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神秘主义认识论

神秘主义认识论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老子哲学中,“道”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且也是认识的对象。这是说,认识万事万物(众甫)的原因及其性质,必须根据“道”。老子把这种神秘主义的内心直观,比喻成一面最深妙的镜子,并称之为“玄览”。这种认识论在关于知识的价值取向上,必然是重视对道的体认,认为有其无上的价值,而贬斥经验知识,否定具体知识的价值。

在老子哲学中,“道”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且也是认识的对象。他说,“知常曰明”(《十六章》),“常”即“道”,对“道”的认识就是“明”。老子也不反对人们认识具体事物,但强调以道观物,他说:“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二十一章》)。这是说,认识万事万物(众甫)的原因及其性质,必须根据“道”。老子认为,“道”的知识和具体事物的知识是有原则区别的。针对两种不同的知识,老子提出两种不同的认识方法。

在对“道”的认识上,老子重内在的直觉,不重外在的感觉经验,排斥感官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他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在老子看来,对各种具体事物的认识叫作“为学”,而对道的体认则称之为“闻道”,二者截然不同,前者是关于形而下的具体事物的知识,靠感觉经验即可获得;后者是关于形而上的道的体认,靠直觉证悟才能获得。具体知识的积累当然是越积越多,所以说是“日益”;而对道的体认,则必须舍弃具体事物的知识,所以说是“日损”,而且要“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达到一无所知,无所作为的程度。在老子看来,具体知识积累得越多,就越妨碍对道的体认和把握,只有排除感觉经验,才能与道合一,进入得道的境界。因此,他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窺牗,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五十四章》)。

在对“道”的认识上,老子实际上主张的是一种“塞其兑(耳目口鼻),闭其门”(《五十六章》),即闭目塞听的神秘主义的内心直观。老子把这种神秘主义的内心直观,比喻成一面最深妙的镜子,并称之为“玄览”。他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十章》),就是说,你能够把心灵这面最深妙的镜子(“玄览”,也就是“心”),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灰尘吗?也就是说,不沾染一点点外物吗?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保持内心的最大空虚、最确实的安静,这样万物就都会呈现在面前,就可以抓住它们的本来状况去认识它们,从而达到对“道”的体认。这就是他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十六章》)

总之,老子所谓“闻道”不是靠感觉经验的积累,也不是靠理性思维的推理,而是靠神秘的直觉顿悟。这种认识论在关于知识的价值取向上,必然是重视对道的体认,认为有其无上的价值,而贬斥经验知识,否定具体知识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