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广西上市公司发展研究

广西上市公司发展研究

时间:2022-04-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广西上市公司从1993年的1家,发展到2011年10月底的28家,数量逐年增加。上市融资构成中股票类融资占80%,债券类融资额占20%,说明广西上市公司融资仍然以股权融资为主,这与全国市场的整体情况类似。与上市公司总数比对照,广西上市公司总股本规模相对较小,流通股占比相对较高。与全国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规模相比,广西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整体偏小。

广西上市公司发展研究

广西证监局课题组

课题组组长:李秉恒    

课题组成员:付春明 高瑞启

一、广西上市公司发展现状

自1993年广西第一家上市公司柳工上市以来,广西上市公司发展迅速,目前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个规模不断壮大的上市公司群体——广西板块。截至2011年9月底,广西有上市公司28家,占全国上市公司总数的2294家的1.22%,比全国平均水平(74家)少46家,在全国排名第23位,在西部12个省市中排名第5位[1]

图1 广西上市公司数量(家)

(一)广西上市公司发展历程

在近20年的发展进程中,广西共有28家公司上市,平均每年1.5家。由图1我们可以看出,广西上市公司起步较晚,在我国证券交易所成立3年后,才有第一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数量逐年增加,但发展较慢。广西上市公司从1993年的1家,发展到2011年10月底的28家,数量逐年增加。其发展历程总的来说可以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1993年到1995年为起步阶段,实现了零的突破,2家公司成功上市;1996年到2000年为快速发展阶段,平均每年增加3家上市公司;2001年以后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平均每年增加1家上市公司。

(二)广西上市公司的融资情况

截至2011年10月底,广西上市公司历年来通过沪深证券市场累计募集资金330.78亿元(图2),占同期全国(47973.91亿元)的0.68%。从历年融资情况来看(图3),20年间广西上市公司融资额大体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除深市暂停IPO和因股权分置改革两市暂停IPO的两个特殊时期),尤其是2010年以来,广西上市公司融资出现大幅增长,2011年已经突破100亿元。

图2 广西上市公司历年累计融资额(单位:亿元)

图3 广西上市公司各年融资情况(单位:亿元)

从融资方式来看(图4),广西上市公司通过IPO融资95.98亿元,占累计融资额的29.02%,平均每家公司IPO融资3.43亿,比全国平均水平(9.2亿元)少5.77亿元,说明广西上市公司以中小企业居多,IPO融资规模偏小;通过配股、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融资168.83亿元,占累计融资额的51.04%,2004年以前,广西上市公司主要通过配股实现再融资,而在2004年以后,增发取代配股成为主要的再融资方式;通过可转债、公司债融资65.97亿元,占累计融资额的19.94%。上市融资构成中股票类融资占80%,债券类融资额占20%,说明广西上市公司融资仍然以股权融资为主,这与全国市场的整体情况类似。

图4 广西上市公司历年融资构成图

(三)广西上市公司的地区分布

表1 广西上市公司的地域分布

从上市地点来看,广西的28家上市公司中,上海交易所12家,深圳交易所16家(其中主板12家,中小板4家)。以上市公司注册地为标准,从地域分布上看(见表1),桂南地区有13家,桂中地区有4家,桂北地区有5家、桂东地区有5家,桂西地区有1家,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桂南、桂中、桂北这一线,三个地区上市公司数量达22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78.57%。从城市分布上看,14个地级市中,上市公司家数最多的是南宁8家,百色、钦州、崇左、来宾、防城港5个城市一家上市公司都没有。可见,上市公司的地域分布较不均衡,各地市在上市公司的数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南宁、桂林、北海、柳州、梧州五个城市,这五个城市的上市公司共计24家,占整个广西上市公司总数的85.71%,而其余9个城市的上市公司合计为4家,仅占广西上市公司总数的14.29%。

(四)广西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

从行业大类来看,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行业分类,13个行业大类中,广西的上市公司仅涵盖了7个行业(图5),其中,制造业上市公司最多,共20家,占比71.43%;其次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家,占比7.14%;交通运输业2家,占比7.14%;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社会服务业、金融业各有1家,分别占3.57%。可以看出,广西上市公司的行业覆盖面较窄,上市公司数量在各行业中分布的不均衡性特征十分明显。在制造业的10个细分子行业中,广西上市公司涵盖了7个,主要是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性企业较少,这说明广西上市公司行业属性以传统型为主,反映了广西当前产业结构的特殊性。

图5 广西上市公司行业分类

(五)广西上市公司的规模变化

上市公司的市值、股本和资产分布从三个方面体现了上市公司的规模变化。从市值规模来看,截至2011年10月底,广西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共计1552.18亿元,其中流通市值1055.09亿元,分别占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市值280435.22亿元和流通市值183027.23亿元的0.55%、0.58%。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广西上市公司的数量逐年增加,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也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图6),上市公司总市值较上市之初的1993年相比增长了47.51倍,较2001年增长了2.27倍。

图6 广西上市公司历年市值变化

从股本规模来看,截止2011年10月底,广西上市公司总股本共计158.32亿股,其中流通股123.05亿股,均占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股本(35906.02亿股)和流通股(28224.90亿股)的0.44%。与上市公司总数比对照,广西上市公司总股本规模相对较小,流通股占比相对较高。上市公司总股本较1993年增长了40.12倍,较2001年增长了2.85倍。

图7 广西上市公司历年总股本变化

从资产规模来看(图8),截至2011年9月底,广西28家上市公司总资产共计1565.69亿元,净资产共计518.88亿元,分别占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资产(981927.52亿元)和净资产(129383.80亿元)的0.16%、0.40%。与全国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规模相比,广西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整体偏小。广西上市公司总资产和净资产,较1993年分别增加了171倍、86倍;较2001年分别增长了7倍、3.58倍。

图8 广西上市公司历年资产规模变化

不难看出,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和频繁的资本运作,广西上市公司的总市值、总股本、流通股本、总资产和净资产五项指标迅速扩大,这说明广西上市公司总体规模得到了很大发展。

(六)广西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

1.盈利能力分析。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是体现企业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以营业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报酬率作为主要分析指标。根据表2,广西上市公司的营业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报酬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体盈利能力较差。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广西上市公司的业绩分化严重,处于业绩低端尤其是亏损公司的比例和亏损幅度较大,正是这部分绩差公司拖累了广西上市公司的整体盈利水平,说明其主营业务不够突出,成本控制能力较弱,行业优势不够明显。

表2 广西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指标

2.成长性分析。我们从公司经营能力成长性、盈利能力成长性和资产规模成长性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相应选取营业收入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三个指标来衡量以上三个方面的成长性状况。根据表3,广西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和全国平均水平较为接近,但营业利润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存在较大的波动性,波动主要出现在2008和2009年,说明国际金融危机对广西上市公司产生了较大影响,上市公司的营业利润大幅下滑,同时总资产增长速度放缓。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广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方面同样存在着两极分化现象,约有20%的公司表现出较好的成长性,20%左右的公司表现出较差的成长性,部分公司甚至失去持续经营能力,已“壳化”。

表3 广西上市公司成长性分析指标

(七)广西上市公司在全国的地位

我们通过横向比较分析广西上市公司在全国的地位,以广西2010年GDP为基准,选取与广西GDP相近的11省市进行比较。截至2011年10月底,广西上市公司数量在全国排在第23位。在选取的11个省市中,广西GDP排在第5位,而上市公司家数排在第9位,上市公司的总股本、总市值、总资产及净利润也基本在垫底位置,说明广西上市公司在全国的排位较为靠后,即使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省市相比,也处于落后位置。

表4 广西上市公司在全国的地位

续表

二、广西上市公司的贡献

(一)广西上市公司的经济带动作用

上市公司对广西经济的带动及影响作用较大。从历年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果看,广西上市公司从1993年到2010年,资产总额平均增长率为33.11%,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为29.54%,利润总额平均增长率为22.34%。这一系列稳定提升的数字,反映上市公司的绩效不断提高,处于强劲上升阶段。这些平均指标都远远高于广西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比例,充分说明,上市公司的发展壮大,对广西的经济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骨干龙头企业的改革发展,带动及影响相关企业的成长壮大,才使广西的经济蒸蒸日上,年年增长,并推动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二)广西上市公司对GDP增长的贡献

上市公司对GDP的贡献,包括直接与间接贡献两个方面。直接贡献是上市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新创造的产值,间接贡献是公司上市以及募集资金项目活动等对关联产业增加值的贡献。间接贡献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产业关联效应引致的增加值,即使用其他产业的产出作为投入,形成对该产业产品的需求,带动该产业的发展;二是投资乘数效应引致的增加值,上市公司的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其他产业的生产增加。

1.上市公司增加值对GDP的贡献。2006年以来,广西上市公司的增加值逐年提升。2006年至2010年上市公司增加值分别为68.02亿元、112.6亿元、97.45亿元、121.45亿元、159.70亿元,占当年广西GDP的1.43%、1.93%、1.39%、1.57%、1.67%,2007年至2010年对当年广西GDP增长额的贡献度分别为4.14%、-1.27%(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上市公司增加值有所减少)、3.25%和2.11%。

2.上市公司募集资金部分对GDP的贡献。广西上市公司2006年至2010年募集资金部分实现的全部直接与间接增加值分别为15.59亿元、50.89亿元、31.28亿元、13.92亿元和233.70亿元,相当于当年全区GDP的0.33%、0.87%、0.45%、0.18%和2.44%。

3.上市公司营业利润对GDP的贡献。2006—2010年,广西上市公司营业利润分别为17.48亿元、39.25亿元、-2.47亿元、27.09亿元、53.52亿元,除2008年外,年均增长率为44.67%,而广西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3.92%,前者高出后者30.75个百分点。再从绝对量方面看,广西上市公司营业利润占广西GDP的比重,2006至2010年(除2008年)分别为0.37%、0.67%、0.35%、0.56%,呈逐渐增长态势。

(三)广西上市公司对产业发展的贡献

根据证监会的行业分类,广西上市公司分布在制造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电力煤气水生产供应业、批发零售贸易、金融保险、社会服务业等7个大类行业,制造业共有20家企业,分布在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业6家,医药生物制造业5家,食品加工业4家,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家,专用设备制造业1家,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家,木材加工业1家。广西上市公司在本地区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尤为突出的是专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生产业、医药生物制造业,上市公司都占本产业重大比例。从2010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上看,专用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上市公司、电力生产业上市公司、医药生物制造业上市公司分别占本地区同行业的46%、42%、41%、23%,上市公司堪称本产业的重要支柱。再从利润总额方面分析,医药制造产业上市公司、专用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电力生产业上市公司分别占行业比重为72%、69%、47%,这更充分说明上市公司在本地区同行业中的突出地位,是本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它们的带动下,使同行业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新业绩,推动广西经济快速发展。

(四)广西上市公司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

上市公司直接融资为结构调整拓展了增量资金来源。传统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但由于银行业自身固有的对风险的厌恶,使得银行资金很难投入到一些风险较高项目中去。而在股票市场上募集的资金,则没有这方面的限制,投资者往往愿意分享高风险带来的高收益。因而通过公司上市可以募集大量资金,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促进和培育企业的创新。这对于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广西来说,其意义更为重要。据统计,广西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累计融资330.78亿元,这些资金为上市公司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持。南宁糖业上市以来已经4次从资本市场融资8.62亿元,资产规模从上市初的6.74亿元增长到现在的48.84亿元,食糖产量从上市初的29万吨增长到现在的近70万吨,实现了公司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构建了循环经济产业链,企业盈利能力显著提高。柳工通过资本市场6次共融资64.29亿元,积极开展工程机械市场并购,拓展海外市场,不断拉伸产业链,总资产从上市初的9.10亿元增长到目前的216.51亿元,年销售收入突破150亿元,进一步增强了行业龙头地位。同时,上市公司具有重组机制优势效应,能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近年来,广西上市公司共进行了12起战略性并购重组,涉及金额217.31亿元。柳工收购北京首钢重汽,中恒集团通过重组重塑主业,桂冠电力注入岩滩水电站资产,恒逸石化借壳世纪光华,国海证券借壳桂林集琦,实现了机械产业、医药制造产业、电力产业、石化产业和金融业的发展,达到了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和上市公司行业布局优化的目标。

(五)广西上市公司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1.税收贡献。税收贡献是上市公司对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之一。企业税收是现代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对企业而言,税费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和税后利润,因此上市公司税收情况不仅关系自身公司的发展,而且对地区经济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2006—2010年,广西上市公司上缴税费为16.93亿元、36.10亿元、38.14亿元、44.89亿元、45.66亿元,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占当年广西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94%、8.62%、7.36%、7.23%、5.91%。

2.就业贡献。上市公司由于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另外,随着上市公司投资的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从图9可以看出,广西上市公司的员工人数保持逐年增长的势头,2010年底,广西上市公司累计员工人数达80591人,占广西2010年全部企业在岗人员291.98万人的2.76%,表明广西上市公司对解决当地的就业起到一定作用。

图9 广西上市公司员工人数

3.环保贡献。上市公司作为地区发展中的“火车头”,一般是地区的龙头企业,属于行业中经营效益较好的优秀企业。其无论是出于自身利益需要,还是因属上市企业被社会关注程度高,都会对所处地域环境的改善和完善作出一定的反应,这主要体现在对基础设施改善和环境保护的道德自律行为上。首先,上市公司总是属于一特定地区中的企业,作为地区中的一分子,总会对地区的经济发展、区域规划、交通状况、教育文化、环境卫生和公共事业等作出积极反应。其次,企业都以自然资源作为自己的劳动对象,因此,一般都会对自然界的能源、原料来源负起一定保护之责,特别是非再生资源。同时,也会积极参与保护和改善土地、森林、草原、江河湖泊等周围环境,以使企业和自然环境、社会之间处于良性循环,在实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保证自己的经济目标得以实现。

三、广西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

(一)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广西上市公司数量少、规模小,缺乏比较优势,在广西国民经济中比重不高,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不强。一是证券化率较低,2010年,广西有27家上市公司,占全国上市公司2063家的1.31%,在西部地区排第6位,2010年证券化率为19.61%,与全国证券化率70.8%相比,相差51个百分点,说明广西经济资产证券化较低,上市公司在广西经济中的影响不大。二是产业层次不高,由于产业政策导向和历史的原因,广西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传统的制造业类上市公司数在西部排第二位,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类所占的比例较小,纯科技、网络等行业的上市公司则为空白,行业分布不合理。上市公司是优秀企业的代表,它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潮流,而广西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上未能体现出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战略,这必然会限制上市公司功能的发挥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导致上市公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相对较弱。三是产业构成不匹配,按主营业务收入划分,广西2010年27家上市公司中第一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为4.11亿元,第二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为737.09亿元,第三产业主营业务收入63.06亿元,三次产业比例约为0.5∶91.6∶7.9,而2010年广西全区GDP构成中三次产业比例为17.6∶47.5∶34.9,说明广西上市公司产业布局与GDP产业结构严重不协调,第一、三产业上市公司主营收入占比低,第二产业上市公司主营收入占比过高,特别是第一产业仅有1家上市公司,与广西作为农业大省的地位不相符合。四是与广西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相称。2010年底,上市公司总股本占全国上市公司总股本、总市值的0.4%、0.5%,与2010年全区GDP占全国GDP的比例2.3%相比,相差近5倍。

(二)对资本市场资源开发与利用不力

资本市场有两大基本功能,一为募资,二为资源配置,体现在上市公司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上,就是直接融资和并购重组。就融资而言,广西目前28家上市公司除IPO融资外,再融资数量和频次都不高,有10家公司上市以来从未进行过再融资,全国上市10年以上的公司再融资的平均频次是1.5次,广西却只有0.7次,远低于全国水平;截至2011年10月底,广西上市公司再融资额为168.83亿元,平均每家再融资额10.55亿元,远低于全国每家平均再融资额15.33亿元。就并购重组而言,最近5年,广西上市公司共进行了12次并购重组,交易金额217.31亿元,仅占全国交易金额10751亿元的2%。特别是对壳资源的重视和利用已经落后于其他地区,我国上市公司仍是稀缺资源,全国各地各行业都在创造条件,争取更多企业上市,但广西多数上市公司及其所在地政府,还没有真正把上市公司作为宝贵的稀缺资源来对待,更没有把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作为利用和发挥这一稀缺资源的有效手段,有不少壳资源被外地企业利用,如阳光股份、贵糖股份、世纪光华等,这些公司不但把主要经营地搬迁至外地,导致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甚微,而且使广西付出了高昂的机会成本,许多质地较好的广西企业失去了借壳进入资本市场的机会。更有一些外地企业控制广西上市公司的真实目的,并不是真正强化广西公司主业,而是服务于其二级市场的炒作和猎取宝贵的壳资源等资本运用特定目的。此外,广西上市公司对境外资本市场利用不力,只发行单一股票即A股,缺乏发行H股等境外股票打开境外融资通道的魄力和勇气。

(三)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广西不少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不规范。首先,在人员组成方面就先天不足,由于历史和政策原因,广西上市公司都是由原有企业改制而来,其法人治理结构的成员大多都是由原企业中具有上下级关系的人员来担任,公司董事长往往由原来的一把手担任,且大多还兼任公司控股股东的法定代表人,集大权于一身,能够直接决定或影响其他人员的任职、免职和升迁、待遇,地位优越、高高在上,仍习惯于“一个人说了算”,包括总经理、监事会召集人在内的其他高管人员大多是董事长在原企业时的下级,居于从属地位,谈不上对董事长进行制衡,董事长的个人意志直接影响或决定其他人员和公司的意志;其次,有的上市公司未能与控股股东在资产、机构、人员、业务、财务上真正分开,在很多方面、在相当大程度上受到控股股东的制约,“大股东专权”和内部人控制问题突出,大股东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股东大会也往往走过场,经常蜕变为“大股东会”;最后,少数原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上市公司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方式尚没有完全跳出国有企业长期沿用的管理框架,少数由民营企业改制而来的上市公司则难以完全摆脱“家长式”的专制、集权的管理模式,董事会、董事长、总经理权责交叉,董事会、经理层均看董事长的脸色行事,董事会或董事长直接管理公司的生产经营,独立董事是“花瓶”,独立性毫无保障,总经理或经理层基本无权限,监事会职权无保障,监事会召集人也听命于董事长,难以发挥应有的职能。这样,公司的“三会一层”根本起不到有效的制衡的作用,所谓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都是在遵从董事长的个人意志前提下而言的,徒具形式。

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导致广西上市公司投资决策失误频频和管理水平低下。有的公司在募集资金投向上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必要的可行性研究,盲目投资和跟风投资现象比较严重,如以前的广西斯壮,缺乏投资论证四处盲目投资且项目杂散,最终导致公司业绩不彰而被兼并重组,两面针、北生药业资金投向不合理,项目没成效,公司业绩不断下滑,导致公司滑入造假深渊被立案调查;有的公司发展思路没有大的创新,发展方向不明确,开拓意识不强,还不能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还没有找到主营业务与科技创新的结合点,募集资金闲置,甚至一味瞄准所谓“高”“新”技术产业,盲目转型介入不熟悉的领域而致经营困难;有的公司“重上市轻转制,重投资轻管理”,过分依赖资本运作,忽视了实质性的生产经营,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步伐缓慢,导致上市公司缺乏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主业难以为继。

(四)盈利能力不强,两极分化明显

广西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传统行业,受行业景气度影响较大,近年来,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逐渐下滑,并呈两极分化趋势,主要财务指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且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个别上市公司管理粗放、经营困难、亏损严重,逐渐丧失了公司上市的特有优势。从个体上看,广西也有主业增长稳定、业绩表现突出的优势公司:柳工是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之一,中国机械工业100强企业之一,世界工程机械50强企业之一,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50强企业之一,在业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及良好的品牌效应。2010年,全国有77家ST公司,广西就占7家,比例达9.09%,远远高于上市公司数量在全国的份额1.31%;广西绩优公司与债差公司相互比较可谓差异泾渭分明,优劣喜忧各半。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不突出、成本费用过高、投资效益较低、产品开发缺乏新意等一些老问题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导致部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差,核心竞争力不强。传统行业上市公司在经过一段高速发展之后,如不及时对其产品进行升级换代或引入高新技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其经营业绩下滑就很难避免。

(五)政府对上市公司的关心和指导不够

当前,各级政府都已认识到利用资本市场对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促进企业增长、推动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十分重视企业的上市工作,但出现了“只重企业上市,不重上市企业”的现象,忽视了对已上市企业的指导、管理与协调。诚然,政府不应该干预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但做好协调、引导、指导工作,对上市公司做大做强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政府履行经济管理职能的体现。特别是对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政府应该加强对其重大事务,如行业发展前景、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重大投资决策、资产重组等方面的研究、协调与指导,并且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充分发挥上市公司的功能,促进其不断发展壮大,使上市公司真正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但是截至目前,政府没有把上市公司纳入当地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中进行通盘考虑,无论是在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各级党代会,虽然讲到国企改革、金融改革,但都没有提到或突出上市公司在改革中的先导作用和示范效应,在7大支柱产业发展规划、14个千亿产业规划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中也很少突出上市公司的地位。此外,在解决广西上市公司历史遗留问题方面,政府也缺乏前瞻性把控和具体有效的政策措施,导致广西上市公司风险集中爆发,不少公司空壳化而致上市公司资源流失。

四、促进广西上市公司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认清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理清上市公司发展思路

1.正确认识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变化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肇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仍未平复,银根收紧,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产业政策调整,广西上市公司发展的环境趋于严峻,上市公司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已难以适应广西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近年广西先后有7家上市公司因业绩亏损被交易所实施特别处理这一结果来看,广西上市公司的产业已经落伍,“二次创业”的任务较重。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时代,固守传统的经营理念,疏于资本运作,是不可能实现更快的、跳跃式的发展的。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要在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必须发展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把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转变企业发展模式,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发展的可持续性。

2.正确认识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市公司的要求。广西正在实施“富民强桂”新跨越战略,作为欠发达后发展地区,广西必须保持经济社会发展一定增速,需要作为企业中坚力量和精英的上市公司充分发挥作用;广西目前面临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深入推进、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有效运行等多重历史机遇叠加,需要广西上市公司发挥“领头羊”作用,把握并利用好上述机遇;广西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制定并实施了“两区一带”建设、“千亿元”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发展战略,需要上市公司在利用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并购重组整合和集聚资源、发挥人才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作用;作为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广西需要不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需要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此外,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改造传统产业、对接高新技术产业,也需要上市公司作为嫁接平台和载体。

3.正确认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趋势。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完成,我国资本市场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在市场规模、基础建设、体系结构等方面均实现了重要突破,已逐渐成为促进资本形成、优化资源配置、鼓励自主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平台。这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及早采取相应对接措施。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深入推进和证监会对资本市场服务国民经济转型发展的定位,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场外交易市场齐头并进,层次丰富、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逐步建立,为广西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遇。

4.明确上市公司发展思路。既重视上市公司的规范发展,又努力用好上市公司的融资优势,这是完善企业制度改革、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工作思路上,以“四个一批”为原则,即具有特色优势的做优做强一批,符合产业政策的扶持发展一批,存在突出问题的整改规范一批,资产质量不高的重组整合一批;工作方法上,采取“因企制宜,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的办法,对业绩较好、成长较快、前景明朗、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企业,可以采用收购、兼并或投资控股形式,不断壮大自己的主营业务,扩大资产规模,从而成为广西的行业龙头企业,同时也能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充分发挥其融资功能,带动广西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对业绩一般、成长缓慢、前景不明、无竞争优势的企业,可以考虑通过剥离不良资产等资产调整手段来改善经营业绩,确保再融资资格,进入新的优势行业,或者通过资产置换,适时发展新兴产业;对业绩较差、失去再融资资格或已发生亏损、前景渺茫的企业,可采用股权转让方法,积极组织一批广西优势企业,尤其是民营骨干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手段,入主这类企业,使其在恢复再融资能力的同时,盘活其他存量资产。对外地企业并购重组本地上市公司,要谨慎对待,确保外地企业是有诚心、有实力、有“实货”的企业;工作督促上,要求上市公司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即当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做大与做强的关系,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的关系,切实提高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进一步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的“软环境”

1.将上市公司发展纳入全区经济发展规划。上市公司作为一个最优质的企业群体,是各行业或产业的“带头大哥”、“领头羊”,对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贡献巨大,但迄今为止,广西尚未将上市公司纳入全区经济发展规划中。由于缺少长远的规划和系统的管理,造成对上市公司管理的随意性和指导的局限性,因此,广西应像上海一样,由自治区政府或自治区金融办牵头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规划、指导广西上市公司的发展。一是制订上市公司发展规划和相关实施政策。专门机构要组织对广西经济发展和上市公司状况进行全面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广西上市公司发展规划和相关实施措施,可以与自治区千亿元产业规划、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结合起来进行。二是调整上市公司产业结构。根据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特别是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要求,从促进上市公司迅速发展的环境条件和最大地区带动作用出发,确定今后一个时期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广西实际,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1)扶持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上市公司及产业,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2)增强产业关联性,从而促进产业综合体的上市公司及产业形成,通过上市公司形成的企业联系网络或产业联系网络放大扩散效应;(3)大力发展产品市场广阔、市场扩张和生产发展速度较快的上市公司及产业,如中恒之于中药制造业;(4)保证上市公司及产业能以较高的发展速度或潜在发展速度带动经济整体的快速发展;(5)选择具有较高比较利益或预期利益的上市公司及产业,充分利用地区的比较优势,发挥最大的潜力;(6)上市公司及产业具有动态的更替性。针对不同的工业化阶段,不同的发展时期,能及时调整生产结构或产业结构,保持上市公司及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鼓励区内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政府应该利用产业政策、金融政策、财税政策等,对上市公司的资产进行宏观规划,加以引导,一方面,鼓励优势企业间的强强整合,促进广西上市公司做大做强,以进一步增强对市场和资源的占有和扩张能力;另一方面,推进对弱势产业和企业的重组整合,特别是要切实推进对陷入困境上市公司的整合重组,恢复其再融资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2.将上市公司发展纳入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决定一个地区金融对经济的支撑力度。目前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地方政府是主导者,人民银行是推动者,金融机构是参与者,三者是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只是金融生态环境的被动接受者,这显然不利于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上市公司作为金融子市场资本市场的主体、基石,是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而且广西上市公司所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外部原因,与金融环境不无关系,从另一方面暴露了广西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落后。因此,应该把上市公司的发展纳入全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只有实现了上市公司与金融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广西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落后的局面。为上市公司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就必须增强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意识,树立大金融观念。

3.规范和理顺政府与上市公司的关系。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将政府的行政管理者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或代表者的职能严格分开,摒弃对上市公司的行政干预,真正做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府有关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服务与监督方面,应依法、依授权行使其社会管理、行业管理的相应职责,而不能直接干预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作为上市公司中国有资产代表和管理者的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依法或依授权行使其职能,通过参加股东大会、行使表决权来体现其意志,而不能代替上市公司直接决策,不能直接干预其并购、重组,不能强制其达成有损上市公司利益的关联交易或关联事项。要切实改变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管理体制,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该和其他股东一样,依法行使董事提名权,由公司董事会来行使董事长和总经理、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权,并尽可能地选聘职业经理人或把董事长、总经理等高管人员的行政级别除掉,从根本上割断政府有关部门直接干预公司事务的渠道,为公司规范运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对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政策引导和宏观管理责任,将国有股权市值最大化作为国资管理的目标,引导企业管理者关注于公司的动态发展,促进上市公司资产规模的扩张、盈利能力的增强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做优做强“广西板块”

1.提高上市公司业绩,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上市公司应该成为本地区、本行业的龙头,带动区域经济腾飞。上市公司良好的业绩是其在证券市场上不断实现自我良性滚动发展,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上海汽车、四川长虹、青岛海尔等公司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范例。从广西现有上市公司的素质看,除柳工、南宁糖业等少数几家公司外,多数还不能成为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特别是ST公司,严重影响广西上市公司的区域经济带动能力,对于这类公司应该通过资产重组、资产置换、不良资产剥离等手段,重塑形象,恢复再融资功能,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对于其他上市公司,要练好“内功”,在加强生产经营提高业绩的同时,加大资本经营力度,利用资本市场再融资功能,兼并重组,拉长产业链,做大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产业关联和乘数效应,带动本地区、本行业快速发展。

2.整合优势产业资源,壮大广西重点产业。广西具有“沿江、沿边、沿海”的区位优势和矿产、白糖、蚕茧、商品林等特色农业的资源优势,应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区域产业特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着力打造14个千亿产业的战略规划,与实施大集团战略紧密配合,将国有企业改革、民营经济发展与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结合起来考虑,以基础设施、特色农业、资源业为依托,促进上市公司的产业转型,发挥上市公司优化资源配置、整合优势资源的平台作用,将广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一是以南宁糖业为核心,重组广西制糖业资产,打破制糖业地域分割的现状,提高制糖产业集中度,打造制糖业的龙头,形成制糖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产业优势;二是大力推动华锡集团发行上市,争取早日实现广西有色金属业上市公司零的突破,并通过资本市场平台,整合广西有色金属资源,改变行业结构布局分散落后、中小企业众多、浪费严重、储量与产业不匹配的有色金属业发展现状,形成规模化经营效应,提升有色金属产业素质;三是通过桂冠电力、桂东电力整合广西水电资源,逐步将广西各地的优质水电资源注入两家公司,在实现水电资源证券化的同时,拓宽融资渠道,增加对广西水电资源的开发投入,促进广西水电产业的发展;四是以中恒集团和桂林三金为龙头,整合各种资源,发展医药产业园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创新发展领域,注重高科技与传统制药技术的结合,实现医药产业高水平和集约化发展,做强医药产业集群,振兴广西医药制造业;五是以桂林旅游为平台整合广西旅游资源,打造广西大旅游概念;六是依托北海港和五洲交通,通过整体上市和资本市场融资,建设“一枢纽两大港三通道四辐射”的国际大通道,把广西打造为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物流中心和贸易中转枢纽;七是支持广西唯一的金融类上市公司国海证券向集团化金融控股公司发展,加快金融要素与资源的整合,实现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担保、租赁等领域多元化经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提升广西金融行业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3.充分利用“壳资源”,引导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资产重组具备使上市公司快速和低成本扩张的优点,资产重组也被认为是上市公司谋求扩张的一个重要而神奇的武器。从国外的产业资本市场经验来看,产业运行环境的改善、产业的高度集中、蓝筹企业的诞生,无不借助于资本市场的力量才能迅速得以完成。难以想象,没有JP摩根利用资本市场的兼并重组,美国如何诞生洛克菲勒这样的石油巨头。一个小企业成长为一个大型的蓝筹上市公司,必定是一个“融资—投资—再融资—再投资”的规模不断放大的资本循环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伴随着大量收购、兼并、重组、合资、战略结盟等活动的资本扩张过程。广西的上市公司资源型、基础型等传统型产业居多,产业集中度较低,更需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收购兼并方面的积极作用,培育具有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的产业巨头。目前广西上市公司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因此,一方面要推进质优公司的资产重组,通过兼并、重组、收购、股权置换等手段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已有业务进行重新组合或整合,巩固和扩大龙头地位,壮大支柱产业,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促进优势产业的形成。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壳化”上市公司,加大资本经营力度,通过资产注入、置换,实现广西优势产业龙头企业、着力培育的战略新型产业企业借壳上市,并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促进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从国内先进经验看,为避免并购重组异化,广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应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强化政府指导,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做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总体规划,从提升广西经济实力、优化产业结构、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高度,组织实施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二是强化市场化运作,并购重组是企业自主行为,要杜绝政府“拉郎配”现象,政府做好指导与服务工作,具体的运作让企业按市场规律进行。三是要注重重组的成功率,既要关注公司重组后不良资产的剥离和新资产注入情况,又要关注重组后公司的盈利模式是否发生重大改变,是否符合广西整体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并购重组的绩效。四是把并购重组工作与广西本地产权市场的发展相结合,把母公司的改造与控股公司的再建、资产结构的调整与疏导结合起来,重组后剥离出来的不良资产,通过产权市场,进一步配置和流通,防范和化解风险。五是鼓励外资和民营企业参与广西上市公司的重组,激发广西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4.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现代企业的公司制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一套制度安排,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三者之间的制衡关系决定着公司运营的有效性,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是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最关键的环节。表面上,广西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是健全、合理的,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股东及股东大会等一应俱全,但多处于“董事不懂事、监事不监视、独立董事不独立”的状态,真正规范执行各自权利与责任的不多。因此,公司治理结构建设迫在眉睫,要外部监督和内部治理并举,建立起真正有效的治理机制。在外部监督方面,证券监管部门要加强公司治理专项监管,督促上市公司按照有关公司治理的法律法规要求,严格执法,推动公司治理的各项监管要求落到实处;证券交易所要充分发挥自律监管作用,创新工作机制,加大推动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建设活动的力度,把投资者关系管理作为推动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的重要内容;政府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走向“有限政府”,加强宏观经济领域内的引导和调控,减少决定上市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和发展方向、上市公司的高管人选等微观经济行为,支持公司自治。在内部治理问题上,要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安排,构建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是完善股东大会制度安排,要突出为机构投资者、中小股东以及银行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提供便利条件和支持,如完善累计投票制的规定,打破目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全由国有股权代表一“人”选任的局面,提高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参与性和有效性;完善股东大会的会议制度,保障中小股东的提案权、知情权和话语权。二是加强董事会制度建设,要突出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在董事会中设立以独立董事为主的提名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并赋予独立董事聘请中介机构帮助做好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及审查关联交易等工作的权力,解决独立董事独立性问题,强化独立董事问责制度,发挥独立董事作用。三是发挥好监事会的作用,按有关规定设立外部监事和独立监事,加强对公司决策及执行的监督检查,并在公司章程中明确监事会就公司对外投资、重大财务开支等财务事项和对公司董事、经理行为进行专项检查的途径及所需合理费用的保障。四是完善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上市公司要根据自身条件及所处的宏观环境,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灵活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而科学公平地把高级管理人员的个人利益与公司的长远利益有机联系在一起,从制度上防止高管人员行为的短期化和道德风险。

(四)落实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培育上市企业资源

1.加强对企业改制上市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服务。从各地的经验看,推动企业上市,政府是关键。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加大企业上市工作组织、协调和服务力度。要按照“培育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做强一批”的要求,制定推动企业上市的短、中、长期计划,对所属各类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在符合自治区和本市产业发展战略的支柱产业、行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兴产业、有上市意愿和发展潜力的优秀企业中认真挑选,确定重点培育上市的企业名单。要定期举办企业上市和资本运作的讲座、推介会、座谈会等,组织重点培育上市的企业、已上市企业、其他企业、证券公司和中介服务机构进行信息交流,为企业保荐上市创造条件。要指定领导、工作人员各一名为固定、经常联系人员,指导重点培育企业进行改制,协助解决上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建立推动企业改制上市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金融工作的政府领导担任第一召集人,负责上市工作的部门负责人如金融办主任为第二召集人,成员由发改委、国资、财政、国土、工商、环保等与上市工作有关的部门负责人组成,定期召开会议,协调有关部门按照“一企一策”、“一企一议”原则,开辟“绿色通道”,对重点培育上市的企业在改制、资本运营等过程中涉及的各项审批,提供“一条龙”优质服务。处理涉及拟上市企业有关历史遗留问题时,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优先办理,妥善解决,支持企业尽快申报上市。

2.加大企业上市政策扶持力度。广西各级政府近几年陆续出台了一些扶持企业上市的政策文件,但主要局限于资金扶持方面,政策措施存在扶持范围不广、扶持力度不大、各地市政策配套和落实不足等问题,没有有效调动企业上市的积极性,企业上市工作推进成效不彰。为加大企业上市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参照全国其他各省区市的做法,把法律和政策用足,制定支持鼓励企业上市的优惠政策和办法。对于拟上市企业改制重组过程中办理资产置换、剥离、收购、财产登记过户手续时,税务、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等部门要按规定减免交易税费和其他费用;对于已启动上市程序的企业,各级财政应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贴息资金给予贴息补助;对企业改制上市分阶段给予资金奖励,区分改制为股份公司、证监会受理申报、交易所挂牌上市等阶段,分别给予一定金额奖励;鼓励本地企业“买壳”、“借壳”上市,本地企业在异地“买壳”、“借壳”上市,并将上市公司注册地迁至广西的,视同本地企业改制上市给予资金奖励;积极支持拟上市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创新企业,申请国家和省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等各项政策性资金符合有关政策的,予以优先推荐;上市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所需的建设用地,予以优先安排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将上市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列为本级重点项目,优先上报自治区级或国家级重点项目;发挥政府专项资金作用,通过购买服务和补贴等方式,加快拟上市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和科研成果产业化步伐,完善产业链,同时鼓励支持企业提高自身市场开拓能力,创新经营服务方式,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拟上市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优先享受各地引进优秀人才的相关优惠政策、规定,在家属安排、子女上学和就业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

3.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后备上市企业的培育与推介。没有优势产业的带动,就没有现代工业的发展。根据目前广西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战略,广西应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现有工业存量、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开发优势资源,着力培育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市场前景广阔的拟上市企业,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一是利用铝土矿资源和水电资源发展氧化铝、电解铝以及铝材加工工业,拉长产业链,重点培育华银铝业、南南铝业改制上市;二是充分利用锡、锰矿储量大的资源优势发展锡锰工业,重点培育华锡集团、大锰锰业改制上市;三是利用得天独厚的速生丰产原料林(竹)资源优势,逐步建成中国重要的林浆纸板一体化产业基地,重点培育高峰林场、华劲纸业改制上市;四是充分利用中草药资源物种丰富、资源优势突出的特点以及现有的研发生产基础,建设广西中草药产业基地,重点培育广西圣保堂、桂林中族中药改制上市;五是依托现有基础,做大做强汽车整车、发动机与工程机械产业,重点培育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柳州特种汽车厂、柳州机车车辆厂改制上市;等等。通过这些优势产业中的优势企业发展和改制上市,迅速增大广西上市公司规模和广西工业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广西上市公司和广西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4.加强规划,建立健全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企业上市梯队培育是确保上市筹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也是发展壮大广西资本市场的必由之路。上市后备企业的培育,政府是关键。实践证明,凡是地方政府对上市后备企业引导和推动力度大的地方,当地资本市场就发达,利用资本市场推动经济发展的效果就越明显。因此,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制订计划,分层次推进、分类指导企业上市培育工作,要围绕支柱产业和重点工业企业、农业龙头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等,对辖区内各类企业进行全面梳理、精心筛选,将有上市意愿、利润水平较高、成长性较好的企业纳入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作为重点培育改制上市的后备企业,排出上市后备队伍分类培育名单,进行分类指导,形成“培育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的局面。资源库实行动态管理,原则上每年调整一次。

5.加强与证监部门的联系与合作。证券监管部门是资本市场的专业监管机构,具有贴近行业、贴近市场、贴近政策制定区的特点和优势,证监部门也有推动企业上市,促进辖区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的意愿和方法,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与证监部门的工作联系和沟通,争取支持和指导,通过建立定期磋商制度和情况通报制度,加强战略合作,发挥证监部门的专业和政策优势,做好企业规范改制、上市辅导和发行申报等相关工作,提高企业改制上市工作效率。

(五)大力发展金融中介机构,提升区域金融服务能力

一个地区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分布的多少是该地区资本市场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随着证券发行审核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行政的作用逐渐淡出,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财务顾问公司等中介机构功能得到强化。作为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中介机构在帮助企业改制上市、企业并购以及产权重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上市公司的培育,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培育、服务是长期性的工作,没有一支强大的上市中介机构队伍,许多中小企业难以接受良好的中介服务。但在这方面,广西目前存在短板。因此,要加快培育广西的各类证券中介机构。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支持本土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在区内拓展企业财务顾问、改制辅导、保荐承销、兼并重组等业务,鼓励区内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通过境内外上市、收购、兼并、增资重重等方式,增强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支持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进行业务、服务和管理创新,提高综合竞争力。同时,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规模大实力强的证券、期货公司以及具有从事证券业务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等证券中介机构落户广西,鼓励其将总部迁至广西或设立区域性总部,将广西上市后备企业和拟发债企业资源,优先提供给资质好、执业质量高的中介机构,并从政府奖励、购租房补贴、税收返还、人才引进、企业上市、环境优化等方面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胡关金.中国证券业及上市公司对GDP贡献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03(3).

[2]吴明礼,章壮洪.我国股市募集资金对GDP贡献的分析和测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2).

[3]李秉恒.广西上市公司违法违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09(1).

[4]蒋爱先,王希,邱宗国.广西上市公司的发展缺陷及其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8(1).

【注释】

[1]本文所引数据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2011)、WIND资讯、各上市公司年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