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货币是比商品更进一步的平等派
我们研究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和交换过程。交换过程是研究商品交换的历史发展,而交换价值的发展是其表现形式。
让我们进一步分析这价值形成的两极。
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例如20码麻布=1件上衣是由于这两者的抽象人类劳动相等。这样,麻布即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以及上衣即等价物的价值的变化,就可能引起相等价值的变化,也可能不引起,情况如下:(1)麻布价值变化,麻布相对价值的增减同上衣本身价值的增减成正比;(2)麻布价值不变,上衣价值变化,麻布相对价值的增减同上衣价值的增减成反比;(3)麻布的价值同上衣的价值按同一方向同一比例发生变化,麻布的相对价值不变,这时只有同价值不变的第三种商品比较,才能发现它们的价值的变化;(4)麻布和上衣的价值,按同一方向但以不同比例发生变化,或者按相反方向发生变化,这时麻布相对价值的变化情况,根据上述三种情况可以推知。上述第(2)点即等价物价值增减,使商品相对价值发生相反的变化这一点,对理解16、17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即所谓“价格革命”,十分重要。
由于这样,扩大的价值形式就必然存在着缺点,说到底就是不利于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因为在这里还没有唯一的等价物(其生产的私人劳动直接就是社会劳动),这就妨碍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只有生产了唯一的、一般的等价物,这个矛盾才能解决。
这种一般价值形式,并不是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简单的颠倒,它表明商品交换已发展为商品生产,即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的生产。这就是手工业同农业相分离。应该指出,畜牧业、农业直接生产消费资料,它首先供生产者消费,有剩余才拿去交换,这样,交换是否成功,私人劳动是否能实现为社会劳动,还不能决定生产者的再生产是否能继续进行。手工业生产与此不同,它的产品不直接供应生产者消费,交换不成功,其再生产是无法继续进行的。这样,这种经济条件就要求从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在这形式下,特殊等价物发展为一般等价物。
金和银在生产过程中,和一般金属相比具有的特点,也使它适宜于充当货币。它的质地非常柔软,不能像铁那样制作生产工具。它在消费领域中,也并不是非有不可的,因为它多半作为满足奢侈、装潢、华丽、炫耀等需要的天然物质,它的奢侈品状态和它的条块状态、铸币状态,可以相互转变。这样,不论把多少金银作为货币投入流通过程,也不致影响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从这一点上说,它成为社会财富、社会剩余产品的最好形式——财富的贮藏形式。
货币形式的产生,在历史上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关,因为最初是由手工业去开采和冶炼的。但开始使用的不是铸造货币,而是条块状态的货币,按重量交换。例如,20码麻布=2盎司金,而不是20码麻布=20元。
这样,我们就回答了本节开始时所提出的问题:了解商品怎样、为什么、通过什么成了货币。
下面谈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并不需要真正的货币,即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货币;真正的货币是货币贮藏、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职能的执行者。
值得注意的是劳动时间是内在的价值尺度的提法。首先提出劳动价值理论的古典经济学家,在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的同时,又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尺度,即价值的大小由劳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这里说的就是劳动时间是内在的价值尺度。这样理解价值尺度是片面的,因为这只解决了商品生产者内在计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问题,没有解决社会对这种商品是否需要,即对生产这种商品的劳动的质是否需要,并在需要的前提下再进行量的计算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单纯以劳动时间来衡量价值,亦即以任何劳动生产物即商品来作为货币是不行的,必须以那种直接代表社会劳动的劳动时间,亦即以货币来衡量价值才能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货币是价值尺度指的是外在的价值尺度,或社会的价值尺度,亦即货币以其包含的直接社会劳动,对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予以质的承认,并加以量的计算。这是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和古典派的货币理论的重大区别。
金的价值变化,不妨碍它执行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职能。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价格,金的价值变化和作为价格标准的金量的变化,会使价格发生变化。金的价值变化和价格变化成反比,作为价格标准的金量变化也和价格变化成反比。因此,假如商品价值不变,而价格变化了,这就要分析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这对于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物价普遍上涨的原因,是十分重要的。
由此可见,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使W—G发生困难。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和格雷认为,由于有了货币才会发生这种困难,而为了使出售和购买同样容易,便主张消灭金属货币,代之以劳动货币或劳动券,这是十分错误的。
G—W即购买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因为G直接是社会劳动,所有W即私人劳动都要寻求它,取得它的承认。
进入流通的商品不是同时出售的。这样,一定量货币便能依次购买许多商品,实现比货币额更多的价格。因此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这个公式还可以表述如下:已知商品价值总额和商品形态变化的平均速度,流通的货币或货币材料的量决定于货币本身的价值。应该指出的是,不论哪一种表述,货币量始终是结果,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本身的价值,在这里始终是原因。
李嘉图由于认为货币只有流通手段,只是交换的媒介,并认为商品交换不会发生困难,因此货币永远在流通中,不会成为贮藏货币。其原因是由于他不认识商品生产的历史性,从而不理解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由于认为货币只是流通手段,他便接受和发展货币数量说。在他看来,金币流通量过多,如同商品供给过多一样,金币的价格便落在金块的价值以下,商品的价格便上涨;反之亦然。因此,金币的价值除取决于生产它的必要劳动时间外,还要取决于其数量,商品的价格和货币数量成正比。这是错误的。因为金币的流通量可以由它的贮藏职能来调节,过多的可以退出流通,进入贮藏,这是和一般商品不同的。这正是货币这种特殊商品区别于一般商品的特点:它是绝对的价值,它直接就是社会劳动。
支付手段。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的让渡同商品价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离开来的关系也在发展。这时,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货币在这里取得了支付手段的职能。在这里,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实现由契约规定的商品的价格,即买者到期必须如数支付;货币执行观念的购买手段的职能,因为要到支付日期到来时,支付手段才真正进入流通,而这时商品早已买卖完毕。
信用货币是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中产生的。它最初是从商业信用产生的,即商业票据,后来又从银行信用中产生,即银行券,它们最后都要兑现为金币。
世界货币。在世界贸易中,货币成为世界货币与商品相对立。货币一跃出国内流通领域,便失去国内具有的价格标准、铸币、辅币和价值符号等地方显示,恢复原来的贵金属块的形式。只有在世界市场上,货币的自然形式才同时就是抽象人类劳动的直接的社会形式,货币的存在方式和货币概念完全相适合。世界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一般购买手段职能和一般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的职能。它的最重要职能,是作为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的差额。这样,每个国家为了国内流通,需要有准备金,为了世界市场流通,也需要有准备金。因此货币的贮藏职能,一部分来源于货币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
李嘉图根据货币数量说认为,如金的流通量与需要量不等,在国内就会使金币的价格与金块的价值发生偏差,从而调节金的生产,使其与需要量相等,但国际上也是这样:如果一国流通的金币过多,物价上涨,金币价格下降,就会引起商品输入和黄金输出,反之亦然,但都导致金币的流通量和需要量相等。在这里,他同样错误地认为,金币对外也不执行贮藏货币的职能,因此凡输入金币,物价便涨,反之亦然,由此又分别引起商品输入和商品输出,使金币流通量与需要量相等。
在商品和货币中包含的平等关系,以及在这种经济生活中产生的平等思想,它在政治上层建筑上,即在国家形式上最适合的反映就是民主共和制。这个问题,留在以后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