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次贷危机下救助政策的内容与特征

次贷危机下救助政策的内容与特征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次贷危机爆发至2008年12月,美联储已经累计下调基准利率500个基点。2008年9月中旬次贷危机剧烈恶化之后,美联储分别于10月8日、10月29日和12月16日3次下调贴现利率累计175个基点,帮助受困金融机构以更低成本获得所需流动性。PDCF为隔夜贷款,允许最长展期至120天,但展期超过30天后美联储将收取额外费用。

一、次贷危机下救助政策的内容与特征

(一)次贷危机下美国救助政策的货币政策

1.基准利率政策

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美联储通过降低基准利率来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整体利率水平,并影响市场流动性。2008年9月中旬次贷危机恶化升级之后,美联储分别于10月8日、10月29日和12月16日3次调降基准利率累计175个基点,经过次贷危机恶化升级后的3次调降,美国基准利率居于0%~0.25%之间。自次贷危机爆发至2008年12月,美联储已经累计下调基准利率500个基点。

从未来趋势看,由于0.25%的基准利率已经处于历史最低水平,这一工具的可操作空间几近于无,期货市场的数据显示,美联储未来很可能将基准利率继续维持在0.25%的水平。

2.贴现利率政策

贴现利率政策是美联储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通过规定贴现票据的资格来控制资金投向的一种金融政策。2008年9月中旬次贷危机剧烈恶化之后,美联储分别于10月8日、10月29日和12月16日3次下调贴现利率累计175个基点,帮助受困金融机构以更低成本获得所需流动性。自次贷危机爆发至2008年12月,美联储累计下调贴现利率575个基点,并将基准利率与贴现利率的差距由100个基点降至25个基点。此外,美联储在危机恶化之前还曾多次放宽可接受贴现票据的范围。

从未来趋势看,这一工具的可操作空间也几近于无,在2009年的几次货币政策会议上,美联储可能继续维持现有0.5%的贴现利率水平,此外,美联储还可能将进一步拓宽可接受贴现票据的范围。

3.存款准备金利率政策

存款准备金利率是美联储向金融机构缴存的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所支付利息的利率。2008年9月次贷危机恶化升级之后,为增加受困金融机构收入并减小公开市场业务的压力,美联储于10月15日宣布向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将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与同期联邦基金平均利率水平的利差始终维持在10个基点,向超额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为0.75%,与同期基准利率的利差为75个基点。10月29日,调降基准利率50个基点之后,美联储继续将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下调至0.6%,使得两者利差进一步缩小至35个基点;11月12日,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均上调至基准利率水平;12月16日,调降基准利率至0.25%之后,美联储将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调降至0.79%,将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调降至0.25%。

从未来趋势看,这一工具的可操作空间也几近于无,在2009年,美联储很可能将继续给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

4.TAF(Term Auction Facility,短期资金标售工具)

TAF是通过拍卖机制定期主动向存款性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机制创新。美联储每月向金融机构提供短期借款,提前确定数量,采取竞价拍卖的方式确定利率,同时收取金融资产作为抵押。所有被美联储银行认为财务状况良好的存款类金融机构以及在一级信贷贴现窗口有贷款资质的存款类金融机构均有资格参与TAF竞拍。所有竞标者必须有足额的抵押品,抵押品范围同于贴现窗口贷款。

TAF推出于2007年12月12日,2008年9月中旬次贷危机剧烈恶化之后,美联储将TAF的拍卖规模从之前的每次750亿美元提高到1500亿美元。在9月15日~11月10日,美联储通过4次TAF拍卖向市场注入了共4653亿美元的流动性资金,截至11月10日,次贷危机以来的23次TAF拍卖累计注入的流动性资金达到14 803亿美元。

从未来趋势看,2009年美联储还将继续使用这一政策注入流动性。

5.PDCF(Primary Dealer Credit Facility,一级交易商信用工具)

PDCF允许一级交易商可以像存款类金融机构一样从贴现窗口借款,借款利率与贴现窗口的一类贴现利率相同,抵押品包括适用于公开市场操作业务的所有合格抵押品,加上投资级别的公司债券、市政债券、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和资产支持债券。PDCF为隔夜贷款,允许最长展期至120天,但展期超过30天后美联储将收取额外费用。美联储没有对PDCF借款金额设置上限,借款数量完全视市场需求而定。

PDCF 2008年3月16日首次推出,2008年9月中旬次贷危机恶化升级之后,美联储于9月14日宣布扩大PDCF适用的抵押品范围。在9月15日之后,每周更新的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PDCF项下数值由之前接近于零的低水平上升至800亿美元左右,表明PDCF力度有所加大。

从未来趋势看,2009年美联储还将继续使用这一政策注入流动性。

6.TSLF(Term Securities Lending Facility,定期证券借贷工具)

TSLF是由美联储以拍卖方式用国债置换一级交易商的抵押资产,到期(期限为28天)后换回的一种资产互换协议。TSLF由美联储公开市场交易室承办,其交易对手仅限于以投资银行为主的一级交易商,交易商可提供的合格抵押资产包括联邦机构债券、联邦机构发行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AAA/Aaa级私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

TSLF首次交易时间为2008年3月27日,2008年9月中旬次贷危机恶化升级之后,美联储于9月15日宣布扩大TSLF适用的抵押品范围为所有投资级债券。在9月15日~11月10日,美联储通过15次TSLF操作向市场注入了共4300亿美元流动性资金,次贷危机以来的39次TSLF操作累计注入的流动性资金达到12832亿美元。

从未来趋势看,2009年美联储还将继续使用这一政策注入流动性。

7.AMLF(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 Money Market Mutual Fund Liquidity Facility,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融资工具)

2008年9月次贷危机恶化升级之后,美联储为解决商业票据发行者和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资金困难,于9月19日推出了AMLF,向存款类金融机构和银行控股公司提供贷款,帮助其购买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持有的资产支持商业票据。通过AMLF注入的流动性具体数值尚难以获取,但在9月19日之后,每周更新的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新增的AMLF项下数值一直保持在1000亿美元左右,表明AMLF支持力度较大。

从未来趋势看,美联储还将继续通过AMLF向商业票据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提供流动性资金,但鉴于针对于此的其他流动性注入工具的后续推出,该工具可能将在未来逐渐淡出。

8.CPFF(Commercial Paper Funding Facility,商业票据融资工具)

2008年9月次贷危机恶化升级之后,美联储为更加直接地向商业票据发行者提供融资支持,于10月14日推出了CPFF。纽约联储将向一个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s,特殊目的机构)提供融资,SPV直接从发行者手里购买符合条件的高等级美元商业票据和资产支持美元商业票据。

从未来趋势看,美联储还将继续通过CPFF向商业票据发行者直接提供流动性资金,根据美联储目前的计划,该工具的使用将持续到2009年4月30日。

9.MMIFF(Money Market Investor Funding Facility,货币市场投资者融资工具)

2008年9月次贷危机恶化升级之后,美联储为更加直接地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提供融资支持,帮助其应对赎回压力,于11月10日推出了MMIFF。纽约联储将向一系列符合条件的PSPV(Private Special Purpose Vehicles,私人特殊目的机构)提供融资,这些PSPV将在货币市场购买货币市场投资者(主要是共同基金)意欲出售的资产,包括定期存单、银行汇票及期限在90天内的商业票据等。美联储计划通过MMIFF向货币市场注入5400亿美元流动性资金。

从未来趋势看,美联储将通过MMIFF向货币市场直接提供流动性资金,根据美联储目前的计划,该工具的使用将持续到2009年4月30日。

10.国际协作

2008年9月次贷危机恶化升级之后,美联储加大货币政策协作力度。一方面,10月8日,美联储在非货币政策会议期间联合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及加拿大、瑞士和瑞典的央行同步降息50个基点;另一方面,美联储先后与10个国家签订或扩大了临时货币互换协定以增强离岸市场美元流动性。10月28日,美联与新西兰央行签订总额15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定;10月13日,美联储将与英国央行、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和瑞士央行的货币互换协定金额提升到无限量;9月29日,美联储与加拿大央行、丹麦央行、挪威央行、澳大利亚央行和瑞典央行分别签订了300亿、150亿、150亿、300亿和3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定。

从未来趋势看,美联储还将继续通过多种途径增强货币政策国际协作。

11.其他紧急救助

2008年9月21日,为便于提供更多的流动性支持,美联储批准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转变为银行控股公司的申请,授权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针对特定抵押品扩大对高盛和摩根斯坦利的美国经纪交易商子公司的信贷。此外,美联储发布声明将救助对象从“受困金融机构”扩展到“基本面良好”的金融机构。

从未来趋势看,美联储还将在必要时刻继续出台零星紧急救助政策。

(二)美国危机救助的财政政策

1.7000亿美元救助法案

2008年9月次贷危机恶化升级之后,美国财政部会同美联储紧急制订了7000亿美元救助法案,9月29日,美国以228票反对、205票支持的表决结果否决了初步法案,随后,财政部对法案内容进行了扩充,将计划文本从4页增加至300多页。10月3日,众议院以263票对171票通过了修改后的救助法案。

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分类,这个救助法案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2008经济稳定紧急法案,内容包括问题资产救助计划和存款保险调整计划等;第二部分是2008能源改进延长法案,主要为有关能源和燃料的生产和能源节约提供税收优惠;第三部分是税务豁免和最低税负制的期限延长计划,主要内容是为期10年、总规模1505亿美元的减税计划。

修改之前和修改之后,该法案的核心一直都是问题资产救助计划,这一计划的关键是购买受困机构的不良资产,其他还包括提供不良资产保险,确定财政部接受此授权所应考虑的各项因素,增强金融稳定性监管机构能力,帮助住房所有者摆脱困境,规范受困机构公司治理等36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修改之后,新7000亿救助法案拓宽了救助范围,提高了普通纳税人获得的政策救助。主要内容包括:延长修改过的替代最低税额(AMT)的优惠期限,以及高科技企业和制药公司期盼已久的研发抵税额,这一减税计划总规模为1505亿美元;规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有权暂停按市值计价会计准则,该准则是20世纪80年代推行的,要求公司以当前市场价格而不是此前支付的价格来评估资产价值;将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FDIC)提供的存款保险上限从10万美元提高到25万美元,允许FDIC一直到2009年底都可以向财政部申请无上限贷款,以弥补与更高存款保险上限相关的损失;免除部分消费税,延长雇佣印第安人保留区居民的企业的减免税,提供总额180亿美元的清洁能源推动计划,允许企业向骑自行车上班的员工提供补贴等。

2008年11月12日,美国财长保尔森称,7000亿救助法案的实施即将步入第二阶段,将不按原计划全盘收购银行不良资产。这一转变是由于美国政府经评估后认为,收购银行不良资产并非稳定金融市场的最有效方式。随着汽车贷款、学生贷款及信用卡发放条件收紧,美国财政部将方案重心转变为使用方案资金鼓励个人重返这些领域,由此促进消费增长,保护美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动力。

从未来趋势看,7000亿救助法案的具体执行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财政部可能将在具体措施上有所变化。特别是总统更迭后,财政部部长的更换将带来更多变化。

2.救助受困机构

为挽救受困金融机构,避免大范围银行倒闭破坏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的运转,美国财政部联合美联储开展了一系列紧急注资救助活动。2008年9月初,美国财政部向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提供多达2000亿美元的资金,并提高其信贷额度,买进两房发行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便降低购房者的信贷成本。2008年9月中旬次贷危机剧烈恶化之后,美国加大了对危机中金融机构的财政救助力度:9月16日,美联储向陷入困境的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救助;10月14日,财政部宣布将动用7000亿美元金融救援资金中的2500亿美元专项购买受困银行股票,以增加这类银行机构用于放贷的资本金;10月26日,财政部与9家主要银行签订协议,陆续注资1250亿美元,这9家主要银行分别为美国银行、美林公司、纽约梅隆银行、花旗集团、高盛、摩根大通、摩根斯坦利、道富银行和富国银行,同时,财政部通过购买优先股的方式向第一资本金融公司、太阳信托银行公司、键盘银行公司、PNC金融服务集团等19家地区性金融机构注资350亿美元;10月底,财政部表示将向非上市银行和寿险公司提供资金援助;11月10日,财政部公布救助AIG的新计划,将9月提供的两年期的850亿美元贷款换为5年期的600亿美元贷款,并下调了贷款利率,此外,从美国财政部出台的7000亿美元问题资产救助计划中拿出400亿美元购买AIG的优先股,并提供500亿美元的注资,救助总金额达到1500亿美元。

由于美国汽车行业陷入次贷危机,面临大规模破产倒闭的风险,11月13日,美国财政部表示将考虑对汽车行业提供资金援助;12月10日,美国众议院投票通过汽车业救助议案,计划向通用福特克莱斯勒提供最多140亿美元联邦贷款;12月12日,由于民主党和共和党参议员在汽车行业工人的薪资问题上出现了尖锐对立,向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提供紧急救助的方案虽拼尽全力仍在国会参议院被否决;12月19日,美国政府表示,白宫将通过财政部问题资产救助计划向困境中挣扎的美国汽车制造商提供174亿美元紧急贷款,这些贷款将分两个阶段发放,首批贷款总额为134亿美元,第二批40亿美元贷款将于2009年2月与TARP第二批救助资金一同发放,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首先获得贷款,福特汽车已表示目前不需要现金救急。

从未来趋势看,美国财政部还将加大救助受困金融机构和其他行业商业机构的力度,继续丰富救助方式,并将救助范围大幅扩展。不过,总统更迭将加大2009年具体措施的不确定性。

(三)美国危机救助政策特征与影响

1.美国危机救助政策的特征

(1)力度之大历史罕见

2008年9月次贷危机恶化升级之后,救助政策体现出历史罕见的大力度,美国财政支出和货币政策创新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常规。从美联储最重要的基准利率政策看,在过去30年,三种泰勒规则模型(德意志银行模型,通胀/失业率缺口模型和Stone & McCarthy模型)估算出的预期利率大多接近基准利率(泰勒规则也称利率规则,该规则表明了中央银行的短期利率工具依经济状态而进行调整的方法),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和海湾战争的特殊时段都是高于美联储实际制定的基准利率,这说明在过去30年里美联储基准利率政策的调整力度往往相对于泰勒规则的估算而言是偏弱的。但次贷危机升级之后,2008年11月美国1%的基准利率较德意志银行模型的估算值低98个基点,较通胀/失业率缺口模型的估算值低210个基点,较Stone & McCarthy模型估算的低148个基点;2008年12月美国0.25%的基准利率较德意志银行模型的估算值低87个基点,较通胀/失业率缺口模型的估算值低220个基点,较Stone & McCarthy模型估算的低147个基点,表明美联储基准利率调整的力度之大超出了理论估算和历史传统。

(2)政策变化频繁

由于2008年9月次贷危机恶化升级之后,市场形势变化速度之快远超预期,因此,政策制定者不断根据现实需要的变化以及政策实行中出现的问题改变政策目标、政策措施、政策力度和政策操作。例如,在前期TAF、TSLF和PDCF推出之后,美联储及时发现了这些流动性注入政策对缓解信贷紧缩向实体经济蔓延的针对性不足,迅速推出了新工具AMLF,但商业票据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基金随后的表现让美联储意识到AMLF间接救助的不足,立刻推出了旨在直接救助的CPFF和MMIFF;再例如,美国财政部推出7000亿美元救助计划之后,其对受困银行不计成本、不加约束的救助方式受到了包括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在内的市场人士的广泛批评,为增强政策可持续性并提供有效政策激励,美国财政部将救助方式由购买不良资产向购买股权变化,并规定接受援助的金融机构必须取消高管人员的“金色降落伞”计划。

(3)系统性强

2008年9月次贷危机恶化升级之后,美国政策搭配呈现出较强的系统性。例如,美国财政部的7000亿计划旨在避免金融机构的大范围倒闭,美联储的TAF、PDCF、TSLF、AMLF、CPFF和MMIFF旨在激活市场流动性,基准利率调整则旨在为经济、金融复苏营造宽松的货币环境。在分工明确的政策体系之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各自内部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也不断增强。

2.美国危机救助政策的影响

(1)对市场信心的影响

救助政策出台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缓解次贷危机升级造成的市场心理恐慌。考察美国金融市场情绪变化的重要指标是VIX指数(Volatility Index,波动率指数),即被市场公认为“投资者情绪指标”。

2008年9月次贷危机恶化升级之前,VIX指数虽然缓慢上升,但依旧处于30点以下,表明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市场恐慌情绪的蔓延和上升尚未失控。9月15日,美联储和财政部“有所取舍”地放弃雷曼兄弟之后,VIX指数从前一天的25.66点上升至31.7点,市场出现恐慌迹象。随后,9月29日,众议院否定7000亿救助法案,VIX指数进一步蹿升至46.72点,10月3日,众议院通过修改后的新7000亿法案,10月8日,美联储联合降息,这两大救助政策不仅未能立刻缓解市场紧张,反而让恐慌情绪更为浓烈,10月10日,VIX指数上升至69.95点。随后一系列政策的接连出台让市场情绪上下起伏较大,10月13日,美联储同四个主要央行签订无上限货币互换以及10月15日,决定向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之后,VIX一度出现较大下降,此后商业票据市场和共同基金的困难让VIX又再次上升至10月27日最高的80.06点。在10月29日再次降息和MMIFF推出的政策影响下,VIX指数从高点下降,11月11日收于61.44点。

总体来看,不断增强的危机救助政策避免了市场情绪的崩溃,并导致市场恐慌情绪自10月底开始小幅缓解。但截至2008年11月中旬,危机救助政策尚未能起到全面挽救市场信心的作用,市场恐慌情绪依旧严重。

(2)对信贷紧缩的影响

信贷紧缩是2008年9月次贷危机恶化升级后的金融“震心”,救助政策接连出台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通过流动性注入、市场激活等方式缓解信贷紧缩。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三月期美元LO利差从前一交易日的87个基点上升至105个基点,次贷危机爆发以来首次突破100个基点,9月26日,金融机构的接连报损和市场惜贷情绪的弥漫让LO利差突破200个基点,10月3日,众议院通过7000亿法案后该指标出人意料地上升至289个基点,10月8日,联合降息之后则进一步上升至325个基点,10月10日,LO利差升至364个基点,创最高纪录。随后,在美联储加强货币互换和为存款准备金付息的政策影响下,紧缩势头有所缓解,LO利差开始明显下降,11月5日,奥巴马大选获胜当日该指标降至200个基点以下。11月12日,LO利差进一步降至166个基点,表明一系列危机救助政策,特别是流动性注入及其相关货币政策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总体来看,通过货币政策在危机升级中的不断创新,救助政策已经对缓解货币市场信贷紧缩起到了明显作用,但目前信贷紧缩局面并未消除,其程度还高于危机升级之前。

(3)对商业票据市场的影响

2008年9月次贷危机恶化升级之后,美国商业票据市场出现恐慌,大量非理性抛售不仅让商业票据发行者出现融资困难,也给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带来了较大赎回压力。9月15日当周,美国商业票据市场余额为1.763万亿美元,较上一周的1.815万亿美元缩水了2.87%,随后9月19日AMLF的推出并未能立刻解决商业票据市场的问题,10月22日这一周,市场余额降至1.449万亿美元,六周时间内缩水了20.17%,随后旨在直接救助商业票据发行者和货币市场投资者的CPFF和MMIFF的推出陆续起到了挽救市场信心的作用,10月最后一周和11月第一周商业票据市场持续复苏,截至11月5日这一周,商业票据市场余额恢复至1.6万亿美元。

总体来看,通过流动性注入方式在危机升级中的不断创新,救助政策已经对缓解商业票据市场起到了一些作用,但目前商业票据市场并未明显好转。

(4)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2008年9月次贷危机恶化升级之后,美国股市大幅下跌,9月15日,雷曼兄弟申请破产,道琼斯指数当日下跌1.16%,跌破11000点,9月29日,众议院否决7000亿法案当日道琼斯指数下跌6.98%,10月3日,众议院通过新救助法案之后,道琼斯指数出人意料地下跌1.5%,10月6日,道琼斯指数跌破10000点,10月8日,联手降息之后道琼斯指数又下跌了2%,10月9日进一步下跌7.8%,10月13日,受无上限货币互换和支付准备金利息的影响,道琼斯指数上涨11.08%,随后市场进入大幅震荡期,2008年11月12日,道琼斯指数收于8282点,较危机前下跌25%。

总体来看,救助政策在10月中旬初步阻止了股市的过快下跌,但并未能挽回市场颓势,市场不确定性依旧较大。

(四)次贷危机下欧洲救助政策的内容与特征

1.欧洲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

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重创欧洲经济,欧洲各国和欧盟对此进行了强力救援。欧洲在危机救援上目标较为明确,行动较为迅速,措施较为统一,同时还突破了多个传统底限。

在政策目标上,可以分为欧洲经济体和欧盟两个层面。对于各个经济体,其政策目标一是稳定银行体系,防止金融危机对金融体系造成破坏性冲击;二是促进经济增长,防止失业水平进一步上升。对于欧盟,其主要目标在于采取共同行动,恢复信贷、银行和金融市场信心;加大经济刺激政策的联合实施力度,提高危机救援政策的协调性、统一性和有效性,打破欧洲内部的冲击反复循环(feedback loop),扩大欧洲内部总需求;加强政治协商,促进结构改革和制度建设。截至2009年一季度,欧洲各国金融救援和经济刺激计划规模已接近3万亿欧元

货币政策是欧洲应对金融危机的首要政策工具,旨在恢复金融市场信心和市场资金融通功能,稳定银行和金融体系。2008年秋季金融海啸爆发之后,流动性贴水(拆借利率)升高300个基点,欧洲金融市场流动性陷入枯竭。一方面,各国央行和欧洲央行为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注入大量的流动性支持。截至4月15日,欧洲发达经济体(14国)央行直接资金注入规模为其2008年GDP的2.5%,财政部资产和信贷回购规模占GDP3.7%,由央行和财政部共同支持的流动性为GDP的2.1%,其中德国金融救市计划的规模高达5000亿欧元。

另一方面,放松货币政策。英格兰银行五次下调基准利率350个基点至1%,为该行三百多年历史之最低。欧洲央行下调325个基点至今年5月的1%,为欧洲央行最低利率水平。在利率水平降至历史低位之时,英格兰银行等通过大规模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为市场注入资金,欧洲央行5月份也开始实行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计划购买600亿欧元的资产担保债券,同时,欧洲央行延长了流动性紧急提供期限,银行借贷不受数额限制,借期从6个月延长至12个月。

除了传统的流动性支持和宽松货币政策之外,各国央行和欧洲央行还采取了金融机构存款和债务担保、再融资、机构救援和资产市场救助等措施。注资和国有化是危机救援的重要途径。比如,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三国向富通集团注资112亿欧元,英国向苏格兰皇家银行等三大银行注资370亿英镑,法国向六大私营银行注资105亿欧元等。但是,欧洲一般不直接购买金融机构的问题资产,不过,2009年3月英国政府接手该国第三大银行莱斯银行集团2600亿英镑的“有毒资产”,作为交换条件,政府对该行持股从现阶段的43.5%上升为65%。同时,欧洲建立了统一的担保机制,存款和债务担保成为危机救助的主要方式之一,担保的资产总规模为欧盟GDP的25%左右。在美国出台问题资产救援计划之前,英国就实行了资产购买计划,并于今年5月将计划规模从750亿英镑扩大至1250亿英镑。

财政政策是欧洲应对危机的另一重要工具,旨在采取单独和联合行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作用,扩大总需求水平,进而挽救经济和就业颓势。欧盟各国受到《稳定与增长公约》赤字规模不能超过3%的制约,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欧盟委员会已于2008年10月允许成员国暂时超过3%的赤字标准。财政政策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减税,不同经济体的减税规模为各自GDP的0.3%~0.6%,其中英国的增值税降低计划总额为200亿英镑;二是基础设施投资,0.5%~1.8%GDP;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中小企业融资、培训、新能源等其他支出,0.3%~1.0%。欧洲认为,基础设施投资是最为有效和直接的扩大需求的财政措施,其中,德国将于今明两年投入500亿欧元,主要用于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意大利更是史无前例地通过了价值高达800亿欧元的刺激计划,很大一部分也用于基础设施投资;法国在今年年初出台了265亿欧元的振兴计划,111亿欧元用于公共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在扩大财政支出的同时,各经济体和欧盟十分关注新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与美国新能源产业有相似之处,欧洲重在将“绿色技术”的水平提高至全球领先地位,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欧洲在今年3月决定,在2013年之前将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增长带来新动力。

除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外,欧洲还注重制度改革和结构调整。2008年10月,欧元区15国在巴黎举行了首次峰会,通过了以各国“自救”为基础的危机应对联合行动计划。11月,欧盟委员会批准了这项涵盖欧盟27个成员国、总额达2000亿欧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这是欧盟成立以来最具意义的财政合作进展之一。在英格兰银行和欧洲央行基准利率屡创历史新低之时,德国通过了允许强制国有化的法案,打破了二战以后的禁忌,给予政府征收国内银行股份的权利。

在货币、财政和产业等政策之外,欧洲还致力于国际合作,寻求外部资源以应对金融危机。IMF已向欧洲国家注入近400亿美元的资金,另外针对罗马尼亚和波兰总值为380亿美元的救援资金正在协商之中。

今年4月份在伦敦召开的第二次金融峰会是欧洲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国际制度建设的又一重点。在峰会前,欧洲主张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和国际金融监管,美、日主张加强全球公共行动刺激经济,新兴经济体认为要深化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但峰会最具成效的结果是将对所有具有系统性影响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实施监管和监督,并首次把对冲基金置于金融监管之下,欧洲的主张得以实现。

2.欧洲各国单独作战与抱团作战的困境

面对金融机构出现的问题,欧洲各国纷纷采取措施维护金融稳定:一是向本国问题金融机构注资,比如,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联合向Dexia银行注资64亿欧元;英国对Northern Rock实施国有化,暂时缓解了上述银行危机。二是爱尔兰、英国、德国、法国、奥地利、瑞典、丹麦、冰岛等国家纷纷宣布对本国所有个人银行账户提供担保,以稳定存款人信心。10月7日,欧盟27国财长例会,决定在至少一年时间内,将欧盟各国最低储蓄担保额度提高到5万欧元。三是欧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和英国等各国中央银行与美联储联手,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

10月4日,在法、德、英、意四国首脑巴黎峰会上,德国和英国拒绝了法国提出为欧洲银行组建一个共同救助基金的建议(类似美国金融救助计划)。会后发布的联合声明称,各国共同承诺确保银行业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但最终危机应对措施将由各国自行决定。但是,如果欧盟不出台协调一致措施,以提高整体应对危机的能力和协调性,而由各国各自为政,单方面行动,则事倍功半。

但是,面对美国金融危机欧洲能做什么,由于欧盟货币结构和政治结构的特点,欧盟层面上无法采取统一行动,也难以应对波及整个欧盟区的金融危机。

首先,金融危机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否见底存在变数。一是金融部门方面,欧洲尚未出台统一的问题资产处置计划,只要“毒瘤”资产无法从金融机构剥离,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就无法恢复信心和资金融通功能。二是实体方面,美国、日本和其他主要经济体仍存在经济下行区间,严重依赖出口的欧洲经济难以从美、日和亚洲获得有效的外部需求。

二是欧洲央行首要职责是维持欧元区物价的稳定,不承担最终贷款人角色。因此,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欧洲央行除向整个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难以解决单一银行出现的偿付问题。欧元区各国央行不是发钞行,只能由政府采取财政性救助措施。各国救助行动虽避免了本国危机进一步恶化,但客观上却造成以邻为壑,其他国家被迫效仿,否则将成为下一个攻击目标。特别是一国政府必须对本国纳税人负责,难以对境外银行进行救助,这就导致大国采取行动后,往往会对一些小国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冰岛在无法得到欧盟各国援助的情况下,国家面临破产,只好向俄罗斯借款54亿美元应对危机。

三是从技术上看,欧洲一些大型银行集团因跨国经营,难以被一国政府救助。这些大型银行通常在欧洲各国设有一家独立法人的子银行,有独立资产负债表,同时,集团对各个子银行业务和资金进行高度统一管理。一旦银行被相关国家分割接管,业务将无法继续开展,各国只能暂时接管后再进行出售,在这种环境下,也难以找到买家。如富通集团(Fortis)出现危机后,比利时、卢森堡、荷兰政府分头对富通集团在本国内的子银行实施部分国有化,但由于上述技术问题,最终改变了救助模式,比利时、卢森堡政府向法国巴黎巴银行出售了上述股权,转为持有巴黎巴银行股份。此外,一旦银行倒闭后,不同国家间如何分担损失问题也将变得十分敏感,难以达成解决方案。

四是欧洲财政政策可持续性存在重大变数。IMF预计,为了救援金融机构,刺激经济增长,欧洲财政赤字水平将急剧攀升,从2008年占GDP的1.3%飙升至2010年的5.8%,欧盟将从2.3%上升至6.5%,意大利、法国的赤字水平将增至5.4%和6.2%,德国也将超过其死守的3%底线至4.7%,而欧洲未来两年为了救援金融机构和刺激经济可能还需要数万亿欧元,赤字水平可能更高。值得注意的是,英国财政赤字将从07年的2.6%飙升至09年的9.8%,而英国政府4月份的财报显示,英国政府金融救援计划可能带来200~500亿英镑的损失,将财政赤字推高1.5~3.5个百分点,《外交》杂志甚至认为英国可能步冰岛后尘,濒临破产边缘。更重要的是,在高度一体化的欧盟内部,一个经济体的财政扩张政策在就业和增长方面对其他国家具有明显的正的外部效应,一些经济体可能迫于财政赤字压力或“搭便车”而无法与欧盟相对统一的财政政策保持一致,欧洲财政政策的集体行动可能无法持续。

最后,欧洲在结构调整上面临较大政策冲突。保持经济增长、维持财政可持续性和外部失衡调节是欧洲经济结构调整的三大任务,但是三个目标之间的政策并非是同一方向,欧洲必须在三大目标之间取得一个均衡。

3.救助东欧的两难抉择——“经济铁幕”

2009年3月19日,法国巴黎阳光明媚,市中心共和国广场上人山人海,彩旗飘扬,但这不是要举行什么庆祝活动,而是法国300万工人的集体罢工。这也是今年第二轮法国的全国性大罢工。罢工人群高举标语、呼喊口号,声讨总统萨科齐的经济政策,要求政府在经济危机中切实保护工人利益。

欧盟的另一大国英国,情况也同样不乐观。金融是重要支柱产业的英国,国内商业银行的外债总额达4.4万亿美元,约为英国GDP的2.5倍。虽然G20伦敦峰会即将在这里召开,可英国民众却没有因此乐观起来。

甚至,就连G20伦敦峰会花费的5000万英镑计划,也遭到了部分民众的反对。民众认为这对陷入衰退的英国经济将带来沉重负担,而之前,5000万英镑仅相当于球星贝克汉姆夫妇的身价,也仅相当于美国歌手麦当娜离婚时所支付的费用。

除了英国法国之外,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的经济衰退,也在最近几个月里表现明显。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联合体,欧盟所受的冲击和衰退程度甚于美国。

长久以来,东欧已经成为西欧的产业集中地,救东欧就是救自己。然而,救助东欧显然并非易事。即将召开的G20伦敦峰会上,一场关于救助东欧的利益博弈,势必在欧盟和其他国家之间上演。

匈牙利等国家提出欧洲“新经济铁幕”,反映东欧国家对欧盟救助政策的焦虑和不满。中国现代关系研究院欧洲所研究人员杨芳则认为,目前热议的欧洲新“经济铁幕”,再次反映了整个欧盟经济一体化与政治上各自为政之间的冲突。

这显然不仅反映在救助东欧的问题上。在金融危机袭来时,各国分别采取了救市政策,比如,德国2008年11月5日通过了“以促进增长保障就业”的振兴经济方案;法国政府推出了3600亿欧元的救市计划;英国推出了将部分银行国有化的救市方案等。但就欧盟集团总体而言,在面对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时,其协调程度和反应速度较为迟缓,明显缺乏统一的大规模应对措施。

欧盟冗长繁琐的官僚程序是出了名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盟研究中心主任邢骅,有一次与欧洲一位接近欧盟决策核心的人士会面,当邢骅问及欧盟的政策制定是否真如传闻的那样,90%都是在凌晨两点钟通过时,这位人士笑言:“完全属实,不过可以补充的是,其余10%是在清晨四点钟通过的。”

“它们在利益协调的拉锯战中浪费了宝贵时间,很可能错过救助东欧的最佳时机。”中国现代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博士余翔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说。事实上,近日闭幕的欧盟春季首脑峰会通过的“500亿救助计划”,也是拖到了最后一刻,而且是在奥地利、法国等几个东欧债主的极力说服下,德国总理才勉强投票同意。

同意救助计划只是第一步,随后各国能掏出多少真金白银,还需要反复的斡旋和讨价还价。迄今为止,欧盟只有一个松散的跨国主权国家联合体,只有统一的货币政策,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由于财政政策由各成员国国会自己掌控,所以欧盟各国国会财政政策的出发点,自然多从本国利益来考量。

各国出资多少,还受到欧盟坚守的共同财政纪律制约。1997年通过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对成员国的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率等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其中政府财政预算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按照这个标准考察,德国的赤字已经超过标准。

在2002年至2007年间,欧元区国家的政府财政预算赤字基本保持在1%以内,甚至有的国家只有0.2%。当时甚至有欧元区国家认为,当时规定的财政赤字上限3%太高了。“其实《稳定与增长公约》也对战争、或者经济危机等特殊情况做了上限可以浮动到4%的规定,但是很多国家当然不愿意冲高,否则这些国家将回暖乏力。”余翔解释。目前,法国、德国的财政赤字分别为8.8%和3.9%。

这正是欧盟的救助两难:大举救助势必造成欧元的贬值,今后的复苏将非常缓慢。欧元不是世界第一大货币,欧盟也无法向美国那样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大量印钞转嫁危机。欧盟能做的,只能是加快中东欧国家加入欧元区的进程。

在前述欧盟特别首脑会议上,久尔恰尼要求欧盟缩短东欧国家进入这一体系的时间。他说,“加入欧元区是抵抗经济困境的‘疫苗’,但我们并不是要降低加入欧元区的条件,而是不应该让我们在‘等候大厅’里再呆上两年。”德国总理默克尔虽然反对缩短加入欧元区的两年准备期,但是她也暗示,可以加快中东欧国家进入准备期的速度。

(五)次贷危机下日本救助政策的内容与特征

为了尽快克服次贷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经济稳健前行的基本走势,日本政府和中央银行寄希望于通过经济结构改革,构建弹性经济体,发展金融服务业,走内需增长的经济模式。

1.经济结构改革

为了尽快克服次贷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经济稳健前行的基本走势,日本政府和中央银行寄希望于通过经济结构改革,构建弹性经济体,发展金融服务业,走内需增长的经济模式。

日本经济结构改革的中心是如何处理好市场竞争与国家管制两者的关系。借鉴美国自里根政府以来放松管制、激活经济的经验,日本希望通过建立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从政府主导的经济结构向柔韧而富有弹性的经济体转型。所谓柔韧而有弹性的经济体系,是指一国经济在增长扩张进程中,能够较好地吸收各种外部冲击,保持良好适应性能的经济体系。一个富有弹性的经济体系,对任何因素的判断都不会是单方面的、偏激的,最终要看对总需求增减的综合影响。近年来,各发达国家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经验证明,只有构建柔韧的发展框架,才能做到经济生产、市场律动以及宏观调控的和谐互补,经济才能避免产生错位,防止深陷误区。

日本构建弹性经济结构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应对日元升值压力。随着2008年以来日元汇率的几次大幅度升值,日本出口企业的收益多年来第一次出现负增长。与此同时,日本企业通过扩大对新兴工业国家的出口,扩大世界范围的收益增长,抵消日元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对象国;日本主要制造业企业在新兴工业国家获取的利益占全部利益23%(这一比例已经高于美国的19%)。从总需求方面来看,考虑到每年70万亿日元的进口金额,日元升值无疑提高了国内购买力,有利于增强内需。由此看出,应对汇率变动的能力增加,有助于抵御多种外部冲击,实现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

此次经济衰退也暴露出日本出口主导型经济增长的局限,给今后日本经济的成长战略调整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减少经济增长的外需依存,提振内需,改善脆弱的发展模式,是日本政府当前制定战略时的主要目标。日本今后一段时期缓解内需不足矛盾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促进企业收益向家庭部门转移,消除商品价格上升带来的生活不安。

2.日本央行出台救助措施

较之欧美等发达国家,日本迄今为止受此次金融风暴的冲击相对较小。即便如此,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体,日本在全球经济低迷和资本市场暴跌的影响下也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日经平均股价指数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特别是今年9月以来,受国内出口企业生产减少的影响,汽车、钢铁、电机行业的股票抛售现象显著,价格下跌呈深不见底之势。与2007年同期相比,股票市值总额减少20%,接近泡沫经济崩溃后的最低水平。日经指数下跌,并不像欧美那样投资基金的大量抛售,而是缓慢下沉。起主导作用的是高达60%的境外投资者的撤资所致,而本国企业的收益下降也导致了境内购买者的驻足观望。与此同时,日元汇率大幅上升。10月末,日元汇率升至90日元,主要原因是国际资金纷纷转向安全的日元资产导致了日元大幅度升值。日元币值陡升,给本来已经面临外部需求减弱的日本出口造成巨大压力。为此,日本银行连续出台了多项救助金融市场、维护实体经济的措施。

首先,向市场供应充足的流动性。受世界金融危机深化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的影响,欧美市场资金紧张局面进一步加重,短期市场利率急剧上升。为了配合欧美央行的救市行动,9月16日,日本银行紧急启动应急预案,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提供2.5兆日元的流动性支持,主要用于缓解地方银行等主要资金供应者的“慎市”行为。随后,日本银行又通过与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国内的银行机构提供美元资金。这是日本银行首次向国内市场提供外币资金,目的在于阻断国际市场的美元资金紧缺对日元市场的影响,解决国内机构中已经出现的美元枯竭问题,缓解包括东京市场在内的美元短期市场的紧张压力。

其次,加大利率调控力度。为了防止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日本银行在10月31日的金融政策会议上决定将基准利率降低20个基点至0.3%,这是日本银行为了配合市场流动性供给,强化金融缓和的一项举措,体现了日本银行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判断。鉴于长期实行零利率政策给货币政策调控能力所造成的掣肘,自2007年2月将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提高至0.5%之后,日本银行一直寻找进一步提升利率的机会,希望加快推进利率正常化进程。随着欧美金融危机对日本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日本银行被迫放弃了升息的努力,但它依然竭力维持中性的货币政策,可以说此次降息是日本银行在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急转直下时迫不得已而为之。

3.发展金融服务业

长期以来,日本产业的资金投入以主办银行的间接融资为主导,建立完善资本市场一直是政府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标。凭借国内丰富的个人金融资产和各大金融集团雄厚的资本实力,早在2005年,日本金融厅提出了“金融立国”战略,希望建设世界最高水准的金融体制,成为面向国际的高科技金融服务国。

在次贷危机冲击下,日本金融机构总体经营利润普遍下降,加上中小企业倒闭带来的不良债权增加等因素,今年前三季度日本全国金融机构的损失达1.6万亿日元,超过了预想范围。受国内业务不振的影响,各家金融集团期待国际业务能够“以丰补歉”,将目前10%的海外业务收益份额提升至20%。

今年9月17日,雷曼兄弟日本分公司申请破产后,野村证券公司递交了全盘接收的申请。紧接着又宣布收购雷曼兄弟的俄罗斯、中东和欧洲分公司。短短24小时之内,野村证券完成了对雷曼兄弟亚洲、大洋洲、中东和欧洲分公司进行收购的经营决断,表现出较强的购买决心。野村证券公司负责人介绍,此次收购旨在获取雷曼兄弟公司的投资银行部门和其覆盖全球的客户网络,扩大自身的股票承销业务和私募债券市场份额,更大范围地为各国企业提供收购与兼并的财务斡旋。除此之外,今年以来,瑞穗银行集团出资美国美林证券、三井住友银行出资英国巴克莱银行、三菱日联金融集团出资9500亿日元入股美国摩根斯坦利公司等并购案件,显示了日本收购世界一流金融机构的势头有增不减。

目前,日本金融界普遍认为,世界性金融风暴的混乱局面还将持续一年以上时间,以次贷危机为象征的投资银行泡沫破灭还不彻底,全球性金融收缩不会轻易结束,美国住宅价格的进一步调整不可避免。但从接二连三的抄底式收购看,金融界如此迅速果断的行动,说明了日本银行业对拓展全球业务的信心和重视。与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挥金如土的海外收购不同的是,此次日本金融机构的海外并购更加注重全球战略布局,收益至上的目标更加清晰。鉴于此次美国资产证券化经营模式危机的教训,日本金融机构的全球拓展将以个人零售和非衍生产品业务为主。

(六)次贷危机下新兴市场救助政策——以越南为例

1.近年来越南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

2001年至2007年,越南GDP年均增长率为7.7%。最近三年(2005~2007)的GDP增长率更是超过了8%。这一增长速度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中国。

根据宏观经济学原理,如果一国经济增长率持续高于潜在增长率,则该国将出现总需求过热,进而引发通货膨胀。而为了预防通胀肆虐,该国政府应该前瞻性地使用紧缩性货币财政政策,将经济增长率适度压低,从而将通胀压力保持在可控范围内。

然而,越南政府一方面过高地估计了越南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认为8%以上的GDP增长速度是合理的,没有必要进行宏观调控;另一方面,为了扶植本国新兴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越南政府迟迟不愿意提高基准利率、削减低息贷款规模,也不愿意通过增税来遏制总需求。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后果,一是通货膨胀率加速上升,二是财政赤字规模不断扩大。

自2007年以来,全球能源及初级产品价格不断飙升,这一方面为越南经济注入了成本推动了通货膨胀压力,另一方面使得越南的进口不断上升。而2007年夏季爆发的次贷危机使得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削弱了对越南出口产品的外需,导致越南的出口不断下滑。出口下滑与进口上升使得越南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贸易赤字。

由于越南政府在2007年12月放宽了越南盾对外币的汇率浮动区间,贸易赤字与财政赤字的扩大,以及通货膨胀的恶化就形成了越南盾的贬值压力。从2008年3月底到5月底,越南盾对美元汇率贬值近3%。而5月底的境外非本金交割远期市场(NDF)显示,市场预期越南盾将在未来1个月内贬值8%,在未来12个月内贬值30%。

作为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越南政府在近年内过快地开放了本国的资本账户,使得外资以外商直接投资(FDI)与证券投资的形式大量涌入。2007年,越南吸引的FDI达到203亿美元,证券投资达到53亿美元,两者合计为256亿美元,占同年GDP的36%。目前在越南股票市场上,外资占到交易量和交易额的70%以上。一旦宏观形势急转直下,外资就会集体撤出,从而导致资产价格大幅下跌。

2008年6月初,越南官方正式下调了今年GDP增长的目标至7%。6月18日,在越南经济中心胡志明市,中国驻胡志明市总领事馆经济商务室领事王龙虎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同一天,汇丰银行亚洲经济学家Prakriti在胡志明市台湾商会举办的一次讨论会上指出,“7%,甚至6%的增长目标,对于今年的越南都是一个合适的数字。”理由是,放缓经济增长的理性选择,或可摆脱循环性的贸易逆差。

然而,仅仅在4个月前,越南官方对于2008年经济发展的目标却是,“GDP计划增长8.5%~9%,力争达到9%,GDP总量约达830亿美元。”而对于CPI却没有给出具体数字,只是说“物价指数涨幅低于GDP增幅。”越南目前经济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与“前几年宏观政策有很大关系。”像很多新兴国家一样,越南一直追求增长为先。

2.股市、房市过热背后的推手——错误的政策

在过去的几年里,越南作为“展望五国”之首最被看好的新兴市场,确实走出了一条经济增长的直线图。中国广西社会科学院提供的有关资料显示,越南自1986年“革新开放”以来的22年,除了早期几年经济发展速度在5%以下、金融危机期间的4年在7%以下,其余年份一般都在7%以上,有些年份甚至达到9%以上。

然而就在今年头几个月,麻烦出现了。首当其冲是失控的25.2%的通货膨胀率,然后是越南股市从最高位的1170点狂泻至6月初的370点。再就是贸易逆差大幅上升,越南统计局称,今年头5个月出口额为233.9亿美元,进口额为378亿美元,逆差达144亿美元。这个数字,超过了去年全年逆差的124亿美元。可以推导的是,“双宽”宏观政策让流通市场的货币过剩,导致投资旺盛,吹起了资产价格泡沫,结果更是推高了通胀。

越南官方数据表明,2007年社会总投资约合29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40.6%,同比增长16.4%,投资占GDP比重正在逐步不断提高。越南政府是允许股份制商业银行使用贷款来经营证券和房地产的,当看见去年股市和房地产价格都在不断上涨,追求利润的银行自然愿意把更多的钱投入到市场里面去。由此带来信贷增速激增。

中国银行最近一份报告援引的数据显示,越南银行体系内积累了很大的股市风险敞口,一些合资商业银行股票抵押贷款占全部贷款最高达30%~40%。而中国驻胡志明总领馆经商室提供的数据也说,2007年信用贷款余额增速同比增长53.8%。“26%~30%才是比较合适的数字。”除了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也是非常宽松,不管是政府投资、企业投资以及政府债券资金,都在增长。

关键的一点是,政府财政把大部分钱都放给了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不仅投资效益低下,更为严重的是,他们又拿着政府的钱去投入股市和房市。“政府监管不力,很多国有企业都放弃了主业。”据越南媒体披露,越南共有8个国家级经济集团,和96个国家级总公司,截止到去年年底,这些国企有64家涉及了证券、银行和房地产业,投资的资金约合4.54亿美元。

另外,在巨大贸易逆差的背后,也映衬出政府政策的缺失。“越南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所以需要引导性的政策来改善和调整,”这方面,实际上政府采取的政策也是不够的。据了解,越南的进口商品主要是机械设备、成品油和钢铁等原材料;而出口商品主要是原油、纺织品、制鞋业和农产品等。

3.财政、货币双紧政策组合调控

经济困局使得越南政府慢慢“觉醒”,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组合拳正在出手。如IMF常驻越南代表处主任Bennedict Bingham指出的那样,越南政府采取的从紧货币政策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将对遏制通胀率过快增长和贸易逆差过大产生作用,但“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同时还需要“合适的财政政策来配合,尤其对国有企业领域”。

2008年6月19日,越南财政部部长武文宁(Vu Van Ninh)公开表示,政府主张紧缩公共开支,减少政府预算投资,减少国有企业投资,将政府债券资金投资下调25%,并降低行政经常性支出,严格控制贸易逆差和通胀,控制汇率。而在6月3日闭幕的越南国会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政府决定将GDP下调到7%,并明确指出新形势下2008年社会经济目标是:控制通胀、稳定宏观经济、保障社会民生和可持续增长,其中控制通货膨胀是首要任务。

越南国家银行也从6月11日起再将基准利率从12%上调到14%,贷款利率从13%上调至15%,贴现利率从11%上调到13%,同时允许各商业银行的最高贷款利率可由原来的18%上浮到21%,存款利率由原来的年均14%调高至约17%。

而在财政政策上,不仅政府开支必须减少,建设项目投资也在压缩。王龙虎介绍说,越南政府规定要把行政开支减少10%,同时计划和投资部正在对国家投资项目进行评估,评估后认为效益不好的、不该上马的,就要停止。在越南总理阮晋勇5月份签发的725号决定中,要求各地从现在到年底主动调整2008年基本建设规划,不再从各商业银行贷款或发行债券投资基建项目,国家银行不得向新项目和不急需上马的项目放款。

不仅如此,紧缩措施还在各地方政府展开,政府明确提出给当前过热经济“降温”。阮晋勇对地方政府提出了5项经济紧缩的要求,其中包括“重新排查由地方政府管理的国家财政投资项目,停建缓建手续不全、经济效益差和非急需的项目”;甚至要“在各级政府、各行业和全民中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行动”。

除此之外,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政策也出台了。据了解,越南财政部决定将汽车零部件进口税率提高5%~10%,6月20日开始执行。而手机和化妆品进口税率也分别提高了大约3~10个百分点。同时,越南财政部还透露说,正在研究进一步提高如汽车、大排气量摩托车、手机等商品特别消费税率的可行性,以便限制进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