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关系

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关系

时间:2022-04-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经济界存在多种货币需求说,它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货币需求量和其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货币需求理论,如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古典货币数量论、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等。古典货币数量论有两种成熟形态,其一是费雪的现金交易方程式,其二是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方程式,或称为剑桥方程式。他们认为,处于经济体系中的个人对货币的需求

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

经济界存在多种货币需求说,它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货币需求量和其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货币需求理论,如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古典货币数量论、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等。

一、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为货币流通规律,集中表现在其货币流通规律公式中,即: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即流通中商品数量×商品价格)/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

这一规律也可以表述为“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决定于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如果以M表示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以P表示商品价格水平,以Q表示流通中商品数量,以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则货币流通规律可以表示为:

M=P×Q/V           (7.1)

上式既表达了货币需要量的决定因素,即流通的商品量、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同时也表达了这三个因素的变动与货币需要量变动的关系。这些关系就是:

第一,货币需要量与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进而与商品价格总额呈正比。商品价格总额越大,需要的货币量越多,反之就越少;当价格水平一定时,商品价格总额取决于商品数量,商品数量越多,商品价格总额越大,需要的货币量越多,反之就越少。

第二,货币需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呈反比。货币流通速度是单位货币一定时期内在商品交易者之间的转手次数。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商品被卖出后就退出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而货币则不会退出流通领域,仍在买者与卖者之间不停地转手运动,为实现商品的价值服务。这样,在一定时期内,单位货币可以实现多倍的商品价值。在商品价格总额一定的条件下,货币的流通次数增加,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减少;货币的流通次数减少,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增加。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的分析是以19世纪金属货币流通为前提的。针对纸币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流通下货币量对价格的影响,马克思在货币流通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纸币流通规律,其内容和要求包括三个层次的涵义:

第一,纸币无论发行多少,都能被商品流通所吸收。这是由纸币的性质所决定的。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不具有内在价值。纸币如果在流通界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它就能够代表相应的价值,具有与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若纸币处于流通之外,就因失去交换价值而成为一文不值的废纸。因此,纸币只要一投入流通,必然被商品流通所吸收,不会轻易退出流通界。

第二,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决定于流通中的纸币数量。一方面,纸币无论投入多少,都会被商品流通所吸收;另一方面,商品流通又只能吸收一定量的金属货币,而纸币又代表这一定量的金属货币流通。于是就产生了矛盾,这一矛盾是通过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的自发调节来解决的,用公式表示为:

投入流通的全部纸币所能代表的价值量=商品流通所能吸收的金属货    (7.2)

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流通中必要的金属货币量/流通中的纸币    (7.3)

即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就等于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除以流通中的纸币总额。

第三,纸币的发行限于它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这是纸币流通规律的基本要求。纸币无论发行多少,在流通中总是被压缩为它所代表的那种金属货币在实际流通中能够吸收的数量。因此,当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能吸收的同名金属货币量时,就会导致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例如,假定国家投入的纸币数量是1 000亿元,而当时流通中吸收的同名金属货币量为800亿元,则这1 000亿元的纸币只能代表800亿元的金属货币流通,此时,

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价值量=800/1 000=0.80(元)可见由于纸币多发行了20%,单位纸币就贬值了20%。因此,这就要求国家发行的纸币量仅限于流通中吸收的同名金属货币的流通数量。

二、古典货币数量论

古典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本身并不存在内在的价值,其价值纯粹源于其交换价值,即货币的价值是对商品和劳务的实际购买力。古典货币数量论有两种成熟形态,其一是费雪的现金交易方程式,其二是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方程式,或称为剑桥方程式。

(一)现金交易方程式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Fisher)在其代表作《货币购买力:其决定因素及其与信贷、利息和危机的关系》(1911)中,对古典货币数量论观点作了最清晰的表述。费雪十分注重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认为人们需要货币是因为货币可以用来交换商品和劳务,以满足人们的欲望。人们手中的货币,最终都将用于购买。因此,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货币支出量与商品、劳务的交易量的货币总值一定相等。据此,费雪提出了著名的现金交易方程式:

MV=PT           (7.4)

式中,M代表一国中经常流通的货币数量,V代表这些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P代表交易中商品的平均价格即一般物价水平,T代表所有商品、劳务的交易总量。PT表示一定时期中所支付的名义价格的总额,MV则是相应的货币周转总额。

这一方程式是一个恒等式,故价格水平P的值取决于M、V、T三个变量。费雪认为,货币的流通速度V为制度条件所决定,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可视为常数。T取决于人口、资源、技术条件及其他社会因素,在充分就业水平上,T不能再增加,也是相对稳定的,故V/T可以假定为一常数。因此,P的值主要取决于M的变化,只要M发生变化,P也按正比例发生变化。

现金交易方程式虽然说明了P主要是由M决定,但当把P视为给定的价格水平时,这个交易方程式就成为货币需求函数:

M=1/V·PT        (7.5)

此公式表明,在给定价格水平下,名义货币量与总交易量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就是1/V。换言之,要是价格保持给定水平,就必须是货币量与总交易量保持一定比例关系。

(二)现金余额方程式

在费雪发展其货币数量论观点的同时,在1917年及以后几年中,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些经济学家,如A.马歇尔、A.C.庇古和D.H.罗伯逊等人也在做同样的课题,与此前的经济学家不同,他们不是从整个经济的角度考虑货币数量问题,而是着眼于个人对货币持有的需求,重视微观主体的行为。他们认为,处于经济体系中的个人对货币的需求,实质是选择以怎样的方式保有自己的资产问题。

剑桥学派经济学家注重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他们认为,人们之所以持有一定的货币是为了购买商品、劳务、应付对货币的突然需求和价格上涨。人们持有货币的多少主要取决于预算的规模和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预算限额由总财富和收入构成,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包括各种资产的利息率、实际资本的收益率和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等。

马歇尔注重以某一时期货币存量来说明价格水平,他认为现金交易理论没有说明决定货币流通速度的原因,所以改用现金余额方法。根据马歇尔的说法,一个社会的全部货币存量恰等于所有的人希望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购买手段,它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商业习惯、交易总额和持有的货币与总产量的比率等因素。马歇尔的观点由他的学生庇古加以系统化。庇古是第一个把现金余额理论变成方程式的剑桥学派经济学家,罗伯逊也采用了大致相同的方程式。现金余额方程式可以简写成下面的形式:

Md=KPY      (7.6)

式中Md为货币需要量,K为总财富中以货币形式保有的比例,P为平均价格水平,Y为社会总资源或国民收入,PY表示名义总收入。

根据这一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剑桥派经济学家在物价问题上的观点,方程式中的诸因素都对价格水平都有影响,如果人们愿意持有较多的货币,对货币的需求会增加,货币流通速度便会放慢,价格水平下降,如果方程式中的K、Y不变,价格水平P就与货币存量M作同等比例的变化。

总结:剑桥方程式为M=KPY(P为物价;K为货币占财富的比重,即在总财富中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比率;Y为国民生产总值;M为货币量)。方程式表明,货币需求有三个变量。

现金余额方程式是现金交易方程式的变形与发展,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第一,交易说重视货币作为媒介的功能,认为人们需要货币是为了便于交换,而余额说则强调货币的价值储藏手段功能,认为货币是具有充分流动性的价值储藏工具,不仅交换需要货币,而且持有货币也是持有资产的一种形态。第二,与交易说不同,余额说以收入Y代替了交易量T,以个人持有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比率K代替了货币流通速度V,V是一个常数,而K是变量。第三,交易说重视影响交易的金融及经济制度等因素,而余额说则重视持有货币的成本与持有货币的满足程度的比较,重视预期和收益等不确定性因素。第四,交易说没有明确地区分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所以,交易次数、交易量以及价格水平都影响到货币的需求,而余额说的货币需求是实际货币需求,它不受物价水平的影响,因此物价变动只能影响名义货币需求。

三、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的研究是从对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动机,即流动性偏好的研究出发的。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货币,也不愿持有其他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心理。其实质就是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我们可以把流动性偏好理解为对货币的一种心理偏好。

凯恩斯沿着剑桥学派的思路,从人们持有货币的需求出发并加以论证,认为流动性偏好出于三个动机:

第一,交易动机,即个人或企业为了应付日常交易需要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需要。对于个人而言,其强度主要取决于货币收入的数量以及货币收支时间间隔的长短;对于企业而言,它取决于企业当期生产规模的大小及生产周期的长短。

基于交易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被称为货币的交易需求。影响交易需求的因素,包括收入规模、收入与支出的时距及其规律性、支出习惯、金融制度、预期因素等。在这些影响因素中,除了收入因素外,其他因素均可视为在短期内不变的常量。因此,凯恩斯将交易需求看作是收入的函数。

第二,预防动机,又称为谨慎动机,即为应付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等而持有货币的动机,如个人和家庭应付失业、患病等意料不到的需要以及企业预防不时之需,即“为应付突然发生的意外支出和为不失去意外的有利的购买机会做好准备,也为了持有一种其货币价值不变的资产,以便偿付那些根据货币计算其数额不变的未来的债务”。这类需求即为货币的预防需求。它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为了防止未来收入减少或支出增加这种意外变化而保留一部分货币以备不测。可见,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都与收入有关,交易需求是因为在收入和支出之间有一定的时差,货币的预防需求则主要是因为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所以,两者可归入一个范围之内,都可视为收入的函数。

第三,投机动机,即人们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期需要持有货币以满足从中获利的目的。这种需求又被称为投机性货币需求。这是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分析同古典学派中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他对货币理论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投机性货币需求取决于三个因素,即当前市场利率、投机者正常利率水平的目标值以及投机者对利率变化趋势的预期。其中,第三个因素依赖于前两个因素,所以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实际上取决于当前市场利率水平与投机者对正常利率目标的取值之差。从总体分析来看,如果当前市场利率水平较低,那么预期利率上升的投机者就会较多,从而以货币形式持有其财富的投机者就越多,货币的投机性需求也就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货币的投机性需求是当前利率水平的递减函数。

简言之,货币执行交换手段职能形成人们的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而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则形成人们的投机动机。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主要由收入决定,对货币的投机需求主要由利率决定。其中,因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带来的货币需求L1与利率没有直接关系,它是收入Y的函数,并且与收入成正比,即L1=L1(Y)。而投机动机带来的货币需求L2则与利率r成反比,即L2=L2(r),因为利率越高,人们持有货币进行投机的机会成本也就越高。

综上,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式为:

L=L1(Y)+L2(r)         (7.7)

式中,L为货币需求量,Y为收入,r为利率。

上式表明对货币的总需求是由收入和利率两个因素决定的,这是该式与此前所有函数式的关键区别所在。

对于任何已知的价格水平,根据L1=f(Y),我们可以求出每一收入水平Y的货币需求。同理,对于任何已知的价格水平,根据L2=f(r),可以求出在每一利率水平上的货币需求。因此,根据L1=f(Y)和L2=f(r),我们可以求出每一个可能的收入Y和利率r对货币的总需求。如图7-1(a)所示,曲线L1与利率无关,所以是一条与货币需求横轴垂直或与利率纵轴平行的直线。但L2则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即利率越高,货币需求越少;反之,利率越低,货币需求越多。如果将L1与L2相加,则货币总需求曲线L如果7-1(b)所示。

图7-1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曲线

既然L因收入多少而增减,那么,L曲线也应随着收入的变化而移动。如图7-2所示,L(Y1)是收入为Y1时的货币需求,如果收入增至Y2,则L曲线也会向右移至L(Y2)。总之,L曲线并非一条单独的在(L,r)平面上的曲线,而是在该平面上的一系列随收入Y而变化的曲线。

图7-2 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

凯恩斯学派货币需求理论的新颖之处在于它强调了货币作为资产或价值储藏的重要性。也就是说,货币并非仅是一种交易手段,它本身也有保有的价值。比如企业或个人预期其他商品及资产价格将要下跌时,持有货币可以达到财富保值甚至升值的目的。凯恩斯利率的第二个特色是,当利率降至一定低点之后,货币需求就会变得无限大,这时,没有人会愿意持有债券或其他资产,每个人只愿意持有货币,即进入了凯恩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如图7-2所示,当利率降至r0时,货币需求曲线变成与横轴平行的直线,在该直线部分,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变得无限大。凯恩斯认为,一般情况下,由流动性偏好决定的货币需求在数量上主要受收入和利率的影响。其中,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递增函数,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所以,货币需求是有限的。但是当利率降到一定低点之后,由于利息率太低,人们不再愿意持有没有什么收益的生息资产,而宁愿以持有货币的形式来持有其全部财富。这时,货币需求便不再是有限的,而是无限大了。如果利率稍微下降,不论中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都将被货币需求所吸收。也就是说,利率在一定低点以下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货币需求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总结:第一,凯恩斯研究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时假定对货币的需求出于三个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与投机动机;第二,由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一般用于商品或劳务交易,称为交易性货币需求,用L1表示,是收入Y的递增函数,即L1=L1(Y);第三,投机性货币需求L2则与利率有关,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即L2=L2(r);第四,货币总需求L由交易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构成,即L=L1(Y)+L2(r),表明对货币的总需求是由收入和利率两个因素决定的。

四、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数量论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的理论,而首先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M.弗里德曼。1956年,他在《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中提出货币需求函数,后来又将它扩展。

现代货币数量论试图用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来重新表述货币数量论,它不考虑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而只是像剑桥学派那样设定货币具有效用,然后考察什么因素决定人们想要持有货币的多少。其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表述为:

M/P=f(Yp,W;rm,rb,re,1/p·dp/dt,U)

其中,M为个人财富持有者持有的货币量,即名义货币需求量;P为一般物价水平;M/P表示个人财富持有者持有的货币所能支配的实物量,即实际货币需求量;Yp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收入;W为物质财富占总财富的比重;rm表示预期的货币名义收益率,rb表示固定收益的债券收益率,re表示非固定收益证券(股票)的收益率;1/p·dp/dt表示预期物价变动率,即实物资产的名义报酬率;U为货币的效用以及影响此效用的其他因素。

下面具体分析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各个变量,以及它们对货币需求的意义:

第一,Yp作为收入,不是当期收入,而是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收入,也可理解为恒久性收入,即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收入的平均数。在弗里德曼看来,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总财富,但总财富实际上是无法衡量的,只能用恒久性收入而不是用不稳定的现期收入来代替。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恒永久性收入的稳定导致了货币需求的稳定。

第二,W代表物质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率,它与货币需求负相关。财富由各种资产构成,其中包括人力财富和物质财富。人力财富是个人在未来获得收入的能力。弗里德曼认为,大多数财富持有者的主要资产是他们个人挣钱的能力,但人力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需要很多条件,如投资、增加就业机会和生产、生活条件等,所以,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例越大,货币需求将越大。

第三,在人们保有的货币及其他资产中,货币的名义收益率rm为零,而其他资产如债券、股票、实物资产的可预期的收益一般由两部分组成:①任何现在已付的收益或费用,如债券利息、股票红利、有形资产保管费用;②这些资产的名义价格的变动。其中,实物资产的收益率就是物价水平的变动率1/p·dp/dt,当物价水平变动时,实物资产的价值发生变动,因而产生收益。而各种资产的收益就是人们保有货币所支付的费用,其收益率上升,货币需求量就会减少。

第四,U表示与保有其他资产相比,人们保有货币所得到的效用及影响这种效用的收入以外的其他各种因素,如人们的主观偏好、技术与制度因素等。

对于货币需求,弗里德曼最具有概括性的论断是:由于恒久性收入多,且货币流通速度(恒久性收入除以货币存量)也相对稳定,货币需求因而也是比较稳定的。

总结:弗里德曼得出与凯恩斯完全不同的结论:第一,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这与恒久性收入的稳定性相关,其对利率变动不敏感;第二,货币需求通过货币数量影响总支出,从而转到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影响价格与产量上。因此,他认为,要稳定经济,就必须稳定货币供应。

本章小结

1.货币需求含义:货币需求是一种能力和愿望的统一,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的货币需求,它是与货币供给直接对应的一个范畴,主要是一个宏观经济学问题。

2.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理论是一种研究人们持有货币需求的动机、决定或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以及数量决定的理论,研究的内容包括一国经济发展在客观上需要多少货币量,以及一个经济主体在现实的收入水平、利率和商品供求等经济背景下持有多少货币的机会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等问题。

3.货币需求理论体系: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有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古典货币数量论、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以及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数量理论。它们之间各有异同,在考察对象、范围、影响货币需求变量的分析方面,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即从f(Y)发展为f(Y,r),并不断纳入更多的自变量

4.货币需求的决定和影响因素:主要有收入水平、消费倾向、利率水平、信用发达程度、货币流通速度、社会商品可供量、物价水平以及公众预期和偏好等。

重点概念

货币需求 宏观货币需求 微观货币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 实际货币需求 交易动机 预防动机 投机动机 流动性陷阱 恒久性收入

选择题

1.M=KPY是属于( )的理论。

A.现金交易说    B.现金余额说

C.可贷资金说    D.流动性偏好说

2.根据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当预期利率上升时,人们就会( )。

A.抛售债券而持有货币    B.抛出货币而持有债券

C.只持有货币        D.只持有债券

3.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货币是因为货币( )。

A.是最好的价值储藏手段     B.具有最强的流动性

C.可以满足人们的投资需求    D.是最好的金融资产

4.流动性陷阱是指( )。

A.人们普遍预期利率将上升时,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

B.人们普遍预期利率将上升时,愿意持有债券而不愿持有货币

C.人们普遍预期利率将下降时,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

D.人们普遍预期利率将下降时,愿意持有债券而不愿持有货币

思考题

1.什么是货币需求和货币需求理论?

2.试述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3.试述交易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

4.试述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5.试述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