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4-11-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土地的供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城市土地的自然供给,是指地球上天生的可供人类利用的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总和。城市土地利用中的一些外部因素造成城市土地的经济供给量过大。1﹒城市空间过度扩张,中心城区的交通日益拥挤。交通和土地使用方式是密切相互作用的。人口和产业的重心不断向郊区倾斜,城市中心增长停滞并逐步丧失着其在城市的主导地位。2﹒城市中心的复兴存在障碍。这一现象在大城市的郊区地带普遍存在。

一、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空间过度扩张,郊区化的负面效应十分突出

城市土地的供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城市土地的自然供给,是指地球上天生的可供人类利用的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总和。由于土地的面积是有限的,不受任何人为因素或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所以土地的自然供给是没有弹性的。二是城市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经人类开发以后可以直接用于生产或生活的土地数量。由于对土地的开发等活动会影响土地的经济供给,因而城市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有效供给,其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通过改变城市土地的具体用途可改变其经济供给,并且不同用途的城市土地,经济供给的弹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城市土地利用中的一些外部因素造成城市土地的经济供给量过大。

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中也产生了一些严重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郊区蔓延难以控制。蔓延带给社会的是使用者、住房拥有者和私人部门得到利益,而城市蔓延产生的成本却是外部的,增加了一系列的经济、环境、城市和社会成本。郊区的大扩展增大了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减少了农用地和开阔空间,加大了交通拥挤的程度,造成了居住成本的上升和城市中心的衰落;郊区生活方式拉大了人们相互之间的距离,不仅不利于青少年成长,还会造成群体隔离,加剧贫富差距

1﹒城市空间过度扩张,中心城区的交通日益拥挤。交通和土地使用方式是密切相互作用的。与大多数交通方式相比,以小汽车为导向的交通需要更多的土地用于道路和停车,这种交通方式鼓励低密度的城市扩张。它增加了人均土地开发用量;这种影响带来了各种成本开支,包括建设公路设施增加的经济成本、加大了道路的土地需求、因减少绿色空间而引起的环境和美学成本,以及因低密度开发而提高的人均市政和公用设施成本。

无限制低密度模式强调高成本的住房,却忽视了以渐进方式提供低成本住房,这与城市居民结构不相协调。居住的分散增加了就业中心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时间和距离,造成市中心交通拥挤,塞车现象日益频繁,出行时间加长。通勤距离的增加和交通拥堵使人们过分依赖私人汽车和出租车,而这又反过来增大了交通流量,造成恶性循环。近年来,北京的汽车大量增加,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现在许多北京市民每天往返上下班需驾车约2小时,使人们的实际工作时间延长。同时,随着城市占地面积越大,居民居住越分散,出行距离越长,每天长距离运行的大量小汽车排出的废气已经成为我国大城市主要空气污染源。

2﹒非人性化的用地空间环境。人们对郊区生活的普遍失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郊区人际关系的淡漠以及社会生活与社区文化的缺失,其直接原因是冷漠的非人性化的郊区用地空间结构。

(1)城市郊区化促使人们相遇、供人们共享、营造人际交往美好氛围的功效缺乏。在郊区,有高尔夫球场,也可以找到设施齐全华丽的俱乐部、健身房等,可那里是富人出没的地方,普通人在那儿只会感到自卑、寒酸、浑身不自在。而人们只有在能够轻松自在、平等体面地共享共处的场所,才可能滋生出良好和谐的社会生活,才能在群体之中实现自我地位价值的认定和被认同,并找到安全感以及活着的意义。

(2)缺乏地域归属感。郊区街景看起来千篇一律,单调而且一派松散、空荡荡地缺乏“人气”。缺乏多样性所造就的活力和魅力,缺乏适宜的社会活动场所和人际交往氛围,郊区市镇的人们只好退缩在家里靠电视或因特网打发闲暇,或干脆驾车到别处休闲娱乐。结果,公共活动、邻里生活、社区文化就此枯萎,郊区聚落的社会细胞功能就此衰竭。对于充满好奇喜欢刺激的青少年而言,这种郊区环境更是格外地难耐、格外枯燥无聊、冷漠“荒凉”。

3﹒严密的贫富隔离。由于郊区化首先是由“有车一族”选择和促就的,而且其相应的生活方式要求有相当的经济能力来支撑,因而从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贫富空间分离的意味。最富裕的人始终是郊区化的先驱,他们的豪宅位于最外围的郊区,占据着最好的位置。买不起房子和车的穷人们只好住在被遗弃的内城的廉价公寓里。而住在两者之间区段上的就是介乎于贫富中间的广大中产阶级,他们的房子也按照收入的由少到多而由小到大地排布开来。如今在我国许多城市,房子的价格和地点,已清晰地表明了你的阶层和社会地位。由此一来,人口结构和自然生态、社会结构的复杂多样性就不复存在。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有形的和无形的藩篱对孩子们的潜移默化,很可能造就一种自私、冷漠、排外、充满偏见的人格。

(二)城市中心的增长停滞

近年来,虽然许多城市中心与其所在的城市一起发展,但人口和企业的郊区化因汽车工业的迅速崛起而骤然加快,并且明显超过了城市中心的发展速度。人口和产业的重心不断向郊区倾斜,城市中心增长停滞并逐步丧失着其在城市的主导地位。

1﹒城市中心与郊区贫富差距扩大。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制造业方面的就业机会不断减少,而郊区化又使其与城市中心劳动力的就业需求相脱离。一些劳动力经济贫困的状况及低薪性质又使其在扣除住房和日常生活支出后无力解决交通问题,因而也就限制了城市中心人口的就业率。此外,服务业作为城市中心核心产业,其就业机会专业性强,技术水平高,与城市中心低素质劳动力的就业需求背道而驰,因而在城市中心出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现象:一方面,大量劳动力常年失业或就业不足,另一方面,城市中心比以前更加依赖于郊区的劳动力。就业供需矛盾的尖锐化加剧了城市中心人口的贫困化,从分布看,城市越大,城市中心与郊区的贫富差距就越大。

2﹒城市中心的复兴存在障碍。随着以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依托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城市中心又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现代经济资金密集、智力密集的产业结构特征,对劳动力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当城市中心再度崛起成为国际商务、高科技企业、金融服务云集的经济中心时,并没有给城市中心的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城市环境的压力持续增加

1﹒城市郊区和乡村人均土地的消耗不断增加。郊区化实际上是城市向外缘未开发的农业地区、森林区和沿海地区扩展,造成了国土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破坏。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经过类似的发展过程:农村土地功能的快速转变,农田空间迅速被整齐划一的住宅单元、商业中心和办公楼所占据。

一些大城市的扩张已经突破了自然承载极限。这一现象在大城市的郊区地带普遍存在。持续的住区面积增加和土地消耗,对于生态平衡和自然景观的保护,以及区域气候和水资源的保护,产生了消极影响。尤其是城市建设的地表铺装,造成了整个城市区域的地下水更新涵养中断,水环境恶化。而且城市的自然生活空间因硬质构筑物的增加而受到影响。住区面积扩张的原因在于人均居住面积增加的同时,企业要求更多的厂房面积,抛弃了以往的多层厂房,服务业和商业也需要更多的营业面积;办公人员需要拥有更大的带有现代高技术设备的办公场所;城乡居民期望汽车停放在绿色的停车场上。一些城市政府推行的新郊区扩展、限制城市和旧郊区的政策对此应负很大责任。外向型交通路网设施的无节制发展、延伸使新商业带、城市型乡村住宅的发展成为可行,而另一方面城市和旧郊区内部交通网线等基础设施却被忽略。税收上的区域倾斜偏向新生的郊区辖区内。税收区域倾斜会影响此类地区的定居模式,刺激定居者追求较大的居住面积,促使地产商发展大面积的住宅,导致城市容积率急剧下降,土地利用的不经济现象日趋明显。

2﹒绿色开敞空间减少。城市蔓延使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减少。即使原来是多中心的城市区域,也存在着城市之间绿化隔离地带、河谷绿地和保留乡村自然状态的“绿心”不断被城市建设蚕食的问题。有的小区虽然还有漂亮的、城里所稀罕的花园绿地,但绿地在郊区社区只不过是一种装饰点缀,其生态效益根本无法与被其取代的自然植被相比。

3﹒城市中心居住环境恶化。城市中心区高密度发展严重恶化了城市环境。不论是新发展起来的城市,还是依托旧城市逐步实现现代化改造的城市,均在中心区集中了大量人口,成为城市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由于市中心区集中了半数以上的金融贸易等办公楼和大部分文化娱乐、百货商店等设施,再加上为数众多的制造业、储运业和大学,使中心区的地价变得十分昂贵。为了取得房屋开发的效益,许多城市开始向高空发展,在中心区形成密集高耸的大楼群,造成了对临近建筑的遮挡,严重恶化了城市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