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存在的。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建构主义心理学被视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心理学发展史中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后来在维果茨基、奥苏伯尔、布鲁纳等人的推动下,这一理论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人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与一般人们所认为的“外部输入—内部生成”模式相反,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从外部输入到人的心灵的,而是在人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人的心灵内部建立起来的。其次,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的、客观的反映,它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会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变迁或更新,而非问题的最终答案。在具体的问题中,人们还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境对知识进行重加工和再创造。而且每个人都从自己特定的经验背景出发来建构知识,给世界赋予意义,由于各人的经验背景不同,建构出来的知识也必然不同。从这个意义上,知识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独立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学习者综合、重组、转换、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新信息、新事物、新现象,或者解决新问题,最终生成个人的意义。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主义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所谓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和文化。

3.学习的情境性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知识是存在于具体的、情境的、可感知的活动中,只有通过实际活动才能真正被人所了解。人的学习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工具、活动程序等,形成相应的知识。

(二)建构主义学生观

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近年来,关于儿童早期认知发展的研究表明,即便年龄很小的孩子也已经形成了远比我们所想象的要丰富得多的知识经验。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本身便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需要在他们已有的经验世界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三)建构主义知识观

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不意味着学生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可能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

(1)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

(2)教师除讲授学习材料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会生成新能力和技巧,结合学习材料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组织、评价、监督、控制自己的认知过程,最终能使学生独立进行理解性的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