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构主义认识论及其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识论及其理论基础

时间:2022-05-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建构主义认识论及其理论基础一、建构主义认识论及其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教学哲学基于建构主义认识论,其主要理论来源为大脑神经生物学、系统论和当代认知科学。建构主义解说道,这一原理并不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有鉴于此,建构主义认识论强调,由于人类原则上无法理解客观存在的实有,只能建构认识,因此不可能有绝对的知识和绝对真理。

建构主义认识论及其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认识论及其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教学哲学基于建构主义认识论,其主要理论来源为大脑神经生物学系统论和当代认知科学

1.关于大脑神经生物学

过去认为客观世界似乎通过感官输入大脑,然后大脑建构起客观世界的映象,而大脑神经生物学研究表明,用这种看法来解释客观世界、感官和大脑之间的关系是错误的。事实上,大脑仅仅是以其通过感官获取少量的甚至还是歪曲的、有缺陷的客观世界信息来建构对客观实在的认识的。这里我们可以用人类建构“太阳绕着地球转”这一认识来加以说明。我们知道,一开始人类的感官获得的是一种被歪曲的信息,即太阳从东方升起绕着地球从西方落下去,并形成了“地心说”。后来随着航海与观察技术的发展,一些学者通过对星球运行轨迹的计算,才认识到“地心说”的错误,提出了“地球绕着太阳转”这个反映客观实在的认识。这表明大脑要建构起反映客观世界的认识,并不能简单地通过感官输入的客观世界来获得,而必须通过对感官输入的客观世界进行特殊的加工来获得。

在这个特殊的加工过程中,客观世界的许多信息在感官中,并且进一步经过感官把感性印象转化为神经原刺激时不断消失着;而同时,通过大脑对信息的整合,特别是通过大脑中已经存在的结构和信息的联系,大脑不断地产生着许多新的信息,并建构起一个完整的关于现实世界的认识。这表明,大脑建构的认识,绝大部分恰恰不是由外部世界的实在来确定的,而是由大脑内部、由大脑自己来确定的。

大脑神经生物学研究进一步认为,大脑在它的神经活动中,绝大部分是对其自身、对已经建立起来的结构和基本概念(自我意义)作出反应。

建构主义认识论依据上述大脑神经生物学研究确定,知识不是被动地通过感官接受的,而是通过大脑加工建构的,是人创造的产物。

2.关于系统论思想

关于大脑的系统论认为,人的大脑是一个在很大程度上与它的环境隔绝的系统。今天我们差不多都知道,我们赖以感知对象和事件的信息来自外部世界,其形式是以各种频率传播的波。正是人对客观世界可感知的波使脑创造了图像、声音、气味、质地和味道。大脑依靠这种机制建构对世界的经验。不过如前所述,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建构并不是个别感觉素材和特殊刺激的简单复合,而是这个系统的一个复杂的加工过程。大脑具有对到达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的种种刺激作出高度细分的感知和理解。这种机制是大脑系统预构场(pr e s t r uc t ur e d f i e l d)的作用。在这个预构场中感觉刺激同神经系统内部的信息进行着自我整合。

大脑系统从客观世界这个信息源所获得的信息实际上是一些“混乱噪声”。大脑系统将对这些噪声进行过滤,然后将它们编码,编排成稳定的观念。大脑系统之所以对信息进行过滤和编码,因为大脑系统倾向于把信息组织成自己能接受的编码进行输入。这也就是说,只有当输入同自己已有的编码相匹配时,已有的编码才能接受输入,并使已有的编码系统得到维持,保持稳定。当外部世界输入的信息无法同自己已有的编码相匹配、而大脑系统又要接受它们时,则已有的编码将被输入的替代编码所取代。

美国著名哲学家E·拉兹洛认为大脑系统有两个特征:一个是自稳定性,也就是自我平衡;而另一个是适应,也就是自组织。这就是说,大脑系统一方面对通过自己已有的编码同化新事物,使认识达到平衡;另一方面由于大脑进行的编码不是固定的,而是对输入的信息有应变能力的,有更新原有的编码能力的,因此它不仅是自我平衡的,而且是自我组织的。

3.关于当代认知科学

当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从行为科学思想出发有意不考虑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而只限于从外部因素出发并在某种程度上仅根据刺激和强化来说明学习时,认知科学使学习理论来了一个革命性的转折。后者把学习视为信息处理

当代认知科学的发展表明,学习者的内部机制会把从外部接受信息和对外部作出行为或决策协调起来。这个过程类似计算机的借喻模式。人的认识系统起着自我反思和结构决定性的作用。认知系统只是在结构上与外界、与环境耦合的,这就是说,自我与世界发生着交换与相互作用,但自我是主动的,对其思维与行为自我负责的。这种内动—认知结构被认为是一种信息建构模式,它加工着具有生存力的认识,有助于结构的保持。

当代认知科学反复强调,学习就是关于事物意义的建构,认识是在主客体交互作用中由主体建构起来的。就其过程而言,它是一种与情境密切联系的自主操作活动。由于认知系统的上述性质,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和能力等是不能被吸收或被训练成的,而只能被建构的。

当代认知科学还认为,机体的建构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总是以一个已有的结构作为基础的。人所已有的知识,即经验,始终是解释那些能导致作为知识建构的学习的出发点。因此从当代认知科学的研究看来,在认知过程中外部的决定因素完全让位于内部结构的决定因素了。学习的主动性参与从被动上升到了主动地位。

根据上述三方面的理论,建构主义,特别是激进的建构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作为知识的主体原则上是不可能对其以外的客观事物作出摹写的,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乃是人的一种创造;同时,人的认识同认识者的观察视角分不开,同人已有的观察系统分不开,而这种系统只能是人自己建构起来的。其次,没有什么认识是被发现的,所有认识都只能是被创造出来的,包括这个原理本身。

建构主义解说道,这一原理并不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唯我论。其所强调的只不过是,人的观察系统对人以外的客观事物所能认识的一切都是人自身的建构。有鉴于此,建构主义认识论强调,由于人类原则上无法理解客观存在的实有,只能建构认识,因此不可能有绝对的知识和绝对真理。不过,尽管建构主义认识论不承认客观真理的存在,但在建构主义认识论看来,建构不仅仅是个体的天性,作为建构,它是在社会关系中发生的;作为人自身的建构,人的观察系统对人以外的客观事物所能认识的一切必须在社会中经受考验。科学的认识并不例外,它只不过在程度上有别于日常认识。建构主义认识论否定了作为经典真理标准的同一和关联,即认识与事实之间的同一性关系以及作为认识的内部的逻辑分析的协调性关联,而提出了“生存力”的标准,即适用性标准,凡是有生存力的,适用的认识,就是正确的认识。因而“生存力”也是衡量建构价值的依据。在社会建构主义学派中,有的学者还把有关团体中的共识作为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