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考历史分析及对策

高考历史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仅看一年的试题,看不出什么规律,但联系近三年广东高考历史卷的材料题、问答题一起分析,大致可以看出一点门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史中又集中于所有制方面,共3道,占了一半。许多往届生高考失手后改弦易辙从物理X或化学X转向历史X专业,经过一年的发奋努力,从“零”起步照样夺得历史高考700分,甚至800分。

本文就高三历史复习谈两个问题,希望能给正在读历史班的高三学生提供一点参考。

一、2004年高考历史广东卷的分析

2004年的题型结构与往年相比没有多大变化。

先看选择题。25道选择题中,在教材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属于记忆能力考查的试题有18道计54分,占选择题总分的72%;而属于理解能力考查的只有7道21分,占选择题总分的28%。但仔细分析这7道题,说到底还是以记忆为基础。可见,基本特点是基础性知识的考查,不偏不怪,平和实在。客观性强,主观性弱,难度不高,相当多的选择题难度接近会考水平。

再看材料、问答题。共6道,包括唐宋都城商业比较、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美国与国联关系、商鞅变法内容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有制变化、意大利兴衰。其中经济史2道半,政治史3道半。比较突出的一点是考察意大利国别史。其中,唐宋商业题虽然提供有图,但说到底属于超纲题。商鞅变法题的参考答案,主要依据是1992年版的中国古代史教材。

如果仅看一年的试题,看不出什么规律,但联系近三年广东高考历史卷的材料题、问答题一起分析,大致可以看出一点门道。中国古代史6道题,从专史角度看有3道半是经济史题,2道政治史题,1道半文化史题。重点在经济史。从断代史角度看,从先秦到明清分布大致均衡,但唐宋有3道所占比例较大,而魏晋南北朝这一段内容的试题一道也没有,是文字大题命题的空白点。世界近现代史6道题,主要考查美、法、日、意等大国,未见俄国、英国、德国方面的试题。中国近现代史X科有6道题,关于19世纪历史的试题较少,比较集中在20世纪,其中又比较集中于20世纪后半期历史,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部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史中又集中于所有制方面,共3道,占了一半。

反复研究这几年的材料题、问答题,可以得出三个认识。第一,考重点,且反复考。如唐宋经济、商鞅变法(1999年广东卷亦有大问答题)、美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政治经济等。第二,考热点,尤其是社会关注、史学界重视的热点。如:广东2004年试题涉及70周年纪念的第五次反“围剿”。此外,2001年有与民工潮、流民史研究相关的“古代人口流动”题,与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关的建国初期我国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题;2002年有与农村税费改革、三农问题有一定相关性的秦汉赋税题,与对当前中国和世界教育改革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清末教育改革题,与欧元正式流通有关的欧洲一体化题,与对外开放和广东是开放前沿阵地有关的两宋外贸题;2003年则有与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变化相联系的明中后期社会风气题,与多民族国家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相关的民族区域自治题,有借鉴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的成功与局限,教科书事件的大陆政策题;有社会与史学界都重视的中国近代化题,还有与伊拉克战争相联系的美国霸权政策题。第三,考教材的表述。如商鞅变法题。

二、2005年高考历史复习的基本对策

首先,要坚信自己能学好历史,也能考好历史。实事求是地说,从应考的角度看,与语文、数学、英语甚至物理、化学诸科特别强调基础性的特点有所不同,历史不仅具有一定的文科专业性质,即可读性,更具有鲜明的强化突击性质,即记忆性。因此,要学好历史、考好历史最关键之处不是别的,而在于是否下了真功夫。理由很简单,从某种意义上说报考历史X科的同学大多并无特别强的历史学科基础,大家都是从“零”起步。许多往届生高考失手后改弦易辙从物理X或化学X转向历史X专业,经过一年的发奋努力,从“零”起步照样夺得历史高考700分,甚至800分。这不是天方夜谭,在我所教的学生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其次,要以本为“本”,下大力气吃透历史教材。因为近年试题尤其是选择题,绝大多数出自教材,即使材料、问答题也离不开以教材知识为背景,所以“以本为本”在今天还有特别的意义。有鉴于此,全面掌握“考试说明”规定的全部知识点(考试说明规定以外的课本知识也不能完全不顾),做到“背”硬“记”死,并将孤立的历史知识点在历史理论的支配下构建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为了达到此目的,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千方百计准确记忆教材尤其是考试说明规定的所有知识点;二是想方设法真正掌握教材所涉及的具体历史知识后面潜藏的历史规律。

第三,要精练历史模拟题,强化训练应试能力。俗话说,拳要勤打字要勤写。其实,题也要勤解。没有一定的解题量,高考绝不会有好成绩。但是,解题训练并不是越多越好。关键在于精,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涉及强化训练,即下大力气去研究考试说明,解剖考试说明的样题和往届高考试题,领会命题的形式、切入点和解题思路,准确理解试题常用词语的含义与区别,熟练掌握参考答案的解题套路和规范措辞。注意两点:一是复习资料宜精不宜多,专心在选好的一至两本复习资料上下功夫,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二是强化解题训练的关键是学会“咬死材料,落到实处”。解答选择题,要针对题干与选项一字一读,字字细读,扣死限制词、关键词、求答词。不这样做,容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解答主观题要尽量将一个大问答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然后逐一落实,做到滴水不漏。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历史试题的评分是采点为主,采意为次。符合参考答案要点的越多,得分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就越小。既然如此,应对的办法就只能是围绕分解后的所有问题,做到一问一答,先问先答,后问后答,有几问就作几答,如果重复问也毫不犹豫重复答。时间允许的话,宁可多说不可少说,宁可“胡”说不可无说。

第四,要锤炼好顽强的历史应试心理素质。关键是两句话:一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论平时或考试都不要去斤斤计较分数多寡,而是一门心思想着如何解题;二是心如古井“波澜”不惊,考时既要有一点阿Q精神,碰到难题不慌,因为我难别人也难,又要有忧患意识,遇到易题不笑,因为我行别人更行。

(本文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历史高考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后在《广东教育(高中版)》2005年第1期发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