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大佛经翻译家

四大佛经翻译家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次取经,历时17年,跋涉5万里,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后奉金刚智之命,到天竺及狮子国求取密藏。此外,他还译有《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干喻经》、《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正论经》、《大方广如来藏经》、《大圣文殊师利赞佛法身礼》、《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金刚顶经》、《金刚顶十八会指归》等。

五、四大佛经翻译家

img26

鸠摩罗什(图26)

中国佛教史上翻译佛经成就最高、名气最大的,当然是四大译经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和不空。

鸠摩罗什(图26)是十六国时后秦僧人,本是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人。亦称“鸠摩罗耆婆”,简称“罗什”。他从小聪明好学,7岁出家,已能背诵千首偈诗。有一次,他跟随母亲来到一个寺院的大殿,看到一个铜的磬子,便好奇地用双手举起,像帽子一样戴在自己的头上。这时,他突然想到,这铜磬这么重,我怎么居然拿得动,我的头怎么顶得起它呢?想到这里,他便觉得铜磬十分沉重,赶快从头上拿下,从而悟到了“万法唯心”的道理。9岁时,他随母亲到罽宾国求学,拜槃头达多为师,修学小乘。后遇大乘高僧,即改学大乘。博读善讲,名扬西域各国。据说每逢他说法,“诸王长跪高座之侧,令什践其膝以登焉”。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大将吕光奉苻坚之命,攻破龟兹,将其掠往中原。因苻坚被姚苌所杀,吕光乃在凉州(今甘肃武威)称王,他也被迫在凉州待了十多年。后秦弘始三年(401年),姚兴派人将他迎入长安,待以国师之礼,居西明阁逍遥园,讲法译经。所译佛经,旨义精确,其中《中论》、《十二门论》、《百论》译出后,弟子争相诵读,以至形成了“三论宗”,他被奉为该派始祖。所译《成实论》则流行江南,为成实学派的经典;所译《法华经》,成为天台宗的经典;所译《阿弥陀经》,成为净土宗的经典。他还翻译了《十住毗婆沙论》、《大智度论》、《马鸣菩萨传》、《龙树菩萨传》、《提婆菩萨传》等共74部384卷佛教典籍。他不仅在所译的内容上第一次有系统地介绍了根据般若经类而形成的大乘性空缘起之学,而且在翻译文体上也能采用意译的手法,使中土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他所译经论义皆圆通,“众心惬服,莫不欣赞”。弟子有僧肇、僧略、僧邈、僧叡、竺道生、道融等800余人,有些是他译经的得力助手。他的翻译成果,标志着汉译佛典事业已开始进入成熟期。

真谛是南朝梁代来华的天竺僧人,亦称“婆罗末陀”、“亲依”等。他出身婆罗门族,从小跟多位名师学习,尤其精通大乘学说。他立志要周游列国,弘扬佛法。中大同元年(546年),应梁武帝之邀,他从扶南(今柬埔寨)而来,初居南海(今广东广州),后至建康,受到朝廷重视,梁武帝亲为顶礼,还将他安置在华林园宝云殿供养,为他译经提供必要的条件。但不久发生了“侯景之乱”,真谛流徙江南各地,传法译经;此后返居南海,在刺史欧阳父子支持下,与弟子一起专心翻译佛经;再后来京城渐渐安定,他便住到金陵正观寺,先后译出《摄大乘论》、《俱舍论》、《佛性论》、《十八空论》、《唯识论》、《弥勒下生经》、《仁王般若经》、《九识义记》、《大空论》、《金光明经》等共64部278卷佛教典籍。他翻译的重点由经典转向论典,系统地介绍了大乘瑜伽行派的思想。他的弟子慧恺、法泰、曹毗、道尼等传承其学,创立了摄论学派。这些都反映了佛教学者的兴趣和精力,开始转向研究、会通和创立学派。

img27

玄奘(图27)

玄奘(图27)是唐代僧人,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俗姓陈,名祎,世称“唐僧”、“三藏法师”。他小时候常去洛阳净土寺探望出家的二哥,13岁当沙弥,15岁即能背诵与讲解佛经,21岁受具足戒。他勤奋好学,到四川研习佛学,见诸家所说佛教旨义不统一,经籍混乱不全,便暗下决心,要求取真经。贞观三年(629年),他从长安出发,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两年后抵达摩竭陀国王舍城,进入天竺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跟随戒贤法师学习佛经。5年后,他游历天竺各地,和当地僧徒辩难,同时介绍中国文化,把《老子》译为梵文。他以博学强记而受到尊重,戒日王为之在曲女城设无遮大会,请他宣讲大乘教义,由此声名大振。贞观十九年(645年),他携带600余部佛典返回长安。这次取经,历时17年,跋涉5万里,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回到长安后,他受到唐太宗的欢迎,在慈恩寺造塔,收藏所携归的经典、佛像。接着,他开译场译经,与弟子一起,先后译出《大般若经》、《成唯识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大菩萨藏经》等共74部佛教典籍。在戒律方面,玄奘译传了大乘唯一的《瑜伽菩萨戒》,并辑出《受戒羯磨》,以此作为实行的规范。他还在慈恩寺开讲《成唯识论》、《大般若经》等佛经,创建了唯识宗。其基本理论,就是论证外境非有,内识非无,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心识动摇出现的影像。其弟子数千人,以窥基、圆测、慧立等较为出名。玄奘还口授由弟子所撰《大唐西域记》,记述了自己西行古印度取经的见闻,保存了许多印度佛教史资料,现已被译成英、日、法、德、意等国文字。

img28

不空(图28)

不空(图28)也是唐代僧人,北天竺人。梵名“阿目法·跋祈罗”,译名“不空金刚”,简称“不空”。他幼年丧父,随叔父来华,15岁出家,跟随金刚智,居长安、洛阳等地,弘扬密法。后奉金刚智之命,到天竺及狮子国求取密藏。天宝五年(746年)返回长安,奉敕在净影寺从事翻译和开坛灌顶。天宝九年(750年),不空又奉旨放回本国,经过韶州时得病不能前进,后唐玄宗又降敕将不空追回。他到长安保寿寺休息一段时间后,即奉诏令前往河西,在武威开元寺从事灌顶译经。不空改译《仁王般若经》,又重译《密严经》、《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文殊师利佛刹功德庄严经》。此外,他还译有《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干喻经》、《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正论经》、《大方广如来藏经》、《大圣文殊师利赞佛法身礼》、《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金刚顶经》、《金刚顶十八会指归》等。不空译述共110部143卷,这些经论的译出,对于当时佛教中流行的正法正理、如来藏等,都提供了经典性的根据和解释。他还和善无畏、金刚智一起创立了密宗,提倡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瑜伽而获得悉地。他曾为皇帝灌顶,尤其是唐肃宗、唐代宗等,对他特别宠信,授官鸿胪卿,封他为肃国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