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业科技信息的特点

农业科技信息的特点

时间:2022-1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科技信息是信息的一个组成部分,隶属于经济信息的范畴,是指反映有关农业科学技术有关的各个方面客观事物的表征。所以说农业科技信息的内容十分广泛。凡是沟通农业管理、科研、教学、推广以及产、供、销等活动,与农业生产者之间发生联系的信息流,统属农业科技信息的范围。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因此,申农这个信息的定义是非常有道理的。

第一节 农业科技信息的特点

农业科技信息是信息的一个组成部分,隶属于经济信息的范畴,是指反映有关农业科学技术有关的各个方面客观事物的表征。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大系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系列化服务的逐步形成,农业生产不仅包括农、林、牧、副、渔等纵向系统,而且还包含与农业有关的工、商、贸等横向系统,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十字形”大系统。所以说农业科技信息的内容十分广泛。凡是沟通农业管理、科研、教学、推广以及产、供、销等活动,与农业生产者之间发生联系的信息流,统属农业科技信息的范围。

一、信息

信息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它是客观物质形态、结构的具体反映。有物质就有信息。物质世界是无穷的,信息与物质世界一样广阔,也是无穷的,如宇宙信息、物质能量运动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等等。物质的各种运动方式,宇宙的一切现象包括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都是永恒的信息源。

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C. E. S hannon)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只要你得到了某种信息,你就可以消除与此相关的不定性,从而能够做出某种决策和行动,达到一定的目的。因此,申农这个信息的定义是非常有道理的。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Norbert Wiener)认为:“信息就是信息,既非物质,也非能量。”维纳的这个论断,把信息与物质、能量之间的界限划分得非常清楚,指出了揭示信息本质的方向。(1)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客观世界由物质、能量和信息三大要素组成和支撑,而物质、能量和信息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物质是材料的基础,是形体。能量是做功的潜力,是活力。信息则是智慧和灵魂,是做功达到一定的目的和目标的保证者。三者在事物运动中构成一个协调的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有人把这种关系叫做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三位一体。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是事物运动、存在的状态和方式及其属性、联系的表征和知识。

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都在运动中存在,它们的运动状态是相对稳定的,运动的方式却在不断地变化着。运动状态的信息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相对稳定的存在,而运动方式的信息则使人们认识到事物在不断变化着,各种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事物与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的条件、关系及其本身的属性。这种关系、联系和属性的表征和知识也是信息。譬如人体的脉象就是其循环系统和内脏活动正常与否的表征,这种表征就是信息,也蕴含着知识。我国中医理论就是借助手指的触觉分析动脉的脉搏规律、强弱、沉浮以及其他特征来诊断疾病的。

信息一刻也离不开载体,信息只有同物质载体结合,并有能量的驱动,才能产生信息运动。但信息决不等同于物质和能量。信息与物质和能量的关系是三位一体的关系。这种三位一体形成的信息运动,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最普遍、最活跃、最有创造力的事物的一种特有形态。

信息这种事物的特殊形态,有时使人感到神秘,或迷惑不解。其实它很普通,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当你打开眼帘,就看到周围事物的形态、框架、结构的信息;当你竖起耳朵就能听到事物的关系、属性的信息;你张开口和鼻子就能尝到和闻到物质的成分和气味的信息;你的体表始终都在接受冷热信息,等等。不过你看到的,听到的,尝到的和觉察到的,不是事物实体本身,而是通过光、声和空气等传递来的信息,是事物运动(存在)状态和方式及其表征——它的一种特有形态。这种形态高度概括和集中反映着事物的结构、属性、联系和含义。只有它才能通过神经系统进入大脑,使贮存有这种信息知识的大脑能够理解其内涵,并在大脑里进行加工、编码和存贮,在必要时以语言、文字形式将其提取即输送出来,进行交流。因此,可以说人体活动是一种典型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协同动作。人的肉体是物质,摄入的食物是能量,而感官不断接受信息。人的生命维持、体脑力劳动和发明创造就是物质、能量和信息三者运动、协调和统一的结果。

在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关系体现得相当清楚。例如家畜的营养代谢,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和矿物质等都是其营养代谢中需要的物质和能量。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都是由碳、氢、氧组成的化合物,但由于脂肪的碳、氢、氧组成不同于碳水化合物的碳、氢、氧组成,在消化代谢中,相同重量的脂肪比同等重量的碳水化合物产生的能量约高2.25倍。同是碳、氢、氧物质,由于组合方式和比例不同,相同重量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却产生相差几倍的能量,这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呢?是信息,是碳、氢、氧存在的方式和比例。在这里,方式和比例就是信息。

在信息的理论研究中,申农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1948年,申农在《贝尔系统杂志》上发表《通信的数学理论》一文,从理论上阐明了信源、信道、编码和信宿等有关通信方面的基本问题,创立了信息论。信息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概念,运用信息的观点和理论分析研究系统的性能和运动规律已成为研究复杂事物的有效手段。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是传递信息,进行通信,构成一个通信系统。图2—1是一个单向通信系统。

信源是信息的发源者,一般用符号发出信息。编码是把信息转换成信号。信道是传送物理信号的物理设施。译码是编码的反变换。信宿是信息的接受者。

信息论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对信源中所发出的信息从数量上加以度量。人们获得信息能消除认识上的某些不确定性,使人们在认识上实现由不知到认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转化。信息量的大小可用被消除的不确定性多少来度量。

img12

图2-1

二、信息的特征

信息科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目前,人们不但对信息的概念没有统一的认识,对信息的特征也是众说纷纭。这里,介绍一些为多数人公认的基本特征。

(一)感知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被认知的。信息也是这样。人有多种感知功能,在其全部的输入信息中,有80%以上靠视觉和听觉,其余靠触觉、嗅觉和味觉。信息作为表现客观事物的一种形式,不仅存在于自然界,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之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存。对于生活在信息汪洋大海中的人们来说,对信息的感知则不尽相同。不同的信息会使接受者产生不同的感知,同样的信息也会因接受者的年龄、职业、性别、经历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知,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

信息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实践中的思维交流活动,它具有极强的社会性。离开人在群体状态下的社会实践,就无信息可言。离开人们的个体实践及思维活动,也就不可能有信息。信息的核心是思想,没有人的社会实践和意识的介入,信息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人们社会实践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创造物质和精神的财富,而这些认识、改造和创造,不是由个人或者某些群体能够完成的,而是由整个人类社会来进行和完成的。把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对事物的认识进行交流和汇集的基本手段是信息及其载体。所以,“情报信息的交换——维纳指出——是巩固社会的粘结剂。社会——这不是为了纷争和为生息繁衍而凑到一起的个人简单的集聚,社会——这是彼此紧密相联并形成一个巨大有机体的个人总和。与它的任何一个成员相比,社会具有自己特有的记忆从容量和多样性来说是远为广泛的。”信息的社会性,不但说明了信息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表明信息网络和共享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知识性

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它来源于实践,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思维的忠实反映。人类在实践中不断创造知识,并把它记录下来,进行信息交流。关于科学知识,原苏联学者谢米纽克写道:“每—位科学家首先解决的问题是为了自己把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认识结果,用自己习惯的代码标示出来。这一阶段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因为它还没有被纳入科学的和其他范围的社会交流系统,所以它只具备被视为情报信息的可能性。进入第二阶段时,研究者的任务是使其获得的知识被别的科学家和其他人所掌握。换言之第二阶段就是为别人进行代码标示,即经过第一次标示的知识,译成更广泛使用的语言。这一过程的任务是创造一种可能性,把获得的知识引入科学交流系统,引入整个社会宝库。正是这样做的结果,才产生了科学情报信息。”这段叙述告诉我们,科技信息情报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知识的内容,就不能形成科技信息情报。

由此看来,信息的实体不但是知识,而且它与知识相互作用,推动着知识的发展。因此知识是信息的基本属性之一,已成为多数科技信息情报科学家的共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信息的认识程度也在不断深化,信息与物质、能源一并被称为现代社会三大资源,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可以说,没有物质的世界是虚无的世界,没有能源的世界是死寂的世界,没有信息的世界是混浊的世界。把信息作为资源看待,突出的特征就是可利用性。这种可利用性的大小,则不可一概而论,受一定条件的影响。一是因人而异,出于不同的人对同一信息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因而同一条信息对不同的人来说其利用价值不一样。二是因事而异,不同的信息内容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三是因时而异,信息利用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四是因地而异,信息在不同地域产生的作用效果也不一样。

(三)寄载性

信息不是独立超脱的,必须借助某种材料和能量作为载体才能存在、表示和传递,这种寄载是通过一定符号序列实现的。信息以一定的符号序列来表现,在信息学中称作编码。人类社会中最早的编码符号是手势、表情,然后是语言、文字、图像,后来发展到光、电、磁等。

必须注意的是,不能把信息和信息载体及表达符号混为一谈。信息要素载于物质和能量,但它决不是物质和能量本身,而是这些东西所反映的内容。信息要借助某种符号表示,但也不是符号本身,而是符号的含义。如一份载有某种农业新技术的信息报,其上的信息既不是印剧的纸张,也不是纸上印的字符,而是新技术的内容。

(四)传递性

信息与物质载体的同一性以及它的语言性,才使信息具备可传递性。信息的可传递性为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由个人创造变为集体财富,乃至社会财富创造了必备条件。这种可传递性是通过传递手段来实现的。原始的口头传递,后来的马匹、烽火传递,特别是印刷技术发明后的出版物邮递,给信息活化和扩散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条件。近代又出现了电信传递,使信息传递的空间、范围空前扩大,其速度之快,几乎没有距离的限制。信息的可传递性与传递手段相结合,使有价值的知识在社会上不胫而走,广泛传播。研究信息传递的基本属性可加快知识活化的速度和扩大它的影响范围。信息的传递性就是信息从信息源发出,经由一定的信息通道传递而达到接受体的性质。没有传递就不能成为真的信息,不论这种信息传递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也不论信息传递的两端是否是有意识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信息的传递性还表现出十分容易扩散的性质。这是因为信息是能载附在多种物质上的观念形态的东西,容易伴随载体作多形式的运动,从而迅速传递出去,扩散开来。信息越扩散,人们拥有的信息就越多,处处留心收集,就会得到十分有价值的信息。

(五)时效性

信息时效性顾名思义就是时间性和效益性。它是指信息从发出、传递、接收到利用的时间长短及其效率,这是信息的重要特征。信息的使用效果依赖于时间,在一定的期限,使用适时,就会发挥很大的效益,过了一定时限,效益就会减少或消失,以至产生相反效果。

影响信息时效性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与其所反映的事物的发展变化快慢有关。变化快,信息生成的速度也快,总量多,其效用期就短。反之,信息总量少,效用期就长。二是与信息的收集、加工特别是传递速度有关。如果信息收集能力强,加工效率高,传递速度快,那么信息从收集到进入使用的时间就短,时效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否则,时效性就差。三是与信息使用者的判断能力和决策水平有关。使用者获得信息后,如果能对其真伪的效用长短迅速做出准确判断,并做出相应决策,那么,信息的效率就大。反之,必定延误时间,使信息的效用大大降低,以至失去效用。

(六)共享性

信息共享性是指信息能同时为多个使用者所利用,而且不会因为使用者的增加而使获得的信息减少。这是信息同物质、能源的根本区别。一般的物质、能量资源在地球上是有一定的限度和储量,只能按一定的数量来实现分配与消费。而信息则不同,它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东西,不会被使用者消耗掉。出卖专利,出卖技术资料,应该说是一种交易,但对信息而言却不会引起交易,买方虽已得到,卖方却无所失去,双方共享信息。这就是说,信息不能作转手交易,只能作共享交易。

(七)实用性

实用性是信息的灵魂。信息的实用性是同信息的价值联系在一起的,可用信息价值来衡量。信息价值的度量方法,尚处于研究阶段。我们不妨在这里用概念性的价值来说明信息的实用性质。

信息的实体是知识。它的实用性,即价值,应当体现为其知识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多寡。从这个观点来考虑,我们把信息的价值分为绝对价值、相对价值和适时价值三种。

绝对价值:信息所提供的知识,对全社会来说是新的尚未发现的事实,或者是学科领域新出现的生长点。它起着反映新水平、新动向,使人耳目一新的作用。

相对价值:信息所提供的知识,对全社会来说不是新的,但对某些人群来说是新的,因为他们大脑里尚未贮存这种知识。也就是说这种信息对某些人有用,也就有价值,对已贮备这种知识的人则无用,也就无价值。这类信息属于有相对价值的信息。具有相对价值的信息,在实践中为数不少,是普遍存在的。它对一部分人起开阔眼界、增进知识的作用。

适时价值:信息提供的知识针对当前需要,适逢其时,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这类信息虽然多为相对价值的信息,但它所起的作用不是知识贮备的作用,而是增进用户的智慧,提高决策和应用的效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从以上三种价值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实用性是信息的基本属性,它是进行信息筛选的基本依据。

三、农业的特性

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部门,又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涉及面最宽的生产部门。根据《经济大辞典》(农业经济卷)的释意,农业是人们通过“培育动植物以取得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一般包括植物栽培业和动物饲养业”,但受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等条件的影响,其具体概念范围有所不同。农业以有生命的动植物为主要劳动对象,以具有肥力的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它的根本特点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生产周期长。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生产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地区性。种植业是农业中最典型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在种植业中,人们利用农作物特有的对太阳能的摄取、转化和蓄积功能,取得粮棉油等农副产品。农业的本质决定着农业生产的特性。农业生产特性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必须遵循生物有机体的生活规律。农业生产的对象——农业动植物,是有生命的活有机体。它受生物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个体和群体、生长和发育等规律的制约,左右其个体增长和后代繁衍的数量和质量。发挥农业增产潜力的关键是提高绿色植物光能利用率和转化率。现在一般作物光合效率只有1%,高产作物达2—3%。把作物光合效率提高1%,农作物产量就可成倍增长。光合效率取决于温光条件、作物因素和耕作栽培条件。除温光条件尚不能大范围、大幅度、长时间改变外,作物因素、耕作栽培条件都是可以根据绿色植物的生理和遗传规律人为加以控制的,潜力比较大,但周期比较长,因此比较复杂。这种生物生产的复杂性和变化慢、周期长的特点,不仅决定着农业信息的面宽,涉及到整个生物领域,而且也决定着农业信息文献的半衰期比较长。

二是受气候条件的制约农业生产是生物有机体与周围环境条件构成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运动系统。它不仅受生物本身生长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周围环境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制约。气候条件的变化造成农业产量的高低起伏、不稳定性。但创造、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可以适应局部自然条件的弹性波动,并有利于净化环境。气象信息的预报,特别是中长期预报对农业生产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掌握农业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环节和链条上的动态变化,对维护、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使之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三是生产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以及劳动和生产时间的不一致性。农业生产的时间性相当强。它一方面表现为要适时,不违农时,另一方面表现为生产过程一旦开始就不能间断,要持续进行。而农业劳动的时间则时断时续,在劳动间断时期(指在生长季节和阶段内),生产过程照常进行。这是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生产的另一个特点。工业生产的劳动时间和生产时间是同步、一致的。农业生产还存在着季节性和地域性。季节性表现为作物的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畜禽的繁殖、饲养、病虫的防治以及雨汛的来临,都严格受季节时令的制约。地域性表现为以气候资源、物质资源和土壤资源为主要标志的不同类型的农业生态区。各生态区有各自的特点和条件,农业生产要严格按生产季节和生态区域的条件进行。农业信息提供也要适应于不同的生产季节和区域的需要。

四是有序性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成熟都是按其固有的生物程序进行的。各阶段和环节不能中断和颠倒,也不能分割和组装,只能严格按阶段循序渐进。这是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生产的又一个特点。生物生产的这种有序性是受细胞核染色体中编码信息传递所控制的。农业生产的有序性,不仅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农业信息有序性的重要性,而且促使人们研究信息在农业有序性发展中的作用。

五是综合性和广泛性农业是一个门类众多,受不断变化着的自然条件制约,由经济、生态和技术系统组成的复杂综合体。农业产量的升降和产品的优劣受多种环境因素和技术条件的影响。因此,对农业各系统进行整体研究和综合开发十分重要。同时,农业生产需要产前产后服务。它涉及交通运输、化工、食品加工、通信、商业流通、医疗卫生等方面,范围相当广泛。这种综合性和广泛性决定着农业信息量大、面广、专业和学科多。

四、农业科技信息的特性

农业的本质和特性决定农业科技信息的特性。农业科技信息除了具有信息的一般特征之外,还有以下诸多的本身特性。

(一)季节性和时效性

农业是以农业生物为主要劳动对象的产业,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呈现的各种信息,也必然表现季节性强的特点。这些季节性的信息(包括生产进度数字),对于生产的指导和控制具有很大作用,这就要求农业科技信息人员不失时机地进行收集、处理和提供利用,特别要注意搞好预报,以便使信息走在季节的前面,充分发挥信息在农业生产的引导作用。

时效性是指信息从传播媒介到受众接收、利用的时间间隔及其效率。随着大众传播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信息的时效性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再有价值的信息,如果失去了时效性,就会变得无人问津、一文不值。时效性是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特征,失去了时效性的内容就相当于失去了实用价值。这是由于农业生产活动严格受季节和时令制约。春争日,夏争时。稍有所误,即要影响全年的产量。据测算,中国各地光合潜力最高月的月值,最大者为日喀则,7月1315公斤/亩,最小者为四川的雅安,8月715公斤/亩。山西昔阳6月为985公斤/亩,居两者之间。这些月份对作物生产非常重要,如其他环境因素都适宜,少利用一天所损失的作物量在日喀则为42.5公斤/亩,雅安为23公斤/亩,在昔阳为33公斤/亩。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在作物生长季节有的信息的时效性是以日计算的,而在生长旺盛时期甚至以小时计算。

气象信息、病虫害信息、疫情信息、旱涝灾害信息,特别是台风、大风、大雪等信息对农业特别重要。这类信息的早期预报,可使农户及时采取措施趋利避害,免受重大损失。

(二)地域性

由于纬度、海陆位置、海拔高度、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地区存在气候、土壤、水文和生物群落的差异性及其组合特征,进而形成相应的生态环境背景。作为对光、热、水、土、气具有强烈依赖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必然具有地域性。我国有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幅员辽阔,横跨温带、亚热带、热带三个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特别是光照、雨量、温度和土壤的不同,形成许多农业生态区。不同的水热条件和土壤条件决定着该地区适宜生长的农作物种类及其多样性,决定着物种的生长期及其耕作制度,也决定着农业生态系统不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组合和搭配方式,最终必然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如我国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农业生态区,华南热带亚热带农业生态区,黄淮海农业生态区,长江中下游农业生态区,长江上游农业生态区,长城内外农业生态区,东北三江平原农业生态区,沿海渔业区,等等。这些农业生态区的生产条件和种植作物以及养殖动物种类各不相同,因此产生和需要的信息,除共性外,还存在特殊性。如热带、亚热带作物信息,对华南生态区很重要,而对长城内外农业生态区就不很需要,长城以北草原牧区所需要的信息,对沿海水产养殖区也不太需要。

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与文化传统的差异也是使农业生态系统出现地域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业生态系统的地域性决定了农业科技信息的地域性。农业科技信息必须符合相应的农业生态系统状况,如果不符合,则失去了信息的本身价值。农业科技信息的区域性决定了在信息的传播中要根据相应的地区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合于本地区的科技信息,如果把适合南方种植的农作物的科技信息传到肥沃的东北黑土地,那么这个后果可能就是农作物减产甚至绝产。农业生产受地理位置的强烈影响。同一种农作物,在南方和北方,在山地和平原,在沙壤土和棕壤土中生长,会表现出明显不同的性状,产生不同的信息内容。因此,农业科技信息工作者必须注意收集处理不同地域信息,加以综合分析,以降低信息的模糊度,防止造成生产上的不必要损失。因此,农业科技信息的收集和提供因不同的农业生态区而异。

(三)广泛性

农业科技信息涉及专业多、领域广。广义的农业有农、林、牧、渔及其产后加工等,其子系统上百个。同时还涉及与农业相关的领域,如生物、医学、环境科学等等。农业的广泛性决定了农业科技信息的综合性。大量分散的科技信息,只有经过分析、研究和综合才能从客观的更高层次上看出其水平、动态和趋势。同时,在农业系统中,环境、生物、生态、经济、技术、社会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某一环节或因子的变动,必然会对其他因子带来某种变化和影响。因此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各方面、各子系统的动态、变化对拟定农业措施和对策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模糊性

与制造业流程相比,农业生产流程不仅可调性小,而且流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又给这些有限的调节机会增添了几分风险。由于农业是比较复杂的系统,系统的层次和构成因素众多,人们对复杂系统的掌握程度远不及简单系统。一方面,各种因素在农业系统小的地位和作用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某种先进的农业技术在甲地成功,在乙地可能会受到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干预,不—定能成功。红富士苹果在山东某县种植品质极优,而在邻县种植品质却急剧下降,市场价格也大幅度下跌,两县不同的水质和小气候环境是苹果品质差别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地区农业自然资源(如土壤、水、空气等)学的各种因素,以及人们投入的各种能量、物质、技术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参与程度如何,人们并不十分清楚。另一方面,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各个因素的作用和行为机制也呈现着多变的情况,这使得人们对许多生物信息的破译和理解存在着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比如目前先进的转基因动物研究。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成功得到转基因动物的概率低,为此人们不得不进行成百上千次的重复实验。显然,人类对实际环境因素的作用和动物遗传规律的认识还相当肤浅。

在农业发生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许多农业自然语言,用以描述农业系统和状况。如丰收和欠收,土壤瘠薄和肥沃,墒情好和坏,气温高与低,牛马肥壮和瘦弱等等。其界限都是不确定和模糊的,没有一定的数量界限。模糊现象在农业中普遍存在,它也是农业科技信息的特征之一。农业科技信息的模糊性同农业电子计算机管理的精确性是相反的。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模糊信息的研究、处理和规范化已提上日程。农业科技信息模糊性的普遍存在是同农业长期处于实践经验阶段分不开的。人们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对动植物及其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处于非量化的感性和理性阶段。许多概念、结论反映了客观规律,但却不能用准确数字来表达。譬如,我国水土流失,其现象、范围、规律为世人所公认。但至今还不能用准确的数字来表达。所引用的数字只不过是随机取样所作的推测。模糊性比随机没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从这个角度看,既非已知(白色),又非未知(黑色)的不确知灰色信息系统理论,在农业上的应用有着不容忽视的特殊意义。它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实体化,把不确定的问题数量化,从中找出规律,指导工作。

(五)科学性

农业科技信息还应该具有科学性——客观性、真实性。客观性是信息本身固有的属性,信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作为农业科技信息本身来说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客观公正地反映农业现实情况。农业科学同理论科学比较,基本上是属于应用科学。当然在农业科学研究中也必须有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像动植物遗传理论,生理生化理论,物质和能量代谢理论等等。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农业科学技术就难以持续发展。因此及时引进和交流农业科学理论成就的信息,是农业科技信息部门一项不可忽视的长期任务。但是,农业科学技术,面对的是广大区域的农业生产、广大农村社会、亿万农民大众。他们文化程度较低,非常讲究实际,大量需要的是在生产上能够立即产生效益的实用技术,传递形式要直观形象。这就要求农业科技信息部门根据农村实际需要,对面广量大的科学技术情报进行筛选,并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再加工,适时地输送到农村,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用户的需要。

(六)同类信息的连续性和关联性

农业不同于其他部门的另一个特点是:劳动时间与农产品的生产时间不一致。工业部门的工作往往是人走机停。比如车床加工,工人下班后,机器也就停止转动,但农业却不同,农民劳作后离开了田地,但农作物仍在那里照常进行着生命生长运动,不停地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人类生产和积累财富。即使是储存在仓库里的种子,也仍然在不停地进行呼吸作用,呈现它特定的生命信息。由于动植物生长特有的连续性,会产生具有一定联系的“系列信息”,因此,农业科技信息人员要注意收集、传递反映同类事物变化的连续信息。

农业生产以有生命的动植物生长过程为基础。在一个生产周期内,这些生长过程都是连续的。活的生物体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无论人们意识到与否,反映其运动特征的信息必然是连续的。农作物从种子入地那一刻起,便开始了生长过程;饲养的动物从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启动了新的生命周期。这些生命周期是自然的生长过程,本质上具有无限可分性,一般只能在生产周期结束时才能提供完整的产品。

根据前面的分析,对连续性信息人们不可能全部获得,只能在特定的阶段进行横断面的扫描,阿罗称之为“快速拍照”,将拍照的结果作为特定阶段状态的记录信息加以保存。为了全面认识连续过程的运动特征,应尽量保持横断面拍照信息的覆盖面或完整性。农业生产的内容不同,生产周期的长短也不同。如小麦的生产周期可分为出苗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等几个阶段,阶段的科学划分是农业生产技术的有机组成部分,一直是人们从事农田管理、畜禽管理等工作的依据。人们往往将它们作为农业科技信息的“拍照”周期。

任何信息都具有关联性,农业科技信息的关联性表现得更加明显一些。一个信息往往直接或者间接地与多个信息相关,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因而一个信息通常都是多种信息的综合。比如说有关作物生长的科技信息实际上是土壤、气候、农田管理等信息的综合体现;而农产品价格信息实际上是农业市场政策、农业生产状况与农村经济水平的反映;农业政策信息更是在综合各种信息之后,提出的具有提纲挈领性作用的指导信息。此外,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分布也非常广泛,生物、经济、环境、技术、管理等系统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并且广泛分布在生产、加工、储藏等领域,同时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三大系统。

(七)信息源的分散性

农业科技信息源的分散性首先源于农业生产对土地资源的依附性。尽管在现代农业技术的支持下,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越来超高,但它并未摆脱水平扩展及粗放使用的本质。与工业和城市相比,农业的土地资源广阔很多,农村地区的人口密度也小得多,使得农业科技信息源的分布具有空间及地理上的分散性。同时,由于生产连续性和自然生产周期的作用,农业信息源在时间上的分布也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和不均衡性。农业生产动态以及横断面信息的内容也与自然过程相对应。比如,无论人们如何想方设法收集、处理信息,也无法使夏收提前,更无法在年初便获知当年夏收的可靠数据。“塞博年”之类的信息技术周期也未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季节性延续的特征。另外,农业系统的构成比工业系统复杂,除了经济因素之外,还有各种自然因素,信息源也分散在不同领域。农业的“信源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三大系统,包括千千万万以户为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者;信宿涉及到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决策者、科技工作者和消费者,其中包括分散在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这给农业科技信息的收集、处理、利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科学技术重要地位的有力论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时传播科技信息,提高人民知识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实现社会经济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走农业现代化道路,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必须结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方针,通过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大力发展现代科技农业、精细农业,依靠农业科技知识促进农业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尤其现在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成为继材料和能源之后的第三大资源,成为支撑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在生产规模、科技信息传递等方面均处于明显的劣势。我国为数众多的农业生产小农户要在科技发展如此迅猛的环境下生存,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还要面临着和国外大农场主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展开直接的竞争。一旦在竞争中落后甚至失败,中国将近8亿多的农业人口的生存就受到直接影响。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国农业要想摆脱落后的状态,加快发展,就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搭上信息的快车,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和模式,转变粗放型的种植观念,利用农业科技信息进行精细农业的生产,使得农业生产科技化,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具有和国外农业竞争的资本。因此,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