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球制造中心”的历史对比分析

“全球制造中心”的历史对比分析

时间:2022-04-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3 “全球制造中心”的历史对比分析“全球制造中心”的形成是与工业化进程密切联系的,但是“全球制造中心”并不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其形成需要有一定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在最初没有其他国家能与英国竞争的环境下,英国成为了第一代“全球制造中心”和最大的殖民国。

2.3 “全球制造中心”的历史对比分析

“全球制造中心”的形成是与工业化进程密切联系的,但是“全球制造中心”并不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其形成需要有一定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了解“全球制造中心”的形成机制和转移因素对研究中国如何利用FDI在深度国际分工下进一步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2.3.1 “全球制造中心”的概念

就最狭义的概念而言,最早出现的“世界工厂”一词特指1820~1880年的英国。但是随着历史的推移,该定义就再也无法涵盖历史赋予的新内容了。“全球制造中心”应该是指称这样的一个国家或地区,这个国家或地区制成品的产值和出口额均占据世界的重要份额,并且该国或地区主要工业生产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世界上具有竞争力,而且有能力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保持这种优势。

具体来说,对于制造业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产量和技术。产量反映制造业的规模,技术则反映了制造业的内在发展潜力,两者分别反映了“全球制造中心”在量上的和在质上的标准。

(1)“全球制造中心”在量上的标准。首先,该国或地区经济发达,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达到一定标准。其次,该国或地区的制造业具备一定规模,其产值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超过一定份额。再次,该国或地区的制造业出口额也必须占有世界相当份额。这是因为“全球”一词还包含了该国所生产的产品是向全世界提供的。

(2)“全球制造中心”在质上的标准。一国或地区能被称之为“全球制造中心”,不仅在国民经济、行业规模和国际贸易规模方面达到一定标准,还要存在若干行业在技术水平上居国际领先地位,而且在这些行业有一批技术开发能力强、核心业务突出、行业份额较大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2.3.2 三大“全球制造中心”的对比分析

从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进程看,能称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国家有三个: 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和日本。这里从形成背景和特征两方面对比分析三大“全球制造中心”。

2.3.2.1 三大“全球制造中心”的形成背景

英国成为第一代“全球制造中心”是世界上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技术革命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表现,其使英国在生产技术上居世界领先地位。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和机器大工业的普遍建立,英国就以其发达的纺织业、海运业、采煤业、炼铁业和机器制造业确立了它的“全球制造中心”地位。同时,1700年的英国已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在商业革命的冲击下,制度创新成为主流;[3]政府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出台,[4]营造了有序化的竞争环境;以武力和不平等贸易方式从广大殖民地国家掠夺大量产业资本,并向其输出工业制成品,完全依靠国内的技术革命和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制造业发展。

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美国具有丰富的国内资源和市场,同时又有大规模的来自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国际间接资本,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产业资本。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发展受到极大破坏,而唯独美国的工业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其第二代“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美国国内市场的建立和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和技术市场同时向国际开放大大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大量移民不仅丰富了劳动力资源,并且带动了资本的流入、技术的更新和市场的扩张;美国积极引进外资,[5]利用外资大力发展本国基础建设;同时,美国积极引进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6]将自主创新和借鉴国外经验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原发性的世界领先技术成果,实现了经济腾飞,一举成为世界工业头号强国。

日本成为第三代“全球制造中心”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但与前两代“中心”所面临的环境不同,日本的产业资本主要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日本国内资源匮乏,也没有原创性的基础科技成果。但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日本的技术引进吸收战略采取宽容的态度,使日本避免了高昂的试错成本。通过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利用自身力量二次创新,日本在部分产业生产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3.2.2 三大“全球制造中心”的特征比较

1760~1830年间英国制造业从占世界总量的1.9%上升到9.5%,工业增长了23倍,国民收入增长了10倍,而人口只增长了3.5倍,进出口额均增长了7倍。在19世纪的前70年里,英国以世界2%的人口把世界工业生产的1/3~1/2和世界贸易的1/5~1/4掌握在自己手中。[7]英国“全球制造中心”地位还表现为它是世界各国工业品的主要供应者,世界各国则在不同程度上成为英国的原料供应地。例如1860年,在其鼎盛阶段,英国生产了全世界53%的铁和50%的煤;英国纺织品的出口值占总产值的比重1819~1821年为66.6%,1829~1831年为67.4%,1844~1846年上升到71.4%。[8]英国工业制成品及其跨国贸易遍及世界五大洲。[9]当时的英国同时具有商业、金融和政治上的优势。在最初没有其他国家能与英国竞争的环境下,英国成为了第一代“全球制造中心”和最大的殖民国。

美国后来居上,在世界制造业中实现了从追赶英国到取代英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历史性转变,但它从来没有达到过英国在世界上的绝对优势地位。自南北战争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空前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带动美国的工业和交通进入了飞跃发展时期。1860年美国制成品产量在世界上占第四位,到19世纪80年代初上升为第一位。1894年,美国制造业总产值为英国的2倍、欧洲各国总和的1/2。此后长期保持世界第一。1913年,美国工业生产产量相当于英、德、日、法四国的总和,占全世界的1/3以上。1929年美国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达到了43.3%的最高点,同期的英国下降为9.4%。[10]

日本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同时也发展成为了重要的技术创新大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的总体科技水平已经领先于西欧,接近于美国,并在钢铁、汽车等重点产业形成了远高于美国的竞争优势。80年代中期,日本在新型的半导体产业技术方面超过美国,赢得了全球半数以上的市场份额,从而进一步确立了继美国之后新的“全球制造中心”地位。不过,日本的新“全球制造中心”地位重点表现在重点行业、重点技术领域取得了领先于美国的竞争优势,而非取而代之。

2.3.2.3 影响“全球制造中心”形成和转移的因素

通过以上分析和表2-1所示不难发现,尽管英、美、日三国在跨入“全球制造中心”的过程中有着特定而且相互各异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但是在不同版本的“全球制造中心”之中仍然隐藏了其变迁之路上很多共同的因素。除去时间纬度,影响每一代“全球制造中心”转移的基础因素可以抽象和概括性地归纳为:市场规模优势、产业资本、科技创新以及国际分工方式。同时,国际环境和国内政策支持也起着促进或阻止“全球制造中心”形成的作用。

表2-1     不同时代“全球制造中心”的比较

img3

资料来源:根据各代“全球制造中心”的特点整理。

市场规模包括制造业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市场和制造业产品的消费市场。其中,生产要素市场的优势决定了制造业的生产优势,从而决定产业资本转移的目的和途径,而产业资本转移是“全球制造中心”发生转移的主要动因。科技创新是产业革命的助推器,同时产业革命的发展又促进科技革命的深化。每次科技革命都会推动新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生,从而形成各个时代的“全球制造中心”。此外,参与国际分工方式的不同,对“全球制造中心”的形成和转移也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表2-2     影响“全球制造中心”形成的因素

注:①在1815~1914年的100年间,仅欧洲就有3500多万人移居美国,每次移民浪潮都伴随着大量资本和新技术的流动。从1900年起,美国利用外资一直占世界对外投资的50%以上,到1914年仍占43%。

②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将日本作为战备物资供应基地,在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的政府采购,不仅为日本工业制成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而且进一步促进日本工业制造业向军事重工业方向发展,形成重工业优势。

③据统计,“二战”结束后的几年内,美国通过“占领地区救济基金”和“占领地区经济复兴基金”先后向日本提供了23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和贷款

④科技创新对“全球制造中心”的形成和变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每次科技革命都会推动新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⑤自从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真正的国际生产分工形成以来,国际生产分工方式经历了由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公司内分工、产品内分工和要素分工等不同阶段。

资料来源:根据高德步、王珏的《世界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相关内容整理。

2.3.3 新时代“全球制造中心”的特征及趋势

当今,新一代“全球制造中心”所面临的形势和具有的特点与前三代“全球制造中心”不同。工业化阶段的演进、消费升级、国际产业转移等因素正驱动着新一轮产业结构的演进与变迁。历史特殊环境造就的英国式、美国式的“三位一体”式“全球制造中心”不可能再次出现,这是因为21世纪的“全球制造中心”已不完全基于某一国,而呈现出多极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所谓多极化即在国际产业分工新形势下,随着国际制造业产业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转移,世界上有许多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发展成为新一代“全球制造中心”的条件和趋势。而多元化指的是“三位一体”相分离,“全球制造中心”不一定同时是全球科技中心和全球贸易中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工业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初期,“全球制造中心”都产生于并转移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以及国际分工方式以要素分工为主要方式的条件下,国际产业资本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流动,去寻求、整合、组织更具有优势的生产要素资源,从事产品部件的生产加工,而不是追求对产品增值全过程的控制。这就意味着国际产业资本会更多地流入具有制造业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不是局限于发达国家内部,所以,新一代“全球制造中心”将会在部分进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