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时间:2022-06-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与心理现象的科学,本节将简要地介绍心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对信息不仅是被动的感知,而且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注意是和意识是紧密相连的,但不同于意识。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是和其他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情绪情感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有着自己的产生机制和发生、发展过程。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

第二节 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心理的起源,尤其是人类高级心理过程,如思维,语言,情感等高级心理特征的产生,是神经基础及人类社会化进程的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反映的结果。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与心理现象的科学,本节将简要地介绍心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

一、感觉

感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官,经过大脑的信息加工活动所产生的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切高级、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人的知觉、记忆、思维、情感等复杂认识活动,必须借助于感觉提供的原始资料。如社区家庭医生家访某个患者,若注意到其在不停地流鼻涕,这个现象就是感觉,至于为什么流鼻涕、严重程度如何,仍待于进一步的分析。

感觉器官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感受器、神经通道、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感觉的种类很多,根据作用部位,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等)。由于视觉和听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多集中在这两个方面。

二、知觉

知觉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和身体状态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人对客观环境和主体状态的感觉和解释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同某种感觉相联系,而且往往是视觉、听觉、触觉和动觉等协同活动的结果。知觉包含互相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觉察:发现事物的存在,而不知道它是什么。比如,看到地上有一件金光闪闪的东西,我们知道它存在,但却不能马上判断出它是什么。

分辨: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其属性区别开来。

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把它纳入一定的范畴。

从以上介绍我们不难看出,知觉是一个多层次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当前存在的刺激和知觉者的某些内部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人的内部需要、动机以及在记忆系统中已经储存的信息,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知觉的过程和结果。知觉是主动的和有选择的。

三、意识和注意

意识在哲学层面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是一种觉知,由思想、幻想、梦等构成。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意识主要包括前意识、潜意识和意识。前意识是指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一种意识层面,前意识层面下所压抑的一些欲望或冲动,在浮现到意识层面之前先经过前意识;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指潜隐在意识层面之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验,因受到意识的控制与压抑,而个人不自觉知;意识指个人全神贯注于某事物时所得到的清楚明确的意识经验。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对信息不仅是被动的感知,而且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也可以发生一些变化,如觉醒、惊奇、警觉等。

注意是和意识是紧密相连的,但不同于意识。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是一种内部心理状态,但可以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当你高度关注某一事物时,会有凝视、频频点头、托腮等动作相配合。注意分为被动注意和主动注意。例如,你在病房听到患者大呼“救命”时,你会自然倾听,甚至会前去探个究竟,这是被动注意。而主动注意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使注意指向一定对象,而且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必要时还须做一定努力。例如,我们在上课时,即便教室外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但我们还是要专心听讲,克服那些事情的影响,继续学习。

四、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记忆包括识记、保存、认知(再认)和回忆(再现)四个过程。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是和其他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记忆根据保存的时间长短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运动记忆是保存时间最久的记忆,比如我们十多年没有骑自行车,但随时都可以骑,并没有忘记骑车的技术。

五、思维

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最高形式,它使人们不仅能反映由感觉器官所直接感知的事物,而且能够反映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这是通过对事物的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来进行的,是一种用推理或判断间接地反映事物本质的认识活动。

思维的特征包括:思维的具体性、思维的目的性、思维的实际性、思维的实践性和思维的逻辑性。当一个患者出现心理问题时,我们可以根据思维的这些特性,来判断他的思维进程是否存在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六、情绪与情感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和情感;反之,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和情感。情绪与情感的特性包括:①倾向性:是指一个人的情感指向了什么,又是由什么而引起的;②稳定性:指情感活动的稳定程度;③深刻性:情感活动在思想和行动中的普遍性和深入程度;④效能性:指情感有鼓舞人们行动的作用。情绪与情感的功能包括:

(1)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例如,动物遇到危险后产生怕的嘶叫;婴儿饿了以后的啼哭,都是情绪的反应。

(2)动机功能。过度的紧张和焦虑能促使人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如人在缺氧、在居室失火等情况下产生的恐慌和急迫感,都会成为驱使人改变状况的驱动力。

(3)组织功能。情绪情感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有着自己的产生机制和发生、发展过程。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的情绪情感对活动的协调、促进作用和消极的情绪对活动的破坏、瓦解作用。例如,高兴、愉悦等积极情绪情感能促进认知活动,而恐惧、愤怒等消极情绪情感能干扰、破坏认知活动。此外,情绪情感的组织功能还表现在当人们处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易注意美好的方面,其行为比较开放,愿意接纳外界的事物。而当人们的情绪处在消极状况下,容易产生悲观和失望,甚至出现过激行为。

(4)信号功能。情绪和情感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情绪的外部表现多以表情来实现,表情是思想的信号灯。比如,用微笑来表示肯定,有摇头来表现否定。同时身体的姿态、手势、语音和语调等都能使内心体验表达得更加明确。

七、性格

性格(personality)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性格具有一致性和特殊性的特点,前者表现为跨情境的一致性,而后者则表现为每个人都可能有些个性跟别人相似,但每个人也一定都有其特殊的一套个性表现。性格有好坏之分,最能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在心理学上,关于性格的研究有很多,下面简要介绍三个性格理论。

1.特质性格

性格特质(personality trait)是指一个人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下,都保持着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它是一种持久的先天特征。常见的描述性格特质的形容词,如诚实的、可靠的、情绪不稳定的、焦虑的、友善的等等。近几年,由综合心理学家Robert Mccrae和Paul Costa对性格特质的发现,整理出五大基本性格特质,即是被大家所熟知的“五大性格特质”。

(1)外向。在外向这类人格特质得分较高的人,常常有以下的特性:他们比较直率,喜欢社交,生气勃勃,友善,有自信且合群。也有些特质理论将外向归于正面情感。

(2)神经质。在神经质这类人格特质得分较高的人,比较容易焦虑,具有敌意,自我意识较高,容易有不安全感,脆弱易受伤。跟外向性一样,神经质已累积了数以千计的研究,有些特质理论把神经质称为负面情感。

(3)开放性。在开放性这类人格特质得分较高的人,具有好奇心、有弹性,有丰富的想象力,有艺术家的敏感,以及不墨守成规的态度。Mccrae认为过去一直低估了开放性的重要性,其实这个特质是每个人的政治态度和意识形态的决定因素。

(4)友善性。在友善性这类人格特质得分较高的人,比较具有同情心,值得信任,较合群,谦虚且正直。如果一个人在这个特质上得分很低,可能就是爱猜疑的爱唱反调的且攻击性较强。友善性可能是从小就有的气质,这类人与别人互动时会有较多的助人行为。

(5)谨慎性。谨慎的人比较勤奋,有规律,计划周详,守时且较可靠。有些性格理论用约束性来代替谨慎性,研究发现谨慎性较高的人可能在各行各业都有较好的表现。

Mccrae和Costa认为只要用上述五个基本性格特质就足以描述一个人的性格。经许多研究证实,五大性格特质已被公认为当代心理学中主要的性格结构,并已形成了测试问卷,目前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当然有些学者认为要描述所有的性格应该要用比5个更多的特质,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只要三、四个特质即可。

2.卡特尔16pf理论

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研究所雷蒙德·卡特尔教授认为人的性格由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两部分构成,“表面特质”处于人格结构的表层,是从外部行为就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人类的潜在、稳定的人格特征。根源特质是一个人的性格的核心,也是人格测验应把握的实质。据此,卡特尔采用系统观察法、科学实验法以及因素分析统计法,经过二三十年的研究确定了16种人格特质,并编制了16pf测验量表。

该量表是评估16岁以上个体人格特征的最普遍使用的工具,广泛适用于各类人员,对对象的职业、级别、年龄、性别、文化等方面均无限制。测验由187道题组成,从乐群、聪慧、自律、独立、敏感、冒险、怀疑等16个相对独立的人格特点对人进行描绘。每一人格因素由10~13个测题组成的量表来测量,共16个分量表。16种因素的测题采取按序轮流排列,以便于计分,并保持受试者做答时的兴趣。每一测题有3个备选答案。

3.性格结构

弗洛伊德将性格结构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在他看来,性格是3个“我”互动出来的结果。

(1)本我(id)。本我是性格中最原始的成分,主导其运作的是“享乐原则”,意味着及时满足欲望。本我是精神能量汇集之所,里面蕴藏着许多主宰人类行为的生物性冲动,如吃、睡、排泄、性交等,而本我的运作是遵循弗洛伊德所谓的初级思考历程,通常是原始的。

(2)自我(ego)。自我在性格中起决策的作用,主导其运作的是“现实原则”,意味着延后满足,知道出现适当的时机以符合现实的状态。自我必须协调本我想立即被满足的冲动与现实环境的要求,它会考虑现实状态(如社会规范、礼仪、规矩、习俗)后,再决定怎么做。简而言之,自我中在试图驯服本我的欲望,以免处于不合乎实际的尴尬境地。

其实,自我也希望能满足所有的本我冲动,因此,自我的运作是遵循弗洛伊德所谓次级思考历程,它较初级思考历程合理、实际,且意在解决问题,这样才会避免被社会排挤,而做出比较适宜的行为,也才能达到更大的目的,以满足冲动。

(3)超我(superego)。超我是性格中道德与理想的成分,关切的是如何合乎社会标准以做出对的行为。我们从小就会被教导一些是非对错的社会常规,这些规范最后会变化为我们对自己的期许,表示我们真的愿意接受这些规范,并且会强迫自己符合这些规范。一般而言,超我会在5岁时从自我中分化出来。有些人的超我还会有很不合理的超高道德标准,导致自己常会有莫名的罪恶感。

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这3种“我”的分布横跨在他所谓的3种意识之间,又可分为两个对立的意识层面:潜意识相对于意识和前意识。意识包含我们随时可以知觉到的现象;前意识则是我们稍加注意,便可以知觉到的现象;潜意识则包含思想、记忆、欲望等我们无法知觉到的现象,但它却是行为主要的决定者。

八、气质

人的气质是有明显差异的,这些差异属于气质类型的差异。对气质类型的划分,有不同的见解,因而形成不同的气质理论。最早对气质加以分类并给予细致的描述,其分类被后人接受认可的,是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对气质的分类。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医生,他认为体液即是人体性质的物质基础,人体中有4种性质不同的液体,它们来自于不同的器官。其中,粘液生于脑,是水根,有冷的性质;黄胆汁生于肝,是气根,有热的性质;黑胆汁生于胃,是土根,有渐温的性质;血液出于心脏,是火根,有干燥的性质。人的体质不同,是由于4种体液的不同比例所致。

欧洲古代医学的集大成者,也是罗马帝国时期著名的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格林·盖伦(Galen,130~200)从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出发,创立了气质学说,他认为气质是物质(或汁液)的不同性质的组合,并认为气质共有13种。在此基础上,气质说继续发展,成为经典的4种气质:

(1)多血质。外向,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情绪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变化和消失,容易外露;体验不深刻等。

(2)粘液质。情绪稳定,有耐心,自信心强。

(3)抑郁质。内向,言行缓慢,优柔寡断。

(4)胆汁质。反应迅速,情绪有时激烈、冲动,很外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