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选材的原则与方法

选材的原则与方法

时间:2022-05-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凡是有志于登上写作之坛的写作主体必须遵循鲁迅的话:“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一)选材原则材料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1.真实真实是一切文章、作品的生命。文学作品不论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或是历史人物事件,都要经过典型化的方法来反映生活。

二、选材的原则与方法

纵观那些经受过历史考验的传世之作,研读那些传播广远、超越文化时空的典范精品,可以看出这些文章、作品无不得益于材料选取的精当。那些经过大手笔精心选取的材料构成了文章、作品的深厚底蕴,吸引着千万读者趋之若鹜地研读和赏析。因此,凡是有志于登上写作之坛的写作主体必须遵循鲁迅的话:“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这是写出名篇佳作的重要一步。

(一)选材原则

材料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真实

真实是一切文章、作品的生命。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里提出了“事信而不诞”的要求。“事信”即材料真实可信,“不诞”即不荒诞。不能无中生有,不能张冠李戴,不能道听途说,不能敷衍塞责,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假乱真。真实包括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1)生活真实。从写作理论上看,各类文章和作品对材料真实性的要求是不同的。一般实用性很强的文章和作品,如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总结、调查报告、人物传记、游记、说明文科技著作等,写的是真人真事,就要求材料真实准确,即真人真事都必须符合生活原状,不能随意改造,不能编造杜撰,不能夸大缩小和虚构。这叫事实真实、生活真实。按照这种真实的要求,记人,不仅是确有其人,实有其事,而且人物的籍贯、姓名、相貌特征、脾气秉性都要刻画准确;叙事、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原因、结果,也都要交代准确;引文、作者、篇名、内容、标点等不能随意改动,如果材料不真实,就会出问题,给实际工作、人们生活带来损失,造成坏影响。

(2)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生活真实的概括集中和提高,是排除了生活真实中一些次要的、偶然的、表面的东西,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艺术真实虽然多半不是生活中实有的人和事,却应当是生活中可能有或应该有的人和事,因此,也不允许脱离生活真实胡编乱造。文学作品不论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或是历史人物事件,都要经过典型化的方法来反映生活。即使是真人真事,也需要进行艺术加工,“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鲁迅说自己写的人物“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这种艺术加工允许想象和虚构。

但是,无论是文学作品的艺术真实或是一般文章的事实真实,都要求做到本质真实,即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生活中有些事物确实是存在的,但并不代表事物的本质,写作中仍然是不足取的。

2.切题

切题就是围绕主题选择材料,使材料符合表现主题的需要。即如陆机所说的“物能称意”。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对此讲得更为形象:“要知道在大理石上刻出人脸来,无非是把这块石头上不是脸的地方都剔除罢了。”这个道理正如同雕刻艺术中的“阳刻”。所以,凡是能有力地表现、说明、反映主题的材料,就选留。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再生动也不应塞进文章里去——写作主体完全可以利用它另写一篇,而没有必要“乱点鸳鸯谱”。

选材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把主题表现得鲜明突出。唐弢在《群众创作漫谈三题》中说:“为主题服务,目的就是要使中心突出,使读者能够接触到作品的灵魂,留下鲜明的令人激动的印象。……如果光是孤立地考虑主题,那也是不行的。有灵魂,还得有血肉,也不应过分地束手束脚,觉得这也不能写,那也不能写。凡是有助于主题思想的,必须尽量铺开,补充,发挥,使主题表现得有声有色。……如果血肉干瘪,灵魂也会随着枯萎的。”

著名记者穆青在谈到通讯《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如何选材时说:“《报道》的初稿,第一小节有一长段叙述,介绍‘老坚决’得名的由来:他在土改中如何坚决,反霸中如何用一根绳子捆上了十二个土匪……我们在反复修改中进一步认识到,这篇通讯的主要任务是要告诉读者这个普通共产党员是怎样热爱社会主义林业的,是要着力描述‘老坚决’营造的防风林一再遭到破坏时他那种不屈不挠的‘坚决劲,……(于是)我们抛弃了这个‘长胡同’(指‘老坚决’的由来)。”这就是作者做到了“唯陈言之务去”。一些“跑题”、“离题万里”的文章,多半是出于忽略了材料的切题问题。

3.典型

典型是指同类题材中最有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材料就是那些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有代表性的材料。它既有普遍意义,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典型材料能以少胜多,有力地表现出主题。

例如,夏衍写《包身工》,为了表现出包身工生活的悲惨、包工头的残酷,他选择了芦柴棒的遭遇作为典型的例子。芦柴棒是老板从乡下花12块钱骗来的,两年来已为老板挣了230块钱,可当她病得再也站不起来了,老板还是不肯让她休息,说:“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夏衍选用这样的典型材料,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章武的散文《特区的眼睛》,写的是人们神往难忘的深圳、珠海两个特区。文章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作者选择了这两座城市富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深圳和香港一水之隔,雄奇、瑰丽、碧波溶溶的大鹏湾,密林一样平地崛起的楼群,洋溢着浓郁南国风采的成千上万的建设者,而作者独具慧眼,将艺术焦点凝聚在市政府广场中心草坪上的青铜雕塑“开荒牛”上。“开荒牛”所展现的“沉重的负载,艰难的开拓。威勇和睿智的结合,力的爆发,美的升华……”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深圳市真正的灵魂。而珠海,则娉娉婷婷,风姿绰约,和澳门咫尺相望,有比深圳更为密集的楼群,虽是弹丸之城,却有着描绘不尽的娇艳和繁华。琳琅满目的万千世界,作者独出心裁,而将动情的目光集中在海边的“珠海渔女”的花岗石塑像上。珠海渔女是美的。“她的目光是那样的圣洁而又娴静,嘴角上漾着温馨的微笑,一双玉臂映着月亮的清辉,高高地举过头顶,一颗用不锈钢球铸造的硕大无比的珍珠,正在她的手中熠熠闪光……”从美丽的珠海渔女身上,我们不由为珠海那迷人的风韵而心驰神往。

4.新颖

材料新颖就是能反映时代气息、时代风貌、时代精神的,或一般人没有接触过的,或熟视无睹而实含有深刻意义的,能令人感到新颖别致蕴寓深意的题材。“文章最忌百家衣”。如果一篇文章使用的材料尽是人家用过了的老材料,那读者读起来就味同嚼蜡,甚至会引起反感。袁牧有几句话说得很有见地:“熊掌、豹胎,食之至珍贵者也,生吞活剥,不如一蔬一笋矣。牡丹、芍药,花之至富丽者也,剪彩为之,不如野蓼、山葵矣。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人必知此,而后可以论诗。”的确,吃东西,味贵其鲜;赏花,趣贵其真。作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材料新颖才能给人真趣实味。新颖的材料,大致有以下两种:

(1)新近发生的事件。新闻报道不必说,其他文章的写作也要注重一个“新”字,材料新颖就是其一。鲁迅特别擅长采用新材料,如他的《灯下漫笔》,开篇即从当时的“纸钞”、“现银”谈起,说的是眼下的时事。那个“饿的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的活材料,就引自当时刚刚出刊的《现代评论》第21期(作者钟瑚,题为《一个四川人的通信》,文曰:“男孩只卖八枚铜板一斤,女孩连这个价钱也卖不到。”)还有他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引用了王金发对杀害秋瑾烈士的元凶章介眉“慈悲”,终招杀身之祸等事例,在当时也都是很新颖而且有说服力的。

(2)鲜为人知的事件。虽然不是新近发生的事,但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也具有新颖性。

例如,中国学者、陕西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安危,曾在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前夫人海伦身边工作近一年,意外地发现了30年代斯诺采访鲁迅的一份提问单、采访记录手稿和根据记录整理的谈话纪要原件以及其他珍贵史料。安危带回这些原始材料首次披露了这一中国现代史上的轶事。记者路元前去采访安危,写了一篇专访《鲁迅同斯诺谈了什么》,生动地再现了这一历史事件,读者看了就觉得很新颖。

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作品基本上是反映三、四十年代的社会生活,从时间上讲是陈旧的,但对于生长在新社会的人们,对于不熟悉那个时代特殊生活范围的人们,都是新鲜的。他写的《受戒》反映的是佛门弟子明海和尚对爱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和尚谈恋爱”,乍听起来,仿佛有点荒诞不经,但读了作品,却会深为明海和英子他们纯洁美好高尚的情操而感动。每个时代虽然有着不同的时代精神,但美好的东西,往往能超乎时代内容而存在。

选材中提倡新颖,“新鲜出炉”的材料当然能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写作也提倡“平中见奇”、“俗中见新”,在平常的材料中挖掘出新意,见出写作的功力,而反对“逐奇失正”。

(二)选材的方法

选材的方法,从共时性的角度来说,应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1.真实和虚构的关系

一般来说,读者不太喜欢写作材料的失实,认为这是对读者的亵渎和欺骗,因而常常把真实性放在第一位。当然,文学作品中的真实正如前文所说,包括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文学作品追求的真实多为情感的真实、心理的真实,即艺术真实。文学作品中的诸多虚构,在生活中可能与事实不符,与情理相悖,但在人的情感世界里却可能具有“深度的真实”。因此,不能仅仅用生活真实的唯一标准来衡量材料的“真实性”,而应该尊重材料真实的多重内涵。正确处理好了“真实”与“虚构”的关系,才能使文章动人心魄,获得写作意义上的成功。

例如,有一位女生,在生活中留着运动短发,却写了一篇作文《长发的故事》,文章分三部分写,第一部分写小时候妈妈天天为自己梳头扎辫子,说我留长头发好看;第二部分写自己上了外地的中学,学习较忙,妈妈亲手剪下了我的长发,说这样每天可以节省梳头的时间;第三部分写自己上了大学,妈妈来信劝我还是留着长头发好看。文章结尾写寝室的同学邀我一起去理发,被我婉言谢绝了。因为,在我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执拗的声音:我的长发为母亲而留。据这位同学自己介绍,这是一篇受流行歌曲《长发为君留》的启发而写成功的虚构之作,在实际生活中,这位女生并非长发飘逸。从事实的逻辑来看,这篇作文与生活的真实似乎不一致,但是在情感逻辑里却是顺理成章的。一个自幼在母亲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女孩,为了这种精神的依恋,甚至牺牲生活中的方面性原则也在所不惜。与生活真实不符,但在情感世界里却更逼真、更感人。

2.统一与突破的关系

选择和使用材料要围绕主题,达到材料和观点的一致性,这几乎是一种写作常识。但这也容易将那些与主题不一致的“反例”排除在视野之外,结果使文章的内容过分“清纯”、单薄,或导致主题以偏概全,结论成为“孤证”。所以,在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时候,可以吸纳波普尔的“证伪”说,容纳与原先设想不完全一致的“反例”,突破固有的框框,使结论更加辩证、全面。

例如,关于三国名士嵇康柳下锻铁的原因的探讨,《晋书》仲说:“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如果据此就下定论,认为嵇康锻铁乃出于生计的需要,这是非常粗率的。《文士传》中就有反例:“家贫居,有人就锻者,康不受直。”不收报酬,对生计又有何补益?学者在此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认为,因为打铁可以散发药的热力,而铁屑又具有镇静的作用,因此,嵇康锻铁之举是躲避政治迫害的韬晦之法,也是养生之道的调养之术和取药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