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课堂管理解读

课堂管理解读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专题四 课堂管理解读一、课堂管理的内涵课堂管理是构成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动力因素。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通常把课堂理解为教室。这是课堂管理最基本的功能。良好的课堂管理对教学活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满足课堂内学生的合理需要,形成积极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激励学生的参与精神,激发学生潜能的释放,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入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专题四 课堂管理解读

一、课堂管理的内涵

课堂管理是构成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动力因素。在课堂实践活动中,课堂管理不仅是影响课堂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而且是一种能够塑造和强化学生行为的重要力量,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体现了每位教师的能力与机智。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使课堂管理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它对教师驾驭课堂、管理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学者认为,不会管理的教师就是不合格的教师。

1.什么是课堂

从传统意义上讲,课堂是指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各种教育活动的场所。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通常把课堂理解为教室。但是,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教室虽然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但它侧重于师生活动空间的建筑学意义,强调的是由建筑材料构筑而成的教学空间。课堂虽然也是一个具有一定空间的活动场所,但它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组织,是师生以课程为中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特殊人际心理环境,强调组织内部丰富多彩的群体生活,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互动,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系统整体。

2.课堂管理的含义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对课堂管理作了如下的界定:“课堂管理是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创造有利环境的过程。”

埃默(E.T.Emmer)认为:“课堂管理是指一套旨在促使学生合作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教师行为与活动,其范围包括物理环境的创设、课堂秩序的建立和维持、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和学习指导。”

田慧生认为:“课堂管理就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是鼓励课堂学习的教师行为和活动。”

3.课堂管理的功能

课堂管理虽不是课堂教学本身,但它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对教学活动的效果产生着十分显著的影响。具体说来,课堂管理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以下三方面功能:

(1)组织功能。这是课堂管理最基本的功能。课堂教学要有效进行,教师必须对教学设备、教材、学生以及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这样,学生才能由分散的个体变成有效的学习集体,教材、教学设备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教学活动才能系统、有序地进行。

(2)助长功能。良好的课堂管理对教学活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满足课堂内学生的合理需要,形成积极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激励学生的参与精神,激发学生潜能的释放,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入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3)维持功能。维持功能指教师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较持久地维持课堂教学的基本秩序,形成比较稳定的教学环境,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4.课堂管理的目标

主要是立足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和主动发展。具体来说:

(1)激发积极的课堂气氛,保持学生的良好状态。

课堂氛围与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直接关联,而良好的学习状态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效率的前提和基础。

(2)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

课堂教学内容往往都借助课堂活动来组织和推动,因此,要争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专注于课堂活动过程。

(3)争取学生更多地参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课堂活动除了师生以互动方式进行学习外,还有生生组成小组合作学习。因此,课堂中的活动大都以团体活动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激发学生高度参与,以利学生的主动发展。

(4)养成学生的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

学生在课堂中的自我管理是最有效的课堂管理,也是课堂管理的理想目标。养成学生的自我管理,要从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入手,注重对学生自律意识和自制行为的双管齐下。

二、课堂教学管理

课堂教学管理是课堂管理的核心。实施课堂教学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教师对教学现场中教学活动本身的速度、节奏、段落衔接及学生注意力等的不断调控,为教学设计方案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为预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保障。

1.课堂教学节奏的处理

课堂教学节奏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可比成分在时间上以一定的次序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形式。这些可比成分主要有教学的密度、速度、难度、重点度、强度和激情度等。通过这些可比成分的有规律地交替和变化,教育者不仅可以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而且可以有效组织教学和调控学生注意力。

(1)课堂教学的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的程度。新知识多,密度就大。有的教师在解决课堂密度问题时,采取“快读快写”的教学方法和大剂量训练法,教师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读完或做完规定的学习量。另外为了缓解教学压力,在课时分配时可对密度大的内容适当少安排一些。

(2)课堂教学的速度是一个量的概念,主要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任务的量。包括新知识的传授和旧知识的巩固。课堂教学的速度有快有慢,要根据新旧知识、难易程度、重点非重点等情况灵活调控,使快慢切合实际,恰到好处。

(3)课堂教学的难度,主要指教授者和学习者在教学时感到表达、理解、运用等的难易程度。它多属技术、方法、理解和理解水平方面的问题。在教学有难度的地方,教学节奏往往是慢节奏。

(4)课堂教学的重点度是通过比较而确定的相对概念。它主要指课堂内重要的或主要的教学内容占全部教学内容比例的大小的程度。在教学重点内容时,往往需要放慢节奏。

(5)课堂教学的强度,主要指师生双方在单位时间内教授或学习一定难度和一定数量的教学内容所引起的双方身心疲劳的程度。持久的高强度,可使教师传递教学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都减弱。因此,当教学出现高强度后,教师要及时减量减速,以调节学生学习压力和紧张心理。

(6)课堂教学的激情度,主要指师生双方共同沉浸于教学美的境界中所形成的情感共鸣、情感振荡的程度。激情度的出现,常标志着教学高潮阶段的到来。

实践表明,良好的教学节奏可以把学生带入教学美的境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实际,处理好教学的整体节奏,做到快慢有致,疏密相间,动静交替,张弛有度,使课堂教学节奏实现优化

2.课堂段落的管理

一堂课的课堂段落大致可分为候课、导入、课中、结束几个部分。

(1)候课。

候课是课堂活动的第一个段落,候课有积极的教育学意义。对教师来说,可使其在开课前及时准确地进入角色。对学生来说,是教师守时、负责、爱生的具体表现,且有利于稳定学生情绪,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

国外有学者曾这样描述教师的候课:上课铃响,在学生进教室之前,教师就出现在教室门口,亲切地看着学生鱼贯而入,就像将军在他的阵地上检阅士兵。这样不仅能确定教师在这个班级的“主角”地位,而且有检查学生课前准备等多种实际作用。

(2)导入。

导入是一堂课、一个新单元或一个新段落的开端,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主要起着集中注意、酝酿情绪和带入情境的作用。导入的类型很多,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有直接导入、联想导入、实验导入、设疑导入、事例导入、故事导入、直观导入和悬念导入等。要运用好这些导入方法,关键是要把握住课堂导入技术的几项重要内容:

①引起注意。导入需要及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并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而上课前学生的注意力往往是分散的。另外,注意是人的意识的警觉性和选择性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力是学生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维持者。

②激发兴趣。恰如其分、引人入胜的导入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即将开始学习的新的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认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好的导入还能使学生在产生学习新课愿望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对学习的兴趣,使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③指引思路。好的导入能给学生的学习指引思路。比如新颖性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悬念式的导入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启发性的导入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

(3)课中。

课中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段落,其间应做好课堂交往、课堂活动、课堂纪律等管理工作。

①课堂交往。主要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强调课堂互动,关注课堂中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开展课堂交往,关键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②课堂活动。主要指小组讨论、小实验、小制作、小表演、学习竞赛、游戏活动等。课堂活动顺利实施的关键是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教师要做好课堂观察、巡视和课堂辅导,实现教管结合。

③课堂纪律。课堂纪律的维护是课中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必须有令人舒畅的课堂环境,而纪律是课堂环境的支持性、保证性因素。良好的课堂秩序能使教学事半功倍,使师生都感到是一种快乐和享受。因此,优秀教师都舍得在纪律维护方面下工夫

(4)结束。

结束部分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完成课堂的“有序解散”,因此,结课时一要防止随意性(放任自流),讲到哪里算哪里;二要防止拖堂现象,要留有余地。利用2~3分钟时间,或简要归纳,或巧作铺垫,或巩固练习,或曲终奏雅,留下回味、思索的空间。

3.学生课堂注意的调控

注意状态是学习的必要条件,而分心则是学习的大敌。加强学生课堂注意的调控,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是提高课堂效率、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治本”方案。

(1)调控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调控无意注意的关键,是教师要尽可能控制各种可能影响学生学习的刺激因素,始终将学生的注意集中在需要集中的对象上。

提高学生有意注意程度的重要手段,是加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教育,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此外,还要考虑到使学生的上述两种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转换。

(2)常用的辅助控制方法。

①声音控制。教师讲课的声音根据需要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变化,内容重要处或情感激荡处可加强语气,提高音调,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②眼神和表情控制。课堂上,教师目不转睛地直视学生时,往往是用眼神传递暗示和警示的信号;当老师脸上露出笑容时,则是对学生认真学习的认可和赞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与兴趣。

③停顿和邻近控制。当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时,教师可采取突然停止讲课的方法来调控,这一刺激往往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为使信号更加奏效,教师还可以一边凝视学生,一边走近他。

④变换活动方式。当课堂出现沉闷时,教师可通过变换活动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如变讲授活动为游戏活动、竞赛活动,变教师讲授为师生讨论,变单一讲授为多媒体展示等。

三、课堂纪律管理

1.课堂纪律的含义

(1)什么是课堂纪律。

所谓课堂纪律,主要是指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施加的外部控制与规则。它是学生内在的需求。

从纪律的本质上看,纪律是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必然要求有相应的制度来保障,也必然具体化在制度、规则和秩序之中。

(2)良好课堂纪律辨析。

①课堂的热闹与安静。形式上的热闹与安静不是良好课堂纪律所追求的,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自由才是最重要的。我们需要的是热闹与安静的转换,自由与严格的和谐,“放”和“收”的辩证。

②课堂的“乱”与“活”。课堂上,有的学生抢答问题不举手,或者一边举手,一边急切地说“我说,我说”;有的学生在师生对话交流中,忍俊不禁地插话;还有的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你认为行不行,好不好?”

③课堂纪律的严格要求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人认为,严格要求课堂纪律会影响发展学生的个性,其实不然。因为纪律最重要的特征是尊重人的人格,严格的纪律是学生内在的需求,是尊重学生对权利的需求,也是学生在课堂上有尊严地生活的需求,正是在这些需求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健康发展。

2.课堂纪律与课堂规则

纪律是一种规则和规范,纪律具体体现在规则之中,执行规则就是遵守纪律,强调纪律就是强调规则,形成规范。

通常设置的课堂规则有:

①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随意缺课;

②因特殊原因迟到者要向教师报告,因事因病无法上课者应请假;

③听到上课铃响,立即进教室,准备好书籍用具,静待上课;

④按排定的座次入座,不可私自随意调换座位;

⑤上课和下课时随班长或值日生的口令而起立、问候,向教师表示敬意;

⑥提问和回答问题要先举手,经允许后才能起立发言,语言要清楚、简洁;

⑦课前要预习,课后要复习;

⑧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仔细观察,不看无关的书籍,不做无关的事情;

⑨按时完成作业,做到独立思考、书写整洁、字迹清楚、格式规范;

⑩离开座位,走动要轻声,不妨碍他人;

img5保持正确的看书写字的姿势,注意用眼卫生;

img6保持课堂内外整洁,不乱丢纸屑杂物,不随地吐痰

img7课前课后,值日生做好教室清洁卫生,要擦净黑板,整理好讲台;

img8尊敬教师,注意礼貌,关心同学,互相帮助;

img9进出课堂要依照次序,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学习,等等。

3.课堂纪律管理的策略

课堂纪律管理是课堂管理中一项比较复杂和具有一定难度的工作,它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并采取快捷有效的处置方式,不仅如此,课堂纪律管理更是一个深层次的育人过程,因此需要有一定的管理策略和艺术。

(1)注重课堂纪律的前期管理。课堂纪律的前期管理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纪律的目的性、重要性的教育,以培养和形成学生对纪律的认同感,对集体的归属感,对良好课堂环境的责任感。在进行纪律意识教育的同时,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收集了解学生对课堂纪律的意见和想法。

(2)师生共同制定课堂规则。课堂规则应由教师和学生充分讨论,共同制定,因为由学生参与讨论而制定的课堂规则,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愿望,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内化,有助于消除学生误解,从而自觉遵守课堂规则。

(3)加强心理沟通,坚持励志引导。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师生间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达成和保持课堂中的积极互动的效果,促进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走进学生情感世界,真诚地爱护、理解、鼓励和引导,会使学生产生兴趣和接受性。即使对犯有错误的学生也要注意批评的方式,魏书生老师分三种情况来处罚违纪的学生:规定他休息时为大家唱一支歌,规定他自己找机会去做一件好事,规定他写一份说明书。魏老师的批评教育方式具有“励志”性,能促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改正缺点和错误。

四、课堂管理中的心理机制

关注学生的心理,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把握他们在兴趣、需要、情感、意志等个性倾向性方面的特点,才能在课堂管理中有的放矢,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1.了解学生的心理

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有三种需要在发生作用:一是认知的需要;二是被赏识的需要;三是成就的需要。因为需要产生动力,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心理除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外,还包括学生的心理障碍。比如厌学、早恋、网迷等。只有了解了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管理时才能做到“对症下药”,进而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了解学生心理的方法一是师生相互信任,实现心灵沟通。这就要求双方彼此视为知己,以心交心。二是民主平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为此要求教师摒弃师道尊严,转换角色,善于蹲下去看学生。三是注重心理观察。心理观察是了解学生心理的基本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用眼观察,更要用心观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2.注重学习动机的激励

在心理学中,激励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其实质是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并达成一定的行为目标。激励在课堂管理中的作用表现为: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激励可以鼓励先进,督促后进。

课堂管理中激励的方法一是赏识激励。因为被赏识是学生的心理需要,通过赏识激励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二是情感激励。情感、情绪是激发兴趣、动机的重要因素。教师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以情育情,才能达成情感激励、情感共鸣的目的。三是教师行为激励。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课堂管理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堪称学生的表率。这种表率作用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四是竞赛与评比激励。中小学生好胜心强,课堂管理中适当开展竞赛评比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古人对健康的界定:体壮为健,心怡为康。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通常包括:正确的人生态度、满意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个性、适度的情绪。

课堂管理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一是创设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特别是心理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二是关注差异和用爱施教,尤其要关爱丑小鸭以及弱势群体。新课程提出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管理中,绝不能留下被遗忘的角落。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实现后进转化。三是团结合作,相互包容。现在中小学生中小皇帝、小公主的比例逐渐增大,这些人往往唯我独尊,只喜欢表扬,听不得批评,课堂学习时难于合作,难于相处。因此,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包容心理成为课堂管理中一个新的着力点。

五、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

课堂教学中,各种不期而至的偶发事件常令教师头痛不已。对于偶发的事件及其他各种类型的课堂问题行为如处理不当,都会引起课堂内混乱,从而严重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因此,处理好各种课堂偶发事件,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管理任务之一。

1.课堂偶发事件的含义

课堂偶发事件,是指与课堂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无关而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突然发生的直接影响和干扰课堂教学过程的刺激事件。

课堂偶发事件,大多数是由主观因素诱发。处理得当,教学秩序得于继续顺利进行;处理不当,即时或将会影响教学进行。

2.课堂偶发事件的特点

①突发性;②偶然性;③新异性;④不定性;⑤两极性。

3.教师妥善处理课堂偶发事件必须具备的素质和条件

(1)教师要讲究语言的艺术。

①教师语言要简洁;②教师语言要准确,有的放矢,针对性要强;③教师语言要有愉悦性。

(2)教师要有丰富的学识和生活经验做后盾。

(3)教师要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机智做保障。

4.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方法

一般来说,应付偶发事件的办法有三种:即冷处理、温处理和热处理。

(1)冷处理。所谓冷处理,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对一些偶发事件给予暂时冷结,仍按照原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活动,等到课后的其他时间再作处理的方法。此法能使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去考虑,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案,能够冷静地处理偶发事件。常见的冷处理方式有发散、换元和转向三种。发散指教师将全班学生视线的焦点从偶发事件上“发散”开,避免事件继续成为关注的焦点。换元指教师巧妙地将发生的事件转为教育的材料,借助事实启发学生。转向即教师用新颖别致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中心引到教师安排的方向。

(2)温处理。所谓温处理,即教师对于因为自己疏忽、不慎造成的不利影响,如板书错别字、发音错误等引起的课堂骚动等,应态度温和地及时承认失误,并自然地过渡到原教学活动的程序中。

(3)热处理。所谓热处理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当偶发事件发生时,教师应抓住时机,马上给予处理,以取得最佳教育效果。此法往往能使偶发事件及时得到解决,并给学生以强烈的思想震动和深刻影响,对日后偶发事件的产生起到震慑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