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制约海原县草业发展的瓶颈与破解策略

制约海原县草业发展的瓶颈与破解策略

时间:2022-11-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海原县紫花苜蓿留床面积已达到7万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6.3%,为畜牧业生产打下了坚实的饲草基础。据草原站监测资料,蚜虫、蓟马等虫害发生面积已占到总面积的70%以上,危害面积达到50%,造成头茬苜蓿减产20%。

· 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海原县草业发展的现状、效益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总结,并针对天然草地管理利用不当引起生产力水平下降,人工草地建设中重数量而轻质量,忽视田间管理和科学利用,饲草料加工调制利用技术落后以及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给草畜主导产业带来的冲击等问题,提出了“巩固发展,提质扩量,适地适草,合理布局,科学调喂,高效利用”的发展思路和相应的解决策略,促进本县草畜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制约海原县草业发展的瓶颈与破解策略

罗有仓(1) 军民(2)

“十五”期间,海原县草业建设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积极应对十年九旱的自然灾害,在坚持不懈地抓好天然草地建设与保护的同时,采取项目带动、政策驱动、技术推动等措施,形成了“家家种草、户户养殖”和“小规模大群体”草畜产业发展格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种草养畜主导产业在全县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还较低,发展现状与效益的期望值差距较大等问题仍然突出,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一、草业发展的现状与效益

(一)天然草地建设与保护初见成效

1.封禁结合,退牧还草,恢复植被。从2003年3月1日起全县天然草地全面实现禁牧,并通过“牧区示范”“天然草场植被恢复与保护”及“退牧还草”项目,完成草原围栏8万hm2,较好地保护了天然草场植被。据测定,围栏封育后干草产量达到915 kg/hm2~1822.5 kg/hm2,提高77%~86.7%,封禁效果明显。

2.草原鼠害得到了有效控制。在国家“草原无鼠害示范区项目”支持下,通过药物防治、生态控制和人工捕杀相结合等措施,对危害草地、农田、林地严重的甘肃鼢鼠进行了综合防制,使害鼠密度由20世纪90年代平均25.2只/hm2,下降到目前4只/hm2以下,基本达到了有鼠无害的标准,每年挽回牧草损失6400万kg,防治效果显著。

3.建立划区轮牧制度,科学利用草地资源。草地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只有科学合理的利用,才能确保草地永续利用和健康发展。为此,结合封山禁牧后草地如何利用的问题,在曹洼乡开展了“干草原放牧强度和放牧方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长芒草为主的干草原放牧强度为每年1.2 hm2/绵羊单位、0.93 hm2/绵羊单位和0.67 hm2/绵羊单位时,草地植被盖度分别为59.03%、57.43%和55.53%,产草量较对照分别下降20.13%、29.9%和41.66%。而在相同载牧量(0.93 hm2/绵羊单位)情况下,划区轮牧(六区)植被盖度为64.13%,较连续放牧提高11.67%,牧草产量提高39.5%,同时禾本科牧草在植物群落中的比重提高26.95%。总之,划区轮牧通过对放牧时间和空间上的控制,给牧草提供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并刺激其生长,地上总生物量达到1480.5 kg/hm2,较封育对照区提高73.84%。

(二)建立了稳定的饲草料供给基地,提高了养殖业的质量

海原县紫花苜蓿留床面积已达到7万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6.3%,为畜牧业生产打下了坚实的饲草基础。

1.丰富了饲草营养,提高了养殖业的质量。据调查,用苜蓿混合饲草饲养本地母羊,管理好的,实现了两年三胎,甚至一年两胎。滩寒杂交繁殖母羊实现年繁殖两次,双羔率达到100%,且成活率提高,实现了养羊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2.良好的抗旱性能和稳定的产量,有效地缓解了养殖业饲草严重不足的压力。在五十年不遇的干旱年份,苜蓿成了黄土地上仅有的绿色,川台地、山坡地平均干草产量为3165 hg/hm2和2835 hg/hm2,确保了干旱年饲草的供给。2005年实现牛存栏5万头,增长13.6%,羊只存栏40万只,增长5.3%,与1973年(旱灾死亡大牲畜2000头、羊3万只)、1982年(旱灾死亡大牲畜1500头、羊3.5万只)相比,人工种草为畜牧养殖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3.人工种草在养殖业饲草供应中地位突出。2005年,全县饲草生产总量为72266.9万kg,与种草初期的1998年相比,提高38.86%。由此可见,人工种草在全县养殖业饲草供给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能100%代替草食家畜的精料,大大降低了牛羊育肥出栏成本,纯收入每羊单位较过去提高50元以上。

4.发达的根系和固氮的能力,改善了土壤结构和地力状况。据调查:种植三年后的苜蓿地,留根茬22500 kg/hm2,为土壤提供氮225 kg,磷34.5 kg,钾90 kg,固定空气中氮素276 kg,相当于每年给土壤施用600 kg的尿素。种植六年的苜蓿地,土壤有机质增加2.1倍,水解氮增加27.7%,速效磷增加60%。因此,苜蓿种植极大地改善了土壤结构,使种地与养地有机结合,为实行草田轮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饲草加工调制设施初步得到改善。目前在养殖示范园区以及养殖业发展的重点乡村,已配置粉碎机、铡草机等饲草料加工设备2020台,牧草收割机10台,每年制作酶、黄、青贮以及氨化饲草500万kg,改善了饲草加工条件,提高了饲草的利用效率。

二、制约海原草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一)天然草原面积锐减,生产力水平下降

据资料记载,海原县20世纪60年代有天然草地44.67万hm2,至90年代初“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全县有草地面积26.2万hm2,而且由于连年超载放牧等不合理的利用,草地生产水平大幅度下降,干草产量由过去平均1275 kg/hm2下降至525 kg/hm2,甚至更低。牧草质量也随之下降,植物群落中优良牧草比例锐减,毒害草占总产量比例达到9.55%~36.4%,一些家畜不喜食且质量低劣、耐牧性强的蒿属植物如茭蒿、铁秆蒿等比例明显提高,优势度达到30~40。

(二)人工草地建设中重数量、轻质量与管理的问题突出

在退牧还草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强调生态优先的原则以及干群认识上的差距,有70%以上的地块种植在远离村庄的山洼沟坡,给管理利用带来诸多问题。一是不能及时刈割利用,造成产量减少30%~40%(二茬草不能收获);二是只种不管,被牲畜啃食践踏,造成返青迟、产量下降,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三是缺乏施肥、松土,使土壤通透性和蓄水保墒性下降,造成苜蓿提前老化,缩短了利用年限;四是由于规模连片种植引起牧草病虫害发生。据草原站监测资料,蚜虫、蓟马等虫害发生面积已占到总面积的70%以上,危害面积达到50%,造成头茬苜蓿减产20%。

(三)草业建设成果巩固率低

截至2005年年底,全县共计完成草原围栏8万hm2,但有42.2%的围栏遭到程度不同的破坏,不但给草原保护和封山禁牧成果的巩固带来困难,而且使国家财产蒙受严重损失。

(四)饲草料调制加工、利用技术普及率不高

封山禁牧后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养殖业普遍受到重视,但在加工调制方面还是过去人工铡短直接饲喂方式,在秸秆丰富的灌区甚至是整株饲喂,造成环境的污染和饲草的严重浪费。农户对农作物秸秆“三贮一化”技术处理怕麻烦,同时大部分农户随季节生产,有什么就喂什么,缺乏合理的搭配,特别在苜蓿盛产季节,70%以上的农户单一饲喂苜蓿,造成了优质牧草资源的浪费。

(五)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养殖业饲草供应不平衡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十一五”期间,全县计划发展马铃薯7万hm2,使以小麦为主的粮食播种面积缩减5万hm2以上,造成农作物秸秆生产量减少近4500万kg,而这些产业则主要集中在占全县羊总数60%以上的中南部各乡镇。因此,给这些乡镇以小麦秸秆为主的养殖业生产带来严峻的挑战,饲草严重短缺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三、建管用并举,提质扩量增效,因地制宜发展草业

草是发展养殖业的物质基础,也是联系养殖业与种植业的纽带。因此,要按照“巩固发展,提质扩量,适地适草,合理布局,科学调喂,高效利用”的思路,解决草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一)依法建设、保护、管理和利用草地是草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草地资源是草业建立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是养殖业可持续利用与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可再生自然资源。因此,建设好、管理好、利用好天然草地,对促进我县草畜产业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加大草原执法力度,确保草原建设与保护成果。草原公安派出所和草原工作站要加大对破坏草原建设设施的查处力度,做到建设一块,保护好一块,让其发挥应有效益。

封禁、育补相结合,促进天然草地植被恢复。根据全县天然草地类型的分布,对中南部牧草种类较为丰富,但草丛低矮、正在退化的草地,要采取围栏封育的措施予以恢复提高;对退耕还林区间作的低产苜蓿草地要通过多年生禾草补播改良,建立禾、豆混播刈割型人工草地;对中北部植被稀疏、产量低的荒漠草地以及中南部植被严重退化、质量下降的干草原,在不破坏原有植被的情况下,补播一些适性强、饲用价值高的优良牧草,增加植物种类,改善和提高牧草品质。要借助退牧还草和封山禁牧的大好时机,积极争取草原补播改良项目,通过补播改良措施,尽快促进植被恢复。

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实现天然草地合理利用。在推广“宁夏中部干旱带禁牧封育草原利用方式研究课题”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要认真总结以村、组为单位实施以草定畜、划区轮牧的放牧制度和管理模式,为全县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大力发展人工草地是稳定发展我县主导产业的关键

1.加大中低产田更新改造力度,是草业提质扩量的基础。通过选择适宜不同区域、抗逆性强、粗蛋白含量和产草量高的品种,做好低产退化人工草地的更新改造。坚持先增补后更新的原则,防止无计划一哄而上的大面积拆除,确保全县人工草地8万hm2标的实现。

2.做好苜蓿丰产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是草业提质扩量成功的保障。要借鉴农业生产上种子包衣、根瘤菌接种、膜侧种植、底肥与追肥、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成功的技术,积极开展示范推广,通过提高单产和牧草品质,达到提质扩量的目的。

3.因地制宜建植人工草地,实现草田轮作是稳定发展草业的基本形式。一是在中南部南华山周边马铃薯产区选择生产周期短,改土培肥能力强的豆科牧草,建立粮(草)—草—薯轮作制,以防止马铃薯重茬种植引起的串根、环腐病、花叶病和早(晚)疫病的大量流行,以及因大量施用化肥引起的空心“水洋芋”等问题发生,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解决当地养殖业饲草严重不足的问题。二是在中部小麦、秋杂粮生产区仍要以利用期相对较长、优质高产、抗旱性较强的紫花苜蓿为主,建立稳固的苜蓿草产品基地。三是在中北部西砂瓜产区,有补水条件的压砂地,探讨草木樨与西砂瓜间作套种种植模式。一方面,解决当地养殖业饲草料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间作套种减少因大面积纯种西砂瓜引起瓜类病虫害的流行。同时,为压砂地培肥地力提供一条有效途径,防止因开沟施肥加速压砂地的退化速度。非压砂地,要选择种植抗旱性好的苜蓿品种,发展以滩羊为主的畜牧业生产。四是东部扬黄灌区拥有全县独有的光、热、水、土条件,在牧草种植上,选择推广种植粗蛋白含量高、再生速度快的品种(秋眠级4~6),解决发展农区养殖业蛋白饲料严重缺乏的问题。同时要充分利用当地农作物“两熟不足,一熟有余”的条件,大力推广草木樨、胡萝卜与小麦、油料间、套、混播以及早熟马铃薯、小麦收获后复种箭舌豌豆,提升本区农业的整体水平。

(三)大力推广饲草加工调制技术,是提高饲草利用、转化率的有效途径

1.大力推广苜蓿半干青贮技术。通过这项技术可使苜蓿草在收获季节利用短暂的时间晾晒,免受遇雨霉烂损失,还可减少因晒制干草造成落叶和营养物质损失。改革目前现割现喂利用方式,提高利用率,为冬春季养殖业提供饲草贮备,并做到优质牧草均衡供应。

2.推广小麦、玉米秸秆“三贮一化”技术,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在养殖园区、示范村以及扬黄灌区,要普及小麦、玉米秸秆微贮、酶贮和氨化及玉米青贮技术,并逐步实现在全县推广应用。同时要大力推广饲草料配、混合技术,充分利用当地饲草饲料,进行多样搭配,提高适应性,达到营养互补的效果。

(四)种养结合,就地转化增值是草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针对苜蓿草收割、产品加工销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大力扶持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家畜,推广塑膜暖棚舍饲养殖及快速育肥技术,利用人工晒制和半干青贮加工的方式,立足于种养结合,就地转化增值,是经济而切合实际的草业发展模式。

(五)优化服务,促进草业再上新台阶

1.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科技人员服务素质。要对现有技术人员进行科技培训和知识更新,提升业务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增强技术人员科技推广、示范与服务能力。

2.依靠典型引路,扩大示范效应。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选择一些积极性较高、基础性较好的村户,建立一批依靠科技勤劳致富的村户,使大家学有典型、看有样板。

3.科技入户,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百万农民培训工程,通过灌输和引导,使农民充分认识到加强草地科学施肥、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的重要性,并通过饲草料合理搭配、科学调制和“三贮一化”等技术的应用,提高饲草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使主导产业的优势不断增强。

【注释】

(1)宁夏海原县草原工作站

(2)宁夏海原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