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降低利率是常规货币政策吗

降低利率是常规货币政策吗

时间:2022-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宏观经济环境是所有上市公司赖以生存和盈利的基础,是证券市场系统风险的主要来源。因此,宏观经济分析对于指导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节主要从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这两方面来进行分析。并可用于宏观经济结构分析、政策模拟、决策研究以及发展预测等功能。①国内生产总值与经济增长率。因此,从宏观经济分析的角度看,利率的波动反映出市场资金供求的变动状况。

4.1 宏观经济分析

宏观经济环境是所有上市公司赖以生存和盈利的基础,是证券市场系统风险的主要来源。在整体经济不景气时,系统风险增大,几乎所有上市公司都难逃股价下跌的命运;相反,在经济繁荣时,企业持续盈利,股市也趋于繁荣。因此,宏观经济分析对于指导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节主要从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这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4.1.1 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

1)经济指标分析

经济指标是反映经济活动结果的一系列数据和比例关系。从反映经济状况的先后顺序可以将经济指标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先行指标,是指高峰和低谷顺次出现在经济周期的高峰和低谷之前的一类指标,可对将来的经济状况提供预示性的信息,因此多用于对将来的经济状况进行预测。这类指标主要有货币供应量、股价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企业及消费者未偿还信贷变化、消费者和原材料新订单、消费者信心指数等。从实践来看,先行指标比宏观经济指标提前半年左右。

第二类是同步指标,是指高峰和低谷顺次出现时间和宏观经济周期相同。这类指标反映的是国民经济正在发生的情况,并不预示将来的变动。主要有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失业率、工业增加值、进出口额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等。

第三类是滞后指标,是指高峰和低谷顺次出现在经济周期的高峰和低谷之后的一类指标,通常滞后期也是半年。主要包括财政收支、银行短期商业贷款利率、工商业未还贷款、固定资产投资、生产成本、物价指数等。

在上述三类指标中,先行指标可以用来预测,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可以用来验证。

2)计量经济模型

所谓计量经济模型,就是表示经济变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许多经济现象之间存在着相关或函数关系,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进行运算,就可以探寻经济变量之间的平衡关系,分析影响平衡关系的各种因素。

为证券投资而进行宏观经济分析,主要运用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宏观计量经济模型主要研究宏观经济指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过程各环节之间的联系。由于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提供的是一组宏观经济变量的预测数据,因此它不仅可以用来分析和预测宏观经济运行的阶段性质,而且可以用来预测其具体水平。并可用于宏观经济结构分析、政策模拟、决策研究以及发展预测等功能。

3)概率预测

概率预测是用概率论的方法对宏观经济活动进行的预测。由于宏观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并不一定像计量经济模型所描述的那样稳定,而是常常在一定的区间内按某种概率发生。这样,总结宏观经济运行的过去和现状,揭示其规律性,从而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预测未来宏观经济变量的水平,就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实践中,概率预测方法用得较多也比较成功的是对宏观经济的短期预测,如对实际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利息率、个人收入、个人消费、企业利润及对外贸易差额等指标的下一时期水平或变动率的预测。由此可见,概率预测比较适合于宏观经济运行的短周期阶段性判断。

上述三种分析方法各有千秋,不同的投资者可根据自身掌握资料的丰富程度,按照成本收益的原则灵活选择使用。

4.1.2 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内容

证券投资的宏观经济分析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即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分析。

1)宏观经济运行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分析宏观经济运行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通过各类经济指标对宏观经济状况进行评价和预测,并对这些经济指标如何影响证券市场进行分析;第二,宏观经济的运行往往呈现出一种周期性的繁荣和萧条,通过宏观经济的周期分析,正确地判断经济目前所处的状态以及将要运行的态势,并对这种经济态势对股市的周期影响进行分析。

(1)宏观经济指标分析

①国内生产总值与经济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按年统计)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经济领土范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其增长速度,也称经济增长速度或经济增长率,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基本指标。GDP的规模和GDP的增长速度是衡量一国经济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的综合指标。他们的变化对股票投资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②失业率。按照国际惯例,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是指劳动力有效供给中没有就业,正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百分比,通称名义(公开、显性)失业率,我国官方公布的失业率就是这种名义失业率(Nominal Unemployment)。失业率的高低往往与经济发展的兴衰反向变动,经济繁荣昌盛时,失业率下降,股票市场繁荣发展;经济萧条疲软时,失业率上升,股票市场则低迷不振。

③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用某种价格指数衡量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常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头号大敌,它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主要有: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扭曲商品相对价格、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促发泡沬经济乃至损害一国的经济基础和政权基础。通货膨胀从程度上有温和的、严重的和恶性的三种。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指年通胀率低于10%的通货膨胀,严重的通货膨胀是指两位数的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则是指三位数以上的通货膨胀。

一般来说,政府对通货膨胀进行控制的宏观政策往往只能以一定的代价(比如增加失业率)来实现。如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通常会导致高失业和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的低增长。然而,适度的通货膨胀对股票投资有一定的益处,此时人们更愿意通过股票投资获得资金的保值和增值,弥补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损失。若出现过度通货膨胀,则会增大股票投资的风险,股票价格下跌,因为这时任何资本市场的投资都难以保值,人们纷纷将资金撤出股票市场。

④利率。利率,或称利息率(Interest Rate),是指在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资金额的比率。利率直接反映的是信用关系中债务人使用资金的代价,也是债权人出让资金使用权的报酬。因此,从宏观经济分析的角度看,利率的波动反映出市场资金供求的变动状况。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市场利率有不同的表现。在经济持续繁荣增长时期,资金供不应求,利率上升;当经济萧条、市场疲软时,利率会随着资金需求的减少而下降。

利率对股票投资活动有着十分直接的影响。利率的升降从两个方面直接传递其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力。比如利率提高时,投资者投资于股票的比较利益下降,便会将其投资转向储蓄,股票价格因供求关系的改变而下降;利率提高还会使企业的成本开支增加、利润下降,企业发行的股票价格便会因业绩欠佳而下降。负债比例高的企业尤为明显。利率变动对股票价格的波动固然直接,但也是有限的,当投资者对利率变动不敏感时,利率的这种直接影响也便失去意义。

汇率。汇率(Exchange Rate)是外汇市场上一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相互交换的比率,即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一国的汇率会因该国的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率、利率、经济增长率等变化而波动;反之,汇率波动又会影响一国的进出口额和资本流动,并影响一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分工异常发达、各国间经济联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汇率的变动对一国的国内经济、对外经济以及国际间的经济联系都产生着重大影响。

汇率对股票投资活动的影响比较复杂,它从多方面影响股票的价格。通常来讲,一国的经济开放程度越高,股票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也越高,股票市场受汇率的影响也越大。当外币汇率下降,本币升值时,股票的价格可能因为企业出口的减少而下降,也可能因为资本的流入而上升,这种变化对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会有不同的影响。

⑥财政收支。财政收支(State Revenues and Expenditures)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财政收入是国家为了保证实现政府职能的需要,通过税收等渠道集中的公共性资金收入;财政支出则是为满足政府执行职能需要而使用的财政资金。核算财政收支总额是为了进行财政收支状况的对比。收大于支是盈余,收不抵支则出现财政赤字。如果财政赤字过大,就会引起社会总需求的膨胀和社会总供求的失衡。

财政收支对股票投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财政收支总额的平衡状况上。如果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略有节余或赤字,则不会对股票投资有直接影响;如果财政收支出现大量赤字,则要么增加货币供给,引起通货膨胀,导致股票市场的价格虚假上涨,要么发行国债,使资金流出股票市场,而导致股市下跌。

⑦国际收支。国际收支(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一般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他往来中所产生的全部交易的系统记录。这里的“居民”是指在国内居住一年以上的自然人和法人。国际收支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经常项目主要反映一国的贸易和劳务往来状况;资本项目则集中反映一国同国外资金往来的情况,反映着一国利用外资和偿还本金的执行情况。全面了解和掌握国际收支状况,有利于从宏观上对国家的开放规模和开放速度进行规划、预测和控制。

国际收支对股票投资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国际收支总额的平衡状况上。如果国际收支出现巨大顺差,会导致本国货币供应量被迫增加,本币流动性过剩,同时国际游资涌入国内,从而导致股市需求变大,供给相对不足,股票价格普遍上涨。从短期来看,国际收支的巨大顺差对股市是利好消息;但从长远来看,这并不是有利于股市健康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

(2)宏观经济周期分析

理论研究和经济发展的实践均表明,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宏观经济运行总是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这种周期性变化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即萧条、复苏、繁荣和衰退。如果从国内生产总值的下降开始算起,直到其下降到最低点为萧条阶段,然后经过不断回升的复苏阶段,达到欣欣向荣的繁荣阶段,繁荣之中又孕育着衰退的再次来临。如此循环往复,每四个阶段构成一个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对股票市场的具体影响体现如下:从股票市场的情况来看,股票价格的变动大体上与经济周期相一致。一般是经济繁荣,股票价格上涨;经济衰退,股票价格下跌。

在萧条阶段,经济不景气,百业不振,公司经营情况不佳,股票价格低位徘徊。由于预期未来经济状况不佳,公司业绩得不到改善,大部分投资者都离场观望,只有那些富有远见且在不断地搜集和分析有关经济形势并合理判断经济形势即将好转的投资者在默默地吸纳。

当经济走出萧条、步入复苏阶段时,公司经营状况开始好转。此时,由于先知先觉的投资者的不断吸纳,股票价格实际上已经回升至一定水平,初步形成底部反转之势。随着各种媒介开始传播萧条已经过去、经济日渐复苏的消息,投资者的认同感不断增强,投资者自身的境遇也在不断改善,从而推动股票价格不断走高,完成对底部反转趋势的确认。

随着经济日渐活跃,繁荣阶段就会来临,公司业绩也在不断提高,并通过增资扩大生产规模,占有市场。由于经济的好转和股票市场上升趋势的形成得到了大多数投资者的认同,投资者的投资回报也在不断增加,整个经济和股票市场均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此时,一些有识之士在充分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基础上认为经济高速增长的繁荣阶段即将过去,经济将不会再创高潮,因而悄悄地卖出所持的股票。股票价格仍在不断上扬,但多空双方的力量在逐渐发生变化,因此,价格的上扬已成为强弩之末。由于繁荣阶段的过度扩张,社会总供给开始超过总需求,经济增长减速,存货增加,同时经济过热造成工资、利率等大幅上升,使公司运营成本上升,公司业绩开始出现停滞甚至下降之势,繁荣之后衰退的来临不可避免。

在衰退阶段,更多的投资者基于对衰退来临的共同意识加入到抛出股票的行列,从而使整个股票市场完成中长期筑顶,形成向下的趋势。

股票市场价格的变动周期虽然大体上与经济周期相一致,但在实践上并不与经济周期相同。从前述可以看出,股票市场完成中长期底部、形成上升趋势、完成中长期顶部、形成向下趋势在实际上比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皆有提前。从实践上来看,股票市场走势比经济周期的提前量约为几个月到半年。也就是说,股票价格走势对宏观经济运行具有预警作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股票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的原因所在。当然,股票市场的“晴雨表”功能是就其中长期趋势而言的,股票市场的每一次波动,特别是短期波动,并不表示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

延伸阅读: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2012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保持在预期范围之内,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缓中趋稳的态势。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工业生产增速有所回落。消费、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进出口增速温和反弹;物价涨幅继续回落;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上半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22.7万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第二季度同比增长7.6%,增速比上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8%。

1.消费、投资平稳增长,进出口增速温和反弹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国内消费需求稳定增长。2012年上半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2 509元,同比增长1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 303元,同比增长1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4%。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8 222亿元,同比增长14.4%,实际增长11.2%,增幅比第一季度高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4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完成15.1万亿元,同比增长2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0%,增速比第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0个百分点。

进出口增速温和反弹。上半年,进出口同比增长8.0%;出口9 544亿美元,同比增长9.2%;进口8 855亿美元,同比增长6.7%,增速比第一季度低0.2个百分点;贸易顺差689.2亿美元,其中第二季度顺差681.8亿美元。出口商品结构有所优化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降低。贸易多元化进程延续,对新兴市场经济体贸易增长平稳。进口商品结构良性变动,能源、资源产品和消费品进口快速增长。

2.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工业生产增速回落

第一、第三产业增速略有提高。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75万亿元,同比增长4.3%,比第一季度高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1.10万亿元,同比增长8.3%,比第一季度低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9.87万亿元,同比增长7.7%,比第一季度高0.2个百分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7.7%,48.9%和43.4%。

工业生产增速回落,企业经济效益有所下降。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增幅分别较第一季度和上年同期低1.1个和3.8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31万亿元,同比下降2.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43%,较上年同期低0.77个百分点。上半年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5%,低于上年同期0.6个百分点。

3.消费价格涨幅继续回落,上游价格跌幅扩大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继续回落。第二季度,CPI同比上涨2.9%,涨幅比上个季度回落0.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大幅回落2.8个百分点。其中各月涨幅分别为3.4%,3.0%和2.2%。

生产价格降幅继续扩大。受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导致需求下降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分别于3月份和4月份转为同比下降。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所下跌。第二季度以来,根据国际市场油价变化,综合考虑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国内成品油市场供求情况,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先后于5月10日、6月9日和7月11日三次降低成品油价格,汽油、柴油价格累计每吨分别降低1 280元和1 220元。

进口价格同比出现下降,出口价格同比继续上涨。随着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的影响逐渐显现,进口价格于4月份出现同比下降。

4.财政收入增长放缓

2012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不含债务收入)6.38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比上年同期低19.0个百分点;全国财政支出5.39万亿元,同比增长21.3%,增速比上年同期低10.1个百分点。收支相抵,收入大于支出9 902亿元。

5.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市场中劳动力供求总体平衡,市场供求人数同比略有增加。与上季度比,市场用人需求有所减少,求职人数有所增长;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市场供求人数同比有所减少,中、西部地区市场供求人数同比均有所增长;分行业看,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的用人需求有所减少,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的用人需求有所增长。近九成的用人需求对劳动者的年龄和文化程度有所要求,与上年同期和上季度相比,市场中对年龄、文化程度无需求的劳动力需求下降幅度较大。

6.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改善

2012年第一季度,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继续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资产继续增长。经常项目顺差235亿美元,同比减少18.4%;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561亿美元,同比减少34.8%;国际储备资产因交易增加746亿美元。上半年,在全球经济增速趋缓、欧洲债务危机加重、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预期改变的背景下,跨境资金流动在波动中进一步趋向平衡,国际收支大额顺差有所缩减。外债规模总体上升。

2)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是指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采取的调整财政收支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财政政策是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干预经济、与货币政策并重的一项手段。

①财政政策的手段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财政政策手段主要包括: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管理体制、转移支付制度等。这些手段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

A.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作为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国家预算能够全面反映国家财力规模和平衡状态,并且是各种财政政策手段综合运用结果的反映,因此在宏观调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家预算收支的规模和收支平衡状态可以对社会供求的总量平衡发生影响。在一定时期,当其他社会需求总量不变时,财政赤字具有扩张社会总需求的功能,财政采用结余政策和压缩财政支出具有缩小社会总需求的功能。国家预算的支出方向可以调节社会总供求的结构平衡。财政投资主要运用于能源、交通及重要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财政投资的多少和投资方向直接影响和制约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因此具有造就未来经济结构框架的功能,也有矫正当期结构失衡状态的功能。

B.税收。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税收既是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工具,又是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税制的设置可以调节和制约企业间的税负水平。税收还可以根据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不同对象设置税种或在同一税种中实行差别税率,以按制需求数量和调节供求结构。进口关税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对于国际收支平衡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

C.国债。国债是国家按照有偿信用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实现政府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国债可以调节国民收入的使用结构和产业结构,用于农业、能源、交通和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的薄弱部门和瓶颈产业的发展,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政府还可以通过发行国债调节资金供求和货币流通量。另外,国债的发行对证券市场资金的流向格局也有较大影响。如果一段时间内,国债发行量较大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将会分流证券市场的资金。

D.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补助给企业和居民的一种再分配形式。我国财政补贴主要包括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房租补贴、职工生活补贴和外贸补贴等。

E.财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是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以及国家与企事业单位之间资金管理权限和财力划分的一种根本制度,其主要功能是调节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财力分配。

F.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财政将集中的一部分财政资金,按一定的标准拨付给地方财政的一项制度。其主要功能是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力纵向不平衡,调整地区间财力横向不平衡。

②财政政策的种类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实施紧缩财政政策时,政府财政在保证各种行政与国防开支外,并不从事大规模的投资。而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政府积极投资于能源、交通、住宅等建设,从而刺激相关产业如水泥、钢材、机械等行业的发展。总的来说,紧缩财政政策将使得过热的经济受到控制,证券市场也将走弱,因为这预示着未来经济将减速增长或走向衰退;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将刺激经济发展,证券市场则将走强,因为这预示着未来经济将加速增长或进入繁荣阶段。

财政政策是一种直接的、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但是,这种手段也有它的局限性,通常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经济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其一,政府支出对私人部门有一种“挤出”效应。政府发行国债,等于减少了流通中货币供应量,从而提高利率,降低私人部门投资的积极性。这种“挤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其二,由于政府支出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其效率可能不高。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政府投资存在很大的浪费,对经济的长期增长不利。其三,大规模的财政赤字有可能造成通货膨胀、本币贬值和经济不稳定等,加剧经济运行的风险。

(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如果说财政政策是直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货币政策则是通过货币供应量的调整间接地影响总需求。

①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选择性政策工具(包括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等)。

一般性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经常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

A.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中央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运用的资金减少,贷款能力下降,货币乘数变小,市场货币流通量便会相应减少。所以,在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可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反之,则降低法定准备金率。由于货币乘数的作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效果十分明显。人们通常认为这一政策工具效果过于猛烈,它的调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心理预期,因此,一般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都持谨慎态度。

B.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用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融资所做的政策规定。再贴现政策一般包括再贴现率的确定和再贴现的资格条件。再贴现率主要着眼于短期政策效应。中央银行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调整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对社会的信用量,从而调整货币供给总量。在传导机制上,若商业银行需要以较高的代价才能获得中央银行的贷款,便会提高对客户的贴现率或提高放款利率,其结果就会使信用量收缩,市场货币供应量减少;反之则相反。中央银行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则着眼于长期的政策效用,以发挥抑制或扶持作用,并改变资金流向。

C.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行为。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反之,就出售所持有的有价证券。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两类: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

A.直接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具体手段包括:规定利率限额与信用配额、信用条件限制、规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

B.间接信用指导。间接信用指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来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做法。

②货币政策的运作。货币政策的运作主要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客观经济形势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调控货币供应量和信用规模,使之达到预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并以此影响整体经济的运行。通常,将货币政策的运作分为紧的货币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A.紧的货币政策。紧的货币政策的主要政策手段是: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经济过度繁荣,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中央银行就会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以减少需求。

B.松的货币政策。松的货币政策的主要政策手段是: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放松信贷控制。如果市场产品销售不畅,经济运转困难,资金短缺,设备闲置,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中央银行则会采取扩大货币供应的办法增加总需求。

总的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总需求不足,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在经济扩张时,总需求过大,采取紧的货币政策。但这只是一个方面的问题,政府还必须根据现实情况对松紧程度作科学、合理地把握,必须根据政策工具本身的利弊及实施条件和效果选择适当的政策工具。

③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A.利率。中央银行调整基准利率的高低,会对证券价格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利率下降时,股票价格就上升;而利率上升时,股票价格就下降。原因有:

第一,利率是计算股票内在投资价值的重要依据之一。当利率上升时,同一股票的内在投资价值下降,从而导致股票价格下跌;反之,则股价上升。

第二,利率水平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融资成本,从而影响股票价格。利率低,可以降低公司的利息负担,增加公司盈利,股票价格也将随之上升;反之,利率上升,股票价格下跌。

第三,利率降低,部分投资者将把储蓄投资转成股票投资,需求增加,促成股价上升;反之,若利率上升,一部分资金将会从证券市场转向银行存款,致使股价下降。

B.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价格的影响。当政府倾向于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就会大量购进有价证券,从而使市场上货币供给量增加。这会推动利率下调,资金成本降低,从而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热情高涨,生产扩张,利润增加,这又会推动股票价格上涨;反之,股票价格将下跌。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还在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运作是直接以国债为操作对象,从而直接关系到国债市场的供求变动,影响到国债市场的波动。

C.调节货币供应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证券市场。如果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就等于冻结了一部分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应着数额庞大的存款总量,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使货币供应量更大幅度减少,证券市场价格便趋于下跌。同样,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对再贴现资格加以严格审查,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增加,市场贴现利率上升,社会信用收缩,证券市场的资金供应减少,使证券市场行情走势趋软。反之,如果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降低再贴现率,通常都会导致证券市场行情上扬。

D.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为了实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我国对不同行业和区域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一般说来,该项政策会对证券市场整体走势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因为板块效应对证券市场产生结构性影响。当直接信用控制或间接信用指导降低贷款限额、压缩信贷规模时,从紧的货币政策使证券市场行情呈下跌走势,但如果在从紧的货币政策前提下,实行总量控制,通过直接信用控制或间接信用指导区别对待,紧中有松,那么一些优先发展的产业和国家支柱产业以及农业、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产业及优先重点发展的地区的证券价格则可能不受影响,甚至逆势而上。总的来说,此时贷款流向反映当时的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并引起证券市场价格的比价关系做出结构性的调整。

总之,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可以归结为: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影响证券市场,证券市场的调整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进一步影响证券价格。具体来说,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利率、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投放基础货币,以及直接调低商业银行的各种利率等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增加,证券价格倾向于上涨,而后通过各种传导途径刺激实体经济,总需求扩大,证券价格会进一步上涨。反之,像调高存款准备金率、调高再贴现利率、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回收基础货币等政策倾向于使证券价格下跌。但是,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整是短期的,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的确在短期内起到扩张经济的作用,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扩张,居民收入增加了,物价水平也开始上升,结果使原来下降的利率重新上升,甚至超过原来的水平,这时会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预期会使得证券价格回落。

延伸阅读:央行近年历次利率及准备金率调整对股市影响

img9

续表

img10

续表

img11

续表

img12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报道自行收集整理而来。

(3)汇率政策

汇率政策(Exchange Rate Policy)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为达到一定的目的,通过金融法令的颁布、政策的规定或措施的推行,把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比价确定或控制在适度的水平而采取的政策手段。

汇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讲,一国的经济越开放,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越高,证券市场受汇率的影响越大。汇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分析如下(这里汇率用单位外币的本币标值来表示):

若汇率上升,本币贬值,本国产品竞争力强,出口型企业将增加收益,因此企业的股票和债券价格将上涨;相反,依赖于进口的企业成本增加,利润受损,股票和债券价格将下跌。另一方面,本币贬值,将导致资本流出本国,资本的流失将使得本国证券市场需求减少,从而证券市场价格下跌。此外,汇率上升,为维持汇率稳定,政府可能动用外汇储备,抛售外汇,从而将减少本币的供应量,使得证券市场价格下跌,直到汇率回落恢复均衡,反面效应可能使证券价格回升。另外,政府可能利用债市与汇市联动操作达到既控制汇率的升势又不减少货币供应量,即抛售外汇,同时回购国债,则将使国债市场价格上扬。

(4)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Income Policy)是指国家为实现宏观调控总目标和总任务在分配方面制定的原则和方针。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比,收入政策具有更高一层次的调节功能,它制约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力度,而且收入政策最终也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

收入政策目标包括收入总量目标和收入结构目标。收入总量目标着眼于近期的宏观经济总量平衡,主要通过财政、货币政策来进行调控,因此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传导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收入政策的结构目标则着眼于中长期的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着重处理积累与消费、公共消费与个人消费、各种收入的比例、个人收入差距等关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即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收入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增加,企业留利增加,国家财政在总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下降,从而导致了我国民间金融资产大幅度增加,并具有相当的规模。随着收入分配格局的进一步完善,这种增加的趋势是十分明显的。由于社会积累资金向民众倾斜,向社会分散,这部分资金必然要寻找出路,或者储蓄,或者投资。由于资金分散,直接的实业投资很难普遍进行,大部分投资须借助于金融市场来实现。民间金融资产的增大、社会总积累向社会分配的趋向,将导致储蓄增加,同时增加证券市场需求,促进证券市场规模的发展和价格水平的逐步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