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美国次贷危机背景下中国政府实施的措施

美国次贷危机背景下中国政府实施的措施

时间:2022-02-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五、美国次贷危机背景下中国政府实施的措施(一)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情况2008年的宏观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民经济在内部调整和外部侵扰中波折前行。GDP增速连续第六个季度下降,我国经济增速进入下降通道的态势明显,增长速度的“拐点”逐步显现。

五、美国次贷危机背景下中国政府实施的措施

(一)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情况

2008年的宏观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民经济在内部调整和外部侵扰中波折前行。这一年,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骤然变动、相互转化、彼此累结,通胀与通缩一线,过热与过冷相随。2008年的中国经济尽管仍在良性区间运行,但已经遭遇增速上的“拐点”,在经济增长转入慢车道后,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开始显现,宏观经济的波动性明显增加。

1.经济增长前高后低,物价水平骤升骤降

2008年第四季度的GDP的规模为99 039亿元,同比增长6.8%,比前三季度的平均增速9.9%下降了3.1个百分点。从全年的情况看,2008年GDP的规模为300 670亿元,同比增长9%,增速较2007年下降2.9个百分点。GDP增速连续第六个季度下降,我国经济增速进入下降通道的态势明显,增长速度的“拐点”逐步显现。宏观经济增长从平稳转向波动,各种微观问题和矛盾开始显现,经济运行中的摩擦与阻滞逐步显露。这一时期的中国经济尽管仍在正常的区间运行,但在直观上留给人们一个震荡和衰退的预期。

2008年我国总体物价水平较高,CPI涨幅为5.9%,居于近年来的高位,比2007年提高1.1个百分点。但从物价水平的走势来看,呈现出明显的前高后低、骤升骤降的趋势。与CPI的变化幅度相适应,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突然变化,9月份以后的PPI指数开始一路走低。自2008年5月起,CPI开始出现下降,而PPI的上涨则一直持续到8月,在此期间,拉动工业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应是企业的存货需求。大量高价格的存货导致企业在经济增速出现下滑的阶段无力调整生产以适应市场变化,衍生出的成本高企、流动性短缺和消费品价格走低等问题是导致2008年下半年国民经济增速骤然下降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11月,PPI再次低于CPI,说明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支持和帮助下,企业的“去库存化”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经济的流动性开始逐步恢复。而至12月,PPI再度上扬,除了年终合同执行的翘尾因素外,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也成为导致PPI上涨的重要原因,这种波动加重了我国企业脱困和“去库存化”的负担,企业盈利和投资活动有可能被进一步压缩。

2.进出口形势复杂,贸易顺差出现波动,贸易增长进入不稳定期

2008年,全国共实现进出口商品总额25 616.3亿美元,较2007年增长17.8%,增速回落5.7个百分点,但却为同期WTO对世界贸易增长率预测值的4倍,年度贸易形势处于良性增长区间。2008年我国共实现出口14 285.5亿美元,较2007年增长17.2%,增速回落8.5个百分点,出口增速为2002年以来的最低值。同期,我国实现进口11 330.9亿美元,较2007年增长18.5%,增速回落2.3个百分点。2008年全年共实现贸易顺差2954.6亿美元,较2007年增长12.7%,增速回落35个百分点。从年度情况看,造成我国进出口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包括人民币升值、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剧烈波动、金融危机蔓延至发达国家实体经济以及我国国内经济状况的变化等因素。

但从进度数据看,2008年进出口形势十分复杂,我国的贸易增长进入了不稳定期,中国的贸易政策和相关的贸易支持政策面临深刻的调整。2008年11月,我国的贸易形势突然恶化,贸易总额、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同时出现负增长,从数据表现上看,进口衰退的程度要快于出口,这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突然大幅下跌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内需萎缩较为严重,企业存在大量库存的压力,整个国民经济在资源配置、生产组织和销售分配上的流动性依然不足。值得注意的是11月和12月贸易顺差的高速增长,这一顺差的取得缘自进口需求的大幅度降低,其贸易状态是不健康的,如果剔除这两个月的数值,2008年贸易顺差仅同比增长1.3%,较2007年下降46.4个百分点,贸易形势十分严峻。

从贸易的地理方向来看,欧盟、美国、中国香港、日本和东盟是我国最主要的出口市场,其中中国香港、美国和日本市场仅有小幅增长甚至是负增长,说明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出口状况改善的压很大。在进口贸易中,日本、欧盟、东盟、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是最主要的进口来源地,其中除欧外,对其他贸易伙伴的进口均为微量增长和负长。这种进口结构尽管有利于改善我国的贸易额,但对东亚新贸易体系的建立和东亚经济体的复苏将带来较大的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也阻了人民币通过贸易结算走向国际化货币的进程。在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及织物制品手持或车载无线电话、家具、鞋类、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零件、塑料制品、旅行用品及箱包、无线电信设备零附件等10类商品仍然是我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与2007年相比较,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零件和无线电讯设备零附件的出口分别下降26%和9%,由于这部分商品大部分属于来料加工产品,广东和江浙一带的电子加工贸易企业会遭受较大的压力。而进口商品结构中,除大豆和钢材两类商品的进口量分别增长16.5%和2.4%外,其余各类主要商品均呈下降趋势。其中,集成电路、自动处理设备及零件等商品的进口量大幅度下降,说明我国电子仪器类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进一步萎缩,需要给予必要的支持与援助。更进一步地说,由于加工贸易在我国贸易中的比重达一半以上,上述零配件和原材料的进口下降,也同时预示着下一轮出口总额的减少,2009年的前半期,贸易的严峻形势难以改观。

3.投资增长保持稳定,投资结构有所改善

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172 291亿元,名义同比增长25.5%,比2007年加快0.7个百分点。在剔除价格因素后,上述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长率为14.4%,较2007年下降6%左右,固定资产的整体投资状况保持稳定。在投资结构上,第三产业的新增投资达到80 875亿元,同比增长24.1%,高于2007年的增速0.9个百分点,是三大产业中接受投资最多的部分,符合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方向;第二产业新增投资为65 036亿元,增幅为28%,与2007年同期基本持平;第一产业投资达到2256亿元,增幅为54.5%,比2007年高近20个百分点,体现了我国政府推动新农村建设,切实保障“三农”发展的决心和能力。这一投资结构的形成与政府的政策取向和积极财政政策启动存在较大的关联性。可以预计,在2009年上半期,第三产业的投资仍然会居于主体地位,但增速将慢于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投资增速。从区域结构看,东、中、西部城镇投资分别增长21.3%、33.5%和26.7%,中西部地区保持较快增幅。

在投资性质上,新建投资占据主体地位,2008年1~11月总投资额达到57 412.7亿元,较2007年同期增长26.1%,增速提高8.8个百分点,说明我国经济还存在重要的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和产品创新空间。扩建投资和改建投资分别为21 071.7亿元和15 698.9亿元,增速较2007年同期分别下降5.6个和7.9个百分点,说明产业过剩和市场成长性的限制开始影响传统产业的投资决策,也说明因出口下降导致的需求不足尚未获得内需的有效补充。

在投资资金来源上,由于“保增长”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共同推动,2008年1~11月国家预算内资金的投资扩张增速较快,较2007年提高34.7个百分点。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速在年初出现大比例的下降后,逐步得到回升,2008年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速为5.2%,较2007年下降14.7个百分点,但相比于2008年初则提高11.4个百分点。外国直接投资逐步恢复,外资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得到提升。由于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波动,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共同作用下,2008年12月的贷款出现暴发性增长,新增固定资产贷款超过3000亿元。

4.消费需求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城乡消费差距进一步拉大

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8 488亿元,占GDP的比重约为36.1%,高于2007年0.3个百分点,名义增幅为21.6%,同比增长4.8个百分点,在剔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率为15.7个百分点,较2007年同期实际增长率提高3.7个百分点。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波动的压力下,消费需求出现实际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国家对社会保障投入的持续扩张减少人民群众生活和工作中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居民消费倾向得以提升而实现的。在CPI指数持续走低的情况下,消费需求总量的上升表明社会成员平均福利的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较普遍的提高。在消费的城乡结构上,城市消费达到73 735亿元,同比增长21.3%;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4 753亿元,增长20.7%。从城乡消费增速来看,尽管县及县以下的消费量也保持着较快的增长,但城乡消费差距仍进一步拉大。近期可借鉴杭州式的折扣型消费券和“家电下乡”等模式进一步拉动县及县以下的市场需求,一方面部分补偿不断扩大的消费差距;另一方面适时拉动内需扩张,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如图4-1所示)。

图4-1 我国消费增速城乡结构图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

5.国际收支状态稳定,货币供应量增幅动,人民币汇率市场调节机制得到强化

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状态保持稳定。全累计利用外资923.95亿美元,较2007年增长3.6%,单个项目的外资投入规模扩大,较2007平均水平提高76%;全年累计实现外贸顺差954.6亿美元,较2007年增长12.7%;至2008末,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95万亿美元,新增储4182亿美元,较2007年底增长27.3%。2008年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为47.5亿元,同比增长17.8%,较2007年同期加快1个百分点,M2大大超过了市场预期的15%水平。从进度数据看,12月份人民币贷款出爆发性增长,新增贷款总额高达7718亿元,增陡升至18.8%,在贷款的拉动下,M2的数值现大幅度跃升,既说明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有,也说明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仍维持在高的水平上。狭义货币(M1)为16.6万亿,增达到9.1%,回落12个百分点,较第三季度也落0.3个百分点。流通中的现金(M0)为3.4亿元,增幅为12.7%,加快0.6个百分点。在M2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M1仍保持回落的趋势,说明居民投资信心不足,储蓄欲望上升,这一趋势会导致我国投资乘数的下降,进而减少积极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同时,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303 468亿,比2008年初增长49 114亿元,同比多增12 792亿元;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466 203亿元,较2008年初增长76 863亿元,同比多增22 985亿元,人民币贷存比率下降约2个百分点,在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的同时,还面临着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难题。2008年,货币净投放3844亿元,同比多投放541亿元,为缓冲市场的流动性紧缩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图4-2所示)。

人民币的汇率弹性进一步扩大,汇率的市场调节机制得到强化。2008年,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明显加大,市场的双向调节机制开始发挥作用,人民币买卖的双垄断型市场结构开始出现松动,市场参与主体增多,需求逐步从单边一致过渡到双向买卖,人民币汇率的双边波动态势开始形成,市场的投机心理有所淡化(如图4-3所示)。

图4-2 中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率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

图4-3 人民币汇率波动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统计。

6.工业生产增速缓慢,工业增加值大幅降低,企业利润增幅回落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推动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承载力量,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坚强支柱。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增速回落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9.1%,集体企业增长8.1%,股份制企业增长1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9.9%,分别比2007年下降4.7个、3.4个、5.6个和7.6个百分点。造成工业增加值下降的主要因素包括大量高价的原材料库存、大幅度下降的产成品市场价格、突然变化的要素成本和运行规则等。由于2008年上半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暴涨和国内CPI、PPI指数居高不下,国内企业出于规避经营风险、执行长期合同的考虑,大幅度地增加了企业库存,而到了8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突然大幅下降,企业原有的防范风险的库存成了新的风险源泉,高价的原材料库存在削弱企业竞争力的同时,导致工业增加值总体降低。企业工业增加值的大幅度下降,一方面说明企业的经营环境出现恶化,另一方面也是导致GDP增速下滑和财政收入减收的重要原因。

2008年1~11月,工业品产销率指标值为97.62%,略低于2007的同期98.06%的水平,工业产销衔接状况处于正常范围。在宏观经济波动和企业库存占用提高的共同作用下,企业的再生产能力和利润水平受到抑制。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4 066亿元,同比增长4.9%,增幅下降33.9个百分点,利润增幅下降形势十分严峻。企业利润率的下降直接影响企业以自筹和贷款方式进行投资,从而使投资乘数进一步降低,并导致GDP增速减缓及企业所得税等重要税种大幅减收。2008年第四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94.6,较第三季度下降29.2个百分点;企业景气指数为107,较第三季度下滑了21.6个百分点。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经营环境恶化,盈利能力、投资能力和企业信心大幅下滑,企业运行处于经济的下行区间。

(二)当前中国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回顾

1.2005~2007年宏观经济政策回顾

2005年GDP增长率为10.4%,CPI比上年上涨1.8%,生产资料价格也有一定程度的回落。为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2005年将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并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针对2004年粮食价格和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的问题,免征农业税、加大对农民的补贴;集中出台了一些加强房地产市场调节的措施。

2006、2007年国民经济总体情况较好,但前期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又以新的形式逐步显现。一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增长过快。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9%,2007年增长24.8%。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虽有所下降,但由于固定资产的基数越来越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依然过快。二是外贸顺差过大(见表4-1)。由表4-1可知,我国的进出口在2003~2004年时的增长势头就有所变化,2005年之后出口增长更加强劲,而进口增长速度放缓,外贸顺差过大。三是信贷规模过大、货币投放过多。2006年外汇储备突破10 000亿美元,到2007年底已达到15 282亿美元。央行通过加大基础货币的供应来延缓人民币升值的进程。同时,投资的过快增长使信贷规模过大,在双重因素的作用下货币投放过大,出现流动性过剩。四是价格出现结构性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2007年,受国际市场粮价等多重因素影响,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8.5%。

针对经济中出现的这些问题,2005~2007年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局部微调。首先,对产能过剩行业进行结构性调整,控制这些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从而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另外,搞好土地供应和管理,制定住房规划和政策,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等,抑制房屋价格的过快上涨。其次,针对外贸顺差过大、流动性过剩和物价上涨问题,一方面,降低“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扩大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商品范围,对进口商品实行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在2005年7月改革汇率机制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对人民币升值。与此同时,货币政策也频繁出台,两年内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3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8次。通过从紧的货币政策来抑制投资、回笼货币、缓解通胀压力。

政府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逐渐倾向于各种政策的组合使用,主要是通过政策组合、手段组合、工具组合来对经济中外贸顺差过大,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进行调节,提高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效率,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财政政策着重于调整经济结构,货币政策以预防性为主,有效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

2.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回顾

2008年年初,中国经济已连续5年以高于10%的速度加速增长,并在2006年突破11%,去年达到11.9%,经济增长有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为消除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和存在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2007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08年的宏观调控任务: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正是着眼于“双防”的目标,我国实施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财政支出要重点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货币政策研究室主任彭兴韵认为,提出防通胀,就是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物价水平相对稳定本身就是经济平稳增长和投资稳定的一个外在条件。由于采取了上述宏观调控措施,中国物价水平从今年5月份开始呈现出涨幅走低的趋势,保证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大局的稳定。

2008年年初,南方地区出现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次贷危机不断加深,对中国出口、金融领域的影响逐步显现,国内许多外向型出口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出口持续出现下滑势头。

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GDP同比增长10.4%,比去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7.9%。这表明“防过热”已见效,但物价涨幅较高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7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了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任务: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即“一保一控”。为缓解纺织企业的困难、稳定出口、保障就业,7月31日,财政部等部门宣布自今年8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

8月初,央行调增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随后,央行又决定从9月16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

中国经济前三季度同比增长9.9%,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对此,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速为9.8%,如果考虑到今年中国经济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这一成绩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升级为世界金融危机,西方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的风险不断加大,国内房地产、钢铁、汽车等重要支柱产业产销大幅度下滑。保证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10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外贸等政策措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此后,国家出台了一揽子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措施,如为增加投资,扩大内需,10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核准了公路、机场、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建设项目,决定加快南水北调中、东线一期工程建设进度等。

10月25日,温家宝总理表示,中国已经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把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放在了首要位置,同时兼顾抑制通货膨胀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随着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和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经济出现衰退,外需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进一步扩大内需就成为中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所在。

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同时公布了今后两年总额达4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明确要求“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1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决定出台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四项实施措施;11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6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帮助轻纺企业克服困难,渡过难关;一周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大幅度降息,调整幅度创11年之最;1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12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部署了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9项政策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