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民生事业投入存在的问题

社会民生事业投入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4-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社会民生事业投入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民生类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公共教育投入不足使得教育乱收费成为公众对教育行业最为关心的问题。财政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由1997年的44.2%下降为2006年的40.6%;同期,城乡居民个人支付的医疗费比例却从55.7%上升为59.3%。

三、社会民生事业投入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民生类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虽然民生投入持续快速上升,依然无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

1.教育投入不足引发的民生问题

(1)教育事业的投入总量不足。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达到4%”。这个数字也被作为唯一的数字性指标写入《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并要求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十几年来,4%的目标一直没有达到。

图5-8 社会保障覆盖人数

资料来源:同图5-7。

img92

图5-9 社会保障新增固定资产

资料来源:同图5-7。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3年人类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见表5-4),政府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是随着人类发展水平的不断上升而逐步提高的,尽管中国已经属于世界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国家,但是,2000年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仅为2.1%,不仅低于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国家平均数,而且还低于人类发展水平国家平均数,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等低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的投入明显高于中国。我国是当时世界上这一比重最低的国家之一。这反映了2000年中国政府在公共教育领域的严重缺位,尚未从经济增长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

2007年,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经提高到3.32%,放在国际上仍然偏低。根据国际数据,我国公共教育支出不仅仍然低于高收入、中等收入国家,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见表5-5)。由于公共教育投入不足,使得我国教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平均教育的入学率上看,我国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和低收入国家水平,但是与高收入国家相差22.8个百分点。与中等发达国家相差4个百分点。从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来看,我国2005年为7.6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高收入国家与中等收入国家。从15岁以上成人识字率来看,我国2005年为90.9%,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2.3个百分点,同时也高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表5-4 2000年不同人类发展水平国家公共教育投入的比较单位:%

img93

资料来源:《人类发展报告》(2003)。

表5-5 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国际比较

img94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6年、2007年、2008年,世界银行2003年、2006年度报告。中国数据更新为2007年。

(2)教育投入不足导致“乱收费”。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均实行了12年基础教育全免费,政府在基础教育方面是彻彻底底的买单者。但是,从表5-6可见,我国基础教育的小学、初中、高中的10%、20%、50%却是个人与社会承担。公共教育投入不足使得教育乱收费成为公众对教育行业最为关心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公布了2006年上半年价格举报六大热点,教育乱收费投诉高居价格投诉榜首。有媒体披露我国10年来教育乱收费已达2000亿元。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教育蓝皮书》的调查表示,子女教育费用在中国居民总消费中排在第一位,超过了养老和住房。在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第四季度关于“储蓄目的”的调查中,“攒教育费”高居榜首。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标准学制为19年。按2002年各学级的实际水平计算,将孩子培养到大学毕业共需投入130551元,其中:国家投入45078元,占34.5%;社会投入5689元,占4.4%;个人投入79784元,占61.1%。教育负担成为民生的主要负担(见表5-6)。

表5-6 不同层次教育财政投入与个人负担比例单位:%

img95

资料来源:历年《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2.医疗卫生投入不足引发的民生问题

(1)医疗卫生投入总量不足。2006年,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4.67%,远低于高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只与低收入国家水平相当。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人均医疗支出远低于高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的人均医疗支出,以美元计算,是我国的52倍。我国的婴儿死亡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平均预期寿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平均预期寿命高于中等收入国家,这与我国人口的体质和饮食结构有关,也是我国民生发展的优势所在。但是,在享有的卫生设施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我国则明显处于低水平,只略高于低收入国家的38%。我国每千人口医生数和床位数基本与世界水平持平(见表5-7)。

表5-7 中外卫生投入与产出比较

img96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6年、2007年、2008年,世界银行2003年、2006年度报告。中国是2006年数据。

(2)财政性卫生投入不足导致“看病难”。财政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由1997年的44.2%下降为2006年的40.6%;同期,城乡居民个人支付的医疗费比例却从55.7%上升为59.3%。公共投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卫生机构向服务者收取费用,1990~2006年,医疗机构费用从662.6亿元增加到8967.9亿元,17年间增加了10多倍。1990~2006年,乡镇卫生院平均每门诊人次收费水平从8.1元增长为93.2元,增加12倍;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从309元上升为2491元,增长8.5倍。而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增长4倍。居民疾病经济负担加重,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严重,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利用受到影响,正因为如此,2000年,在《世界卫生报告》中,我国卫生筹资公平性[1]在191个成员国中排名第188位,反映我国卫生筹资的不公平程度已经达到了难以容忍的地步(见表5-8、图5-10)。

表5-8 2005年卫生投入国际比较单位:%

img97

资料来源:《人类发展报告》(2003)。其他国家数据为2000年数据,中国数据更新为2006年。

img98

图5-10 卫生总费用筹资构成

3.社会保障投入不足引发的民生问题

(1)社会保障投入总量不足。我国人均的社保支出只有27美元,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社会保障总体支出水平上的差距主要不是微观保障水平上的差距,而是体现在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保险制度覆盖面较小。从城镇来看,我国社保覆盖率大致还能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要综合农村的社保情况,我国就明显低于低收入国家。因此,将社会保障制度向农村拓展,向城镇个体工商户和所有灵活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拓展,才能真正提高中国社会保障的水平(见表5-9)。

表5-9 中外社会保障与福利支出水平比较

img99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6年、2007年、2008年,世界银行2003年、2006年度报告。中国是2006年数据。

(2)我国社会保障投入覆盖率小。到2006年底,我国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覆盖人数分别达到14130万人、15731万人、11186万人、10268万人和6458万人。5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为8643亿元人民币,支出6477亿元,这些数字表明,我国社会保险覆盖率最高仅有二成左右,现有社会保险费仅能做到现收现支,结余资金与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要做到未雨绸缪,迎接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的挑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十分艰巨(见表5-10)。

表5-10 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单位:万人、%

img100

资料来源:《劳动与社会保障统计年鉴》(2007)。

(3)社会保障投入标准偏低。从表5-11可见,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三大保险的保障标准远远适应不了基本民生的需要。2006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4896亿元,人均支出仅3465元,相当于每个月289元;失业保险领取人为327万人,基金发放125.76亿元,人均领取3846元;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5731万人,基金支出1747亿元,人均支出1111元。上述支出标准在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不断提高,食品价格及其医疗卫生收费逐年提升的形势下,现行社会保障标准显得过低,涉保对象日子过得越来越紧。

表5-11 社会保障的支出标准

img101

资料来源:《劳动与社会保障统计年鉴》(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