赛事分有形和无形影响,无形影响是难以进行量化评价的,只有通过描述进行评价,这主要集中在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上以及赛事的长远影响上。竞赛是赛事的核心,竞赛组织工作是否顺利直接影响整体赛事的成功,竞赛工作评价往往成为评价重点。由于不同目的和目标赛事的存在,赛事评价也表现为对赛事目的和目标是否顺利实现的状况进行评价,许多强调商业赢利的职业赛事就会侧重对市场营销的评价。尤其在现代体育赛事职业竞赛观赏性加强和市场化的趋势下,赛事竞赛和营销应是非常重要的评价内容。

赛事评价内容广泛、丰富,涉及众多管理要素,体现出对赛事整体运作的评价价值,因此,可以看出赛事运作中体育组织对竞赛核心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评价部分。

1.大型体育赛事的启动

体育项目产生于社会生产、分配、消费和流通的不断循环之中。一般而言,体育项目来源于满足社会需求的动机,如大型体育赛事满足人们的观赏性需求,体育旅游满足人们健身娱乐的需求,体育赞助满足投资人对自身形象及产品宣传的需求,等等。把握不同需求主体的内在需求,就可以创造出满足需要的体育赛事。

大型体育赛事的启动首先从组织整体环境和战略计划角度考虑。应了解项目的基本状况,对项目进行机会研究,为拟建投资项目的投资方向提出轮廓性的建议,编制项目计划。在项目计划的基础上,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2.大型体育赛事的机会研究

体育赛事的机会研究是体育赛事形成的最初阶段,它是体育赛事投资者和经营者调查市场需求,分析、比较、发现赛事机会,最终形成明确的体育赛事的发展方向或投资的过程。

首先,要对体育赛事的市场需求及供应进行预测。市场需求是体育赛事成功举办的关键因素,如果不了解消费者、欣赏者及赞助商的需求,掌握其需求心理,举办体育赛事活动,将会严重影响体育赛事的最大效益。同时,由于体育赛事的价值决定了体育赛事市场的供应,还需对体育赛事的市场价值进行评估和商机选择。判断与选择体育赛事的市场价值取决于体育赛事的基本情况,包括赛事的欣赏价值、参赛者的运动水平、赛事结果的不确定程度、赛事举办城市的历史文化、赛事举办地的消费水平、赛事的社会关注度、赛事的电视传播范围及赛事举办者的市场运作能力等。比赛项目、比赛地点、体育赛事目的、参赛者、传播范围、比赛的对抗程度、比赛结果的不确定程度、社会心理寄托、关注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不同状态,决定了体育赛事市场价值的不同。

在我国境内举办的各种体育赛事中,并非所有的体育赛事都有商业价值和盈利机会。在市场化趋势下,要举办体育赛事首先需要对体育赛事的市场价值进行基本判断,进行体育赛事选择。体育赛事选择体现为体育赛事可行性研究,由于我国竞赛体制的作用,体育主管部门往往既是体育赛事的设立者,又是体育赛事的运作主体,所以,体育赛事选择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育主管部门根据环境和计划判断是否设置该体育赛事;二是体育赛事承办方根据对体育赛事的可行性研究而决定是否申办。

为计划内体育赛事多由国家出资举办,现在,大部分体育赛事均为体育组织及承办机构自筹资金举办。在国家计划体育赛事中,计划者根据体育赛事的价值和目标选择设立体育赛事,必要时发布招标信息。承办单位根据可行性研究决定是否申办体育赛事,必要时要进行投标。在计划外的体育赛事领域,主要是商业性较强的职业体育赛事,由经济单位或体育组织根据市场环境和项目价值策划、创造出一些体育赛事。

其次,对体育赛事的环境分析。体育赛事管理者的基本任务就是协调、整合、开发、利用、组织资源,发挥资源的最大作用,从而达到体育赛事的目标。管理者要从系统的角度及观点,充分认识和理解体育赛事系统内、外环境的作用及影响。体育赛事是一项具有产业性质和较高欣赏品位的社会文化活动,需要助市场的运作来维持发展。体育赛事不仅建立在对消费者及欣赏者有效需求的基础上,还必须遵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基本条件的基本规律。如经济基础决定一个地区的消费水平及消费层次。任何一个地域均有其特有的文化积淀,如社会风气、风俗习惯、舆论氛围、文化水平等,并对体育赛事的开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体育赛事举办地的地理环境位置以及体育场馆、设施、设备等基础设施环境也决定了体育赛事的运作及开展,体育赛事举办地的治安状况也是体育赛事环境分析的重要内容。

体育赛事还同时受到单项和综合性体育组织,如国际奥委会、国际和国家体育组织的重大影响,以及受主办国家政府和相关部门、主办城市政府、旅游组织、文化和环境组织、地方团体、赞助商等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影响。体育赛事组织通常就是在这种与各种相关体育组织发生联系的管理环境下进行决策和活动的。体育组织与体育赛事的联系表现形式多样,有的体育组织直接成为体育赛事运作主体,有的以联络形式进行指导。体育赛事组织与相关体育组织的联系是体育赛事运作的关键,因为这些体育组织大多负责体育赛事的核心竞赛,甚至负责指导、监督整个体育赛事的运作。

最后,对体育赛事举办者自身能力及条件的分析。体育赛事承办者自身能力及条件的分析是体育赛事可行性研究的重要一环。可通过优势、弱势、机会与威胁分析(SWOT)法识别自身能力及条件,经由优势分析可知晓举办者自身资源的优势,经由弱势分析可识别自身的弱势,了解体育赛事内部存在的不足。优势、弱势的区分能够使体育赛事举办者清楚自身状况,机会、威胁分析可提供关键的信息去研究外部情况,以便赛事举办者利用机会,避开威胁(见表4-1)。

7

8

进行SWOT分析之前,必须对体育赛事的每个环节十分熟悉。这些内容包括财政预算、工作人员、志愿者、时间、日期、地点、预期观众、举办地人口规模等。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选择体育赛事的基本方向。应充分考虑以上因素,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体育赛事。

3.大型体育赛事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在详细调查、周密研究、进行技术经济和环境分析、方案比较之后得出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并形成书面报告。一个完整的体育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至少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论证投资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这主要是通过市场预测工作(即通过市场预测分析项目所生产的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来完成的。二是项目投资建设的可行性。这主要是通过生产建设条件、技术分析和生产工艺论证来完成的。三是项目投资建设的合理性(财务上的盈利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这主要是通过项目的效益分析来完成的。其中,项目投资建设的合理性是可行性研究中的核心问题。

体育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一般内容如下。

(1)总论或项目实施要点,包括项目背景简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项目背景概况,包括项目业主概况,项目的成因,项目已完成的前期工作及其费用。

(3)项目前景与范围,包括项目的市场前景、产品或服务价格与营销收入预测、项目的具体范围等。

(4)项目的资源与条件,包括项目实施和运营所需的资源、主要原材料、项目的各种条件、组织内部的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

(5)项目各种备选方案,包括实现项目目标的各种备选方案,技术、实施和总体情况等。

(6)项目各备选方案的实施安排,包括项目实施阶段的划分、项目总进度安排、项目实施的组织与管理的一般要求等。

(7)项目各备选方案的环境保护评价,包括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状况、项目所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需要采取的主要环境保护措施、环境保护投资估算和环境影响评价等。

(8)项目各备选方案的财务与国民经济评价,包括投资估算、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和不确定性分析等。

(9)项目各备选方案的综合评价和比选结果,包括各方案的经济、技术、运营等单项评价与比选的结果和综合评价与比选的结果,以及相应的说明等。

(10)结论、建议与附件,包括对选定的最佳方案的说明、对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的建议、作为附件的项目建议书、各种调查报告和各种附图等。

4.大型体育赛事的申办

申办是获得大型体育赛事举办权的主要形式,它是指通过对体育赛事涉及的领域、投资的收益、技术可行性、环境情况等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及论证,从而明确体育赛事的投资价值及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通过相应的渠道和法定的程序,由举办城市或地区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进行宣传、推广、展示,争取赛事主办组织的理解与支持,以正式会议投票表决的决议获得赛事主办权利的全过程。

1)考察申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城市具备的基本条件

大型体育赛事的申办,各国都会投入财力、物力和人力去争夺主办权。具体申办的准备工作主要是申办地符合大型体育赛事的具体要求。包括申办所需要的充足的财力资源,兴建配套的市政工程设施,包括道路、公交、照明、旅馆等,申办国家和城市的整体市民的“体育意识”等。

根据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于1992年向申办城市颁布的《申办冬季奥运会和夏季奥运会调查表》中所规定的条件,奥运会申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社会政治稳定,体育设施齐备,有安全保障,交通便利和通信设施先进,文化艺术发达,城市的开放与现代化,有经济保证,城市美化和环境保护状况良好,有举办大型国际比赛的经验,具有提供体育赞助的潜在能力,等等。

根据1994年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全国综合性运动会申办办法(试行)》中所规定的条件,申办综合性运动会应具备的条件有:当地党政部门的支持;当地政府可靠的财政保证;安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为参加者及有关人员、新闻记者等提供良好的食宿接待、交通等接待条件和工作条件的保障;符合国际和国家技术标准的竞赛场地和器材;举办形式可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具有较高的竞赛组织管理水平;具有符合竞赛需要的电子计算机、邮电通信、电视转播等技术设施保证。

2)撰写详尽的申办报告

申办报告的质量直接影响申办能否成功。一份科学的申办报告应该是客观的、详细的、完整的。在申办报告中,要尽量凸显城市的特点和优势,在拥有普遍的申办条件的基础上能够拥有自身的独特优势,体现出一般中的特殊,无疑为申办成功增加了可靠系数。强调申办城市的优势,也是申办中常用的策略。为了在申办竞选中战胜其他申办城市,申办报告中需要承诺赛事将不会给申办城市和国家带来负面影响,并且有关举办赛事的财政、社会和文化影响条款也是可以直接接受的。申办报告中还需要证明将如何保证赛事给市民带来好处,而不是增加他们的额外负担。因此,一份赛事申办报告需要承诺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改善环境和交通以及城市的体育设施等。比如悉尼申办奥运会时,在申办报告中向居民承诺,把霍姆布什湾退化的土地改造成国家奥林匹克体育艺术中心,还承诺改善交通条件,建造环奥林匹克公园铁路,以减轻奥运会举办期间的交通拥挤状况。对于申办城市来讲,在申办阶段还有一个重要承诺就是如果申办不成功,用于申办的资金不会被浪费。

申办报告陈述种种理由,列举申办城市和国家具有足够的实力,是一个说服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技巧。如何以巧妙的方式表达一个城市骄人的历史和未来的规划,通过一系列科学、客观的陈述,成功地说服各位握有投票权力的赛事组织官员,是申办的关键环节。在赛事申办中,每个申办的国家和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如何将这种优势表现出来,是申办报告中需要策略和技巧的问题。在激烈竞争的关键时刻,陈述得充分、合理和细致,往往有一锤定音的效果。陈述是让别人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对申办的成功非常重要。

5.大型体育赛事的方案策划

体育项目的策划过程就是对体育赛事进行规划的过程,是对未来行动方案的一种说明。如没有计划,则体育赛事活动经常会出现干扰、混乱和低效率等。包括拟定、编制和修订详细的项目阶段的工作目标、任务、工作方案和管理计划,范围规划、进度计划、资源供应计划、费用计划、风险计划、质量计划和采购计划等。整个的方案策划过程如图4-1所示。

401

图4-1方案策划过程

目标是未来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制订计划的前提。前期的准备工作已经进行了SWOT情形分析,分析外部环境,确定存在的机会和威胁;同时分析组织内部资源,根据分析情况,确定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将大的目标进行细化,通常以数量指标和质量标准来表示。根据分目标,重新审视赛事组织内部和外部有可能影响整体成功的因素,重新评价赛事目标,制订赛事的战略计划。根据战略计划的要求,制订战术计划。

不同规模、类型和水平的体育赛事对战略和战术计划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于奥运会这样组织水平复杂和高水平的大规模体育赛事,其计划的战略性作用就显得非常突出。体育赛事计划应当具有灵活性,体育赛事战略计划与战术计划在不同层次体育赛事组织中应有不同的要求和体现:一般规模赛事,战术计划较强,战略计划较弱;中等规模赛事,战略计划、战术计划相差不多:大型赛事,战略计划较强,战术计划较弱。

赛事战略确定后,计划实施可以通过战术计划完成。战术计划是对如何完成整体目标的具体规定,通过战术计划实施战略和达到目标。根据工作分解结构(WBS)确定战术计划中赛事的工作内容,并将之绘成正式的工作分解结构图。20世纪6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工作分解结构”法是项目管理中重要的管理工具之一,它也可用于体育赛事的项目管理中。这样工作分得越细,制订计划时就越容易。

体育赛事的规模不同,战术计划也会不同,但战术计划必须包括竞赛、营销、人力资源、后勤、财务预算、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管理等要素。战术计划各个任务领域都存在进一步分解的内容,如营销中的规划销售、媒体转播、赞助、广告,风险管理中的合同签订、保安,人力资源中的组织结构、志愿者,等等。

6.大型体育赛事方案策划的内容要点

体育赛事的策划围绕着体育赛事目标,系统地确定赛事的工作任务、赛事进度、编制资源预算等,从而确保赛事在合理的赛期,以尽可能少的成本和尽可能高的水平完成。一般而言,在体育赛事方案策划中要回答以下基本内容:做什么(what);在哪里做(where);如何做(how);何时做(when);谁去做(who);花费多少(how much)。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体育赛事方案策划的基本内容。

体育赛事方案策划的内容要点如下。

(1)根据比赛场场容量及有关赛事的历史数据估算赛事收益,再根据预期收益制定预算及开支计划。

(2)制定赛前准备工作、赛期工作和赛后工作的时间表。不要急于求成,以免增加工作及花费。如售票工作应在广告促销之后,在公众还未了解赛事时过早地售票会浪费精力等。

(3)按照各项任务开展的逻辑顺序安排时间,规划要详细到日。赛事活动组织涉及申请批文或许可证,并有规定的申请期限和程序。寻找合作机构和申请基金也要注意时间问题,每个公司都有其财务周期,应事先了解合作公司每年在何时制定财务预算,其财务年度何时结束,也要了解各基金会审议提案的具体时间。

(4)以倒推方式制定规划。列出需要完成的任务,并规定任务完成的最后期限。确定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哪些步骤和需要花费的时间。如确定在某一日期前收到所有邀请人的回复,就应该算出设计和印刷邀请函、填写和邮寄邀请函,以及被邀请者回复函件需要多少时间。由最后期限倒推,就可计算出应在何时开始相关工作。

(5)预留额外时间来应对不可预料的延误,在时间安排上留有余地。

(6)应将赛事规划告知赛事的各工作人员,包括主要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志愿者队长和政府官员,让每个人进行确认。建议每周召开一次全体工作人员会议,每月召开一次所有相关者参加的会议。充分利用电子邮件、书面通知等在组委会内部沟通信息,协调工作。

(7)注意有关的惯例和规定。如国际奥委会要求对奥运会的邀请函在赛前一年内发出。明确与赛事组办有关的其他协议和规定。如一些专业协会对电视转播体育赛事前、中、后的广告时段做出了具体规定;体育场内广告牌的数量、大小和类型也有相关规定。在体育赛事的单个计划中,列出每个部门负责的进度计划,并将其合并为总计划表。

(8)编制、分发赛事主要管理人员的通讯录(包括姓名、职位、住址、联系电话、电子邮件和传真等)。

(9)要有应急方案,以便遇突发事件时能随机而动。如冬季奥运会常将山地滑雪项目安排在赛事的第一天,为天气变化带来的推迟留出充分的余地。

(10)以最小的可计量时间来制定赛事规划。竞赛规划中以每10分钟为一个规划时间单位,电视转播要以秒为最小时间规划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