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认知心理学的基础是什么?,“认知—构成理论”的基础及其影响

认知心理学的基础是什么?,“认知—构成理论”的基础及其影响

时间:2024-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认知心理学诞生的内部原因是行为主义研究的失败,认知心理学强调的对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的研究就成为迫切任务;外部原因是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等邻近学科的影响。认知心理学主张研究心理活动的结构和过程,因而得以成为当今占主导地位和影响广泛的心理学流派。波德维尔吸收了认知心理学对知觉的研究,创造性地将“感知和认知”的概念引入叙事学研究。“推论”的形成是“构成心理学”理论的中心概念。

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6年被视为它诞生的年份,因为在这一年里发表的几项重要研究展现了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1967年德国心理学家奈赛尔(Neisser)发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认知心理学诞生的内部原因是行为主义研究的失败,认知心理学强调的对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的研究就成为迫切任务;外部原因是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等邻近学科的影响。认知心理学主张研究心理活动的结构和过程,因而得以成为当今占主导地位和影响广泛的心理学流派。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从感觉知觉到思维情绪等的心理过程,它将心理过程看成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而“知觉”是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即获得感觉信息的意义的过程。知觉过程包含互相联系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加工。这两个术语来源于计算机科学。“自下而上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指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2]例如对单词的识别,是先由特征(水平线、垂直线或斜线)来确定字母,字母再结合形成单词的。与此相反,“自上而下加工是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从而调整特征觉察器直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等”[3]。自上而下的加工常体现于上下文效应中。

波德维尔吸收了认知心理学对知觉的研究,创造性地将“感知和认知”的概念引入叙事学研究。他认为,当今电影理论低估了观众的意识和潜意识作用的重要性。而对于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他进一步认为,对叙述的认知研究其实正是精神分析的前奏,而弗洛伊德致力于精神分析理论的应用,目的也是为了弥补认知理论的不足。不过他强调他的理论注重的是“观影”过程的层面,因此不处理观影的情绪部分,因为很显然精神分析学说更适合研究情绪反应部分。

按照波德维尔的说法,任何观众活动的理论都必须以感知与认知的一般理论为基础,这是探讨心理活动的“构成理论”(Constructivist Theory),是自荷尔莫兹(Helmholtz)之后,60年代以来感知与认知心理学的主流。根据“构成理论”的解释,感知与思考是一种主动的、有目的取向的过程,感觉的刺激本身并不能决定知觉,生物体是根据非意识的推论而构成知觉判断的。

“推论”的形成是“构成心理学”理论的中心概念。在此,波德维尔运用了认知过程中两个相互关联的过程来解释“推论”这一过程的形成。在他看来,推论主要是“自下而上”的,结论的建立依据的是感觉的输入,比如对色彩的感知;有些也是“自上而下”的,结论的建立由预期、背景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其他“认知”作用所决定。两种方式的处理之所以都是推论,在于感知的“结论”是以资料、内在理论或先验知识形成的“前提”为基础所归纳出来的。而视觉作为“构成心理学”理论的经典示例,其系统的组构是以不自主的、立即的方式进行推演的,因此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知觉研究主要涉及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所谓“模式”,是指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机构,也可以说是“刺激的组合”。主要的理论模型或假说包括模板说、原型说和特征说。“模板说”是一个简单的模型,它的核心思想是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这些袖珍复本就称为“模板”(template)。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刺激与模板匹配,而且这种匹配要求两者有最大程度的重叠,是一种自下而上加工的模型。“原型说”的突出特点是,它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prototype),原型不是一个特定模式的内容复本,而是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模式的识别是从特征分析开始的,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照一定关系构成的,这些元素或成分可以称为特征(feature)。也可以说,特征是一种局部的部件模板,特征和特征分析在模式识别中起着关键作用。

波德维尔将“模式识别”理论转换为他的“图模”概念,认为无论感知或认知活动,都有“图模”(schemata)主导我们作假设。他套用了“模式识别”中“原型说”和“模板说”的相关理论特征,并加以扩充发展,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图模”的种类,包括原型式(prototype),比如:鸟在我们心中的自然形象就是认知的原型图模;样板式(template),比如:档案系统的建立;步骤式(procedural),比如:如何学习游泳。以此来说明图模对于认知过程的激发作用。

20世纪80至90年代,包括大卫·波德维尔、尼尔·卡罗尔、理查德·埃伦、莫维·史密斯在内的理论家,通过“认知”运动的共同兴趣而结成了松散联盟,认知主义者们试图寻找更精确的方法来解答“电影接受”的问题,他们回避了语言学模式,而去关注与人的知觉范围相对应的电影形式元素,他们缩小了理论野心,将精力集中在可掌握的研究上。认知学派的兴起是对“宏大理论”的主题性阐释不断升级以及银幕理论不断政治化的必然反应。

波德维尔引入认知心理学及构成理论的相关概念,将观影活动作为一种动态的心理过程加以研究,并建立图模分析观众认知形成的过程,进而将认知理论与叙事学研究结合起来,研究作为一种过程的“叙述”,这种尝试不仅仅是对理论的结合,也是研究方法上的大胆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