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季羡林自传

季羡林自传

时间:2022-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季羡林季羡林1934年清华大学毕业照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2009年7月1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季羡林重返哥廷根大学,与刘大年教授合影在正谊中学学习期间,我也并不努力,成绩徘徊在甲等后几名、乙等前几名之间,属于上中水平。不幸他被国民党反动派通缉,仓促逃往上海,不久遇难。1999年,印度文学院授予季羡林先生“名誉院士”1930年,我高中毕业,到北平来考大学。

文/季羡林

季羡林1934年清华大学毕业照

季羡林(1911~2009年),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

我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官庄。我们家大概也小康过,可是到了我出生的时候,祖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形同贫农。

6岁以前,我有一个老师——马景恭先生。他究竟教了我一些什么,现在完全忘掉了,大概不过是几个字罢了。6岁离家,到济南去投奔叔父。从那时起,我才算开始上学。曾在私塾里念过一些时候,念的不外是《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四书”之类。以后接着上小学。转学的时候,因为认识一个“骡”字,得老师垂青,从高小开始念起。

我在新育小学考过甲等第三名、乙等第一名,不是拔尖的学生,也不怎样努力念书。三年高小,平平常常。有一件事值得提出来谈一谈:我开始学英语。当时正规小学并没有英语课。我学英语是利用业余时间,上课是在晚上。学的时间不长,只不过学了一点儿语法、一些单词而已。

1999年,季羡林与台湾大学图书馆馆长林光美在一起

我万万没有想到,就由于这一点儿英语知识,我在报考中学时沾了半年光。当时山东中学的拿摩温是山东省立第一中学。我这个癞蛤蟆不敢吃天鹅肉,我连去报名的勇气都没有,我只报了一个“破”正谊。可这个学校考试时居然考了英语。出的题目是汉译英:“我新得了一本书,已经读了几页,可是有些字我不认得。”我翻出来了,只是为了不知道“已经”这个词儿的英文译法而苦恼了很长时间。结果我被录取,不是一年级,而是一年半级。

季羡林重返哥廷根大学,与刘大年教授合影

在正谊中学学习期间,我也并不努力,成绩徘徊在甲等后几名、乙等前几名之间,属于上中水平。叔父对我期望极大,要求极严。他自己亲自给我讲课,选了一本《课侄选文》,大都是些理学的文章。他并没有受过什么系统教育,但是他绝顶聪明,完全靠自学,经史子集都读了不少,能诗,善书,还能刻图章。他没有男孩子,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他严而慈,对我影响极大。我今天勉强学得了一些东西,都出于他之赐,我永远不会忘掉。根据他的要求,我在正谊下课以后,参加了一个古文学习班,读了《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书,当然对老师另给报酬。晚上,又要到尚实英文学社去学英文,一直到十点才回家。这样的日子,大概过了八年。我当时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负担,但也不了解其深远意义,依然顽皮如故,摸鱼钓虾而已。现在回想起来,我今天这一点儿不管多么单薄的基础不是那时打下的吗?

初中毕业以后,在正谊念了半年高中,1926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属高中。教国文的老师王崑玉先生,是一位桐城派的古文作家,有自己的文集,后来到山东大学去当讲师了。他对我的影响极大。记得第一篇作文题目是《读〈徐文长传〉书后》。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篇作文受到他的高度赞扬,批语是“亦简劲,亦畅达”。我在吃惊之余,对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弄到了《韩昌黎集》《柳宗元集》,以及欧阳修、“三苏”等的文集,想认真钻研一番。谈到英文,由于有尚实英文学社的底子,别的同学很难同我竞争。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我也学了德文

由于上面提到的那些,我在第一学期考了一个甲等第一名,而且平均分数超过95分。因此受到了校长王寿清的嘉奖。这当然更出乎我意料。我从此才有意识地努力学习。要追究动机,那并不堂皇,无非是想保持自己的面子,决不能从甲等第一名落到第二名,如此而已。反正我在高中学习三年中,六次考试,考了六个甲等第一名,成了“六连冠”,自己的虚荣心得到了充分满足。

2001年,季羡林与金庸在学术研讨会上

1929年,我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学习了一年,这在我一生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段。特别是国文方面,这里有几个全国闻名的作家:胡也频、董秋芳、夏莱蒂、董每戡等。前两位是我的业师。胡先生不遗余力地宣传现代文艺,也就是普罗文学。我也迷离模糊,读了一些从日文译过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我曾写过一篇《现代文艺的使命》,大概是东抄西抄,勉强成篇。不意竟受到胡先生垂青,想在他筹办的杂志上发表。不幸他被国民党反动派通缉,仓促逃往上海,不久遇难。我的普罗文学梦也随之消逝。接他工作的是董秋芳(冬芬)先生。我此时改用白话写作文,大得董先生赞扬,认为我同王联榜是“全校之冠”。这当然给了我极大的鼓励。我之所以50年来舞笔弄墨不辍,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99年,印度文学院授予季羡林先生“名誉院士”

1930年,我高中毕业,到北平来考大学。由于上面说过的一些原因,当年报考中学时那种自卑心理一扫而光,有点儿接近狂傲了。为了得到更多的录取机会,我那80多位同班毕业生,每人几乎都报七八个大学。我却只报了北大和清华。结果我两个大学都考上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我选了清华,因为我想,清华出国机会多。选系时,我选了西洋文学系。这个系分三个专修方向:英文、德文、法文。

我的专修方向是德文。四年之内,共有三个教授授课,两位德国人,一位中国人。尽管我对这些老师都怀念而且感激,但是我仍然要说,他们授课相当马虎。四年之内,在课堂上,中国老师只说汉语,德国老师只说英语,从来不用德语讲课。结果是,学了四年德文,我们只能看书,而不能听和说。

在所有的课程中,我受益最大的不是正课,而是一门选修课——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和一门旁听课——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这两门课对我以后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可以说是一直影响到现在。

顺便说一句,我在大学在课余仍然继续写作散文,发表在当时颇有权威的报刊上。我可万万没有想到,那样几篇散文竟给我带来了好处。1924年,我清华毕业,找工作碰了钉子。母校山东济南高中的校长宋还吾先生邀我回母校任国文教员。可是我在心里直打鼓:我怎么能教国文呢?但是,快到秋天了,饭碗还没有拿到手,我于是横下了一条心:你敢请我,我就敢去!我这个西洋文学系的毕业生一变而成为国文教员。

教了一年书,到了1935年,上天又赐给我一个良机。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我报名应考,被录取。这一年的深秋,我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开始了国外的学习生活。我选的主系是印度学,两个副系是英国语言学和斯拉夫语言学。我学习了梵文、巴利文、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还选了不少的课。教授是Sieg、Waldschmidt、Braun等。

1936年冬,季羡林与留德同学合影

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激烈进行,德国被封锁,什么东西也输入不进来,要吃没吃,要穿没穿。大概有四五年的时间,我忍受了空前的饥饿,终日饥肠辘辘,天上还有飞机轰炸。我怀念祖国和家庭。“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实际上我一封家书都收不到。就在这样十分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我苦读不辍。1941年,我通过论文答辩和口试,以全优成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20世纪80年代,季羡林与朱光潜、冯至等学者出席学术会议

从1937年起,我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这个系设在一座大楼的二层上,几乎没有人到这座大楼来,因此非常清静。这个系的图书室规模相当大,在欧洲颇有一些名气。我在这里也读了不少的中国书,特别是笔记小说以及佛教大藏经》,扩大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面

我在哥廷根待了整整十个年头。1945年秋冬之交,我离开这里到瑞士去,住了将近半年。1946年春末,取道法国、越南、香港,于夏天回到了别离将近11年的祖国。

我的留学生活,也可以说是我的整个学生生活就这样结束了。这一年我35岁。

1946年秋天,我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是我的老师陈寅恪先生把我介绍给胡适、傅斯年、汤用彤三位先生的。按当时北大的规定: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回国的,只能任副教授。对我当然也要照此办理。也许是我那几篇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论文起了作用,我到校后没有多久,汤先生就通知我,我已被定为教授。从那时到现在,时光已经过去了42年,我一直没有离开过北大。期间我担任系主任三十来年,担任副校长五年。1956年,我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十年浩劫中靠边站,挨批斗,符合当时的“潮流”。

……在学术工作方面,有人说,我对自己太残酷。已经到了望九之年,虽然大体上说来,我的身体还算是硬朗的,但是眼睛和耳朵都已不太灵光,走路有点儿“飘”,可我仍然是不明即起,亮起了朗润园里的第一盏灯,伏案读写,孜孜不倦。难道我不知道,到圆明园或颐和园去遛弯,再远一点儿,到香山去爬山,比现在这样更轻松愉快吗?难道我在名利方面还有什么野心吗?都不是的。我知道遛弯舒服,但我认为人活着不是为了多遛几年弯。那不是我追求的目的。至于名利,我现在不虞之誉纷至沓来;利的方面,爬格子爬出了点儿名堂,稿费也是纷至沓来。可以说,在名利两个方面我都够用了,再多了,反而会成为累赘。那么,我这样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我不愿说谎话,讲些为国为民的大道理。我只能说,这样做能使自己心里平静。如果有一天我没能读写文章,清夜自思,便感内疚,认为是白白浪费了一天。习惯成自然,工作对我来说已经成了痼疾,想要改正,只有等待来生了。

著名佛教学者王孺童与季羡林先生合影

(文/摘自《牛棚杂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本刊有删节 图/摘自《季羡林:静静走在喧嚣中》大象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