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省农业信息技术产业科技发展研究

浙江省农业信息技术产业科技发展研究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章 浙江省农业信息技术产业科技发展研究一、现状与形势(一)发展形势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的两大关键支撑技术得到了国内外广泛重视。为此,在浙江省培育和发展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将促使浙江省的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确立浙江省在该技术领域的国内领先水平。

第八章 浙江省农业信息技术产业科技发展研究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形势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的两大关键支撑技术得到了国内外广泛重视。科技部联合农业部、教育部、科学院等从“九五”到“十一五”连续设立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产生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和若干具有影响力的创新科技成果。另外,国家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结合“金农工程”、“村村通”等重大基础工程,在农村远教、三网合一、信息入村入户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为“十二五”开展农业信息技术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因此,“十二五”将是我国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从技术推动为主到社会需求为主、从技术研发为主到产业培育为主的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

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因此,浙江省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技术产业的发展,既有现实需求,又有条件支撑。目前,浙江省的基层农村信息基础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三网入村入户、电脑普及率逐年提高,信息化工作也已逐步从基础建设为主向内容建设为主转变。另外,浙江省的农技110、百万农民信箱、农村科技信息网等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国都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浙江省的“数字林业”建设也一直处于全国的先进行列,一是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省厅及其直属单位等建立了局域网络及较完善的办公系统,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初步实现了内外部数据交换;二是所有市(地)、县级单位硬件基本齐备、网络畅通,不同程度进行了数据库或者数据中心的建设;三是应用系统建设正在迅速发展,统一研建了林木采伐管理系统、木材运输管理系统、林权信息管理系统、征占用林地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并在全省统一应用,形成林业资源信息共享、联动及管理互动统一的格局。因此,在浙江省发展农业信息化起点高、技术条件好,完全可以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示范样板。

其次,从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目前浙江省人均土地面积为0.23hm2,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0%。在这样一个人多地少、自然资源相对贫乏且农业发展受气候和环境严重制约的地区发展现代化农业,必须以农业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农业作为技术的支撑。同样,浙江省森林覆盖面积达到60.5%以上,如何在“十二五”继续抓住“建设森林浙江、发展现代林业”的总体思路,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为动态监测、科学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服务。因此,“十二五”期间,必须大力发展“虚拟农业”、“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网络农业”和“数字林业”等业态的高技术农业,并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又好又快地发展浙江省高效生态低碳农业,建设“生态浙江”。

总之,从浙江省省情出发,构建浙江省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技术体系,实现浙江省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就必须加快开展农业高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步伐,切实推进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发展数字农业是建立和发展农业高技术体系、发展浙江省高效生态低碳农业、逐步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通过数字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用数字化的技术完善现代农业,将从根本上提升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水平,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对加快浙江省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浙江省培育和发展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将促使浙江省的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确立浙江省在该技术领域的国内领先水平。

(二)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农业信息技术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浙江大学牵头联合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农林大学等单位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与示范”、国家数字农业“863”等多项国家级项目。同时,在省政府和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十一五”期间,浙江省不仅在工程农业重大专项中设立了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技术方向,而且资助了诸如“数字农业信息采集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支持电脑下乡新型信息服务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森林灾害远程视频预警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植物病害信息早期快速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与仪器开发”、“基于G IS的省级土壤养分管理系统开发及其应用研究”等重大重点科技项目,使浙江省数字农业及农业信息技术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创新成果,相关产业也有了发展。

1.主要成效

(1)数字农业信息采集设备的研发。数字农业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数据采集,即如何快速精确地获取土壤信息和作物生长状态信息。“十一五”期间,在国家科技支撑、“863”和省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下,浙江省高校科研单位和有关企业相继研发了一批实用仪器。如浙江大学主持的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土壤养分定位快速测试分析仪器的开发”,获得2008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将GPS、G IS、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技术集于一体,提出了土壤水分、pH值、电导率等的快速测量方法,研制了基于GPS的土壤多养分定位快速测试分析仪。该项目不但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还推广应用到省内的海盐、温州、台州、宁波等50多个地县的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管理部门,深受用户欢迎,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据近几年来的推广应用表明,已经产生累计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另外,基于多种无线传输技术的“数字农田”、“数字果园”等智能环境监测和控制系统也得到了开发与应用。

(2)基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终端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利用浙江省农村已有的网络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各种网络的优势,突出“三网合一”融合优势,研究开发符合农村实际需要的、便捷高效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和应用系统,构建现代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开发智能化、便携式、低成本的信息服务终端,开展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解决城乡“数字鸿沟”和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促进信息进村入户和基层政府对信息的整合与综合分析利用。

“十一五”期间,浙江大学联合省内相关企业研发了网络接口模块、边缘路由设备、视音频转码工具、多媒体智能信息终端、综合应用服务平台和农村远程信息呼叫中心;开发了具有区域特征农业动植物智能决策PDA系统;远程视音频交互系统和农村远程信息呼叫中心;开发了基于农民手机信箱的农业远程诊断设备。

(3)各类农业软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①农村基层管理与农业技术服务培训软件。这类软件主要包括基层农村政务系统、农业专业系统、农业多媒体培训等。“十一五”期间在浙江省部分县市试点建立了农村(社区)政务协同网络办公系统、农村(社区)财务公开系统、村(居)政务公开系统和农村(社区)党群管理系统等,为新农村建设和服务三农提供了重要平台。“十一五”期间,农业专家系统软件主要集中开发网络版农业远程诊断平台。如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通过研究,开发了一整套功能强大、推广应用方便、符合浙江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发展实际、可不断升级完善、以农业专家系统为核心的农业远程诊断系统平台,不仅对浙江广大农民依靠科技发展效益农业、增加收入、全面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产生直接影响,也将对加快浙江农村的农业信息化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浙江大学联合相关学科在“十一五”期间研制了农业生产过程交互式三维可视化平台软件、低成本农业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平台软件,开发系列化模拟学习软件和课件。将网络化娱教软件概念运用到农业技术推广领域,突破时空限制,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改进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促进实用技术下乡、进村、入户。

②数字农业基础数据库和平台研究开发。农业基础数据库建设是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十一五”期间通过研究与开发,制订了浙江省农业资源完整的数据分类、编码体系,建立了一整套数据字典、表结构与库结构,为相关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标准化方案。另外,如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开发的“数字农业基础平台通用开发软件系统”,包括基础平台系统和农业与农村社会经济信息系统、智能农业科技信息系统、基于W ebG IS的资源信息系统及农业与农村网络化远程教育系统等4个子系统,平台结构实现模块化,方便二次开发,为今后整个数字农业平台或其他信息化平台的整合奠定了技术基础。

③面向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安全管理软件开发。这类软件主要包括农业企业质量控制软件、农产品安全管理与溯源系统等。如浙江大学主持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农村以农业企业为主体的信息化技术研究”,着重以农业种养殖和加工龙头企业为示范,开展农业生产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和农产品流通过程信息系统,研发了蔬菜、茶叶、南美白对虾、生猪等H ACCP/GA P管理系统软件,并与中国移动公司一起开展了基于无线两位码技术、RFID射频技术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技术。另外,浙江大学与浙江省农业厅建立的“农产品安全基础数据库建设和管理咨询系统研制”,为全省农产品种植基地的评价、选址和优势产业规划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4)基于3S技术的农业资源综合管理。利用遥感、G IS和GPS技术进行农业资源大面积动态监测、科学评价和辅助管理是数字农业的重要内容。浙江省在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领域一直处于全国的前列。特别是在利用卫星技术监测主要农作物面积和长势的研究方面先后取得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另外,由浙江大学牵头完成的“农业资源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获得浙江省2009年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包括农业信息化概念及其体系研究、农业气候资源空间化建模、特色作物适宜性评价、农业环境资源信息共享、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研制等方面。

利用3S技术在土壤养分管理和精确施肥方面,结合农业部的耕地地力调查工作所建立的数据基础,建立了施肥决策支持系统,有助于提高农田生产力,减少农业投入物污染和提高土壤的可持续利用。由浙江大学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建立的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园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农业科技信息的一体化管理,对推动南方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下精确农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5)数字林业基础数据建设与系统开发。一是数据标准与数据交换标准建设。数据标准与数据交换标准是实现数据统一、一致,及信息共享、联动的基础,依据国家“数字林业”建设数据标准,结合浙江省的实际,完善森林资源基础管理、林地管理、林木采伐、木材运输、森林防灾、造林更新等方面数据标准,开展了相互之间的信息联动、管理互动机制研究,形成了元数据库框架。二是林业数据库建设。主要有基础数据库与专题数据库建设,基础数据库建设包括:代码数据库,专题图符号和线型数据库,1M、2.5M和10M分辨率的遥感图像数据库,1∶1万比例尺的基础地理图形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包括林权地籍数据库、“二类”调查数据库、生态公益林数据库、林木采伐数据库、林产品流通数据库、古树名木数据库、征占用林地数据库、营造林数据库、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数据库、种子种苗数据库、森林病虫检疫数据库、森林火灾数据库、林业企业数据库等数据库。三是开发了覆盖林业主要环节和内容的软硬件系统。围绕森林资源安全这一主题,进行了经营安全、生长安全以及利用与流通安全3个阶段和15个主要监管环节的信息共享与联动研究,开发了林权信息管理系统、林木采伐、流通信息管理系统、征占林地管理系统、森林资源、生态公益林管理系统、动植物检疫与监测系统、行政许可综合管理系统、营造林管理系统、森林防灾联动监管系统、种子种苗管理系统等多个软件产品;同时根据林业外业调查普遍采用测量、填写卡片到内业输入计算机处理系统三部曲法的落后状况,正在加强野外数据采集仪器和集成应用软件的研制,为适应林业资源不同类型的野外数据调查奠定基础。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技术的进步与需求的带动。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要提高各级管理部门和广大农户的农业信息技术的意识。但是,现阶段我们对数字农业的概念和内涵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相关决策和技术部门还没有真正把握数字农业的核心内容,在数字农业研究的组织与开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从信息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的高度进行系统组织、设计和系统研究,研究力量和研究目标分散,数字化技术对农业进行系统表达、设计、控制、管理和经营的革命性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2)对数字农业技术体系的理解存在偏差,有些强调把农业生物信息学、农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等微小尺度的研究作为数字农业的核心,有些只把宏观的水、土、气等环境资源要素的遥感监测和可视化、数字化作为数字农业技术本身。而忽视了农业生产本身具有品种的多样性、生产的分散性、时空的变异性、灾害的突发性等,不足以把握数字农业的全局,不能真正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产业的独特优势。

(3)缺乏具有带动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技术、重大产品和重大系统,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相当一部分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外围辅助的手段,提供表层的信息服务,数字化技术没有作为本质要素真正参与到农业生产、管理、科研和推广各个环节中。

(4)缺乏兼具综合农学知识、动植物生理生化、计算机数学、计算机软件、网络信息、社会经济的数字农业技术系统分析、开发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不能准确把握研究的全局和研究方向。

(5)还没有在省级平台整合相关力量来组建数字农业和农业信息技术的工程中心或技术示范基地,阻碍了数字农业技术研究应用的快速发展。

二、发展思路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1.整体设计,分层实施。按照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农业信息技术产品研发和示范区建设应用推广三个层面实施,以重大技术创新为基础,以技术产品为核心,以示范应用为目标,整体设计,分层实施,逐步展开。

2.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采取有限目标、重点突破、整体跟进的技术路线,优先选择能对未来农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和重大应用前景的技术产品为重点,选好突破口和切入点,在重点领域、重点技术进行重点突破。

3.整合资源,集成优势。充分发挥省内外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和不同单位的积极性,进行优势集成;加强技术部门、管理部门与推广部门结合,实现人员、技术、思想、资源、资金集成。

4.突出创新,跨越发展。采取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力求在农业信息技术的重大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坚持主动推进原则,把政府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有机结合,在运行管理机制上创新,加大实施力度和提高实施效果。

5.以人为本,着眼未来。加强农业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注重农业技术和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重点领域、重点技术方向配备相应的学术带头人,加快浙江省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不断向深度与广度推进。

(二)发展思路

在浙江省“十一五”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应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后发优势,遵循“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稳妥推进,立足浙江、适用实用”的指导方针,在制定浙江省“十二五”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优先选择对浙江省农业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和重大应用前景的技术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在统一的技术标准指导下,对农业信息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与产品开发,通过系统集成,构建农业信息技术平台,初步形成浙江省农业信息技术框架。研发一批适用可靠的农业信息技术软硬件产品,扶持若干家从事农业信息技术产业的企业,逐步培育发展浙江省农业信息化产业。在浙江省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和不同农业生产管理类型地区,对农业信息技术进行集成应用示范,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以点带面,辐射推广,促进浙江省农业信息技术的跨越发展,加速农业生产由传统、粗放、经验型向智能、精准、数字化方向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并逐步向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纵深与广度发展。

(三)主要目标

结合浙江省农业产业的特点,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初步构建浙江省农业信息技术研发体系、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体系、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体系和农业信息技术运行管理体系,在精准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农业信息技术集成和整体应用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推进浙江省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使浙江省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在国内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主要任务为:

1.研究和开发符合国际标准和浙江省实际的标准化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采集技术,建立浙江省农业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和网络化资源信息中心,实现农业生物、环境、技术和社会经济要素信息数字化。

2.逐步构建和完善覆盖浙江省主要农作物、畜牧水产养殖动物的生物生长以及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的数字模型,实现浙江省主要农作物、畜牧水产养殖动物及病虫害防控数字模拟和设计;研究开发不同层次、不同农业产业类型的农业生物、农业系统数字模型,实现农用物资设备、农业生产管理、经营决策的智能化和数字化。

3.建立以地面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为基础,以3S技术为支撑、立体交叉的农业数字化监测体系,实现对农业生产重大植物病害、畜禽疫病、自然灾害、农作物生长状况的实时监测和预报,提高农业宏观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

4.在突破农业信息获取、处理、加工、传播和应用等方面重大基础性、共性和关键技术基础上,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需求的农业信息技术软、硬件产品,构建浙江省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技术平台,为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5.通过农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和应用示范,建立新农村数字化信息服务网络,使数字化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实现农业生产、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推广、农业市场经营、农村管理和农村社区(村务)信息服务的数字化,全面提高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现代化水平。

6.以森林资源监测与保护为重点,研制微小型种子种苗质量检测仪、多功能无线野外数据采集仪、森林灾害自动识别器以及林产品生产过程无损检测设备等产品。以提高监管水平、提升服务能力为根本,建立多时空数据采集与处理环境以及种子种苗和森林认证产品物联网、视频数据智能分析与重大灾害预警、森林质量跟踪与预警等一体化应用系统产品。以林农增收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较为完善的森林资源资产数据库,省、地、县三级林业信息化综合服务系统等建设分别完成90%、70%和60%,初步实现林业信息服务网络化、林业资源和森林资源资产监管数字化、林业生产过程管理精确化、林业装备智能化和虚拟化。

三、发展重点与主要内容

(一)发展重点

建立浙江省农业信息技术体系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有计划地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并逐步在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中推广应用是发展农业信息技术的必由之路。

1.开展农业信息技术标准、规范及宏观战略的研究。研究或引进和完善各个环节系列技术标准,实现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成果的集成和共享;根据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和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开展农业信息技术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初步完成浙江省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发展规划,从宏观上指导浙江省的农业信息技术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2.开展农业信息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根据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研究面向农业生产管理、宏观决策和市场经营过程中的农业数字化模型及软件系统,为实现生产环境与生产主体、生产准备、生产过程和农产品流通各个环节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奠定基础。基于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开发设施条件下和大田条件下的适用精准生产技术,实现精准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面向新农村建设,研发服务于农村规划、农村管理民主、农民素质提高等方面的信息技术软件、产品与应用系统。

3.研究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应用服务系统。根据现代农业和林业发展的需要,研究建立面向农村的数字化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农林业生产技术、科学知识和市场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研究开发面向宏观决策的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农业生产的实时、动态监测预报,提高宏观决策的科学性

4.农业信息技术产业产品研发。研究开发适合于浙江省资源条件下的数字农业精准生产管理的农业数据采集终端、传感器、田间信息采集等网络化、数字化硬件产品,以及适合新农村建设的低成本入村入户信息化终端产品,并获得以上技术专利,推动相关制造业发展。

5.农业信息技术产业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分区域选择现代农业和林业发展有代表性的地区,各建立3~5个数字农业、数字林业与新农村信息技术示范区,开展应用示范,推广创新成果,提高当地农村经济科技含量,促进当地数字农业与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跨越发展,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培育和发展农业信息技术产业提供科技示范与技术支撑。

6.培育与支持若干家农业信息技术产业相关的龙头企业。通过项目资助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扶植一批农业信息技术产业相关企业做大做强。同时,通过引入中国移动、网新科技等大型IT研发企业和运营商,利用“产学研”结合方式,高起点培育农业信息技术产业相关企业。

7.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创建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团队,引进、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以及一批科学研究和示范应用骨干,为培育和发展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培育人才。

(二)主要任务

浙江省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拟设计农业信息技术、林业信息技术和现代新农村建设信息技术3个专题(图1)。

img4

图1 农业信息技术产业技术路线框架图

专题一:农业信息技术

1.数字农业信息采集技术与产品研发。研发非接触式、快速、无损地获取田间、养殖场地环境要素的各类传感器和数据处理软件;研发各类田间或养殖场地数据无线传输网络设备。

2.数字农业信息处理与智能决策管理。研究建立浙江省农业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和检索系统;开发专用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模型库;开发农业智能化决策辅助系统软件和PDA产品;研发基于3G移动式终端的农业技术咨询与信息服务插件产品。

3.农情信息遥感监测与预警。研发面向农情监测与预警的卫星数据处理、数据融合、协同反演和同化关键技术;建立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农田环境监测、主要农作物苗情评价、农林重大灾害监测与损失评估、作物种植面积估算与产量预测软件及业务化运行系统。

4.农业产业链信息技术集成与应用。开发面向农业产业全过程的信息化集成的关键技术与产品,包括支持农产品物流、农业电子商务、农产品安全溯源等涉及农业产供销整个产业链的信息化产品;建立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协会为主体的信息化示范。

专题二:林业信息技术

1.森林资源数字化调查技术与应用。研究多时空森林资源信息采集与处理方法,采用遥感、GPS、视频、无线传感网络、物联网络等技术,研制多功能无线野外采集仪等终端信息采集设备,研制图像和视频数据特征提取等产品,将信息采集在空间布点上从县延伸到乡镇、企业、社区和山场(林权地块、小班)、重点护林区、野生动物监测区以及农户,在时间上实现全天候信息采集。主要内容有:无线野外数据采集仪的开发与应用;无线传感网络布局与生态环境监测;森林认证产品物联网络系统研究与应用;遥感和视频数据特征提取与应用。

2.林业信息化管理技术研究与系统开发。研制集终端信息采集、无线网络传输、后台信息处理于一体的森林资源调查数据管理系统、种子种苗管理系统、林权管理及交易系统、林地管理系统、林木采伐管理系统、木材流通管理系统、古树名木管理系统、营造林管理系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系统等;建立林业资源管理电子政务系统,规范森林资源利用与流通;研制基于统一数据标准、统一身份认证的省、地、县林业综合信息系统,通过信息联动完成上下级之间、多部门间的协调、统一和互动。

3.森林保护与重大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建立覆盖全省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木检站等在内的视频监控系统,实施分级控制、分级责任,联动、协同的森林安全保护机制。研究森林火险精准预测预报技术、监测点优化布局技术、基于视频的森林烟火智能识别技术、多技术协同方法,开发相关产品和森林防灾联动监管系统。建立定位观察、定点采集信息网络,开发森林质量跟踪与预警系统,通过物联网实现森林生态环境信息跟踪、种苗与林产品质量跟踪。

4.森林资源资产数字化管理技术与产品研发。建立森林资源资产空间与属性数据库以及IC卡。根据“人、地、证相符,图、表、册一致”的工作要求,利用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形成森林资源资产属性及空间数据库,对每个山场地块配以IC卡,实现山场地块与IC卡的一一对应关系。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数据库,资产写入IC,方便林农贷款。建立森林资源资产抵押数据库,基于权属基础信息库和资产数据库,建立“林权IC卡”与金融部门的关联,实行“统一评估、一户一卡、随用随贷”。主要内容有:省、地、县三级森林资源权属信息管理系统;基于户、组和村的森林资源权属“一卡通”系统研究与应用;基于县、省两级森林资源与资产交易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专题三:现代新农村建设信息技术

1.农村资源与资产数字化管理技术。研究基于3S技术的农业资源调查与优化配置系统;农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流转数字化管理;农村特色农产品产地与自然生态资源数字化管理等。

2.新农村多网融合技术与低成本信息服务设备。新农村低成本信息服务终端设备研发与应用;新农村多网融合关键技术与运行体系建设。

3.新农村公共服务与远程培训信息技术。开发基层农村政务管理与公开系统;研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研发新型农民创意培训软件与农业远程多媒体服务系统等。

4.新农村规划与建设信息化支撑技术。研究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规划评价与动态监测技术;村镇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和景观结构动态变化遥感监测;新农村建设与基本农田保护综合规划研究等。

四、构建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

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撑技术,一直处于“配角”,并很大程度依托于政府的支持。进入“十二五”期间,随着城乡统筹的推进、农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家电和电脑下乡工程的实施,农民、农村和农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将会不断扩大,也将迎来培育和发展农业信息产业体系的最好时期。因此,“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将通过产学研联合、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产品化、扶持和鼓励农业IT企业做大做强,来逐步构建农业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农业信息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和成果转化,对国外引进数字农业的技术和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形成具有自我造血功能,并能良性循环的农业信息产业技术体系。

(二)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通过省内浙江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和相关农业信息技术企业的合作,组建浙江省农业信息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团队将以人才为核心,以项目为纽带,以产业平台为支撑,大力实施培养人才队伍、争取重大项目、服务经济建设、培育新兴产业紧密结合的发展战略。通过领军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来提升团队争取国家重大项目的竞争实力和为浙江省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科研创新能力,以项目研究和产品研发推动创新团队建设,使创新团队在浙江省农业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发水平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方向达国际领先水平。

(三)创新型农业科技企业培育

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型农业科技企业的培育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对现有从事农业信息技术企业的扶大扶强,培育若干家能带动浙江省农业信息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给予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二是积极引入省内大型IT企业或通信运营商的资本、技术和人才,组建农业信息技术高新企业,政府给予政策的支持。这些将作为农业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重要产业化基地,优先承担高校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四)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高校培养人才的输送、企业自身培养和校企联合培养等方式。企业创新人才既要有扎实基本业务技能,又要突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动手能力。对于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要提供多种培训和继续教育方式,以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十二五”期间,在农业信息技术产业龙头企业中组建若干家企业研发机构,后者将作为企业集聚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这是激活创新资源的重要措施,是转化农业信息技术创新成果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农业信息技术产业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五、组织与管理

1.加强组织协调,狠抓落实。在省科技厅主管下建立由产学研各界专家组成的“十二五”农业信息技术产业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共性关键技术立项和产业化示范及基地建设进行论证和决策。成果的示范、转化与推广应用由市县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专家组负责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

2.加强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团队及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创建条件争取组建农业信息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及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聚集、创新机制灵活、持续创新能力强、创新绩效明显的团队和联盟,促进农业信息技术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3.加强项目管理制度创新,确保高效实施。一是建立协商协调机制。根据全省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结合各科研院所和涉农高校的研究优势、设备情况、科技人员研究内容和水平、信誉度等实际情况,主动设计并组织实施发展农业信息技术产业亟须解决的“瓶颈”技术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以项目带动企业发展和产业培育。二是项目实施实行评审制和合同监理制。对需要组织多学科跨部门协作攻关的重大项目和年度攻关项目,按省科技厅的管理办法组织评审,实施过程中采用合同监理制度。三是项目经费投资匹配制。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积极争取国家级有关计划项目,省级财政给予经费匹配;省级重大、重点和一般等科技项目,承担单位要有相应的自筹经费匹配;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当地科技管理部门和申报企业要有充足的自筹经费,切实改变投资渠道单一制约科技发展的局面。四是项目绩效考评制。按照省财政厅和省科技厅的有关规定,对省财政资助的科技专项,均按要求规定进行绩效考评。

执笔人:王 珂、安 舟、郑可峰、方陆明

打印:戴丹丽 校对:郑荣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