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为艺术而生

为艺术而生

时间:2022-05-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颗悲愤的心与高超的艺术造诣,造就了不朽的米开朗琪罗。1499年,24岁的米开朗琪罗完成了群像《哀悼基督》。16世纪初,米开朗琪罗迎来了成名后的创作黄金期。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一起促成了佛罗伦萨艺术的最后一个高潮。在教皇的压力下,佛罗伦萨政府多次出面劝说米开朗琪罗,他才不得不复出。

一颗悲愤的心与高超的艺术造诣,造就了不朽的米开朗琪罗。强悍而完美的大卫身躯及其如钢铁般坚强的意志是对共和政治的鼓舞,西斯廷壁画更以强烈的视觉美感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巅峰之作。

小小石匠

一个充满艺术创造力的天才人物,其成就往往不限于某一方面。就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或者是拉斐尔。他们无论在绘画、雕塑、建筑上都具备超乎寻常的创造力。不过,令他们享誉盛名的作品领域却各不相同。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肖像画的巅峰,那么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则是人体雕塑的永恒之作。

1475年3月6日,米开朗琪罗诞生于佛罗伦萨阿雷佐附近的卡普莱斯小镇,其父时任卡普莱斯的行政长官。本来他的家族几世代在佛罗伦萨经营小规模的银行,可到了他父亲那辈就经营不下去了,仅在阿雷佐地区留有一处采石场。米开朗琪罗出生几个月之后,全家人就搬回到佛罗伦萨生活。在他6岁时,其母因病去世,为了让他得到更好的照顾,其父只得把他寄养在采石场的一个石匠家里。米开朗琪罗从此便与石头、槌子和凿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好奇地学着石匠们敲敲打打,并常常乐此不疲。时间一长,他就学会了如何熟练地运用工具把画上的东西雕刻下来。这个经历或许是米开朗琪罗最后成为一代大师的先决条件。事实上,人生后来的许多事情往往在他年幼时就已经决定了。

米开朗琪罗头像
米开朗琪罗(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

儿童时期的米开朗琪罗,狂热地爱上了石匠的艺术。当他的父亲送他进入拉丁文与希腊文的文法学校学习时,他却更宁愿去教堂临摹绘画并且寻找画家同伴,即使父亲训斥他也丝毫不受影响。13岁那年,明智的父亲把他送进了佛罗伦萨画家基兰达约的画室学习绘画艺术,为徒不足三年,即尽得其师之艺,并作为助手参与基兰达约主持的圣玛利亚诺韦拉教堂壁画创作。由于他更喜欢雕塑,随后又转入以保存古典雕刻遗物著称的美第奇家族庭园学习雕刻艺术。在美第奇庭园,他接受该园古物学家及雕刻家贝尔托尔多·迪乔瓦尼指导,倾心研究古典雕刻,多纳泰罗、古希腊、罗马的雕刻艺术使他受益无穷。在美第奇的美术学院里,米开朗琪罗还接触到一大批人文主义学者、诗人和艺术家。从那个时候起,他就已经是一位有着强烈人文主义倾向的小艺术家了。

米开朗琪罗在15岁前后即以兼工雕刻绘画受到人们注意,他的少年之作以突出的古典风格超越同侪。从最早的《阶梯旁的圣母》(约1492)、《山陀儿之战》(约1492),展现出当时雕刻中罕见的粗朴、壮突的形象之美,其人物姿态尤以沉静庄重深得古典风格之精髓。米开朗琪罗20岁时创作的《酒神像》,已经初展他的个人风格,即集中一切注意于人体表现,特别以强力运动的人体表现的个人风格。这是15世纪以来首个突破了雕刻界以往的机械平衡构图的作品,表明了青年艺术家卓越的才华。

《创世记》局部《洪水》
《创世记》是米开朗琪罗在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礼拜堂天顶上的壁画,作品场面宏大,人物刻画震撼人心,是米开朗琪罗的代表作之一。

邂逅达·芬奇

米开朗琪罗最初本无意做一位画家,他的志向是成为一位雕刻家。1499年,24岁的米开朗琪罗完成了群像《哀悼基督》。适时,整个罗马都被这个作品震惊了。人们不相信这个“鬼斧神工”之作是出自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艺术家之手,那细致入微的匠心独运,以及激烈扭曲的人体是解剖学科的大胆艺术实践。为了让人们相信这的确是出自他的手笔,米开朗琪罗不得不在圣母的衣带上刻下自己的名字。《哀悼基督》以真实秀美的人体表现掩盖了巨大的哀伤,表现出艺术家强烈的人文主义理想寄托,即关于人性崇高和不朽的理想,被誉为15世纪最动人的人性拥抱神性的作品,米开朗琪罗从此名震罗马。

16世纪初,米开朗琪罗迎来了成名后的创作黄金期。1501年,米开朗琪罗受佛罗伦萨共和政府委托,制作一尊异常高大的雕像《大卫》。在雕塑过程中,米开朗琪罗对其倾注了极大的创作激情,以现实主义手法和充满英雄主义的理想来表现这个被神化的人物。大卫体态壮伟,有移山倒海之强力和坚如钢铁之意志。他左手轻握投石带,充满信心地走向战斗。该雕像原准备用做大教堂的装饰雕像,但由于米开朗琪罗极为成功的创作,共和政府改变原计划将它置于市政厅大门前,用于激励佛罗伦萨人民捍卫祖国抗击强权的士气。《大卫》因此成为文艺复兴艺术中最具政治意义的作品而留下不朽之名。

16世纪初的佛罗伦萨,可谓能人荟萃。那时达·芬奇也恰回佛罗伦萨,在1504年到1505年间,米开朗琪罗还应佛罗伦萨政府委托,与达·芬奇一起为市政厅大会议堂制作壁画。两位顶级大师各据大会议堂的一面墙壁各展所长,这无异于一场创作竞争。可惜的是,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未完成一半就因被召往罗马而停工,与达·芬奇的半成品一样都在后来被毁失。不过,未完之作却对当时的佛罗伦萨画派产生了巨大影响,那种集中表现强力的人体美的艺术创作手法和其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影响了欧洲后来数个世纪。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一起促成了佛罗伦萨艺术的最后一个高潮。

《大卫》
《大卫》是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琪罗的代表作,现收藏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

向天作画

米开朗琪罗在佛罗伦萨的盛名引起了教皇尤利乌二世的注意,1505年,他邀请米开朗琪罗前往罗马为其制作教皇陵墓。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兴奋的米开朗琪罗本以为他将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世界最宏大的纪念物来。他抛下佛罗伦萨未完的所有事务,亲自奔赴卡拉拉采石场选采石料达8个月之久。可尤利乌斯二世突然改变主意,要艺术家停止陵墓雕刻的准备工作,甚至拒付采石工资。这令纯真的艺术家气愤已极,认为教皇言而无信,不尊重艺术家,一怒之下回到了佛罗伦萨。然而在16世纪初,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即使给艺术家的待遇并不高,艺术家也必须为其工作。在教皇的压力下,佛罗伦萨政府多次出面劝说米开朗琪罗,他才不得不复出。随后,他用了两年时间,为教皇制作了一尊青铜像(后被毁)。1508年,米开朗琪罗又被迫接受了一项辛苦无比的工作,为西斯廷教堂画屋顶壁画。一开始教皇认为艺术家的裸体画有伤风败俗之嫌,要他为其“穿”上衣服。为此,艺术家进行了多次斗争,在得到教皇保证不再干扰创作的允诺之后,才又开始放手创作。

这位顶极艺术家把最初悲愤的心情化为创作的激情,立志要把这幅壁画绘制出震惊世界的效果。果然,他做到了。他以宏伟的建筑结构作框边,在中央部分按建筑框边连续画了9幅大小相间的宗教画,画中内容取材于《圣经》中有关开天辟地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建筑框边的拱间壁面绘以12位男女先知,四角画有摩西、大卫等的故事。此外,在建筑构件上面和间隙处还绘有各种青少年形象,壁画气象万千,但始终以人物表现为主,其中形体鲜明的人像共有343个之多,大部分比真人还大,有的甚至大逾2倍。整个屋顶实际面积达500平方米左右,实为美术史上最大的壁画之一。在整整4年之中,艺术家谢绝所有助手的协作,亲自动手,自我封闭在教堂之内,拒绝外界的探视。每一点每一滴,从内容安排、构图草创到色彩实施全部由他一人完成。他居高不下,曲身仰视,灵思一天天舒展,慢慢融入到那天界的创作境界之中。4年的长期仰面作画,使他的颈项落下了疾病,以至于看书信都要放到头顶仰视。而当壁画揭幕那一刻,他的所有辛苦都被证明是值得且有价值的。画中人物的宏伟气魄,以及强烈的意志与力量,无不给人以深刻印象和不尽的艺术启迪,这是艺术家非同寻常的在写实基础上的理想化加工。壁画以其精美绝伦、大气磅礴之美感,被举世公认为空前之作,上帝与亚当的杰出形象更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最完美的创造。

继西斯廷教堂壁画之后,米开朗琪罗相继创作出著名的雕像《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在1519年到1534年间,他在佛罗伦萨创作了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这些作品皆强调悲愤沉郁的气氛,表现出艺术家对反动势力的厌恶与愤懑。一个个堪称完美的作品使米开朗琪罗获得了美术雕刻史上不朽的美名。晚年的艺术家将他的美术实践用于建筑,宏伟的圣彼得大教堂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浩大华丽的建筑,同样展现出米开朗琪罗固有的雄伟有力又不失唯美的艺术风格,对后来的欧洲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1564年2月18日,米开朗琪罗逝世于罗马,其艺术风格影响了后来数个世纪的艺术家。

西斯廷教堂祭坛画《最后的审判》
1534年米开朗琪罗第三度到罗马,他接受罗马教皇的委托,在1535年开始准备绘制巨幅壁画《最后的审判》,在历时六年半后完成这个西斯廷教堂的祭坛画。该画场面壮观、扣人心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