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货币市场利率和货币政策利率

货币市场利率和货币政策利率

时间:2022-04-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货币政策效果_经济学原理 修订版货币政策的效果或者有效性指的是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假定增加货币供给能使国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则货币政策较为有效;反之,则政策效果小或者并非十分有效。货币政策是唯一有效的政策。因此,货币政策的刺激经济的效果不佳。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还有公众的预期、政策的透明度及其他政治因素等都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货币政策的效果或者有效性指的是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假定增加货币供给能使国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则货币政策较为有效;反之,则政策效果小或者并非十分有效。

1.货币政策的有效性——IS-LM曲线分析

与财政政策一样,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样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我们这里也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1)LM曲线斜率不变

当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由于货币政策导致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而引起的LM曲线的移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就越大,货币政策有效;反之,IS曲线越陡峭,就说明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货币政策效果小。

如图17-7和图17-8所示,图17-8中的IS曲线较为平坦,当货币供给使LM曲线从LM1向右移动到LM2时,当IS曲线较为平坦时,国民收入增加较多,即货币政策较为有效;当IS曲线较为陡峭时,国民收入增加较少,即货币政策效果较小。这是因为,IS曲线较为陡峭时,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较小,也就是说投资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较小,因此,LM曲线由于货币增加而向右移动时使利率下降,而投资不会增加很多,因此国民收入也不会有较大地增加;反之,当IS曲线较为平缓时,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较大,即投资对利率变化较为敏感,因此当货币供给增加使得利率下降时,投资和收入会增加较多。

图17-7 货币政策效果小

图17-8 货币政策效果大

(2)IS曲线斜率不变

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就更为有效。在图17-9和图17-10中,LM曲线都向右移动了相同的距离,但由于斜率不同,对产出的影响也不同,这是因为,当LM曲线较为平坦时,说明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大,即利率稍微变动就会使货币需求大幅变动,因而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利率变动的作用较小,因此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就不会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大影响;反之,如果LM曲线较为陡峭,说明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小,即货币供给增加会使利率下降较多,因而投资和国民收入增加较多,货币政策较为有效。

图17-9 货币政策效果小

图17-10 货币政策效果大

总之,扩张的货币政策如果能使利率下降过多,并且利率下降能够对投资起较大的刺激作用,货币政策就较为有效,否则货币政策效果便不明显。

(3)古典主义极端情况

图17-11 古典主义极端

图17-11是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在这种情况下,LM曲线垂直,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完全有效而财政政策无效。如果LM曲线是垂直的,则增加货币供给的货币政策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LM曲线垂直,说明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为零,即利率已经高到人们持有货币的成本极大,并且认为债券价格只涨不跌,从而导致人们不再愿意持有货币。而这时如果政府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私人部门没有闲置资金,那么只有减少同等规模的投资才能给予政府相应的款项,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支出的增加必然带来等量的私人投资的减少,“挤出效应”是完全的。另一方面,IS曲线是水平的,意味着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为无限大,利率的微小变动会导致投资的巨大变化。而此时,货币政策完全有效,是因为当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下降时,会使得投资大幅地增加,进而使得国民收入大幅增加。这种情况之所以称为古典主义极端,是因为古典学派认为货币需求只与产出水平有关,而同利率水平关系不大,因而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极小。即古典学派认为LM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货币供应量的任何变动都会对产出有极大影响。货币政策是唯一有效的政策。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就更为有效。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古典主义极端和凯恩斯主义极端在现实中都是极少见到的,常见的状态是LM曲线向上倾斜,IS曲线向下倾斜。因此,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可以对经济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在衰退时期,多使用财政政策,而在通货膨胀较为严重的时期,应多使用货币政策。

2.货币政策有效性——其他因素

与财政政策相同,政策时滞也是影响着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货币政策也存在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如果货币政策可能产生的大部分效应较快地有所表现,那么货币当局就可根据期初的预测值,考察政策生效的状况,并对政策的取向和力度作必要的调整,从而能使政策更好地实现预期的目标。如果政策的效果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后才会产生,在这个期间内,经济形势会发生很大变化,那么货币政策的预期效应就很难实现,效果可能就不明显。

货币流通速度也会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对货币流通速度的估算出现偏差或者并未预料到货币流动速度的变化都会使得货币政策的效果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与当初的政策目标相反。

在存在流动性陷阱的情况下,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可能效果不明显。因为在经济衰退时厂商对经济前景普遍悲观,即使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投资者也不愿意增加贷款;银行为了安全起见,也不肯轻易贷款。因此,货币政策的刺激经济的效果不佳。

在对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来看,货币政策的效果也不明显,这是因为物价上涨如果是由于工资上涨超过劳动生产率的上涨幅度引起的,则中央银行向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来抑制通货膨胀就比较困难。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还有公众的预期、政策的透明度及其他政治因素等都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专栏三】货币政策——美联储2001年的多次降息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在克林顿政府时代经历了长达8年高涨以后,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出现衰退迹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下降;制造业存货从2000年4月开始连续9个月增加,而制造业活动指数和纳斯达克综合股票价格指数则逐月连续下降。

在这样的形势下,美国央行——联邦储备系统连续采取行动:2001年1月3日,把联邦基金利率即银行拆借存款准备金的利率从6.5%降到6.0%,1月3日和4日把贴现率从6.0%降到5.75%,再从5.7%降到5.5%;1月5日,又实行临时性公开市场操作的政策,3天内净买进55亿美元政府债券、联邦机构证券和抵押贷款证券,以扩张货币供给。1月31日,再把联邦基金利率从6.0%降到5.5%,把贴现率从5.5%降到5.0%。

联储的行动在股票市场上迅速得到了反映。1月初联储宣布降息后,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当天上升299.60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当天也上升324.83点。1月底再次宣布降低贴现率后,股票市场反映就不及月初那样强烈。但人们还是预料,在联储调控下,美国经济有可能避免衰退。

但正如基本理论所说,扩张的货币政策在反衰退方面作用有限。联储几次降息并未能有效刺激经济。这使联储不得不再次降息,从2001年年初到6月底,联储6次降低利息,降幅达2.75个百分点。分析家们普遍认为,在美联储如此大幅降息动作刺激下,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进入疲软状态的美国经济在当年下半年应当出现明显好转。但事实并非如此,美国六、七月经济继续处于低增长甚至停滞状态。尤其使人不安的是,制造业的衰退开始波及其他部门。造成这样疲软的原因,一是企业投资下滑。由于绝大多数企业盈利状况没有改善,不得不裁员,投资继续减少。二是美国经济疲软波及其他国家,日本经济恢复无望,欧洲经济开始放缓,拉美和亚洲一些国家形势仍旧恶化,再加上美元坚挺,美国出口受到严重打击。三是华尔街股市萎靡不振,失业上升,使消费支出增势减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联储8月21日再次宣布降息,累计降低利率3个百分点,使利率达到了1994年春以来的最低水平。

这次降息,表明了格林斯潘为首的美联储决心运用利率杠杆促使美国经济走出疲软困境。1991年,为了促使经济走出衰退阴影,美联储曾一口气降息9次。这次从2001年1月到8月,又一次连续降息7次,力度可说不小。

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联邦储备系统一直就是这样对美国经济进行调节:在经济趋于高涨时,实行适当的收缩,以防止经济过热;在经济趋于衰退时,实行适当扩张,以防止经济过冷。自2003年以来,美国经济逐渐走出衰退,消费者信心逐步恢复,企业盈利能力增强,需求逐步上升,加上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物价水平开始上升。这样,联储认为,可以逐渐调整刺激性货币政策,转而采取加息的紧缩性货币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