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茶叶品牌建设和茶文化

茶叶品牌建设和茶文化

时间:2022-11-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要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茶叶产品宣传和推介活动,同时要积极参与省内外大型茶叶展览会、博览会、茶叶学术研讨会及各种茶文化活动,积极向外展示和宣传自己的企业形象和品牌。茶叶既是传统产品,又是社会化商品;既是我国人民的传统饮料,又深厚地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企业应该加强产品形象的宣传,注重茶叶商品的文化内涵,积极参与省内外大型茶叶商贸及茶文化活动,努力提高四川省茶叶产品的知名度。

第八章 茶叶品牌建设和茶文化

一、茶叶品牌建设

当前,全国茶叶市场总的说来不景气,供大于求,属买方市场,其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任何一个产品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打好质量这张牌,实施名牌精品战略,努力实现产品优质化品牌化。品牌是企业的形象,更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创名牌的过程,就是企业苦练内功的过程,是企业无形资产的增值过程,也是企业塑造自身形象,强化市场竞争力,实现经营目标的全过程。因此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实施名牌战略,狠抓品牌建设。

(1)企业要增强商标意识,努力创立和培育商标,并依法使用和保护商标。同时,要改进包装,强化宣传,努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潜在的附加值

(2)以优势产品为龙头,规划名优茶生产基地,要以联合的方式或组建企业集团,统一经营、统一发展名优茶,即按茶类品种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宣传、统一销售,并集中推出2~4个在国内外知名度高、市场影响大、产品覆盖面宽、经济效益显著的名牌产品,以增强四川省名优茶的整体形象和整体实力,从而改变四川省目前无知名大企业、知名大名牌或有之甚少的局面。

(3)积极宣传和推介品牌。要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茶叶产品宣传和推介活动,同时要积极参与省内外大型茶叶展览会、博览会、茶叶学术研讨会及各种茶文化活动,积极向外展示和宣传自己的企业形象和品牌。此外,还要利用多种媒体和其他宣传手段(如路牌广告、车身广告、道旗广告、指定产品等)推介和宣传品牌,不断把品牌做大做响。

(4)树立“以质取胜”的观念,狠抓产品质量。当前,我国尤其是世界正在由产量型向品种型转移。企业轻质必然失去市场,失去顾客,失去竞争;相反,将占有市场,赢得顾客,拥有竞争,这已成为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从国内市场销售趋势看,名优茶供不应求,高中档茶紧俏,卖价高。相反,低档茶销售下降。世界茶叶市场也有同样的趋势。目前,我国一些茶区绿茶大量积压,技术和设备落后的小茶厂纷纷倒闭就是轻质受罚的例证。因此我们应真正在质量上下工夫,树立“以质取胜”的观念。为此,建议企业要积极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①制定茶叶产品标准,使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从产地、生态条件、原料质量、加工工艺、产品质量、卫生状况到贮藏条件等都要制定出严格的标准,以标准规范茶叶采制工艺和产品质量,结束以前那种企业无标生产的状况,真正树立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向质量要效益的观念。

②结合开展名优茶评比活动,加强质量监督和管理,对生产、经营名优茶的企业、商家进行经常性的产品质量抽查和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如质量名不符实,以次充好,以陈充新,以假冒真,掺杂使假以及商标侵权等行为予以坚决制止和惩罚,做到奖优惩劣、打假扶真,从而规范茶叶市场,营造创名牌、出名牌、奖名牌产品的良好市场环境。

③在名牌产品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有关部门(财政、税务、金融等)应给予积极鼓励的扶持政策。

二、茶文化

茶叶既是传统产品,又是社会化商品;既是我国人民的传统饮料,又深厚地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十分落后,人们饮茶完全是为了生理解渴需要,而对饮茶也是一种高雅别致的文化熏陶和文化修养感知不到或认识肤浅。当今,随着商品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强。而现在,对日常用品的消费需求除满足人体自身的生理需求外,更多地注重个性特征、文化修养、审美价值、道德标准及价值取向等社会文化功能。尤其茶文化的迅速发展和盛行十分引人注目,消费者的饮茶观念发生较大变化,这就是饮茶不仅仅是为了解渴,也是为了社交、礼仪、休闲、修身养性、健体强身、吟诗作画、抒发情感等的需要。茶叶企业也十分注重茶叶文化的内涵,尤其国内外一些搞得较好的茶叶企业,在产品形象设计、命名、包装装潢、广告宣传、营销活动、参加大型展销会等无不附载文化色彩和意蕴,以文化为载体来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当今的茶业不仅体现着利润和效益,更涵盖一种情操和文化,二者已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因此企业应该加强产品形象的宣传,注重茶叶商品的文化内涵,积极参与省内外大型茶叶商贸及茶文化活动,努力提高四川省茶叶产品的知名度。同时,要强化销售,建立销售网络,并采取灵活多样且富含文化色彩的营销手段,达到以文化促销售,以销售促发展的目的。

四川省十分重视企业茶文化活动,每年都要举办大大小小的各种茶文化活动,如茶道、茶艺表演,茶与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礼仪及与人体健康等方面的研讨宣传活动、茶文化知识的宣传及茶艺培训活动等,其大型的活动主要有:

(1)2000年四川省政府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成都举办了“中国(成都)首届国际茶叶博览会”。

(2)2001年四川省政府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成都举办了“中国(成都)第二届国际茶叶博览会”。

(3)2001年四川省茶文化协会在成都举办了“四川省首届茶文化周活动”。

(4)2003年四川省茶文化协会在成都举办了“四川省第二届茶文化周活动”。

(5)2004年四川省茶文化协会在成都举办了“四川省第三届茶文化周活动”。

(6)2004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在雅安举办了“第七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

………

以上活动包括了学术研讨、产品展示展销、产品拍卖、茶艺大赛、名茶馆评选、茶艺形象小姐大赛、书法作品展示及与茶有关的文艺晚会等。

茶文化现象最富有生气、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是寻常百姓所熟悉和感兴趣的茶馆。“茶馆文化”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它深深体味的,不单是由茶特有的色香味诱发出的回归自然的情趣,还有与民众生活千丝万缕联系的丰富蕴涵。它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库,始终发散着清新的文化和生活气息,即使夹带着泥土气或市井味,但那是生活的本色,也是文化的根。

四川茶馆大约萌芽于西晋而兴于中唐。西晋时期,四川有挑茶粥担沿街叫卖者。至唐代,茶馆应运而生。《封氏见闻记》说: “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距长安不远、繁华冠九州的锦城(成都)自然也不例外,那里早就有卖茶兼卖药的茶楼。明清后,四川茶馆遍及城乡,是人们消闲打盹儿、掏耳修脚、斗雀买猫、打牌算命的自由天地和评书、扬琴、清音、杂耍的表演场所,又是说买卖的民间交易所,也是讲道理、赔礼信、断公道的民间公堂。

茶客中有着长袍马褂的官绅商贾,有穿短衣短裤的力行大哥,有小本经营的老板掌柜,有歪戴帽子斜穿衣的三教九流人物,有手提鸟笼、口哼川戏的公子哥儿,也有沿街叫卖的小商贩,本地人、下江人,东西交融,老广、老陕,南北荟萃。

吃早茶的人天刚亮就往茶馆跑,堂倌老远招呼茶客,当地有脸面的士绅、商人争先恐后为熟人付茶费。有一种吃茶不给钱的,叫“喝加班茶”,此辈不敢正大光明地登堂入座,而是趁茶客离去,堂倌来不及收走残茶,乘机顶上去接着喝。茶馆无逐客规矩,只要茶客愿意,一碗茶坐一天,堂倌照掺不误,因此人们称吃茶又叫“坐茶馆”。

茶馆是人们谈论时政、传播消息以及摆龙门阵的场所,不分生人、熟人,萍水相逢,围坐闲谈,不管你是体面官绅,还是布衣百姓,进了茶馆各说各的,互不干涉。民国末年,社会不稳,茶馆忌谈政治,墙上往往贴有“莫谈国事”的警语。《四川月报》第七卷第1期载有成都取缔名茶社的消息,规定每个公园内只准开设茶社一处,茶社较密集的地方,斟酌取缔,准许经营的茶社,也是每天早晚限卖茶6小时。灌县(现都江堰市)国民党驻军团长兼城防司令潘寅颁布告示:“为维持后方治安,努力推行新生活,革除有害社会民众之事,县城原有大小茶馆数十家,一律禁闭,全城只限存在四家。”

茶馆的坐椅是斑竹和“硬头黄”编成,柔软舒适,高低适度,又有扶手靠背,可任意坐躺休息。茶具为三件头:茶碗、茶盖、茶船。茶碗茶盖为瓷器,茶船为金属制品,正中有圆形凹坑,茶碗圈足刚好放入,茶盖在冲茶后覆盖碗口,可视茶叶浸泡程度和水温高低调整角度;茶盖又可用来搅和茶叶,阻挡浮叶入口。茶船有端茶不烫手、溢茶不湿衣的妙处,人们称这种饮茶方式为“吃盖碗茶”。

四川人自古以来爱用盖碗泡茶。据传,四川使用盖碗始于唐代。据《资暇集》载,茶托子始于唐建中时期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蜡环蝶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于宾亲。人人为便,用于代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到唐德宗贞元初(公元785年)人们又把茶船改为荷叶形,以衬茶碗,这种荷叶形的茶托一直沿用至今。

四川人坐茶馆可大饱耳福:听围鼓、听川戏、听评节、听扬琴,真是“锣声、鼓声、檀板声,声声入耳;川调、曲调、扬琴调,调调开心”。

街坊茶事,三五人一桌,一杯清茶,几碟瓜子花生,谈天说地,评古论今,国事家事,邻里长短,社会新闻,人情世故,都成话题,一人讲,众人听,好不热闹。而且,一进茶馆就会找到感觉,好像人人都会吹牛,个个都是侃爷,天南海北,五花八门,说些俏皮话,讲点歇后语,发发牢骚,大家一笑了之,胸中之闷气、怨气、不平之气全消。如此看来,茶馆之妙不仅在于听,尤其在于说。

有人说四川茶馆有五大特色:茶叶、茶具、茶壶、茶椅、掺茶师。五大特色里面最有代表性的还得算掺茶师。掺茶师又称为幺师、堂倌、茶博士,称得上是茶馆里的灵魂人物。不管来客多少,都由他招呼安座,并可根据来客的身份安排到最适当的地方。不管多么拥挤,他都可以来去自如,端茶掺水恰到好处。资深的茶博士都有自己的绝招,只见他一手提壶,滴水不洒;另一手端十来副茶具,四平八稳。客人坐下,他手中的茶船向桌面一撒,恰到好处地停放在每位客人面前。更为神奇的是,掺茶师提壶高悬,离桌一两尺,一条热气腾腾的白色水柱凌空而下,不偏不倚,注入茶碗,不多不少,刚好八九分。在茶馆喝茶,遇上这样的掺茶高手,更可大饱眼福,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陈锦的《四川茶铺》(199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记载,四川现代型的茶馆始于清末,至民国初年已全境推广。四川茶馆遍及城乡,茶叶的消费数量很大。据《成都通览》载,1909年,成都有街巷514条,茶馆454家。《新新新闻》 1935年9月统计,成都沿街667条,茶馆599家。每天都来坐茶馆的老茶客约占成都人口总数的1/5(约12万人)。成都茶馆的名字也新奇典雅,各有特色,如“芙蓉亭”“槐园”“竹园”“掏春楼”“停月居”“映江亭”“诗清阁”“青草亭”等;有突出临江位置的,如“枕流”“三洞桥”“攀桂楼”等;有标榜方便顾客的,如“各说各”“忙里闲”等;有招徕文人学子的,如“一品轩”“凌烟阁”“儒林”等;有供宗教界人士休憩交往的,如“妙高楼”“蓬莱”“禅鸣”“十二楼”等;有方便商贾聚会的,如“荣盛”“鸿头”“安乐寺”“庆余”等,形形色色,各具个性,正是“一去二三里,茶馆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现代文学作品也有不少写四川茶馆的,如四川作家沙汀的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已搬上荧屏。雅安市荥经籍作家周文的《一家茶店》 《茶包》,李劼人的《死水微澜》和陈锦的画册《四川茶铺》也有四川茶馆的记述。在文艺作品中要写出点川味来,就更离不开写点四川茶事,其中的捷径便是“泡茶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四川饮茶之风日益盛行。在县以上的城市中除保留下来的原有老茶馆外,一大批装饰豪华、典雅大方的现代茶楼、茶坊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尤其是省会成都,茶楼茶坊数量之多、生意之火爆堪称全国之最。据统计,目前四川大大小小的茶馆达多万家以上,其中仅在成部中档以上规模的茶馆茶楼多大10000余家,高档茶楼茶坊达2000余家之多,其数量、规模、档次、风格堪称全国之最。这些茶楼茶坊,可大体分为七类:①以顺兴老茶馆、雅州茶府等为代表的仿古(明清)茶楼;②以圣淘沙为代表的南洋风格茶楼;③以曾记为代表的欧式茶楼;④以易园为代表的园林式茶楼;⑤以阳光茶楼为代表的生态茶楼;⑥以皇城老妈坝调茶社为代表的陈列式文化茶楼;⑦以子云亭为代表的现代茶楼。在这些茶楼茶坊中,消费者除可品饮用各类高档名优茶外,还能充分享受现代文明和茶文化的特有温馨。现在,茶楼茶坊已成为人们议事、休闲、娱乐、交流、会友、传播文化和感受艺术的重要场所,更成为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