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时间:2022-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人作为认识的主体不是原封不动地反映现实,个体在认识过程中总是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现实进行选择、修正,并赋予现实以特殊意义,所以认识不是来源于客观现实本身,而是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七、建构主义教育理论(Construction Principle Theory)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人作为认识的主体不是原封不动地反映现实,个体在认识过程中总是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现实进行选择、修正,并赋予现实以特殊意义,所以认识不是来源于客观现实本身,而是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教学则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并且这种建构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其中,教师与同伴都是建构知识过程的合作者。学生同伴之间由原来的竞争关系变为更有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关系。

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或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学习。比如,在解决问题的学习中,总有一个原有知识的激活阶段,然后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重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实际上已经包含了认知结构的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因此,建构和解构是学习过程的基本特征,也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获得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两个阶段。当然,教育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受教育者建构自身的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意志结构、情感结构等的过程,因为只有通过建构,才能重建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使心智结构的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进入另一个更高的发展平衡状态。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