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过秦安邦的政治理论家

过秦安邦的政治理论家

时间:2022-05-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过秦安邦的政治理论家贾谊:过秦安邦的政治理论家贾谊,洛阳人,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弱书生。书中最为世人称道的《过秦论》三篇,是秦代灭亡后,系统总结教训的宏文。《过秦中》总结的第二条教训是“酷刑危民”。使帝王的江山长治久安。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贾谊为汉王朝提出了一系列长治久安的对策,其中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以不在其位的政治家的高度敏感,洞察了潜在的隐患和危机,第一次提出了内忧外患的两大问题。

过秦安邦的政治理论家

贾谊:过秦安邦的政治理论家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人,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弱书生。他18岁时就能背诵诗书,精通诸子百家,善于写文章,是河南郡(省)有名的才子,人称贾生。郡守吴公召于门下,很赏识他的才华。汉文帝执政初年,听说河南各郡中吴公治理最好,就将吴公升迁为廷尉,吴公乘机向文帝推荐贾谊。年方二十余岁的贾谊就被召为博士,不久又升任太中大夫,他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主张,深受文帝器重,本拟提升为公卿重臣,但受到周勃等一批保守派大臣的反对和诽谤,后贾谊被谪贬为长沙王太傅。

大约过了三四年,汉文帝为表示求贤爱才,在未央宫的宣室召见了贾谊,君臣一直谈到半夜三更,但文帝一个劲地问神问鬼,就是闭口不问国计民生的大事,使贾谊的治国良策得不到倾诉,政治抱负难以施展。连后世唐代诗人李商隐也为怀才不遇的贾谊惋惜,在《贾谊》一诗中写道:“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文帝虽赏识贾谊才华,但却不能量才重用,又让他作自己的小独生子梁怀王刘揖的太傅。从湖南到山东,贾谊还是个无所作为的教书先生。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刘揖坠马而死,本来没有贾谊的责任,但他却常常自责哭泣,过了一年多,年仅33岁就英年早逝了。

在短暂的一生中,贾谊著作颇丰。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所载吊屈原赋外,他写了大量的政论文章,被辗转传抄、流传甚广。直到宋代才有了名为《贾子》的刻印本,明代又有几个刻印本,其中有经校正的以《贾谊新书》命名的初刻、重刻本。

《贾谊新书》分10卷,选文28篇,除最后一篇《传》选自《汉书》外,共选贾谊论著57篇。全书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对国家的长治久安问题提出不少独到见解。书中最为世人称道的《过秦论》三篇,是秦代灭亡后,系统总结教训的宏文。

一、《过秦论》总结的历史教训

《过秦上》总结的第一条教训是“仁义不施”。

肯定了自秦孝公以来的六世伟业以及商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所取得的成功。又绘声绘色地描写秦击退了各国合纵的“百万之师”,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完成了统一天下、扩张领土、“北筑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的伟绩。

由于施行暴政,“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想用焚书的办法来愚弄百姓,实行愚民政策;“堕名城,杀豪俊”,摧毁古城,杀戮豪杰,严刑峻法,实行高压政策;“收天下之兵”,“以为金人十二”,销毁所有兵器,铸成十二个大铜人,实行弱民政策,所以,陈涉不过几百疲兵,却“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用木头兵器打败了秦二氏的强弓利兵,天下聚合响应,使秦代二世而亡。为什么有这样结果呢?作者的结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为秦王朝不施行仁义,所以攻守的形势就颠倒过来了。

《过秦中》总结的第二条教训是“酷刑危民”。

经过无休无止的战乱,人民疲惫不堪,就像“寒者利短褐,饥者甘糟糠”。一个冻坏了的人只要有麻短衣穿也认为获得利益了,一个饿极了的人只要有米糠吃也认为获得利益了。这时民众对秦王寄予希望,只要稍加仁慈就满意了。

在这种情况下,本应当“约法省刑”,使法律简单刑罚少用,使民心安定。但秦王却“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制定了明目繁多的刑法,动不动就杀头;官吏的统治又十分苛刻,奖赏和惩罚又不恰当;苛捐杂税又没有节制,使得民穷财尽。犯罪的人众多,被杀戮的人横尸道路,从官员到百姓“人怀自危之心”。所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他用不着有商汤、周武那样贤良,也不靠有公侯尊贵的地位,在大泽乡奋起反秦就得到天下的响应。

《过秦下》总结的第三条教训是“堵塞言路。”

“秦王足己而不问,递过而不变,二世受之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秦始皇满足自己贪婪骄奢的欲望,而不征求意见,屡犯错误而不改变,秦二世继承基业一样暴虐,把亡国丧身的大祸留给年幼无知的子婴。

秦代并不是没有深谋远虑的人士,但由于秦法严苛谁也不敢开口,谁如果进忠言,恐怕话没说完就招来杀身大祸。因此,“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败也,百姓怨而海内叛。”当秦代强盛时,繁多的法律和严苛的刑罚使天下震动;等到秦代衰败时,百姓怨恨四海都起来造反,导致秦王朝覆灭。

最后归纳了写《过秦论》的目的:“前世之不忘,后世之师也。”要以秦为借鉴,“日长久而社稷安”。使帝王的江山长治久安。

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贾谊为汉王朝提出了一系列长治久安的对策,其中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以不在其位的政治家的高度敏感,洞察了潜在的隐患和危机,第一次提出了内忧外患的两大问题。

二、《贾谊新书》提出的两大重要问题

其一,削藩问题。

藩,意为屏障。汉代把一些亲族、功臣分封于中央统治难以达到的边远地区,作为诸侯国,意在巩固王权,但诸侯过于强大却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成为治安危机。《贾谊新书》中《藩伤》、《藩强》、《等齐》、《服疑》、《权重》、《五美》、《阶级》等诸篇,都以大量的篇幅论述削藩问题,后人把各篇的主要内容合成《治安策》,但还不足以概括其对策的全部。

贾谊在论文中首先指出:“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他认为,诸侯国强大了,必然形成皇上和诸王之间相互猜疑的形势。他列举了楚王、韩王、赵王、梁王、淮南王等先后反汉而被镇压,只有力不足的长沙王得以保全之例,由此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削藩主张,他把这种主张具体化,提出把淮阳一分为三的建议,“则大诸侯之有异心者,破胆而不敢谋”。他还提出分封诸侯后代,使大国化小。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服服帖帖地接受中央的制约控制。

贾谊的削藩主张并未被汉王朝采纳,留下无穷的遗患。汉景帝时政治家晁错(约前200—前154)力主削藩,激起吴、楚等七国叛乱,最后还得靠武力才得以平息。

其二,匈奴问题。

匈奴是北方畜牧民族,国势日强,成为汉王朝最大的外患。据《史记·匈奴列传》载:吕后当政时,“冒顿遗书高后,妄言”。并未明说“妄言”的内容,据《汉书》载,该书有“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杰不乐,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等侮辱性语言,吕后虽被激怒却不敢兴师问罪,只得以和亲求平安。据《史记》载,汉文帝时,“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冉、潇关,杀北地都尉邛”。“匈奴日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

《贾谊新书》中《解悬》、《威不信》、《匈奴》、《势卑》等篇,为消除外患献计献策。贾谊把“匈奴欺侮侵掠未知息时”,“数百里之威令不信”,称为足上头下的“倒悬”、“倒置”。他算了一笔账:“匈奴控弦大率六万骑,五口而出介率一人,五六三十,即户口三十万耳。”认为不过相当于汉朝的一个大县,却年年侵盗,蛮横无理,而汉朝却“以天下之大困于一县之小”,这是当政者的奇耻大辱。因而他提出罢戎休边、厚德争民的主张和“建三表”、“设五饵”的谋略。所谓“三表”,就是以汉帝的威望,用事实向匈奴大众表明:一是“信喻”,兑现诺言以示诚信;二是“爱喻”,实施恩惠以示爱其民;三是“好喻”,用重奖厚赏表示爱好其特殊民间工艺。所谓“五饵”,就是设置各种诱饵招降纳叛,“牵其耳,牵其目,牵其口,牵其腹,引其心”,促使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分化,相互猜忌,首领寝食不安。贾谊的设计可谓缜密周详。

然而,汉历代帝王并未采纳他的建议,不在“争民”上下功夫,或征战以示威,或和亲以妥协,致使连年边祸不断,这就从反面证实了贾谊主张的正确性和远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