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瓶颈”要打破

发展“瓶颈”要打破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瓶颈,对一个地方来说,就是一种制约因素。一部人类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不断打破(突破)发展“瓶颈”的历史。把握事物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对于我们认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奋斗中,既要看到光明的前景,又要准备经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曲折。
发展“瓶颈”要打破_民族地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25要

发展“瓶颈”要打破

一、人类不可能随心所欲地推动发展和创造历史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历史就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人自身发展的历史。人们创造历史不是随意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也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制约。这种制约,是通过社会规律起作用的条件表现出来的。

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是没有疑义的。但是,人类并不是在自身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那些条件中创造的。因此,人创造历史的活动不能不受这些继承下来的、既定的条件的制约。

第一,人们的活动要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即受既有的生产力水平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马克思指出:“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马恩选集》第四卷,第321页)所以,人们的活动必须以既有的生产力为基础,从既有的生产力出发。特别是人们的社会生产活动,更是直接利用现有生产力的成果。而单是每一代人都要利用前一代人所取得的生产力来为新的生产服务这一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形成人类的历史。

第二,人们的活动也要受到政治条件即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的制约。正像人们不能自由选择他们的生产力一样,人们也不能自由选择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1809—1865年)时曾特别提出这一问题:“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一定的政治国家。”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们只能继承和永远保持既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相反,为了保存已取得的成果,当一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归根到底不再适合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人们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续下来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对人们的活动能力的发挥影响很大。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的结果是很不相同的。

第三,人们的活动还受思想条件的限制,如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的影响等等。这些思想因素在人们的历史活动中虽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它直接影响历史主体的思维方式、认识能力和文化素质,等等。特别是那些残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在很长的时期内还会继续发挥他们的作用。

总的说来,社会条件对人们创造历史活动的制约,表现在它从根本上决定人们历史活动的内容、性质、方式、发展方向和结果。这种决定性作用主要是间接发生的。直接引起人们历史活动的,是人们的主观意图和思想动机。这种主观意图和思想动机是受人们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制约的。而人们的需要和利益,归根到底又决定于具体的客观条件。这样,在社会生活中,由于人们所处的客观条件不同,他们的需要、利益也就不同,从而他们的活动目的和思想动机也就不同。最终,他们的历史活动也就显出不同的外貌。

发展瓶颈,对一个地方来说,就是一种制约因素。这种制约既有来自经济政治、社会状况方面的,也有来自自然环境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来自物质方面的,也有来自传统文化的影响。国家有国家的发展瓶颈,省上有省上的发展瓶颈,州上、县上、乡上都无不如此。人类的发展,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制约。一部人类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不断打破(突破)发展“瓶颈”的历史。整个世界的发展无不在风险、竞争、矛盾中展开,这充分说明了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艰难性和曲折性。

二、打破“瓶颈”首先要客观全面地分析“瓶颈”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沿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道路前进,这意味着事物总是在曲折中前进在回旋中上升。

恩格斯指出:“由矛盾引起的发展,或否定之否定—发展的螺旋形式。”(《马思选集》第3卷,第184页)列宁也认为,“发展是按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线式进行的。”(《列宁选集》第2卷,第534页)毛泽东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种“波浪式前进”的运动。

把握事物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对于我们认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最有前途的事业,又是一项十分艰难和十分曲折的事业。因此,我们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奋斗中,既要看到光明的前景,又要准备经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曲折。只有这样,才可能在顺境时不骄傲,在逆境中不灰心,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也才能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要在21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现在只剩余11年时间),任务是十分艰巨的。有许多制约性因素是不能回避的。由于历史的、客观的等诸多原因,临夏的发展现状十分滞后,州穷民穷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根本原因是长期困扰和不能回避的许多制约性因素未能根本扭转和着力解决。

一是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临夏州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带,植被稀疏,气候干燥、寒冷,自然环境条件复杂。水土流失面积达80%以上,年均土壤侵蚀总量数千万吨,水质好坏直接影响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所以是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工作任务艰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土壤抗冲刷能力差,气候干燥,植被差且分布不均,全年降水集中,历时短,强度大,加之人类活动的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临夏州土壤侵蚀形式以面蚀、沟蚀等水力侵蚀为主,兼有滑坡、塌陷、泻溜等重力侵蚀。地区分布上除州域西南部积石山、太子山、莲花山一带阴湿山区有部分杨、桦等天然次生林,植被保护较好、水土流失比较微弱外,大部分地区沟壑纵横、支离破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特别是东北部地区黄土覆盖层较厚,暴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水力侵蚀和沟蚀、崩塌等重力侵蚀活跃。从水环境看,在全省检测的30条河流(类),黄河水质为优,为III类水质。洮河水水质轻度污染,为III类、IV类水质,湟水河水质优,I-III类水质。饮用水源地,全省17座水库,I类水质的有两座,刘家峡水库是其中之一。

二是受到人地矛盾突出,矿产资源匮乏的制约。全州62%的耕地是山旱地,干旱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南涝北旱,自然灾害频繁,人均耕地仅为1.11亩。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人口多,消耗多,资源少这是不可回避的矛盾。

三是受到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的制约。投资总额一直徘徊在甘肃省倒数第二或第三位,各项建设欠账很大,城镇化率仅为11.62%,分别比全国、全省低32.38和19.47个百分点。

四是受到财政资源短缺,收支矛盾突出的制约。全州财政自给率仅为17.08%,居全省倒数第一位,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保吃饭与搞建设的矛盾非常尖锐。

五是受到社会发育程度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制约。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3.8年,比全国少4年,比全省少3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非常普遍。

六是受到农业、农村落后和农村人口众多而耕地少的制约。全州除临夏市外的7个县都是国家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75~942元之间的低收入人口有10.23万户、42.06万人,占农村总户数的29%和总人口的24.32%。67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17.5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9.55%。

七是受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的制约。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走城镇化道路,不仅要考虑和解决土地、就业等问题,还要考虑建立与此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临夏州现有的仅仅是低层次的、不平衡的“活命”低保。

八是受到教育科技落后以及相伴随的人的素质的制约。不管是推动科学发展,还是解决“三农”的问题,不管是走新型现代化道路,还是兴商贸、育产业、促民生,并不是完全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愿望,还取决于客观条件,取决于人的素质。即使像我们说的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是我们发展的一个机遇,但是没有具备一定素质的人能够接受科技含量高的新型产业,工贸强州也就难以落到实处。因此:

(1)要打破发展“瓶颈”,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然客观世界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支配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人们就应当尊重客观规律,把握客观规律,严格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2)要尊重规律,必须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从一个个决定、一个个决策做起,从领导干部做起,从我做起,把不同的规律结合起来,不断突破和创新发展思路,发展格局,发展模式。

(3)要打破发展“瓶颈”,必须坚持和弘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动员各种发展力量,配置好各种发展资源,聚集好各种发展精神,抢抓各种发展机遇,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贯穿于实践科学发展的全过程。激发和引导全州各民族群众的创业激情,创业精神和创业观念,形成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和更多的致富群体。发展速度可以有快有慢,发展变化可以有大有小,发展水平可以有高有低,发展成果可以有多有少,发展进程可以有先有后,但都必须有所作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