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利率的影响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利率的影响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之,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时,利率会大幅度下降的话,货币政策效果就大。这样,货币政策作为反衰退的政策,其效果就甚微。总之,货币政策即使在开始采用时不要花很长时间,但执行以后产生效果却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经济状况有可能发生和人们原先预料的相反变化。

货币政策既然是通过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经济国民收入的,那么,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就可这样概括:

第一,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反映很灵敏,即利率稍有变动,货币需求就会有大幅度变动,比方说,利率稍有一点下降,货币需求就增加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时,利率就只会有很小幅度的下跌,从而投资增加幅度就不大,国民收入增加也不多,即货币政策效果小。反之,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时,利率会大幅度下降的话,货币政策效果就大。

第二,如果投资对利率变动反映很灵敏,即利率稍有降低,投资就会增加很多的话,则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对投资和国民收入变化的影响就大,即货币政策效果就大。反之,则政策效果就小。

西方国家实行货币政策,常常是为了稳定经济,减少经济波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第一,从反衰退的作用看,由于存在所谓流动性陷阱,因此,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的效果就不明显。那时候,厂商对经济前景普遍悲观,即使中央银行松动银根,降低利率,投资者也不肯增加贷款从事投资活动,银行为安全起见,也不肯轻易贷款。这样,货币政策作为反衰退的政策,其效果就甚微。

进一步说,即使从反通货膨胀方面看,货币政策的作用也主要表现于对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而对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效果就很小。因为物价的上升是由工资上涨超过劳动生产率上升幅度引起或由垄断厂商为获取高额利润引起,中央银行想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来抑制通货膨胀就比较困难了。

第二,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如果这一前提不存在,货币供给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就要打折扣。在经济繁荣时期,中央银行为抑制通货膨胀需要紧缩货币供给,或者说放慢货币供给的增长率,然而,那时公众一般说来会增加支出,而且物价上升越快,公众越不愿把货币持在手上,而希望快快花费出去,从而货币流通速度会加快,在一定时期内本来的1美元也许可完成2美元交易的任务,这无疑在流通领域增加了1倍货币供给量。这时候,即使中央银行把货币供给减少为原来的50%,也无法使通货膨胀率降下来。反过来说,当经济衰退时,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这时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对经济的影响也就可能被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所抵消。可见,当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或放慢时,用变动货币供给量的办法来影响利率、投资和国民收入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会受到影响或者说打折扣。

第三,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要通过影响利率,再影响投资,然后再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因而,货币政策作用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才会充分发挥。尤其是市场利率变动以后,投资规模并不会很快发生相应变动。利率下降以后,厂商扩大生产规模,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已经上马在建的工程难以下马,已经雇用的职工要解雇也非轻而易举。总之,货币政策即使在开始采用时不要花很长时间,但执行以后产生效果却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经济状况有可能发生和人们原先预料的相反变化。比方说,经济衰退时中央扩大货币供给,但未到这一政策效果完全发挥出来经济就已转入繁荣,物价已开始较快地上升,则原来扩张性货币政策不是反衰退,却为加剧通货膨胀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货币政策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但仅从这些方面看,货币政策作为平抑经济波动的手段,作用也是有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