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管理艺术

课堂管理艺术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这样,才能左右逢源,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如果教师只注意了统一性而忽视了灵活性,就表明课堂教学缺少艺术性的组织。此外,教师在保持课堂教学系统性、科学性前题条件下,依据教材和学生实际使课堂教学富有新颖性。课堂教学应该按事前设计好的程序组织课堂教学,按照教学计划运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

第二节 课堂管理艺术

一、课堂管理遵循的原则

夸美纽斯创造了“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从此课堂管理就客观地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但长期以来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对这个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至少在理论上还未给它以应有的地位,加以独立的研究。

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对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在教学改革新思潮的冲击下,学生主体地位逐渐确立,教师的“讲课”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任务,注重学法指导成为新教学法的重要内容。在这种情况下,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管理水平;课堂管理问题已相当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

1.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的基本原则、授课的结构和环节、教学的基本方法等都是属于教学的“统一性”问题。从这个基本要求出发,教师就要按照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来组织课堂教学,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要遵循教学的基本原则,要事前安排好课的结构及各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的基本方法。从课堂教学上看,都应把握统一性原则,遵循其要求,并使之艺术化。反之,必然使课堂教学支离破碎,失去统一性。

然而从课堂教学的客观实际情况来看,完全可能出现千变万化的情况。教材内容有所不同,学生对教材各部分理解程度不同,学过知识的遗忘多少不同等,多种情况要求课堂教学绝不能生搬硬套条条框框,而应视其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在统一性前题下注意贯彻灵活性原则。所谓灵活性,是指课的结构和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并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随时加以调整。各课时自然要设计好一个比较理想的程序,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教案。但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过分地受到课前设计好的模式及教案的约束,要根据可能出现的情况灵活更改不适之处,临机处理各种问题。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节,用新的设想和方案予以补救,使教学更切近于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左右逢源,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方式要多样化,目的是使全班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富有成效。如果教师只注意了统一性而忽视了灵活性,就表明课堂教学缺少艺术性的组织。

2.兴趣性与新颖性相促进原则

教与学是一项比较艰苦的脑力劳动,总给人一种枯燥乏味之感,因此教师必须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保持课堂教学的兴趣性。所谓兴趣性,是使学生的注意力指向并集中在教学活动上。教师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步步吸引学生深入教材,层层递进;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学”的活动上,探幽取宝。

为此,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努力:首先,在学习一门新课程之前,扼要叙述该学科的历史发展过程,阐明学习该学科的重要意义及作用。尤其要着重讲一讲该学科中比较突出的、典型的、能吸引学生兴趣的事实,以使学生对这门学科发生兴趣。如:开物理课之前,简要讲一下物理学家牛顿如何受苹果落地这一普通现象的启发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就会初步诱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其次,讲一讲学习方法。只要学习方法得当,努力钻研,虽然这门学科很难学,也是完全可以学好的,使学生有一种轻松感。最后,在上每一节课的导言中要通过设疑、提问、讨论等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一开始就集中在教学活动上。目前学校中学生“偏科”已成为普遍现象,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对那门学科不感兴趣,不是学生没有能力学好。

认知心理学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但是人脑毕竟不是电脑,人的大脑在接受信息并进行加工、储存、组合的过程中,都有学生本人的态度和兴趣问题。如果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的过程中不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一味灌输,学生无疑对所学的知识注意不够,所获无几。课堂教学秩序井然,但却未能完成教学任务。

此外,教师在保持课堂教学系统性、科学性前题条件下,依据教材和学生实际使课堂教学富有新颖性。为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师必须花费大量心血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抽象概括、归纳整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同时借助表情、动作、图片、直观实物、绘画及音响等手段对教材进行形象性描绘。教师应使学生在独特的新颖气氛感染下,兴趣盎然,情绪波澜起伏,仿佛置身于欣赏艺术的境界,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目前,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原因就是课堂教学死气沉沉,各科千篇一律,讲授的虽是新知识,但却没有新鲜感,调动不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突破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固定教学模式,增添一些新的方法与手段。

教师应该注意,不是一提到增加课堂教学的兴趣性与新颖性,就是离开教学内容,故意穿插进去一些笑料去增加所谓的兴趣性与新颖性。教学中一定要有趣味性,但这不是“奇闻轶事”、“故事新编”、“涉新猎奇”,不能使学生“喜笑之后,一无所获”。而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学科开始讲授之际,使学生一开始就对其发生兴趣,并把这种兴趣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这就要求教师巧妙地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化枯燥为兴趣,化“苦学”为“乐学”,使课堂教学既紧张又轻松愉快、既严肃又生动活泼。总之,只有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紧紧地吸引他们,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接受知识,教师也会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3.掌握连贯性增加应变性

课堂教学应该按事前设计好的程序组织课堂教学,按照教学计划运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因此从整个课堂教学看,课堂教学呈现连贯性,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前后连贯一致,脉胳清晰,鱼贯而下。

为达到课堂教学连贯性的目的,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课与课之间要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既要体现阶段性,又要保持连续性。

第二,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按本学科的知识体系,给学生穿一条线,以便使学生能够以此为线索,逐步掌握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图表法值得我们借鉴。如果教授的知识不成体系,不但破坏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而且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杂乱无章,不便于储存和提取。

第三,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教师应保持大致一样。学生的适应性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如果学生已经适应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采用的手段,教师还在频繁变换之,学生就无法适应,必然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

从课堂教学的实际上看,有时完全有可能没有按照课前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完全有可能出现一些教师事先考虑不周的地方。即使课前课备得多么详细,教学方法安排得多么巧妙,也必然会出现与我们的“原设计”有出入的情况。因此,在掌握连贯性的基础上,增强应变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自己讲课的程序与教学方式。善于处理可能出现的“突出事件”,机智地加以引导,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保持课堂教学连贯性的基础上,具有明察秋毫的本领,随着教学步步深入,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凭课堂教学的“直觉”当即悟出知识传授的正误、深浅、难易、快慢、详略、疏密,从而相应调整教学内容,不要受原有教案的约束。上课时不可能与设计的教案一模一样,这种偏差性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正常情况,关键是如何应变。教师要在宏观控制课堂教学的前题下,视具体情况而有所变化。如果受到突发情况还按原计划进行组织课堂教学,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不顾学生“主体”一味强调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是与组织课堂教学艺术的原则与要求相违背的。

二、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衔接办法

由于中小学在教学方面存在着很严重的脱节现象,给教与学带来很多困难,教师不得不花力气对新生的知识进行摸底,查缺补漏;学生也不得不重温旧课,熟悉适应新的学习要求。但总会有些学生由于不能及早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掉队辍学。如何按照儿童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搞好中小学教学衔接,让小学生及早地顺利地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这是搞好中小学教育衔接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搞好中小学教学管理上的衔接,首先要了解学生升入中学后,在教学管理上的不适应状况。这方面的不适应包括:

1.作息时间不适应

小学与中学相比,每天上课节数少、时间短,进入初中上课节数突然增多,学习时间突然拉长,刚入学的新生一时适应不了。

对于知识基础不太适应。目前,一般中学的初一新生知识基础都欠扎实,知识面较窄,致使相当数量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如时间拖长极易形成明显的两极分化

2.教学内容不适应

小学学习内容比较少,而初中课程门类增加、内容增多、难度加深,使刚升入初中的不少学生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时间一长便会偏科。

3.教学方法不适应

小学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讲练结合,而初中多以自学为主,学生很难短时间内适应。

4.学习方法不适应

在小学阶段,教师讲述多,作业的模仿性强,小学生比较习惯于“听、背、默”,进入初中后,教师的讲述偏重于分析,模仿性的作业减少了,长于独立思考。

怎样解决上述的不适应呢?主要应抓住如下几点:

1.适当调整作息时间

小学应从五年级下学期开始,每天安排五节课,上午三节,下午二节,每节课45分钟,使小学与初中作息时间吻合。

2.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补课,其中搞好调查是关键

调查表明:小学升入初中的新生,语文学科突出的问题是错别字多、拼音口生、语法基础知识差;数学科主要是计算准确性差,单位换算、分数运算、解应用题等能力差,表达不规范;英语学科主要是语音不准确,学习语法难度大。由于初一学习内容重复较多,负担不重,应当在初一上学期抓紧知识补缺工作。

3.教学内容的衔接

中小学教学内容和要求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程度相差悬殊。小学内容简单,概念少,理性东西要求低,形象性、趣味性较浓;中学课程多,科学性、逻辑性、抽象性比较强。教师必须掌握中小学内容的联系与区别,搞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首先,中学教师要比较深入的掌握小学教学大纲和教材,找到中学内容在小学的支撑点和学生在理解新教学内容中的主要障碍;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高年级教师也要熟悉中学初一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找到中学教学内容与小学教学内容的联系,以便为衔接做好准备。

其次,如果条件允许,中学可以和小学建立对口学校,结成互帮对子,互相听课,了解学生知识基础、能力、兴趣爱好,研究他们在学习新内容时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

再次,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知识的实际情况,与学生一起备课,以便实现讲课的针对性。

4.科学合理的改进教学方法

在初一年级的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意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差异性。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初一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因此,对初一学生的教学,仍要适应他们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可适当运用小学教学方法中的从学生生活实例入手的教法,充分发挥教具、模型和图表的直观作用。

5.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小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后,他们有强烈的学习愿望,但他们却没有摆脱小学的依赖性和模仿性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小学生喜欢机械记概念、背名词,喜欢书面作业。到了中学,教师讲课偏重分析,模仿性作业少了,对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独立学习能力要求高了,小学那套“背、默、记”的学习方法就不适应了。为此,必须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如果说学生在小学是“喂着吃、扶着走”的方法居多,进了中学则要靠他们“独自走、找食吃”了。但这种转变必须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能逐步增加独立性的锻炼。因此,对初一新生,还得“喂”一段时间,即“先扶后放”。对于学生学习上的困难要给予细心的具体的帮助。当然,小学教师,尤其是五、六年级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预习、复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三法同步”管理法

影响教学质量有很多方面的因素,既有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等“人”的因素,又有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物”的因素。而在这六种因素中,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三方面的潜力发挥、工作状态、互相协调是关键性因素。为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强调教、学、管的“三法同步”。“三法同步”就是围绕教学的总目标(指通过教学使全体学生能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打下坚实基础,每个学生的良好个性与创造才能都得到较好发展),以及各学科、各单元教学的具体目标,“教”、“学”、“管”互相协调,互相促进,以实现教学的整体化、系统化和最优比。然而,目前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管”相互脱节是比较普遍的。首先是教与学的脱节,教师不研究学生,不研究学法,教法是封闭的、呆板的,搞课堂的“标准化”、模式化,教不能适应学。其次是管与教的脱节,管理不从实际出发,方法僵化,要么框框套套很多,限得过死;要么流于形式,期初抓抓计划,期末抓抓考试,平时不深入,不过问,几乎放任自流。凡此种种,造成了教学过程各方面的互不适应,矛盾多,被动性大,工作效率低,教学效果不好。

在科学的、合理的教育思想、教学目标指导下,教学必须“三法同步”,而且“三法同步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要实施“三法同步”就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根据共同的目标要求,做到教法、学法、管法纵向序列化,无论教师、学生或管理者,从准备到上课、课外作业辅导、检查、小结,有常规要求,有灵活措施,方法有连续性,环环紧扣,有序进行,步步发展;横向一体化,注意教、学、管三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围绕整体目标,体现共同要求:上课前准备要充分(计划的、思想的、知识方法的准备),上课中潜在的积极因素要充分发挥,上课后要多种渠道结合以扩大加深学习成果,检查要及时反馈补授,总结则要根据目标要求分析评价,为下一周期作必要准备。由于在教学过程中纵横联系,同步进行,就保证了教学的整体化、系统化和最优化

“三法同步”最重要发是强调了教学的整体观念,要求管理者、教师、学生都关心教学质量,都积极参加教学质量管理,并清楚地意识到各自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以及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动态变化,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与此同时,又要清楚地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三者的辩证关系,教、学、管三方面不断相互调节,相互适应,教师要培养爱护学生学习上的创造性,管理者也要尊重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从而促进教学的发展。“三法同步”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三者是从不平衡到平衡,而后又产生新的不平衡到新的平衡的。

img1

img2

四、影响课堂管理的六要素

良好的课堂管理不仅与科学合理的管理指导思想和恰当的管理方法密切相关,而且还要受到管理者的素质、课堂自身的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认识和分析这些因素,发挥其积极作用,对于课堂管理的实践活动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1.课堂的管理跨度

有的学校班级学生数额爆满,有的甚至多达七、八十人一个班,教师一堂课下来,有精疲力竭之感。原因之一就是课堂管理跨度过大,不易进行管理。据说前苏联中学规定三十人一个班,我们国家对班级学生人数也有规定,一般为五十人左右。适当的班级学生数额有利于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督促每个学生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2.课堂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教室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教师上课进行课堂管理。如果教室临近马路,嘈杂之声不时传来,何谈良好的课堂管理?现在人们已利用心理学等科学研究成果,对教室的色彩、学生的座位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搞好课堂管理显然是有益的。

3.学生的上课风气

在一个学习环境和纪律状况比较差的班级,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会感到非常吃力,而在一个学习和纪律状况比较好的班,教师会感到轻松愉快,也就是比较容易进行良好的课堂管理。而班级学生的良好课堂学习态度和遵守课堂纪律的自觉性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也不是少数学生能左右的,它是班集体长期努力奋斗的结果。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良好的班集体的作用。发动学生自己参与课堂管理,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群体规范和风气,制约全班的课堂活动。

4.教师的管理机智

这是教师根据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运用自己的智慧,敏捷而恰当地处理课堂上偶发事件的方法和能力。有一堂课上,教师刚进教室,就发现黑板上画着这个教师的漫画头像,这个教师没有冒失地查问或简单地擦去,而是说:这幅画画得很像,抓住了人物的特征,但这个同学的画画才能不应当表现在今天课堂的黑板上,而应当表现在学校的墙报上;今天的作文课我们练习描写人物的外貌,请同学们能抓住人物特征,写好自己的作文。然后,教师把画擦去。这样,既使学生认识到破坏了课堂纪律的错误,又较好地引起学生对作文的注意和兴趣。如果缺乏机智,就会在千变万化的课堂上束手无策,甚而由于自己简单化处理而事与愿违。

5.教师的教学威信

赞可夫说:“如果没有威信,那就是说,师生之间没有正确的相互关系,就缺少了有成效的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有威信的教师,可以用轻轻一句话甚或一个眼神使乱哄哄的课堂刹那间安静下来,威信不高的教师,即使大声训斥也不能使学生信服和听从。赫尔巴特认为:“除了这种威信外,学生不会再重视任何其他的意见。”加强修养、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等,都是一个教师树立威信所必须的,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第一印象。教师在学生面前的第一堂课,一定要精心设计、精心管理,然后让这良好的第一印象持续下去。如果第一印象欠佳,会对以后的课堂管理带来较大困难,有了威信,我们的课堂管理才会事半功倍。

6.师生的情感关系

我们知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课堂管理的顺利进行。隔膜乃至对立的师生情绪会成为课堂管理的严重障碍,如果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建立起师生关系的肯定情感,他就会把自觉遵守课堂管理的各种规范,同时看成是维护师生间友好情感的需要。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尔逊说过:“为了得到教师的爱,学生可以去做各种教师所喜爱的事,甚至去学习他最不感兴趣的科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