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俄罗斯联邦的政治

俄罗斯联邦的政治

时间:2022-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俄罗斯联邦的政治1.政治制度的变更与政治体制的转轨俄罗斯政治制度的变更和政治体制的转轨,在苏联解体之前就开始了。1991年6月,叶利钦在俄罗斯联邦的普选中当选为总统。然而,车臣的极端分裂主义势力仍然频频进行恐怖活动,不断制造恐怖袭击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威胁俄罗斯的社会政治稳定。俄罗斯权威主义式的总统制的政治体制进一步发展。俄罗斯军方包围了

一、俄罗斯联邦政治

1.政治制度的变更与政治体制的转轨

俄罗斯政治制度的变更和政治体制的转轨,在苏联解体之前就开始了。1991年6月,叶利钦在俄罗斯联邦的普选中当选为总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迅速转变为以总统制、多党政治、议会民主、三权分立、自由选举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的变更引起了俄罗斯剧烈的社会动荡和危机。由于宪法有关国家管理形式的界定比较模糊,自1991年12月俄罗斯独立后,总统和议会之间围绕建立总统制国家还是议会制国家,以及实行私有化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与此同时,分别支持总统和议会的政党、社会团体、群众之间在街头的冲突不断,流血事件时有发生。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叶利钦于1993年10月动用武力攻打议会所在地——白宫,死伤数百人,逮捕了以议长哈斯布拉托夫和副总统鲁茨科伊为首的反对派人士,将权力集中在自己的手里。这就是“十月事件”。

此后,叶利钦连续发布总统令,举行新的议会选举,就新宪法进行全民公决,并获得通过。俄罗斯的政治生活开始走上了宪法轨道,新的政治体制在叶利钦时期基本确立。

新宪法确立了国家政权的新体制是总统共和制,赋予总统至高无上的权力。总统是国家元首,决定内外政策;总统是国家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总统掌握人事任免大权,经国家杜马批准任命总理,撤换总理则不必经过议会,可根据总理提名任命副总理、联邦各部部长,有权组成联邦安全厅和总统办公厅;总统有立法权,有权提出法案和签署总统令;总统有否决权,国家杜马通过的法案需经联邦委员会通过再由总统签署才能颁布和生效;总统有权决定国家杜马选举和解散国家杜马,有权决定全民公决;总统具有荣典权和大赦权;等等。总统每届任期4年,连任不得超过2届。

根据俄罗斯新宪法和选举条例,联邦议会由联邦委员会(上院)和国家杜马(下院)组成。议会上、下院设主席,每届议会任期4年。联邦委员会(上院)主要是代表地方利益,每个联邦主体各选2名代表组成。其职能是:批准各联邦主体之间边界的变更;批准总统关于进入战时状态和紧急状态的命令;决定能否在俄境外动用武装力量;对总统任命的宪法法院、最高法院和最高仲裁法院的最高法官有确认权;确定总统选举,一旦杜马对总统提出弹劾,有权表决是否罢免总统等。国家杜马(下院)主要是立法机构,由450名议员组成,其中一半由政党选举产生,另一半按225个选区各选一名代表产生。其职能是:所有法案必须首先审理;有权提出弹劾总统的指控;对总统提名的总理有确认权;有权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有权任免中央银行行长、审计院主席、宣布大赦等。

新宪法确立了总统集权下的三权分立体制,形成了总统、政府和议会之间的新三角关系。以往行政和立法两大权力机构互不相容、时而兵戎相见的局面已被总统和议会之间互有摩擦但能共处的态势所取代。这种较为协调的国家权力结构是政局稳定的重要基础。

新宪法通过之后,多党的竞选体制开始启动,各政党可以独立或与其他政党结盟参加竞选,赢得选票,进入议会或政府参政。俄宪法、政党法、选举法等法律以及一系列政府法令对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政党活动范围和方式进行了规定和限制,使党派斗争开始步入法制轨道,俄罗斯政局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

这一时期,日益上升的民族分离主义成为俄罗斯最不稳定的因素。其中车臣问题最为典型。1991年,车臣—印古什公开抵制俄罗斯联邦就设立总统职位举行的全民公决。1992年1月,车臣与印古什分治后,以杜达耶夫为首的车臣分裂主义分子对俄联邦政府采取不合作的态度。1994年12月10日,叶利钦责成联邦政府采用一切手段解除车臣非法武装。次日,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战争持续近两年,死伤数千人,耗资近万亿卢布,但未能解除车臣非法武装。1997年5月,联邦政府与车臣分裂主义分子签订了停火协议。1999年7月,第二次车臣战争爆发,大部分车臣非法武装被消灭。然而,车臣的极端分裂主义势力仍然频频进行恐怖活动,不断制造恐怖袭击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威胁俄罗斯的社会政治稳定。

车臣问题的由来

车臣历史上几经沧桑。19世纪初,车臣被沙皇俄国征服,受到沙皇俄国的暴虐迫害。苏联成立后,车臣与印古什合并后成为苏联的一个自治共和国。1944年,斯大林以车臣人与德国侵略者合作为理由,强行把车臣人驱逐到中亚和西伯利亚;这给车臣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灵创伤,加深了车臣人对俄罗斯的仇恨。

2.普京时期的俄罗斯政治变革

2000年3月,普京以绝对优势当选为俄罗斯联邦第三任总统。执政后,奉行顺乎民心的“强国富民”路线,赢得了军队、强力部门和广大选民的拥护,也赢得了许多党派的支持配合。因此,在2004年3月俄大选中,普京获得压倒性多数选票连任。普京执政期间进行了如下改革:

(1)改革和加强了联邦制。2000年5月13日,普京签署命令将俄联邦划分为7大联邦区:中央区、西北区、北高加索区、伏尔加河沿岸区、乌拉尔区、西伯利亚区、远东区。每个联邦区下辖若干联邦主体。联邦区总统全权代表由总统任命,直接对总统负责。

同时,推动改革联邦委员会(上院)。规定联邦主体的行政长官和议长不再兼任联邦委员会议员,在地方长官和地方议会违反联邦法律的情况下,总统有解除地方长官职务和解散议会的权力。这一改革削弱了地方领导人的地位和权力。在地方的强烈要求下,普京成立了由地方行政长官组成的俄罗斯联邦国务委员会,使地方势力得以安抚。在国家杜马(下院),普京通过中间派政党实际掌握议会多数,确保了这个最重要的立法机构与行政系统的合作。

2004年9月的“别斯兰人质事件”以后,普京抓住时机宣布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国家垂直权力结构、改变国家立法机构选举方法、取消联邦主体行政长官直选、重建联邦民族与地方事务发展部等重大战略性决策。俄罗斯权威主义式的总统制的政治体制进一步发展。

别斯兰人质事件

俄罗斯最严重的恐怖主义袭击事件。2004年9月1日,一伙武装分子闯入俄罗斯南部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将刚参加完新学期开学典礼的大部分学生、家长和教师赶进学校体育馆劫为人质,并在体育馆中及周围安放了爆炸物。俄罗斯军方包围了学校,并采取措施解救被围困的平民和学生。事件在9月3日结束,但导致了326名人质死亡

(2)重点打击严重违法的金融、工业和媒体寡头势力。叶利钦时代,国家权力被金融、工业、媒体寡头们所占有,成为寡头们牟取私利的工具。这一现象被称为俄罗斯国家政权的“私有化”。普京上台之初,便严厉打击寡头非法行为,坚决阻止他们过度参政,使国家从寡头和利益集团的挟持下摆脱出来。

(3)加强了总统权力的政党基础。普京奉行广泛团结各派政治力量的方针,保持总统办公厅和政府机构的基本稳定,注意吸收各派政治力量和各个政党的代表参加出国访问团和政治经济改革纲领及文件的制订。他除了支持和扶助持中派立场的“团结党”的发展外,还频繁地与一些反对党接触,以促进各政党的协调发展。在普京政策的影响下,中派政党的力量呈上升趋势,左翼政党的实力有所下降,右翼政党不断分化瓦解。

(4)重拳打击车臣等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普京上任后对于车臣叛乱分子的独立要求和各种恐怖主义袭击坚决镇压,毫不妥协。对车臣共和国境内残余的武装叛乱分子,进行了全面的军事清剿行动,摧毁了车臣非法武装有组织的反抗,并在车臣加紧建立和加强各级权力机构,着手恢复经济建设,在总体上控制了车臣局势,维护了俄联邦领土的完整统一。在2002年的“莫斯科人质事件”和2004年的“别斯兰人质事件”中,普京都是采用强有力的措施予以解决。

(5)确立主权民主价值观。在普京第二任总统期间,以“主权民主”为核心的国家意识形态成为俄罗斯的主流政治价值观。“主权民主”的具体含义是:民主传统已经在俄罗斯确立起来;俄罗斯需要的是确保民主制度的发展潜力;民主与主权同等重要;民主应该适应俄罗斯的特定条件;民主主要原则的表现形式不应强求一致;不能容忍他国利用民主问题谋求利益;言论自由受适当控制是可行的。

这样,普京执政期间基本摆脱了政治多头分立的局面,建立起了以总统为首的单一政治中心的强大国家政权体系。

2008年5月初,梅德韦杰夫就任俄罗斯总统后,普京出任新一届政府总理,同时普京还是议会多数党的主席,手中实权不逊于现任总统。尽管普京多次强调他不会谋求修改宪法以改变总统和政府间权力分工,但是梅德韦杰夫表示,普京作为政府领导者将在促进俄罗斯发展上起到关键作用。以总统为首的单一政治中心的国家政权体系出现了重大变化,俄罗斯政权体系进入了以“梅普组合”为特征的新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